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克己与自持(1 / 1)

苏东坡 范军 1328 字 3个月前

保全自己是发展自己的前提。要全身远祸,就要做到克己、自持、谦抑。苏东坡生性刚直、快人快语,所以屡遭不幸。他从生活的挫折中总结出人生的教训,虽不无苦衷,也确能让人思索回味,又留给后人多少借鉴呀!

1.不可恃宠而骄

世人多不知审察自身实际所具的能力,只是仗着有所凭借而逞意肆志,或者狗仗人势,恃宠而骄;或者不识时务,胡作非为。这种人往往都逃不脱可悲的下场。

下面的两则小故事是很耐人寻味的。

第一则叫“临江之麋”。

唐代时临江一带的人喜欢打猎。有个人打猎时捕捉到一只小麋鹿,于是把它养了起来。起初,猎狗们垂涎三尺,都想吃这小麋鹿。猎人就抱着它,使之接近猎狗,不要猎狗动它;慢慢地又让小麋鹿和狗一起玩耍嬉戏。时间久了,狗与麋相处甚好。麋鹿稍大,它几乎忘记了自己是麋鹿,还真以为狗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它同狗一同嬉戏狎昵,更是无拘无束。

三年以后,这只麋鹿离家到外面去玩,看见有一群狗在路上,便想走过去和它们一起玩。这些狗一见又喜又怒,一拥而上咬死了这只麋鹿。可怜的麋鹿至死还没能醒悟。

第二则叫“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一个人生肖属鼠。这人很怪,他很喜欢老鼠,不养猫狗,禁止家仆打鼠。因此,他家仓库厨房,都是恣意妄行的老鼠。

老鼠们互通好消息,都来这个人家里,饱食而无祸。这家屋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家具,衣架上的衣服都是大洞小洞。人吃的饭大多是鼠吃剩的。白天,成群结队的老鼠与人一起进进出出,夜晚则闹得人无法睡觉。主人仍不厌烦。

几年后,这家主人迁走了。后又搬来了新主人,但老鼠依然如故,恣意横行。新主人说:这些恶物怎么这么猖狂呢?于是,借了五六只猫,关门撤瓦灌洞,还用钱物奖励仆人兜捕老鼠。一时间,杀死的老鼠堆起来像小山包一样。

这两则故事都是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三戒》。它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些自以为靠山大、桩子硬的人,不识时务,恃宠而骄,很有点不可一世。人们因碍于他们背后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一旦靠山坍塌,大树倒下,那些恃宠而骄者、狗仗人势者,便没有好果子吃了。

苏轼很喜欢柳宗元的《三戒》,还专门仿照这篇文章,写了一篇《二鱼说》用以“自警”和劝人。

2.妄怒招悔,欲盖弥彰

《二鱼说》写道:“河里有一种鱼,取名为豚。有一天,一条豚在河里游耍,游到了一座桥下,不小心撞到了桥墩上,这条豚没有立即离开。因为桥墩碰疼了它的身子,它很恼火,张大嘴巴,鱼翅都竖了起来,大有和桥墩争一番高低的架势。

“这条豚浮上水面,怒气冲冲,连肚皮都露在了外面,好久不动。这时,有一只捕鱼的水鸟看见了,飞过来叼走了它。水鸟将它剖腹,然后吃掉了。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得太快而触到了别的物体,却不知道责怪自己,反而妄肆其愤,以至于破腹而死,实在是可悲。”

苏东坡说:“这就是妄怒以招悔。”可是后悔已来不及了。

《二鱼说》讲的第二条鱼是海里的乌贼。一天,它在海边喷水。在附近的海岸上,有一只海鸟在戏耍。乌贼本来是怕其他什么东西看见了自己,才喷水以遮蔽自身。不料适得其反,海鸟见有喷水,便起了疑心,朝这边一看,原来是乌贼,便过来抓住了它。

海鱼乌贼只知道隐蔽自己来求得自保,而不知完全消除踪迹以杜绝怀疑,结果还是为识者所窥,实在可悲呀!

本来想要掩盖自己,结果反而更加显露出来。欲盖弥彰,弄巧反拙,聪明反被聪明误。鱼如此,人有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夸耀自己的优点,让人看到的恰恰是缺点;一再表明自己的清白,有时让人看到的却偏偏是其反面——不清不白。叛变投敌的人,为的是苟且偷生,而又有几人能最终保全性命。

3.谦抑能保平安

太有智慧的人,常常没有办法自保;太愚蠢的人,也有做短命鬼的。

树太大了容易招风,人功劳太大了可能盖主。做臣子的,太能干了,太勤政了,太有德行了,都常常为君主所不容,特别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如果臣子太得民心了,众望所归,君主哪会放心!如果臣子光芒四射,君主岂不暗淡无光?

君臣之道、进退之术的确是大学问!汉高祖刘邦的相国萧何就很精通这门特别的学问。

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萧何列为第一,许多将军都不服气。刘邦举猎狗和猎人的例子,认为猎狗在前面搏击野兽,须有猎人在后面操纵指挥;战将的功劳好比是猎狗,萧何的功劳则好比是猎人。

萧何当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功高而谦抑,非常谨慎。他官拜宰相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

“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赠封你为宰相,掌管护卫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戒你。如果你现在辞却赠封,献出自己的财产作为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也会减少心中的疑虑。”

萧何仔细一想,觉得是这个理儿。于是,他照着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输前方做军费,高祖果然很高兴。

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也是亲自带兵去讨伐。留在后方的萧何则全力抚慰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这样投入,勤勤恳恳,非常担心,就劝他说:

“相国小心一家人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是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打听你的动向,唯恐你忘恩负义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安心。”

萧何细一思量,觉得真是这么回事,便没收百姓土地,扰民、乱民,使百姓怨声载道,他的威信当然也下降了。更妙的是,萧何还故意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贪图小利,使刘邦看他胸无大志而放心。

刘邦好杀功臣,萧何能得善终,可说是很精通儒家勤政、黄老谦抑的窍门了。这其中又该有多少战战兢兢、无可奈何的苦恼!

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平庸之辈、碌碌无为之人,常能当官,且一升再升;德行高尚、才华卓绝的人往往受压抑,常无用武之地。这其中的奥妙实际上很简单。一个愚蠢的上司,绝不希望他的下级太聪明能干。属下越聪明,越反衬出自己的愚蠢;属下越干练,越发让人见出自己的无能。聪明能干的人既难以驾驭,又有夺位之嫌,何不把他死死压住,根本不让他出头呢?即便是有能力的领导,也怕下属比自己更能干,超过自己。这大概就是所谓唯才是举、任人唯贤难以真正实现的隐秘原因吧。现实中,倒是那些表面上憨厚老实,实际上有点儿本事,而又能装糊涂,深藏不露的人,多有被重用的可能,这种人也算是精于谦抑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