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御膳和仿膳(1 / 1)

眼见着一场灾难将要来临,文绣却无能为力,甚至到如今,她除了祈福之外,连皇上的面都不能轻易地见到了。但孤独并没有让她的意志消沉,她想尽办法寻找时机用隐晦的话语提醒内务府人员,让他们随时留心宫中珍藏的国宝和财物。而她自己也更加紧地将回廊内的壁画绘制保存。但仅凭这些还是远远不能让她安心的,她总想着在灭顶之灾来临之前,为这文化的传承再多做些事情。于是,她反复地思考着对于眼下的局势该怎么办?

“民以食为天。”当淑妃她带着满心的疑问找到公公前摄政王载沣时,同样近乎隐居的载沣睿智地这样回答了她。

我怎么没想到这个简单的事情呢。文绣仿佛如被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过来。只要是人活着,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都离不开食物,“吃”这一个字就概括了所有关于活着的根本。

于是,文绣在宫中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御膳房了。长春宫里也是有单独的小厨房的。往常皇帝来时她也会时而亲自下厨。但是对御膳房了解得多了,她才真正发觉宫廷菜品的奢侈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若非皇族贵人或重臣,就算倾其一身,也不一定能见识到那种极致的口腹之欲给人带来的享受。尽管文绣本人并不赞同如此的奢费和极尽奇巧只为了满足人的食欲,但她同时也不得不佩服那精湛的烹饪工艺之美,各种食材的匹配之美,数代累积传承的经验之美,还有各种食材的药理及形象之美。总之,这所有的美好都汇集成了一种厚实的饮食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而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也是一种民族精魂的象征。文绣想:我必须有所作为,让这种美食思想和精神在后世之中留存下来,几千年的文明史离不开它,御膳房可谓是真正融合了满蒙汉各族饮食文化精髓的所在。

可是,若在这个时候公然召集齐御膳房的领头御厨们,那势必会引起皇后的猜虑和宫中人员的慌乱。怎么办呢?不如先寻一两个踏实机警的厨子做领头人,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告之,也避免节外生枝的可能。

文绣想清楚后,通过多日观察,发现掌厨赵仁斋和他的儿子赵炳南不但厨艺顶尖,为人也厚道可靠,之前宫中几次重大的宴会都是这父子俩领头操办的,想来对满汉全席所有菜品的制作以及精神内涵掌握得应该比较全面。于是,有一天,文绣便借故让掌事太监徐长庆将赵仁斋传唤来了长春宫。

“奴才给娘娘请安,娘娘万福。”赵仁斋一到,立刻给文绣请安。

“赵师傅可知本宫今天传你来有何用意?”文绣微笑着问道。

赵仁斋一脸茫然,忙说道:“奴才愚钝,还请娘娘明示。”

“赵师傅入我大内司厨多年,技艺高超,深得皇上的嘉许。本宫今日想问问你,你是否已从中领悟了美食真正的奥妙所在?”

“奴才不敢妄言,还请娘娘指教。”赵仁斋小心地答道。

“你不必多虑,只需如实回答我的问题即可。”文绣接着说道。

“既然娘娘有旨,那奴才就大胆胡说几句了。从奴才做学徒时起,师傅就说过‘民以食为天’,所以,厨子这门手艺不仅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更是生活的必须,会永不过时。”赵仁斋见淑妃脸上并没有不悦的神情,便大着胆子试探性地回禀着。

“说得好,正如赵师傅你刚才所言,做一名厨子,为世人奉上精心制作的可口饭食是一个体面的行当。就不知你除了愿意在宫中为皇室贵胄司厨外,心里可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向平民百姓展示你所身怀的技艺?”

“奴才本就是一个布衣粗人,师傅传艺时说将来不管你的食客是什么样的人,作为一名厨子,都应该以同样的专心和敬畏来做好每一道菜品。”

“如此甚好,你能有这般觉悟,本宫也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现在本宫有一封书信将要交给你,但今日之事你不能向宫中其他任何人声张,还必须保证若今后不出皇宫,便将永远不开启此信。”文绣说着,便示意铃儿将一封信交到了赵仁斋的手里。

赵仁斋不明所以,但眼看淑妃一脸的严肃,便将疑问硬生生吞进了肚子里,嘴上只是慎重地回禀道:“奴才尊旨,他日若有违娘娘嘱托,奴才愿以人头相抵。”

就这样,直到后来,赵家父子出宫时,赵仁斋才小心翼翼地捧出淑妃留给自己的书信:

爱卿展信之日,恐正如本宫所料想:大清的江山已是尽沦于他人之手,但本宫仍想为皇上、为各代先祖给臣民们留下些许念想,而卿等御厨所擅长的满汉全席虽本来自于民间所创,但后来经数代高厨的精进和改良,如今已是满汉各族一家亲的象征,更是我中华累世美食文化的积淀。本宫期愿以卿等之福德和技艺,将此美食的魂灵再传回民间,望诸位爱卿能将食材原有的稀奇和珍贵平民化,以便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在此,请卿等恕本宫之私心,为有别于我皇家的至尊和唯一,卿等日后所创饭庄当以“仿膳”二字为宜。

后来,赵仁斋父子果然在出宫后不久,便召集齐了同样离宫的御厨王玉山、赵承受以及厨工孙绍然等人,于1925年在北海公园正式开放时,这一行人就在北海公园开办了“仿膳”饭庄。值得一提的是,北海公园原本就是皇家私园,当“仿膳”一经开办,就轰动一时。从此,就算是平民百姓,也可以一享昔日帝王的口福。文绣的心愿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