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1 / 1)

苏东坡 范军 3461 字 5天前

幽默,不光是文字艺术、舞台艺术。相声、小品、漫画、笑话中都有幽默,但这并不是幽默的全部。

幽默,乃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态度。

幽默,又是心灵的光辉,智慧的花朵。

幽默人生也是一种透悟的人生。

1.什么是幽默

什么是幽默?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幽默,谁不知道呢!但要说清它的准确内涵,我们又觉得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幽默,是温和的讽刺。这是一种看法。

有人说,幽默是一切滑稽可笑的事物。

也有人说,幽默和机智不同,对发笑的事物寄予同情,它凝聚着对人类,包括笑者自身那可悲性格的爱怜之情,是高级的笑、复杂的笑。

还有人这样界定幽默:言辞举动表面轻松而实际含有深刻讽刺的。

这样一种说法:幽默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人生态度,一种社会沟通的表达技巧。幽默带来快乐,它使人从痛苦的经验和情绪当中挣脱出来。

美国人特鲁在《幽默的人生》中认为:“幽默是一种特性,一种引发喜悦,以愉快的方式娱人的特性;幽默感是一种能力,一种了解并表达幽默的能力;幽默力量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幽默和幽默感来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作真诚的评价的一种艺术。”

幽默是如此美妙有用,谁不希望生活充满幽默?谁又不希望自己富有幽默感和幽默力量呢?

如此看来,幽默远不只是一种言语的俏皮,或行为举止的可笑,也不只是一种个性倾向的流露;幽默,实质上是一种处世方式,一种人生智慧,一种生活态度,它是知识的结晶,才华的风采,智慧的闪光,人生境界的升华。

幽默,可以使平凡、琐屑,甚至平淡无味的生活充满生机、朝气与活力。

幽默,又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更融洽。

幽默,可以帮助人们减轻人生的压力,减少烦恼,振奋精神,在沮丧中不失热望。

幽默,不是插科打诨,不是耍贫嘴,不是编段子,不是无聊的滑稽逗乐子。它是行为的艺术,也是心理的艺术;是生活的境界,更是精神的境界。

要知道,幽默不仅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有关,更与他的学识、艺术才华、人生经历和人生智慧有关。幽默也是一种修养。

苏东坡先生,正是这样一个富有幽默修养和幽默力量的人。他留给时人和后世的印象,不只是一个大文豪、大诗人、大书画家,他同时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幽默大师。

东坡以他的机智、聪慧和旷达,微笑着对待生活。他的幽默中,有诗意的酿造、人生的品味、哲理的思考。这些正是后世人的宝鉴。

2.幽默与机智

没有智慧就谈不上幽默,幽默是智者心灵的微笑,它常表现为机智。

一般来说,机智和幽默都是指了解和表达可笑的事物并使人发笑的才能。机智指对于吸引人的、异常的、前后矛盾或不相称的事物反应很快,能立即了解,并能以巧语警句说出;幽默指能看出人生、人性中的可笑与荒诞的事物,且能同情及和善地把它们表达出来。在许多情况下,这二者是一回事,所以大英百科全书干脆把两者合为一个词条。

幽默中见出人的机智。才思敏捷的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有的令人惊服,有的给人以奇趣。东坡先生就很善于应变,在机智巧妙的对话中显现出幽默和风趣。《调谑篇》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问王安石东坡的“坡”字怎么解释。王安石说:“坡者土之皮。”这当然有点开玩笑的性质。苏东坡反应很快,立即反问一句:“按你这么说,滑就该是水的骨头啰?”

这可以说是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了。苏东坡正是在机智的反唇相讥中,体悟事情的本质,显示自己的智慧。

古代文人的机智,有时表现在善于玩转语言技巧,特别是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的关系,造成“一语双关”的结果,使人感到奇巧有趣。东坡就很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开开玩笑,悦人悦己。

苏东坡常向朋友钱勰得意扬扬地夸口,说他多么喜爱在家乡过的简朴生活。吃饭时只有米饭、萝卜、清汤,便十分快乐。一天,钱勰请东坡吃饭,请柬上说:“将以三白待客。”苏东坡从没吃过“三白”这种东西,以为是什么山珍海味。结果,做客的时候桌上只有三样东西,的确都是白的:白米饭、白萝卜、无色的汤。苏东坡忽然想起自己的夸口,知道是朋友开了个玩笑。

过了些日子,东坡送给钱勰一张请帖,请吃“三毛餐”。朋友来赴席,发现桌子上一无所有。过了好久,还没有菜上来,钱勰抱怨说饿了。东坡笑着说:“咱们开始吃吧,不用等人,这就是‘三毛餐’:毛米饭、毛萝卜、毛菜汤。”(“毛”读如“没”,武汉方言中今天还有“冇”字。)

幽默归幽默,点到为止。苏东坡当然不会真的让朋友饿着肚皮回去,那样就有点小肚鸡肠和恶作剧了。玩笑之后,东坡和朋友开怀地吃了一顿大餐。

这种幽默,这种机智,不正显出人性的健康与明达、心智的成熟与快乐么?人在生活中,如果老是愁眉苦脸,一副忧国忧民相,或者像个榆木疙瘩,反应迟钝,那是多么无味啊!即便是名人伟人,也不应总是板着面孔的。

3.温和的讽刺

幽默与讽刺常常结合在一起。正因为这样,才有人将幽默界定为温和的讽刺。国内一家刊物就是以“讽刺与幽默”命名的。

幽默中的讽刺,带刺而不伤人,甚至无刺只有花香。它不似一般的讽刺那样淋漓畅快,而是把思想埋得很深,把生活之酒酿得很浓,表现手法很巧。“东坡打分”就是一则这样的小幽默。

从前,有个人路过杭州时,拿出自己写的一卷诗去请教苏东坡,并当场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朗诵完了以后,他问东坡先生:“你看我这诗能打几分?”苏东坡说:“十分,完全可以打十分!”

这个人见东坡这样的大诗人给了自己满分,简直有点儿受宠若惊,喜出望外。他又问东坡:“凭什么能得这满满的十分呢?”

苏东坡说:“七分是朗诵,三分是诗,加在一起不就是十分吗?”

这则幽默是带着微笑的讽刺,是聪明与智慧的闪光。另一则苏东坡讽刺老道的幽默故事,读来又别有趣味。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东坡去游莫干山,来到一座道观里,打算歇一会儿。

主事的老道见东坡衣着简朴,冷淡地指了指椅子说:

“坐!”然后对道童喊道:“茶!”

苏东坡坐下,和主事老道闲聊。从谈话中,老道发觉来客很有才气,看上去不是一般的读书人,就把他引到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道童叫道:“敬茶!”

两人又谈起来。老道越发感到来客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不禁问起他的姓名来。这才知道此人竟是名扬四海的苏东坡。于是,连忙站起来作揖,把客人让进后厅,恭恭敬敬地说:

“请上坐!”又对道童叫道:“敬香茶!”

东坡告别时,老道恳求他写字留念。东坡微微一笑,挥笔题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满脸发烧。

这些小幽默如一枚枚味道醇郁的橄榄,耐人咀嚼,值得回味。苏东坡走在人生之路上,随手拾取,著手成春。他的幽默以其曲折、迂回的形式肯定生活,显示出个人的志向和见地。

面对周围人的缺点,缄默不言不是什么过错;若把别人的缺点加以恭维,那就不怎么高尚了。苏东坡是个真诚坦率的人,但又睿智而聪明,他批评、讽刺别人的缺点,又不是硬邦邦的,而是在幽默中善意地提点别人,让对方觉悟和自省。这不正是一种待人的艺术么!对人性中的弱点、对不无遗憾的世态,以宽厚温和的态度进行讥讽、揶揄,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警顽醒世,生活中这样的幽默实在应“多多益善”。

4.笑中藏哲理

如果一句话仅仅是让人发笑,让人难堪,那也就只是浅薄,随手撒出去也就完了。但幽默为人钟爱,根本在于它在平常的俏皮中见哲理。中国古代文人的幽默,讲求理与趣的结合,那就是“谐趣”,它不止于表达个人的情志,而力求在富有机巧的形式中表现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者生活的哲理。那些永远闪耀着人生智慧之光的幽默,像夜空中的颗颗小星,在泛泛之中独能光芒四射,显示迷人的魅力。

《庄子》中有些小故事,幽默生动,又充满理趣。

有一次,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逛。庄子说:“小白鱼在水里从容地游,这鱼可快乐呢!”惠子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马上反问一句:“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这是智人诡辩、开玩笑,可我们一下子却也实在找不出理由来反驳。再说,在这看似悖理的诡辩之中,确实也蕴藏着机趣和深刻。

苏东坡大概也深谙此道。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去参观一座寺院。他们进入古刹的前殿,看到两座凶猛的大神像,是镇邪的门神。

东坡哂笑地问:“这两尊菩萨,哪一个厉害?”

佛印说:“那还用问,当然是拳头大的厉害!”两人相视一笑,信步走入内殿。

生性诙谐的东坡,见观音菩萨手持念珠,又幽默地问:“观音老母拿念珠干什么?”

佛印回答:“她也学别人拜佛呀。”

东坡紧追不舍,接着又问:“观音救苦救难,神通广大,她拜哪一个菩萨?”

佛印一笑,答道:“拜观音菩萨呀。”

东坡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她就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拜自己呢?”

佛印叹道:“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这一问一答,妙趣横生。“求人不如求己”看似玩笑话,实际上蕴含着生活的真实体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求人不如求己”,今天我们不也还能体味这句话的个中滋味吗!

或许,正是因为幽默家往往提出值得思索的、富有哲理性的社会或人生问题,有人才将幽默与滑稽做这样的区分:使人发笑的,滑稽;使人想了一想才笑的,幽默。幽默的确是智者心中的灵光。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越深,人生的经历越丰富,他的幽默就越深厚、越隽永。

5.谐趣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品行端庄,为人朴实,确是好人,但总是一本正经,没个笑脸,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可敬而不可亲。这种人属“高级而无趣”者。

富有幽默感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虽然并不总是愉快地做事,却总能说愉快的话,走到哪儿,欢乐就播撒到哪儿。这样的人肯定有缺点,但由于有情趣,使人欢笑,使人快乐,人人都愿意与之相处。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各方面看上去还可以的人,但就是极其无趣,让人毫无与其相处、共事的愿望。

苏轼则是一个可敬、可爱又可亲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化成睿智的语言,传达给周围的人,制造欢乐的气氛,在嬉笑之余,又使人们回味和深思。他无疑属于“高级而有趣”的一类人。下面几则小幽默都是关于苏东坡的,其风趣颖脱一阅便知。

第一则:有个叫王祈的人曾经对东坡说:“我写了一首咏竹子的诗,有两句最得意。”接着便朗诵道,“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这是用剑比竹叶,枪比竹竿。东坡听罢,笑着说:“好是非常好,只是十条竹竿,才共一个叶片儿。”

第二则:王禹锡是东坡的亲戚,他曾作贺雨诗一首,诗句有“打叶雨拳随手重,吹凉风口逐人来。”自以为得意。东坡读了后说:“你写诗,怎么这样不入规矩?”禹锡说:“这是我喝醉了酒后写的。”过了几天,他又拿一首诗给东坡,东坡读罢,问道:“你又喝醉了?”

第三则:杭州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叫了然,这和尚迷上了妓女秀奴,来往日久,连衣钵都**尽了。成了穷光蛋的了然,秀奴当然不再接纳,但这和尚还是迷恋不已。一天,了然喝醉酒后又去找秀奴,秀奴还是拒绝他。了然怒火中烧,猛击秀奴,结果一下子把人打死了。当时苏东坡在这里当官,此案由他办理。提审了然时,只见这个痴心和尚的身上刺了两行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案件审毕,东坡写下一阕有趣的判词:“这个秃奴,修行忒煞,灵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和尚自然被判斩了。

关于苏东坡的这类幽默故事我们还能举出许多来。一叶而知秋,滴水可知海,东坡的幽默个性于此可见一斑。据传说,苏东坡有一天与佛印禅师同游瘦西湖,一贯诙谐的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诗词的折扇,扔到河里,并大声说:“水流东坡诗(尸)!”聪明过人的东坡愣了一下,很快笑着指向河岸上正在啃骨头的狗,回敬一句:“狗啃河上(和尚)骨!”二人皆用谐音,互相调侃,肆意洒脱,可谓妙对。

实在说来,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健康的人性。幽默力量使伟人名人,变得平易近人,变得和蔼可亲。幽默力量能使人更喜欢你,信任你。人们希望与幽默的人一起工作和生活,选择朋友、选择伴侣时,谁不希望对方充满幽默的情趣呢!人们常以“相敬如宾”来称道夫妻关系,如果这是指互相尊重当然是对的,但夫妇如果真的像主人与宾客,相互彬彬有礼,处处拘谨,那就太没意思了。家庭应是最温馨的地方,也是最自由、轻松的地方,夫妻间充满幽默、欢笑,那才是健康幸福的标志。

6.旷达

有幽默感的人,必然是感觉敏锐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也必然是笑颜常开的人,胸襟豁达的人;是别人乐意与之交往、与之亲近、与之为友的人。这里面,性格乐观,胸襟豁达很重要。一个悲观厌世者当然不懂得幽默,一个心地偏狭之人,也与幽默无缘。

我们说过,幽默不是耍贫嘴,不是逗乐子,不是无聊的插科打诨、滑稽取笑。幽默家要有那么点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有那么点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还要有一种不失原则的宽容气度,要有一套想得开、看得穿、提得起、放得下、好寻开心、善开玩笑的本领。

幽默不仅与人的知识、才华、个性相关,而且与人的智慧、经历,尤其是生活磨难相关。只有那些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人,才真正理解幽默,并能创造幽默;只有那些饱经忧患、思想深邃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幽默的深厚含蕴,在苦涩中发掘出幽默的甘泉。

幽默显现出人的旷达,旷达的人最懂得幽默。

苏东坡流放海南时,生活可谓艰苦了,精神上的创痛也是很深的。但东坡能以旷达的胸怀接纳这生活的重击。即便是在这荒岛上,他仍保持着乐观、幽默的个性。东坡喜欢吃海南的牡蛎,便急急忙忙地写信给儿子苏过,对他说:“这里的牡蛎味道好极了,你千万不要让京城的士大夫们知道了,否则,那些没吃过海南美味牡蛎的京城官吏闻讯都要求调到海南来工作,那我就没法独享牡蛎的美味了。”

不过,如果东坡果真是为海南美味而有此举,那他的幽默只能算是浅薄了。今人曾说:“幽默是痛苦与欢乐交叉点上的产物。”这话深得幽默三昧。

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而以轻松的态度对待自己,尤其是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时,以幽默的态度一笑置之,那实在是一种君子坦****的磊落襟怀。

豁达的人,才能平静、诙谐地对待成败、荣辱、生死、名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微笑着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也微笑着对待人生的丽日蓝天。当代学人钱锺书,就是一个能淡然而又幽默地对待个人荣誉的人。有个外国女作家读了他的书,简直佩服得不得了,到北京后她便打电话给钱先生,一定要见见他。钱锺书说:“如果你吃了两个鸡蛋觉得味道还不错的话,干吗非要看看那下蛋的老母鸡呢?”读到此,实在让人忍俊不禁。钱先生的幽默言行与他对幽默的认识是一致的。他曾说:“幽默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

看来,我们要学会理解幽默和善于幽默,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经受实践考验,使自己富于才智和机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清除自身琐碎、寒碜、渺小、卑微的缺点和陋习,陶冶自己的情怀,完善自己的人格。

苏东坡懂幽默、善幽默,而他的外在之幽默与内心之旷达往往与学习、参悟有一定的联系。他也因此与云门宗僧佛印交往频繁,二人亦师亦友,无话不谈,从不作伪。在黄州时,苏东坡又一次写了一首诗,是赞颂佛的: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东坡反复吟诵这首诗,自我感觉不错。显然,诗句是赞颂佛祖,也有自我期许的意思,“八风吹不动”无疑是一种超然境界。他把这首诗抄好让人送去给长江对岸的佛印禅师欣赏。他满以为佛印一定会大大赞赏一番。然而,佛印不仅没有像东坡设想的那样认同,反而在苏诗的下端,批上“放屁”两个大字,让送信人带回。苏东坡见了这个批阅,自然大为不悦,火冒三丈,连声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他气愤地马上乘船去佛印那里找他理论。哪知道,佛印禅师早就吩咐小和尚:“今天不见客!”东坡一听,更是气上加气,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奔佛印的住地。正要推门而入时,忽然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两行大字:“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聪明颖异的苏东坡顿悟到,自己竟然为了那区区“放屁”二字大动肝火,这算什么“八风吹不动”?这就是佛印给苏东坡的启示,东坡因此认识到自己虽有相当的定力,但还远不及佛印,也还远远没有修炼到家呢。

这个故事有点民间文学味道,但其中蕴含的道理还是给人有益的教益。东坡之丰富、之旷达,正如有学者所言:“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旷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与程朱比,苏轼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这正是其永恒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