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从“镇”到“区”——那就是经典(1 / 1)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这一年习近平同志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在这一年,由他倡导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也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将红寺堡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之中,并且由经济实力较强的泉州市管辖的德化县作为对口红寺堡的帮扶单位。从此红寺堡也有了“正规”的福建亲人帮扶助力脱贫攻坚战。

以前红寺堡人并不知道德化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德化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

“就是出白瓷的地方!”这一句话就把德化说了个明白。

“哎呀,知道了知道了,我家爷在世时就留下过一只白瓷呢!那可真是好东西,上百年不变色!”

德化很快就让红寺堡的人有了亲近感:出白瓷的地方一定讲究——意思是了不起的好地方。这是肯定的,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外国人以瓷器称中国,“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德化便是中国三大产瓷地之一,它依靠自身优势,以如脂似玉的中国白瓷和笔触率意奔放的民用青花,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德化瓷一开始就在对外贸易中非常活跃,当年“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航线上的沉船中时常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风靡一时的“南海I号”沉船上打捞出的基本上都是德化瓷,可见其曾经的辉煌到了何等的程度!

德化瓷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域所发现的古瓷窑址达239处。著名探险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里记载:“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州(今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由于马可·波罗带回了德化白瓷和其在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学者将德化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由此可见德化瓷的影响力。

因悠久的制瓷文化传统,德化这个小城也充满了灵气和善交朋友的友邦文化。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确定德化为红寺堡对口帮扶单位后,德化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双方很快签订了具体的互学互助对口协作协议书,然后在各自干部的带领下,开始了“走亲戚”的对口互访。衔接帮扶项目,自然主要是以德化方面帮扶为主,而红寺堡则通过派往德化的干部推销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此你来我往,那些从大山里搬到红寺堡之后尚未摆脱贫困的移民们再次被小康生活的希望所激奋、所鼓舞,他们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白瓷之乡”的那般温度与品质。

“仅2018年、2019年这两年,双方互访交流、协作会议就不少于10次,德化方面直接组织和争取到给予红寺堡的帮扶资金就超过了亿元,支持带动13000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本地的枸杞、黄花菜、肉牛和葡萄特色产业。同时,利用德化长期以来形成的白瓷销售市场渠道和买卖经验,为红寺堡在福州、泉州等地开设数个闽宁特产馆,把这样的特产馆作为推广、营销和体验红寺堡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并将其推向全国的平台与销售渠道,有效地让红寺堡特色产品从无人知到有人知、人人知,从单一的土特产跨越到名优特大市场的全新台阶。这样的台阶如果单单靠我们红寺堡人一步一步往前走,可能有一天也能建立起来,但在时间上或许用5年、10年也未必能走得到现在这个高度。德化人的帮助和他们的大手笔,使我们靠自己实现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0年。所有来过红寺堡和看过我们红寺堡的枸杞、葡萄、黄花菜和肉牛等产业的人都说好,但过去一没名气,二卖不出高价,原因就是走不到大市场上,就是交通不便。现在好了,我们连飞机场都有了,厦门飞过来的祥跃通用飞机,几个小时就可以把红寺堡的特产送到福建和全国各地,而这机场项目也是德化帮助我们引进与建设起来的。”那天中午的饭桌上,红寺堡区委宣传部的负责人滔滔不绝地在我面前摆了一大堆“德化好”,听来令人鼓舞和振奋。

事实上也是如此。你只要稍稍留神,就会发现如今在红寺堡乃至整个宁夏大地上,随处可见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所绘下的一幅幅美丽华彩,无论在学校、医院,还是在城镇乡村,更不用说在那些建档立卡的贫困百姓家里,德化情、福建情,总如春潮涌动着,温暖着那些惠及到的人们的心头。无疑,这样的华彩,烙刻在大地上的人们的家园,总是最美丽的。

从三棵树到一抹绿。红寺堡总面积2767平方公里,据第一代拓荒者介绍,他们刚走进这片不毛之地时,见到的几棵杨树是在现今的红寺堡镇旧城遗址边上的那三棵,彼时它们势单力薄地伫立在那儿,其余的便是黄澄澄的沙地。在建设新红寺堡和扶贫、脱贫攻坚战中,红寺堡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把建设绿色家园当作主要奋斗目标,20余年来一直坚持采取营造农田防护林、围栏封育、荒地造林、围城造林等措施,将防风固沙与美化环境齐头并进推进乡村与城镇建设。通过加强境内公路主干道两侧新开发土地和新搬迁移民点防护林带建设,构筑成了规模宏大的百里绿色长廊。又以改造提升、精心构筑城北和城西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抓手,在区政府所在地周边形成了数万亩绿色屏障,加之10万亩葡萄园和所有农田林网化、沟渠林带化、条条道路林荫化、片片村庄园林化、家家户户花果化等强有力的推动,昔日的不毛之地,而今不但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到处呈现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锦绣江南之景,叫人见之难忘,不可思议。

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移民旧址已逐渐被绿色覆盖

从小堡子到大县城。无论历史有多悠久,还是它所处的战略要地有多重要,古人留下的红寺堡充其量就是几个兵守着的一个一夜狂沙便能将其淹没的巴掌大的小兵站而已。战事紧时,它似乎还有一分存在的价值,改朝换代之后,这淹没在大沙丘上的小小堡寨,其实连可怜的野兔子都不愿在此栖息。脱贫致富能够过上小康生活,这是农民们心中的向往,再具体一点,就是“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有大的电影院、大的百货商店,配套运动场、操场和教学楼的各种学校,还有好大好大的医院、豪华漂亮的酒店宾馆,当然更有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以及四通八达的马路……20余年过去,在现在的红寺堡中心区,甚至几个乡镇,这些过去只能在电视机里看得到的东西,如今走出家门便可尽收眼底。“其他的不用讲,红寺堡有两个地方,恐怕连你们北上广等大城市都比不上:一是市民广场,二是宁夏移民博物馆……”红寺堡的人骄傲地这样对我说。为了证明,他们特意带我到那座宁夏移民博物馆参观,我站在那里当即表示这建筑“独一无二”。至于那市民广场,从面积上讲,属于超大型,但让“北上广”逊色的主要还是绿化和美化程度,这是我所居住的城市和常去的大都市所不能比的。

今天的红寺堡人,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因为20多年前的这块土地如今所发生的巨变,其跨越的时间应该是整整的百年、千年……

呵,想一下,人间奇迹,除了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决战方式所实现的扶贫、脱贫伟大战役的胜利,还能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段历史上创造出如此奇迹?

没有!因此我言:如果说从习近平亲自倡导建设的“闽宁村”发展到“闽宁镇”的奋斗史,是一部辉煌的扶贫脱贫史的话,那么同样是在习近平倡导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动下,从一块“不毛之地”变成现在的现代化“红寺堡区”的发展史,便是中国共产党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创造的一部拓荒致富、改天换地的经典巨著!

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