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嘲的艺术(1 / 1)

苏东坡 范军 1789 字 3个月前

自嘲,乃是幽默的至高境界。

只有能清醒地自我认识、自我观照的人,才敢于自嘲。

要学会调侃自嘲,而不是自艾自怨。

将人生的烦恼,像路边的小石头一脚踢开,心中微笑着调侃一下自己,沉静怡然地再走向远方。

1.自嘲的艺术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当他不是嘲笑别人,而是自嘲时,他便成熟了。

的确,自嘲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对自己的失误或者失意,来一点自我解嘲,这往往是一种不失君子风度的情感宣泄。

自嘲有些像幽默,不过自嘲的对象仅限于自己,幽默的对象则包括别人,还可以是人之外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嘲,不仅好笑有趣,而且含蓄,意味深长。自嘲中有对人生百味的咀嚼。

苏东坡死后,李方叔为他写的祭文中有这么几句话:“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这头两句,便是说东坡德行太伟大了,反而不为社会所容;才华太出众了,反而因此受牵累。

东坡生前对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遭遇就有体会。当然,东坡是伟人君子,他的聪明也不是那些自作聪明之人的小计谋。他一生正直无私,胸怀磊落,才智卓绝,正是因为德太厚,才太高,反倒屡遭厄运。他尤其以文才著称,其得祸就总是与诗文有关。

元丰六年(1083年),苏东坡又得了一个儿子,取名遁儿。在生下三天“洗三”的时候,东坡写诗一首,用以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聪明的人多灾多难,愚鲁的人反而平平安安,甚至可以居高位。养儿子,何必希望他聪明呢!写这首诗时,东坡正贬在黄州,昔日京都要人今日形同农夫,他的得罪正是因为文字之累。他心中有不满,有怨气,有牢骚,但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自我解脱、自我调侃,便显出几分大度、几分豁达、几分超脱。

遗憾的是,东坡和朝云的这个小儿子没能真的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元丰七年(1084年),东坡在黄州又接到内迁汝州团练副使的圣命,只好携家眷上路赶往新的贬所。由于旅途奔波劳顿,不到一岁的孩子因病夭折,令人痛惜。此乃后话。

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颇得古人真趣,有《自嘲》诗一首,开头四句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面对同样的境遇,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则自解自嘲。这种自嘲,是一种生存艺术,也是一种成熟而又充满智慧的人生境界。对于平庸的后辈,不肖之子孙,也不妨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洒脱。

2.达观与教子

说到自嘲,又该谈谈苏东坡的另外两句诗:“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先看后一句,这敬通名叫冯衍,是东汉学者、辞赋家,据说他妻子很厉害,东坡说她“妒悍”。而苏东坡自己的妻子却很贤惠。前一句中的元亮就是大诗人陶渊明,他曾写过一首《责子诗》。

《责子诗》以通俗的语言,幽默的笔调,对五个儿子一一进行评论,是一位达观父亲的自嘲,也是慈父和儿子们相戏谑。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志学”,古人指十五岁;“杯中物”当然是酒了。这首小诗明白如话,饶有趣味。说是“责子”,但陶渊明对这些不争气的儿子似乎并无过多的责备,倒是表现出不失风度的沉静、知命达观的开朗。子不成龙,不气恼,也不急躁,与其说是责子,还不如说是自嘲。

儿女成不成器,与财富如何积聚的道理有相似之处。大富在天,不可强求;小富由己,努力可达。儿女呢,要他们成为诚实的人、有用的人,不走邪路走正路,这只要父母好好教育,是不难实现的。如果要儿女立大志、成大器,这实在不是父母心想便能事成的。因此,真正明智的父母既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又不期望值太高,而是顺其自然,循循善诱。

其实,只要儿女成人能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父母也就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了。将门未必都出虎子,豪门偏偏多有恶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终成龙成凤又有几人?真正达观的父母,对待不肖儿女或者没有什么大作为的后代,不妨学学东坡、陶潜,自解自嘲,淡然处之。对子女是如此,对其他事也不妨如此。

3.穷通与自嘲

有人说,自嘲是自己的才能与理智达到足以否定自己的理想与行事时的产物。一个自嘲者往往就是一个怀才不遇者,一个人想自嘲的时候,往往是他不得意的时候。

这种说法当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准确,但它确实有几分道理。苏东坡拿自己的“聪明”自嘲是这样,唐代韩愈拿自己的好品性自嘲也是这样。

韩愈有一篇《送穷文》,是写在他投闲置散、不被重用的时候。虽是牢骚话,但说得俏皮、风趣。

古代官僚士子的“穷”,是指怀才不遇、仕途不顺,这常常是因为政治不清明、君主不贤明、官场太污浊。然而他们懂得,如果要发牢骚就不能傻乎乎地直说,弄不好吃不了兜着走。这样,便只好自嘲,以嬉笑代怒骂,怪自己命运不好,或是太聪明,或是太有德行,以致仕途不畅,穷而不达。

韩愈就很会自嘲。他说自己为什么“穷”呢,原来是有五个致穷的鬼在捣蛋。这五个“穷鬼”都在自己身上。第一个是“智穷”,是自己操行坚正,不欺诈,不愿伤害别人;第二个是“学穷”,是说自己喜欢寻根探底,穷极天理;第三个是“文穷”,指自己不作平庸文章,好作破格文;第四个是“命穷”,说的是自己勇于负责,耻于争利,面目难看,心地善良;最后一个是“交穷”,即指对人真心实意,肝胆相照,不搞虚情假意那一套。

原来这五个“穷鬼”都是难能可贵的好品质,但这些并不被时人理解,不为世俗所容。韩愈把它们描绘得活灵活现:五鬼闹身,有时一个鬼唱独角戏,有时五个鬼一齐钻出来;一会儿细声细语,一会儿又慷慨陈词;一会儿潜身隐形,一会儿又说笑打闹。

通过这些“穷鬼”的表演,不仅将作者的牢骚与不平发泄无遗,而且将严肃的政治问题和沉重的心理负担游戏化、诙谐化,不能不使古往今来的失意之士破涕为笑。

试想我们自己面对那些不顺心的事情、不如意的处境,比如恋爱受挫、仕途受阻、工作失误、股票巨亏、与朋友失和等,如果怨天怨地怨人,有时不仅不能化解矛盾、减轻内心的苦恼和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这时候,不妨多几分幽默和潇洒,来一点自责和自嘲,变严肃为诙谐,化沉重为轻松。在自嘲幽默的氛围里,你也许会真的心情轻快,阳光又会重新灿烂!

自嘲是一门自我安慰的艺术,也是一门自我解脱的艺术。它是人性的智慧之光,与自欺欺人不可同日而语。

4.自信者方能自嘲

自嘲的人,往往是自信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很难想象,一个自惭形秽或心胸狭小的人,也能自骂自嘲。敢于自嘲,也就敢于正视自身的缺陷、不足和失败,就敢于正视不利的条件和环境。自嘲者表面自我解嘲,实际上在自嘲的背后有一种力量。东坡对其本人的聪明才智,韩愈对其本人的高贵品质,如果不自视为一种力量,那才怪呢!

我们且把话扯得远一些。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有时我觉得自己是很丑陋的人,在一片森林中漫步,忽然迎面来了一个老妇人,她说:‘你是我见过的所有人当中最丑陋的一个。’丑人回答:‘我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呀!’老妇人说:‘并不是没有办法,你完全可以不出家门嘛!’”有人批评林肯,说他是两面人。林肯则说:“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没有两面,如果有的话,我就不会以现在这副尊容出现在众人面前了。”林肯一方面取笑自己容貌的丑陋,另一方面回击对方的中伤,使人觉得他很有人情味,很平易近人,气度豁达。

林肯的这段轶事,又让人想起了我国古代戏曲家、理论家钟嗣成的自画像。这位艺术家曾经自画外貌之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更兼着细眼单眉,人中短、髭鬓稀稀……有一日黄榜招收丑陋的,准拟夺魁。”钟嗣成说,如果“选丑”比赛的话,自己一准儿能夺冠军。这当然是自嘲,其中又正见出作者的洒脱、超逸、自信和大度!如果一个人貌丑,但心灵美好、才智卓绝,这种人不是比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更堪自信自豪吗!

自嘲者自信自豪,他们无疑超越了自卑。英国作家济斯塔栋非常肥胖,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比任何男人都多三倍的仁慈,因为我在公共汽车上只要一站起来让座,就能同时让三位女士坐下。”这种夸大自我缺点的自我解嘲,足可见出作家心胸开朗,人格健康。

所以,由此种种看来,自嘲到底不容易。不容易就在于它要自信,它表现了力量!倘若不幸陷入困境,倘若不慎落入一路无可奈何的失败结局里……化悲痛为力量,变失意为压力是必要的,不断地努力改变现实更为必要。在这两重必要之外,再来一点轻松,来一点自嘲,微笑着对自己、对他人,这岂不是强中强之品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