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烦恼当作灰尘(1 / 1)

苏东坡 范军 2885 字 8天前

忧愁与快乐,有如一对形影不离的同胞兄弟,会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就像趋利避害一样,人们总是喜欢快乐,讨厌忧愁。殊不知,没有忧愁,哪会有快乐?不经过忧愁,飘然而至的快乐又有什么分量呢?

更何况,让人成熟、练达、睿智的往往是忧愁,而非快乐。就像失败之于成功,也许更有益于人的成长和完善。

1.悲伤与快乐

草木有枯荣,人事有兴衰。春风得意,左右逢源,事事如愿,处在这种顺境中的人当然充满了快乐;屋漏遭雨,雪上加霜,处处倒霉,谁碰上了这等事儿都难免悲伤。

苏东坡说,人的喜怒哀乐一般是这么回事,但若旷达一点、洒脱一点,又不全是这么回事。一位朋友不幸丢了官,东坡这样劝勉他:

“你丢了乌纱帽,有什么人为你悲伤比得上你自己的悲伤吗?有旁人像你的父兄妻子一样悲伤吗?恐怕没有。你自个儿如此伤心,是因为得失的计较使你陷入迷惑之中;家人那么伤心,是因为对你的爱使他们陷入了迷惑之中。倒是那些不相干的外人,因为没有什么迷惑,自然也就不悲伤了。

“迷惑则悲伤,不迷惑就不悲伤。人到底是应该以迷惑为正确呢,还是以不迷惑为正确?如果以不迷惑为正确,那么不悲伤才是对的。

“其实,即便丢了官,你又何尝没有快乐呢!要我说,你之所以是你,难道全是由于你的官衔吗?如果不是,那么你之所以是你的东西依然存在,那当然值得快乐和庆幸。

“现在你不快乐,反而非常悲伤,你的亲人见你这样他们也高兴不起来,而你的敌人见你痛苦他们反倒幸灾乐祸。若你自己对得失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那些因爱你而悲伤,或者因恨你而高兴的人,对你的认识就是很肤浅、很皮毛的了。只有那些因为知道你之所以为你的东西还在的人,才算真正深刻地认识了你、了解了你。

“一个人,如果懂得了钱财、官位、爵禄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人最根本的东西,那么他就可能长久地远离悲伤,与快乐相伴。”(《明正》)

东坡的看法的确是很达观的。一般来说,像钱被小偷扒了,房子遭了火灾,受排挤丢了官,公司不幸倒闭等,谁轮上这些事儿,都不免有些苦恼、忧愁。但事已既成,木已成舟,无法挽回,过分沉溺于悲伤之中也是没用的。这时候,想想东坡先生的话,不能说是自欺欺人,因为生活实际上就是这么个理儿。

苏东坡在徐州为官时,那里的地方土酒,味道不怎么样,不如官酿,但他不以为意,还随手将一位朋友的顺口溜改写成了《薄薄酒》这首打油诗:“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遇事往好处想,即便再差总是聊胜于无,自然也就释然了。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我们把金钱、财产、官阶这些东西比作“柴”的话,那东坡先生丢了官,其实不就是丢了几根木柴棒子嘛!这当然犯不上悲伤不已了。

所以,智者说,丢了钱财,损失很小;坏了身体,损失很大;若失去了精神,便一无所有了。没有精神支柱,患得患失,既有的东西也会丧失;富有精神力量的人,超越得失,失败了也能东山再起。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坡对友人的勉慰,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凑巧的是,苏范两人谈的中心意思都是悲与乐(或喜)。

据《宋史》说,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当太守,是因为有人告发他贪污公款。有无这件事,我们且不去管它。滕子京到贬所岳州(就是现在湖南的岳阳)以后,重修岳阳楼。他当时遭了贬,觉得很委屈,悲愤愁苦,牢骚满腹,打算等岳阳楼竣工之后,凭栏大哭一场,以发泄心中的悲苦愤懑。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滕子京之约写的。作者写景也写情,着眼于哀和乐,悲和喜。

哀景:**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乐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哀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乐情: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范仲淹说,这一哀一乐,一悲一喜,都是“情以物迁”的产物,也就是说情绪是随外物和个人的得失而改变的。览物而悲不足取,览物而喜也值不得称道。

那么,对待悲喜的正确态度应是什么呢?范仲淹说,应该像古代的贤人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朝为官要忧民,在野为民要忧君,进退皆忧,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忧的是天下,乐的也是天下,达到一种忧国忧民的忘我境界。

而在生活实际中,不少人或览物而悲,或览物而喜,总是在个人的利害得失上兜圈子,喜是为自己,悲也是为自己,总是逃不脱一个“己”字。

是啊,我们如果能像范仲淹说的那样,跳出个人恩恩怨怨、利害得失的小圈子,对待一己之恩怨、一时之得失就会淡然得多。心怀天下,自然不会“为赋新诗强说愁”了。

3.悲乐由己

是悲还是喜,是忧还是乐,既取决于际遇,更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处世方式。有人山珍海味吃腻了,吃什么都没有快乐可言;东坡先生吃粗粮、啃羊骨头,也能品出无穷乐趣。佛教《法句经》说得有道理:“自己的主人是自己,自己的依靠是自己,首要的是要做到自己克制住自己。”人如果能把握自己,战胜自己,就能化忧为乐,转悲为喜。

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遭遇,悲观者苦不堪言,乐观者自得其乐。当官儿的被贬了官,发配远方,离乡背井,有的悲愁抑郁,怨天尤人;东坡先生贬到黄州,却能既来之,则安之,自我解脱,自寻快乐。

这也正说明悲乐由己。我们很赞成这样的说法:一把葡萄干,两个人吃法不同,感觉大不一样。乐观者每次挑最好的一粒吃,直到最后,他吃的总是最好的;悲观者总是把好的留在后面,每次挑最坏的一粒吃,直到吃完了,他吃的都是最坏的。

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有什么不同,还有这样的例子:

多年前,电视转播音乐大师梅达的音乐会。梅达出场前被挂了一个花环。当他上台起劲地指挥乐队时,花瓣纷纷落到脚下。

“等他指挥完,”一位女士议论说,“他会站在一堆可爱的花瓣之中。”

“到完的时候,”男士有点忧伤,“他颈上只会挂着一道绳索。”

两种吃葡萄的方法,对同一事情的两种议论,恐怕很难说孰对孰错;但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哪一种更可取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是悲愁、苦恼,还是快乐、幸福,多由性情决定,而非命运安排。发明大王爱迪生为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试验了一千两百次都没成功。有人说他失败了一千两百次,爱迪生则说:“不,我发现了一千两百种材料不宜做灯丝。”说爱迪生失败了,这不算错;但爱迪生自己的说法难道不对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时就是这样,换一个角度看,人的感受不同,结论也大不一样。悲与喜、忧与乐如此,其他事也是这样。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把人生态度区分为三种:“现实”减“梦想”等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苏东坡无疑属于智慧型的达观者。

4.想象与实际

趋利避害,弃苦求乐,可以说是人共同的本性。但是,是不是苦事必定有害,乐事必定有利?是不是苦事一定让人不幸,乐事一定让人幸福?再进一步,是不是苦事真的是苦事,乐事真是乐事?这些问题,恐怕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一个已有家室的中年男子有了外遇,糟糠之妻在丈夫眼中一下子变得又老又丑,既不浪漫也无**,生活是那么形同死水,没有波澜。而那位新人年轻、漂亮、热情大胆、感情奔放、不拘礼数,中年男子沉入爱河,觉得自己鸟枪换大炮,一定非常幸福。等到抛弃了结发之妻,与这位妙龄女郎结为夫妻,时日既久,**、新鲜劲儿过了,美艳娇妻的种种毛病暴露出来,其骄横、虚荣、奢侈、不顾家等,让这位见异思迁者逐渐不堪忍受,当娇妻频频出入于灯红酒绿之中,丈夫独守空房时,一种“新人不如旧”的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有位作家朋友写过短篇小说《吃回头草的老马》,就是写的此类情形,非常生动,让人深思。

年轻、美貌、浪漫、热烈,这当然是好东西呀,是乐事呀,但当你追求它、拥有它的时候,好像最后得到的远不是最初所期望的,乐事中原有无限的苦涩与辛酸。难怪有过来人慨叹:“情人,原来是开鲜花结恶果的罂粟呀!”

再说,当名人好不好?许多人连做梦都想出名。一个人一旦出了名,有快乐,也有苦恼。某人一成名人,请拍电影的,请上电视的,请做广告的,请做报告的,请签名的,还有求赞助的甚至求爱的,简直蜂拥而来,一下子没了节日、没了假日、没了平静和安宁,甚至想和家人轻松愉快地吃顿晚饭、安安静静度个周末的机会也没有了;上街还得戴副大墨镜,把帽檐拉得低低的,否则让人认出来便无法脱身。更有街头小报、地摊杂志,如今更多是各种网络社交媒体,说不准会冒出一点你的什么奇闻轶事,甚至是无中生有的桃色新闻。所以呀,有位女影星一再感叹:做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更难。倘若这个人是女人,又是名人,而且是离了婚的,那就活得更难更难了。

正是因为如此,东坡先生说,乐事人人都羡慕,苦事人人都害怕,其实这只是没有经历这些事之前的心理。一旦苦事或者乐事来到面前,自己亲身经历了,原来与所盼望,或所畏惧的竟有很大的差别。苦与乐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啊!

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质朴的生活之间,在乐事与苦事之间,快乐和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高职显位、出人头地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做大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多。只是人们,常常偏执一端,又执迷不悟。

5.忧乐不在贫富

东坡先生说,乐事可慕,苦事可畏,这是事先的认识。

这话我们可引申开来说。就说穷和富吧,当然穷是苦事,富是乐事了。其实呢,苦事中有乐,乐事中也有苦。有时候,贫穷之人得到天上飞来一笔意外的财富,随之而来的不仅不是快乐,反而是种种忧愁。

有这么个故事,说的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一个山西商人,生意很兴旺,发了不小的财,可是这人一天到晚,必须自己打算盘,亲自管理钱财账目。虽然请了账房先生,但他对外人总也放心不下,总账还是自己算。这样,他每天忙到半夜,想睡又睡不着,当然很苦恼。

商人的邻居,是一对靠做豆腐为生的穷夫妻。每天一大早,夫妻俩便起来磨豆子、烧豆浆、打豆腐。这穷夫妻都是快活人,总是边干活儿,边说笑,快快乐乐。可是这位富商,既睡不着,又要算账,搅得头晕眼花。

富商的太太就说:“老爷,看来我们活得太没意思!还不如隔壁卖豆腐的这两口子,他们尽管穷,却活得挺自在、挺快乐。”

富商听太太这样说,回答:“那有什么难,我明天就叫他们笑不出来。”于是他打开抽屉,拿了一锭十两重的金元宝,从墙上丢了过去。

那夫妻俩正在做豆腐,又哼歌,又说笑,听到门前“扑通”一声,掌灯来看,发现地上是块不小的金子,认为这是天赐横财,悄悄地捡了回来,不敢笑也不敢唱了,心情为之大变。二人心想:“天上掉下来这金元宝,怎么办?这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当然不能泄露出来让人知道。那将它藏起来吧。”藏什么地方呢?放在枕头下面不踏实,放在米缸里不安全,直到天亮,豆腐没磨好,金元宝也没藏好。

第二天,夫妻俩又商量,这下发财了,不想再卖豆腐了,打算到什么地方去买幢房子;可是一下子发的财,又容易被误认为是偷来的,不敢造成声势。这样左右为难,商量了大半夜,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还是没有想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夜里睡觉也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两口子的欢声笑语了。

到了第三天,那位富商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说笑、不唱歌了吧!”办法就是这么简单。这个小故事编得有点离奇,但是,它所揭示的生活道理却是朴实的、真实的,而且有普遍性。还有一则小故事,说国内一富翁的妻子,辞了工作,住在花园式的小洋楼里,过着应有尽有的阔太太生活。然而丈夫常年在外忙碌,极少回家。时间一久,女主人寂寞孤独,百无聊赖,便养了一只狮子狗,并喂以鲜肉。人狗相伴,也解解闷儿。周围几个同样际遇的太太过着同样无聊的日子,便凑在一起搓麻将。一日,那位阔太太搓麻将,忘了回家喂狗,回家后发现自己尚幼的儿子成了狗的午餐。从此她疯了。这个悲剧性的故事,或许能让人们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有新的认识。

6.超越烦恼

富并不一定令人幸福快乐,穷也有诸多烦恼。是人皆有烦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绝少美妙之事。如果你认为坐拥高官、厚禄、巨款,能出国旅游、得诺贝尔奖才是快乐,那么你不会有很多快乐,也许压根儿就没法体会快乐的滋味。如果你认为快乐来自一顿丰盛的晚餐,田野的清新空气,朋友的一次小聚,一杯美酒或是一晌小睡,那么快乐就随时伴随着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身边平凡的快乐视而不见,漫不经心,以致让它悄悄溜走而毫无知觉;对于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非凡的快乐,又总是梦寐以求,结果是白白地增添烦恼而一无所获。

作家王蒙对人生的忧乐别有一番见地,可算得上彻悟之人。他有一篇题为《烦恼》的短文,短而有味,值得一品:

谁能没有烦恼呢?夸张一点说,生存就是烦恼。

烦恼又是生存的敌人,生存的异化,生存的霉锈。

痴人多烦恼,妄人多烦恼,野心家多烦恼,虚妄的欲望与追求只能带来一己的痛苦。长生不老的仙丹,点石成金的法术,一帆风顺的人生,永远属于自己的美貌,光荣与成功,一句话,对于绝无烦恼的世界与生存的渴望,恰恰成为深重的烦恼的根源,这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讽刺吗?克服了过分的天真,克服了过分诗化的浪漫,摒弃了良好到天上去的自我感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一切艰难,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一种智慧和快乐吗?而那被克服、被超越了的烦恼,也就变成了一个话题,一点趣味,一些色彩,一片记忆了。

这是忧与喜的辩证法,苦与乐的辩证法。真的,生活就像一杯酒,看你怎么品呢!

有生必有死,有福必有祸,有好事必有坏事……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可是无知的人只想追求幸运,结果徒然让自己失望、烦恼。其实,“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培根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