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 1)

曷娑那可汗的确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大人物也有可能因为命运的舛误或人心的诡谲而陷入同样的境地。唐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在一次兵败之后,派人向唐太宗请降,表示了倾国归附大唐的至少在表面看来非常诚恳的意愿。太宗派鸿胪寺卿唐俭等人回访颉利,表示抚慰,又派李靖领兵迎接颉利来归。李靖一行途中与李(左责右力)会合,两位名将相互谋划道:“颉利虽然兵败,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如果他率部越过大漠去投靠敕勒九姓,我们定然难以追击。现在朝廷使节已经到了突厥营地,颉利可汗一定会放松警惕,我们只消以一万精骑带着二十天的粮草奔袭突厥大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生擒颉利。”

两人将计谋与张公瑾商议,张公瑾说:“圣上已经下诏接受颉利投降,我朝使者就在对方的大营里,怎能就这样进攻呢?”李靖不以为然:“这是当年韩信破齐的办法,唐俭等人不值得顾惜!”于是李靖与李(左责右力)维持原案,果然打了突厥一个措手不及,而唐俭竟然意外脱身,使唐军的胜利更显得无瑕无疵。(《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被李靖和李(左责右力)毫不顾惜的这位唐俭并非无名之辈,他对李渊有过救驾大功,是图于凌烟阁的开国元勋之一。看来只要利益够大,大人物也不免沦为弃子。事后,李靖和李(左责右力)并未因唐俭一事受到任何追究,唐俭则似乎因为这次的遭遇而转变了人生观,常常邀集亲朋好友纵酒娱乐,对公务消极懈怠,毫不上心。(《旧唐书·唐俭传》)至于这件事究竟会在唐代一众朝臣心中散布如何的影响,会激励多少人效法李靖与李(左责右力)宁可牺牲同僚以建大功,又会有多少人因此心寒,采取明哲保身、消极退守的仕途策略,实在是大堪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