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考据学派(1 / 1)

南宋文士最重博学鸿词科(宰相多从词科出身),读书非常广博,考订非常精细。南宋末王应麟《词学指南》,讲明读书的方法,又作《困学纪闻》,会萃读书的心得,王应麟成为考据学派的创始人。

明朝士人埋头八股,空谈性理,大抵枵(音枭。空)腹不读书。一部分矫俗的名士,主张读古书(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因此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辨伪学、训诂学、地理学、辑逸学、历算学,逐渐兴起。其中音韵学尤为读古书的关键。明中期以下,较大寺院都有主音和尚,专门研究音韵,发明颇多,给士人很大的便利。陈第(戚继光部将)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证明(用本证旁证)古今音韵不同,实是清朝考据学最重要的先驱者。

满洲入据中国,义士反抗失败,匿迹山野,读书著述,希望文字流传,人心不死,民族有复兴的一天。所以清初期学风注重经史,读书与抗满联结,著述与实践(致用)一致,可称考据学派的启蒙时期。乾、嘉两朝,学者为考据而考据,学术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可称考据学派的极盛时期。道光时代,今文学兴,攻击古文学,西汉学(今文)与东汉学(古文)对立,可称考据学派的变化时期。

(一)启蒙时期

(甲)浙东学派——史学

黄宗羲,浙江余姚县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梨洲博通十三经、二十一史、百家九流、天文、历算、乐律、道藏、佛藏,尤注重史学。他的读书程序是:“学者必先穷经,但拘执经术,不切实用,想免做迂儒,必兼读史。”他著书数十种,《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最称巨制。弟子万斯同继承黄学,为清初史学大师。斯同以后,有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学诚著《文史通义》,与唐朝刘知几《史通》并称历史学两大名著。

(乙)浙西学派——经学

顾炎武,江苏昆山县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治学宗旨是“博学于文”(包括一切典章制度文物)、“行己有耻”(一切行为没有污点)。方法是“读经自考文(了解字义)始,考文自知音始”。他著作中最重要的有《音学五书》、《日知录》(仿《困学纪闻》体)两书。清朝考据学派的规模,从亭林建立起来,被尊为“开国儒宗”。

(丙)怀疑派

考据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要证据”、“反对空谈”(宋学空谈性命的反动),因此证据不充实或并无实证的空论,虽然是所谓“大圣”、“大贤”的著作,都认为可疑,加以攻击。这一派著名的学者,有阎若璩、胡渭、毛奇龄、姚际恒等人。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书经一部分是伪书。胡渭著《易图明辨》,证明朱熹易学出道士传授,不是孔子的易学,把整个正统派宋学的哲学体系破坏了。毛奇龄著《大学知本图说》、《中庸说》、《论语稽求篇》等书,猛攻朱熹不稍忌讳,把程朱作为理论堡垒的四书摧毁(朱注四书幸有朝廷保护得不废弃)了。际恒著《古今伪书考》、《诸经通论》,对经、史、子无不怀疑,可称怀疑学的专家。

黄宗羲、顾炎武二人都兼长经史,黄偏重史,成浙东史学派,顾偏重经,成浙西经学派,二人治学宗旨都在求实用,排斥空谈。对理学态度,黄属姚江学派的右派,主王但不反程朱;顾接近朱但要用经学代替理学,排王不遗余力。怀疑派显立经学旗帜,公开攻击宋学,所有宋学理论的根据,全被怀疑派用考据方法攻破,宋学在清朝,依赖统治者支持,苟延残喘,不敢与考据学派正面对抗。

(二)极盛时期

清朝最怕汉人写历史,明末义士却最注意亡国史实的记录和保存。清朝对史学家大费苦心,玄烨招集遗老名士(博学弘儒科),令参加官修《明史》的撰述。从康熙十八年到乾隆四年凡六十年,《明史》才修成,显然借史馆收买失节的史学家。别一方面用严刑压迫,如庄廷鑨案、戴名世案,都是有意大屠杀,向民间史学家示威。弘历广搜野史,屡次烧毁,企图消灭汉族反满的意识。看清朝费力这样大,可见黄宗羲提倡史学的识见远大。

顾炎武想用经学来保存民族意识,继顾氏兴起的经学家,专力音韵训诂,放弃顾氏读经致用的本意。清朝看出经学没有危险性,加意提倡,任令与宋学斗争。弘历提倡尤力,开四库全书馆,收容著名考据家,乾、嘉两朝,考据学派发展到最高度。

(甲)吴派

清初期经学,与宋学对立,也就是考据与空谈对立。至于经学采西汉人说或采东汉人说,却并不重视。宋学被怀疑派战败,经学(汉学)转入极盛时期的第一阶段,吴派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吴派首领惠栋,江苏吴县人。惠栋博极群书,著《九经古义》、《周易述》、《明堂大道录》等书,搜集汉儒旧说,凡汉人说不论是非,都当作珍宝,毫无批评,一概接受。这一派的学风是“好古”、“信古”、“博学”。成绩是散佚的汉人旧说,都被采集在一处,供给考据家丰富的材料。章学诚说吴派只有功力,没有理解,一生做细碎的工作,不能有串贯的思想,好比一条吃桑叶不吐丝的蚕。

(乙)皖派

戴震是极盛时期第二阶段也就是最高阶段的代表人。他是安徽休宁县人,读书极博,理解极精,依据许慎《说文解字》郑玄经注作学问的尺度,判断是非,如老吏折狱,被尊为清朝考据学派唯一的大师。许郑都是东汉人,讲古文经学,所以戴震一派称古文学派又称许郑学派。

皖派的学风是“实事求是”、“无征(证据)不信”,这当然是很好的科学精神。可是他们只能依靠许郑去批判别人,却不能依靠真是来批判许郑。他们专力经学,旁及小学(文字学)、音韵、训诂、天算、地理、金石、乐律、典章、制度、校勘、考古等等,凡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书,解释明确,使读者节省无限的精神,对学术确有极大的功绩。可是这个功绩并不能抵消他们共同的缺点。他们笃信许郑的学说,笃信经是无可怀疑的圣训。经的形成有先后不同的时代,内容有真实和假讹的区别,这些,他们是完全不理的,只要说得合许郑合经文,那就断然下判决了。所以他们标举“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科学的,但得出的结论却未必真是、真可信。

(丙)戴震的哲学

汉宋斗争,汉学战胜了,汉学必须建立自己的哲学,才能防止宋学的反攻,戴震在这一重要事业上,有了很大的成就。震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两书,疏证用训诂学探求孟子本义,尤为一生第一大著作(戴氏自称所以正人心)。疏证主旨在说明理就是条理,条理必据人情作标准,凡不合人情的理,只是些个人意见,一定不是公理。他痛论宋儒谈理的祸害道:“尊者用理责卑,长者用理责幼,贵者用理责贱,不问那个理是否合理,总认为是合理的。卑者,幼者,贱者据理争辩,就是合理也认为不合理,因此在下面的人,不能把天下人的同情同欲(物质要求),达到上面。上面用自己的理责下面,下面的人都成了罪人,被法律杀死的罪人,还有人怜悯,被理杀死的罪人,谁去怜悯他?”

戴震真不愧为被压迫者的大哲学家,也不愧为对宋儒理学革命的第一人。

(三)变化时期

戴震的考据学、哲学,彻底击败了宋学,可是他这唯物主义的哲学,统治阶级决不允许它发展,首先出来痛斥的是浙东学派章学诚,认为戴震心术不端,离经叛道。皖派中也极少有人敢继续发挥(只有焦循一人),戴震自称第一大著作的价值竟一钱不值了。其余专讲训诂名物的一部分,虽然盛行,支离曼衍,已有人(方东树《汉学商兑》)讥为猪肉店的账簿了。皖派极盛时期,同时也是开始衰落时期,代它兴起的是西汉今文学派。

(甲)常州学派

戴震弟子孔广森治公羊学(今文经学),著《公羊春秋经传通义》。他不是有意恢复西汉今文学,来对抗皖派的东汉古文学,本意只在“备一家之言”,后起今文学派也不认他是开山祖。

真正今文学从庄存与开始。存与,江苏武进县人,与戴震同时。他自知训诂考据,绝不能争胜,要对抗皖派,必须别辟新境,“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何休《公羊传注·自序》)的公羊学成为最好的对象了。

存与著《春秋正辞》,不讲训诂名物,专求所谓“微言大义”,学风与皖派大异,但并不攻击古文学派。

(乙)今文学派的发展

存与创立今文学派,同县刘逢禄继起,著《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凡何休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如“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通三统”(夏、商、周三代不同,随时因革)、“绌周王鲁”(鲁代周为王)、“受命改制”(孔子受天命为素王,改革旧制)等说,次第发明,公羊学卓然成一有力的学派。

刘逢禄著《左氏春秋考证》说《左传》是刘歆伪造书。此后凡今文学家无不攻古文经,一概指为刘歆伪书,立说不免武断,笃信古文经的东汉学派,却遭遇劲敌。古文学派的长城——《左传》、《周礼》两经,尤成众矢共射的鹄的。

(丙)今文学的分派

议政派——《公羊春秋》在西汉本是议政的要典,附会穿凿,是这一学派的特长。道光时代,西洋势力侵略益急,中国政治腐朽,危亡可忧,一部分先觉志士,借公羊学发挥改制变法的思想。龚自珍(浙江杭县人,著作名《定庵文集》)是这一派的代表,引公羊义讥评时政,排斥专制,晚清思想的解放(包括文章体制),自珍出力最大。光绪时代所谓新学家,无不读《定庵文集》,影响非常广泛。自珍又著《西域置行省议》,光绪时立新疆省,就是依据他的议论。与龚自珍并称的有魏源(湖南宝庆县人),著《海国图志》,谈世界地理,又著《圣武记》,主张变法图强(主张买外国船代替中国战船,在当时要算新见解)。龚、魏生在举国昏聩的时代,独能指天画地,规划天下大计,确是豪杰之士。他们都擅长考据学,但不屑自拘在考据圈子里。那些拘守今文经义的经师派自以为是,指他们是伪今文学派,自称为今文正统派。按照龚、魏的看法,这些夏虫井蛙,几乎不值一笑。

议政派发展到康有为、梁启超,造成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

经师派——这是庸俗化的今文学派。这一派讲究今文师法,斤斤与古文学派争孔子真传、经学正统,如戴望、皮锡瑞、王闿运、廖平一类人,学问既不及古文学派的精切,识见又仅限在公羊、王制(《礼记》中一篇)小范围内,在学术史上不能占什么地位。

(丁)清末汉宋调和派

由于今文议政派的发展,使守旧顽固分子感到愤怒和恐慌。他们的代表是广州陈澧。澧擅长音韵学,著《东塾读书记》,调和汉宋学,取郑玄、朱熹学说牵合为一事,反抗维新议政派。他们得达官贵人的奖励,戊戌以后,流行很广。浙江朱一新(义乌县人,著《无邪堂答问》),也是这一派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