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1)

《左传·昭公十五年》中,晋国以荀吴为主帅攻打鲜虞一族,军队包围了鼓国。这场战争原本应当轻松结束,因为鼓国有人叛变,要将鼓国交付给晋军。蹊跷的是,面对这样诱人的提议,荀吴竟然不为所动。

晋国军吏无法理解主帅的用意,问道:“军队不劳战斗就可以轻易取下城池,何乐而不为呢?”荀吴的理由是:“我听叔向说过:‘只要统治者的价值观正确,人民就会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这样的话,事情就没有做不成的。’这样想来,如果有人带着我们的城邑叛变,我们会恨得咬牙切齿,那么别人带着城邑向我们叛变,我们为什么就该喜欢呢?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些叛徒,等事情结束之后实在没办法处置他们——如果奖赏他们,那就是奖赏我们所厌恶的行为,以后该怎么对待我们所喜爱的行为呢?如果不奖赏他们,那就是失信,失信则无法庇护人民。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力量就前进,力量不足就后退,量力而行,而不应该因为想得到城邑而接受奸佞,否则我们所损失的会比这一座城邑更多。”

于是,荀吴向鼓国人开诚布公,要他们自行杀掉叛徒,完善守备,准备接受晋军的攻击。

就这样,围城又持续了三个月,终于鼓国有人出城请求投降。

荀吴接待来使,稍稍观察了一下对方的气色,然后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吃惊的话:“看你们的脸色,饭还是都能吃饱的,你们回去吧,好好修缮你们的城墙。”

晋国军吏很有意见:“明明有机会得到城邑却弃而不取,只是一味地使人民劳累,使军队疲惫,这难道就是您的事君之道吗?”荀吴却振振有词:“没错,这就是我的事君之道。获得一座城邑却鼓励了人民懈怠,要城邑又有什么益处呢?与其得到城邑而换来懈怠,还不如一切维持原样。人民只要沾染了懈怠的习气,国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一个人应当遵循道义,始终如一,有正确而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样的话,城邑终将被我们得到,人民也会明白道义之所在,而且不会沾染懈怠的习气和背叛的念头,这不是很好吗?”

围城战争就这样继续下去,终于有一天,鼓国人来报告说粮食吃完了,力量也用尽了。就这样,荀吴攻下鼓国,俘获鼓国的国君胜利回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晋军居然兵不血刃。

《左传》的这段记载虽然活灵活现,但看上去总嫌有一点不近人情。在这场被人为拉长的攻防战里,鼓国如果真的连一个战死者都没有,显然不算力竭。古人对此也有过合理的怀疑,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这倒完全不是重点。(1)哪怕这段记载全属虚构,但讲述者与评述者在或隐或显中所展示出来的观念才是最要紧的。

(1) 譬如明人姜宝《春秋事义全考》卷十三:“季氏私考:左氏载荀吴围鼓,以鼓子鸢鞮归,其事经文所无。晋于鲜虞,伐之又伐,盖本以殄灭为期者也。此皆广地之计,岂有不纳叛、不受降之心者耶?左氏好为迂谈,说盖不足信也。”姜宝很有质疑传统的胆气,他这部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在相当程度上否定了微言大义的褒贬,而是认为孔子对周王、鲁公的错误只是直记其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