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到五四以前,中国文化领域,有两个主力军在活动着,一个是经学,一个是文学。本书已经约略说了些经学,此地再极简单地说些文学。
中国言语属孤立语系,一字一音,一字一意,因此构成文学上若干特殊的形式(如骈文、五言诗)。文学种类很多,大体分类如下表:
《毛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心志发出成言语,言语有素朴的、文饰的两种,用文字写来成文学。
各体文学的发生,时代有先后,彼此又各有相通的性质和形式,用下表来表示大意。
上表:在同一行内的文体是直系递变。如言文(言语、文字不分)递变为古文,古文递变为语体文(理由见下)。两行相并的,双方有性质或形式相通处。如唐人小说,形式上由古文四六合组成篇。
研究文学的变化发展,有下述几个规律:
(一)整部文学史是变新的、进步的、发展的。任何时代,不会有倒退的模拟的“好文学”。例如每一时代必有本时代特有的文学(屈赋、汉乐府等),后一时代模拟它,不论怎样惟妙惟肖,总是有形无神,缺乏真味。葛洪《抱朴子》尚博篇说:“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称赞)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所患矣。”刘勰(音协)《文心雕龙》通变篇说:“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文学永远随时代向前发展,永远有新的好文学出现,葛洪、刘勰早已明确指出了。
(二)无韵文主叙事说理,以合言语为原则。例如西汉以前,言文大体一致。自骈文四六盛行,无韵文脱离言文一致的原则。古文(模仿古代言语)运动就是要恢复原则的一种革命运动。可是古文距离实际言语仍远,语体文兴,才真正与言语符合。
(三)有韵文主抒情,以可歌合乐为原则,例如诗三百篇、辞赋(一部分可歌,一部分可赋)、汉乐府等,原来都是可歌合乐的文学。等到新起的有韵文代位,旧的只保存形式,供文人学士们雕琢玩弄,文学价值甚微或毫无价值。
(四)文学演变有向心离心两个倾向(所谓心,指(二)(三)两原则)。大抵重内涵则向心,重形式则离心。例如宋学将兴必须提倡“载道”的古文,代替骈偶的近体文;五四运动将兴,先有语体文对古文革命。反过来看,骈体、四六、制义、俳赋、律赋等形式极美的文学,与思想少有关系。
(五)凡一种文学的长成,必经过胚胎、发育、壮盛、衰亡或蜕变等过程。例如古文,六朝是胚胎时期,韩愈以前是发育时期,韩(愈)、柳(宗元)、欧(欧阳修)、苏(轼)是壮盛时期,南宋以后是衰落时期,五四以后,逐渐趋向灭亡。
(六)一种新文学的发生,多在前期文学的壮盛时期。例如骈体文在西汉武帝(刘彻)时开始,古文在西晋武帝(司马炎)时开始,词在唐玄宗(李隆基)时开始。
(七)一种新文学的发生,大抵如下列二种方式。
(1)前期文学的蜕变。例如古赋增对偶成俳赋,俳赋增声律成律赋。
(2)前期文学的否定。例如古文对骈文革命,语体对古文革命。
(八)一种文学发展至壮盛阶段,往往同时有两个作者或两派明显对立,一保旧作风,一启新境界。例如建安时代曹丕与曹植,太康时代左思与潘(岳)、陆(机),东晋末陶潜与颜(延之)、谢(灵运),盛唐李白与杜甫。
(九)一种文学发展至高度,才能产生大作家。例如诗至盛唐有李杜。古文至中唐有韩柳,词至北宋有周邦彦。
(十)重要的文学多从民间创造出来,经文士采取,经过技术上的修整,始成高级的文学。例如汉清商乐府本是各地民谣,著名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书,原是民间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