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中有桃源(1 / 1)

苏东坡 范军 594 字 8天前

苏东坡有一段话谈自己的作文之道。他说,我写文章就像泉水从地下涌出,并不选择什么地方。在平地,泉水滔滔汩汩,一日行千里也不困难;若遇上山道、岩石,就随它们变化形态和去向,曲曲折折地向前去,它到底怎样发展,我也不能事先预知。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这就是文章总是要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停于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自评文》)

一句话,作文当如行云流水,顺乎自然。

这是苏东坡的为文之道,也是他的为人之道。合乎本性,顺其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这就是他所推崇的生活准则。

如何达到这种自然的人生境界呢?

就说当官吧,这是古今不变的热门话题。儒家讲入世,讲进取,讲社会责任;道家则讲出世,讲退隐,讲自适逍遥。对读书人,前者主张去做官,兼济天下;后者则坚决反对做官,希望独善其身。看看东坡的态度。

东坡说:“读书人不必当官,也不必不当官。”这好像有点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

东坡讲了他的道理。一定要做官,心中只有官,就消解了自身的存在;一定不要做官,心中只有自己,就是忘了君主的存在。这就像吃饭,吃不吃要看是饿还是饱,如此而已。不做官的人安于现状而不肯出仕;做官的人贪于利禄而忘记归隐。于是就有了不奉养双亲、隔绝尘俗的讥笑;有了贪图俸禄、苟且安逸的弊端。(《灵璧张氏园亭记》)可见,做官同作文也是一个理儿: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

人生在世,对外要顺应天意,不要和老天过不去;对内要依归本性,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人们常说要“思而后行”。东坡对此也来了个正题反作:

没有发言而思考,那么思考达不到;已经发言而思考,那么思考又落后而追不上。其实,言语是从内心感发冲口而出的。有些话,说出来可能得罪人,闷在心里自己又难受。我认为宁可得罪人,还是要把话讲出来。

有道德的人喜爱善,就像喜欢美丽的容貌;讨厌不善,犹如讨厌不好的气味。哪里是碰到事情后才思考,计算一下它的美恶,而后决定是避开它还是接近它呢!所以,碰到义而想到利,那么义一定不能实现;碰到打仗而想到活命,那么打仗一定不拼力。至于或穷困或得意、或获得或丧失、或死或生、或祸或福,那是由命运决定的。(《思堂记》)

说话办事,以自然为尚,以自适为佳。这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方式。面对大千世界、纷扰世事,忧国忧民,奋发进取,舍己为民,当然不失其社会价值;而顺其自然,无为而为,适可而止,这又何尝没有意义!生活无限丰富,生活的方式也无限多样。更何况,就如同休息有益于工作,收回拳头有益于更好地出击,顺乎自然有益于创造,甚至有时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更完美的创造。反过来,人的努力和创造,往往又是为了回复到一种更高的自然境地。东坡思想糅合儒释道,又能自辟新境。在他那里,“情”是人最根本的自我属性,是本体论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