一、君子宽以待人
生活在人世间,就得与人打交道。怎样待人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但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格修养。
常言说,不看人待我,只看人待人。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为人怎么样,不看他对我怎么样,只要看他对别人的态度就知道。我们观察别人是这样,别人反观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弘一法师说: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待人艺术可以写成若干本大书,复杂得很,其实又简单得很。待人讲究一个“诚”字,讲究一个“宽”字。果能如此,那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待人以宽
人们常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个“宽”,有宽容,有宽和,有宽厚,有宽宏和大度。
苏子在《东坡志林》中引用了这样两个故事:
有一个叫刘凝之的人,有一天在路上走,碰到了一个人;这人说刘凝之脚上穿的鞋子是他的,于是刘就把鞋子给了那个人。后来,那个人找到了自己的鞋,便把错认的鞋子还给刘凝之,刘不肯再要。
另外一个人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这个人是沈麟士。邻居有一天说沈穿的鞋是他的,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子吗?”就把鞋子给了他。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鞋,便来向沈还鞋子。麟士说:“不是你的鞋子吗?”他又笑着把鞋子收回了。
苏东坡对此引述了这个小故事,然后议论说:“这虽然是生活小节,但为人处世,应当像沈麟士那样,而不要学刘凝之。”
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生活中,谁没有大大小小的过失呢?别人有,自己也会有。宽和地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同事、对待左邻右舍、对待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自己也心平气和、轻松愉快。如果一点点小事就耿耿于怀,不仅使别人疏远你、忌恨你,失去友人,而且自己也会因心里总是塞着一些芝麻大的恩恩怨怨,心气不畅,脾气烦躁,这样既伤人,又伤己。
古人讲,“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这是君子风范。“和”也好,“宽”也好,“恕”也好,一句话做人要宽厚大度,待人要与人为善。用古人的话说,是应“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而宽容别人的人,受益者不仅是对方,同时也是自己。宽可以容人,厚可以载物,宽以待人天地宽。
2.小事见人高低
还有一个与刘凝之、沈麟士的例子类似的故事,其事虽小,但它仍可见出人物气度的大小、修养的好坏。
西晋的时候有两兄弟——陆机和陆云,他们出身名门望族,德行高尚,人们把兄弟俩合称为“二陆”。他们的祖父陆抗,是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之子,也是吴国的一名战将。
另外有一个人,名叫卢志,他的祖父卢毓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卢植之子,魏时官当到吏部尚书。
有一天,卢志在一个公众场合问陆机:“陆抗是卿何物?”“何物”是当时话,就是何人,没有贬意,这句话问的是:“陆抗是你什么人?”
陆机怎么回答呢?他说:“就像你和卢毓的关系一样。”
卢志当众直呼陆机祖父的名字,按当时的规矩是不恭敬的,有失检点。陆机很不客气,他的答语直呼对方祖父姓名,实际上是当面报复。
陆云当时也在场,听了哥哥的回答大为吃惊。事后他对哥哥说:“你何必这样呢!卢志可能真的是不知道。”陆机板起脸说:“我们的祖父名扬海内,哪有不知道的?”
这件小事,表面上是写陆氏兄弟的不同个性,实际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修养境界。古人客观地记下这件事,不说优劣,其实优劣已一目了然。
我国古代的“训俗遗规”中有这么两句话:“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者,当于有过中求无过。”
卢志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陆抗是什么人,这已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但从上面这个小事我们看到陆氏兄弟待人态度上的差别:陆云是“于有过中求无过”,陆机则是“于无过中求有过”。
心地宽厚的人遇事总把人往好处想,心胸窄狭的人却总爱把人往坏处想。一般来说,天下总是好人多,人们应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谅解,少一点敌视。这样,世界岂不是更加和谐、美好!
3.宰相肚里能撑船
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古往今来,不乏这样胸怀阔大的人。
齐桓公不记私仇,起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当丞相,成就了一代霸业;楚庄王宽恕调戏了他妃子的部下,结果在危难的时候得到了这个部属的死力相助。
吕蒙正是宋太宗时候的宰相。他是少年得志,很年轻就被任为副宰相。太顺当了不免有人妒忌。一次,当他列席朝议时,群臣中有人突然嘲讽:“这么年轻就当副宰相……”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从从容容地从列队中走过。同僚中有人为他打抱不平。退朝以后,那个同僚还不忘这事,建议吕蒙正探出那个嘲讽他的人。吕蒙正却说:“不用了,还是不打听的好。如果知道是谁,心中难免耿耿于怀;不知道的话,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失。”
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这样。“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菜根谭》)的确,水太清了鱼不能活。人如果太过于计较别人的言行,一点小事就追根究底,穷追不放,这样只能小事变大,反而不好收拾。君子不计小人过,以宽宏大量对待别人,处理起事情来就顺利一些。对人大度,不计小过,于人于己、于公于私都是利多而弊少。
宽厚和大度,不仅是一种待人的态度、方式,而且是一种胸襟、一种境界。
苏东坡年轻时有一个朋友,叫章惇。这个人后来当了宰相,执掌大权。他当政时,把苏东坡发配到岭南,后又再贬到海南。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东坡也以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宽恕了他。当东坡遇赦北归的时候,章惇却倒了霉,被贬到岭南的雷州半岛。当东坡听到章惇被放逐的消息,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后好几天都很惊叹。这么大年纪寄迹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海康一带虽然偏僻,但无瘴气,望以此开导他的老母亲。”东坡还对章惇的儿子说:“过去的不愉快再提它也没有益处,多想想以后吧。”这是何等宽厚、何等仁慈。东坡的言行举止恰如西哲培根在《论人生》中所说:“如果他对其他人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他的心必定十分美好,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苏子的这种海涵,也不是凡将军、宰相心胸都海阔天空,但人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宽和大度的胸怀。
人们常把一句古谚错写成“无毒不丈夫”。其实它的本来面貌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真正的君子大丈夫绝不是心狠手辣的人,也不是心胸狭小的人,而是那种胸怀宽阔、度量如海的人。作为丈夫的苏东坡对妻子、对家人也是包容有加十分大度的。他爱饮茶,对茶道有研究,但其妻则未必。贬谪南方时,有朋友千里迢迢寄来上等好茶,结果不谙茶道的妻子按照北方的习惯“一半已入姜盐煎”。见此,他也没有半句责备的话,反而宽慰说:“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淡泊宁静,理解包容。
这才是大丈夫、好丈夫。我们理当还大丈夫以本来的面目。
苏东坡的这种宽容大度有时候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绍圣二年(1095年)东坡被贬惠州时,时任广州知府的章质夫派一名小吏给他送六壶好酒,同时还有一封信。谁知,小吏不小心在路上摔跤把酒洒了个精光。东坡还是很感谢知府,回信一封。章质夫打开一看,先来是一首诗,题为《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