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很崇高,也很普通;君子之道很深奥,又很浅显——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个君子,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君子之道,你就可以成为君子。
具体来说,怎样才算君子,君子怎样待人、待己、应世、应物呢?苏东坡先生的看法是很有启发的。
1.君子的取与予
一般说来,给予、奉献总是要比接受、索取好些,施人以惠、予人以德总是善行。
苏轼说:“不尽然。”他在《刘恺丁鸿孰贤论》一文中这样说:
“真正有道德的人要做善事,不能仅仅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只想到这样做自己方便、快适。君子要从别人那里获取东西,一定要考虑到别人是不是可以或愿意给我;君子要送给别人东西,也要想想对方是不是可以或乐意接受。我很想要的东西,如果别人不愿意给我,是君子的话,就不要;反过来,我可以给别人的东西,如果对方无意或不能接受,是君子也就不要硬塞给对方。
“君子的取和予,既要考虑到自己,又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要拿的东西,一定要别人乐意奉送;要给的东西,一定要别人能够接受。如果因自己当君子,而使别人为小人,这君子其实也就和小人差不多了。
“范晔的《后汉书》上记载有这样两件事:东汉时期的刘恺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封地、爵禄让给了弟弟;丁鸿装疯,让弟弟享有继承权,而友人说丁鸿这不是‘义’,而是不义之举。”
按常情说,自愿把土地、财富、爵禄让给别人,这不是值得表扬的善德善行么?这不是比那些为了皇位、权势而父子倾轧、骨肉相残的行为好得多么?
东坡先生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
“刘恺把封国让给弟弟,使他弟弟接受不该接受的东西,而自己反倒矫情,盗取一时的好名声,这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呢!
“何况,先王的制度,立长子是为了明示一个宗旨,明宗又是为了防止混乱,并不是有意偏爱长子而亏待其他儿子。天子和诸侯都有太祖,他们拥有天下、拥有封国,都是从祖上继承的,而并不是自己专有的。天子不敢拿祖上的天下随便给人,诸侯也不敢拿祖上的封国任意送人,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刘恺、丁鸿的封国,不也是受之于先祖吗?继承先祖的遗产,而把它传给不当得的人,尽管是自己的亲兄弟,但这与送给路人有什么区别呢?刘恺把封国让给弟弟,不仅使他弟弟有非服之过,而且还坏了先王的防乱之法。轻率地处置先祖的封国,自己独行其是,若按礼法来衡量,刘恺的罪不轻啊!”
看来,“给予”并非等于善行。它也是有条件的。对它不可一味推崇。
2.己所不欲,勿施以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刘恺、丁鸿自己不想要封国,便送给自己的弟弟,这正是己所不欲,强施以人。
当然,生活中像继承帝位、封国之类的事儿毕竟是很少见的,但它给人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
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的善恶是容易分辨的。分苹果把好的给自己,坏的差的给别人,别人当然不高兴;加工资,把别人挤下来,自己弄上去,别人自然有意见;分房子买房子,自己走后门捷足先登,让别人挑剩下的……如此等等,明眼人、正直人一看便来气。这种只顾自己的人,市场不会太大。
而有些现象要更复杂一些。
《礼记·檀弓》上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齐国发生了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终于不食而死。
这个施舍者在施舍给人食物的同时,也“施舍”了一种让人讨厌的东西——侮辱。被施舍者如果接受了前者,同时也就接受了后者。这实在不是善举。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人夫妻不和、生活受挫,或事业失败、屡受打击,大家都来关心、帮助;这“关心”和“帮助”就有真有假。有人问长问短,真正的目的是刺探隐私,满足好奇心;有人表示出特别的同情,这“同情”不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善良,还顺带炫耀了自己的幸福;有人给点小惠,表现的是自己的大度和慷慨。
其实,身处逆境、遭逢不幸的人,需要别人的理解、关心、抚慰和帮助,但那必须是真心实意的;有时他们更需要静静地独处,好好地想一下,而旁人却像灌药一样地,不停地给他以怜悯、同情、施舍,而这些可能是令当事者最心烦、最不愿接受的。
真正的君子,就要像苏东坡先生说的,既要为自己考虑,更要替别人着想,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不要为了善而做不善之事,为了义而行不义之举。
3.非我所有,一毫不取
君子处世,待人要讲一个“诚”字、一个“恕”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待己要讲一个“清”字、一个“慎”字,慎独自爱,清廉不贪。
东坡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如果不是我所有,即便是一毫一厘也不取。(《前赤壁赋》)
清代的王尔烈就是这样一个“非吾所有,一毫不取”的正直之士。
王尔烈曾当过皇帝的老师。一天,他从江南主考回来,恰好逢上新皇帝嘉庆登基。皇帝召见他说:“老爱卿家境如何?”
王尔烈回答说:“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
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我早知道。我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
王尔烈一去三年,又奉诏回到京城。嘉庆召王尔烈上殿,说:“老爱卿,这一回可度余年了吧?”
王尔烈回手一掏,从套袖里掏出三个铜钱来,只见一个个磨得溜光锃亮,原来是铸钱时用的钱模子,说:“臣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嘉庆见此情景,十分感动地说:“卿真是双肩明月,两袖清风啊!”
这正是不该自己的分毫不取。也有人是不该自己的豪夺巧取,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就是这样的。
和珅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勒索;不但暗中贪污,而且明里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他都要先挑精致稀罕的留给自己,挑剩的再送到宫里去。就连已送给皇帝的宝物,他也派人偷出来,据为己有。他贪占的财物约值白银八亿两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
乾隆帝死后,继位的是嘉庆帝。嘉庆帝早知道和珅贪赃枉法的情况,派人把和珅抓了起来,叫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查抄了和珅的家产。
这正反两个小故事,实在是耐人寻味。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贪心不足,巧夺无度,作恶自有报应时。
这是为官之道,也是极普通的为人之道。该我要的我就要,不该我的一点也不要;没有额外的财富和权势,自然也就不会有意外的不幸与灾祸。清清白白,平平安安,生活清贫,但心里踏实。
取不义之物,发不义之财,不该要的又贪又占,结果呢?隐患与财货同增。荣华富贵一场梦,美梦醒来是黑夜。现如今,不少人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之语,贪婪之心永无满足之时,巧夺之手愈伸愈长,殊不知,“伸手必被捉”,多少贪官污吏已误了锦绣前程,甚至是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