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对肯尼迪而言是双喜临门,其一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获得普利策传记文学奖,另外则是杰奎琳为他生下第一个孩子——女儿卡洛琳。就在卡洛琳出世后不久,杰克带着他的妻小搬到华盛顿来住,他们正好跟子女众多的罗伯特一家人交换住所。

华盛顿的这栋房子并不大,可是杰奎琳却很喜欢,她说:“我觉得这是一幢可爱的住宅,尤其适合有小孩的家庭。我们搬来时,卡洛琳才出生3个星期,这个可爱的小窝的楼梯走起来还会响呢。”

杰奎琳常面露笑容地谈起小房子的一切,后来她住进白宫,对这个小屋仍然念念不忘:“我最喜欢回忆住在小屋中的那段日子,而最叫我感到高兴的是所有来访的客人都能在那儿度过愉快的时光。”的确,杰奎琳是一位热诚的女主人,她总是亲自下厨款待来访的客人。

由于肯尼迪的充沛活力和进取态度,令许多人由衷佩服,曾把他称为“跑步的青年”。更有一些比较熟悉的好友半开玩笑地说:“卡洛琳最先学会的词汇是爸爸、飞机、汽车、鞋子、帽子、谢谢你等,其中前3样都是能动而且速度很快的‘东西’。她真是典型的肯尼迪家族的小孩。”

肯尼迪的参议员任期到1958年底届满。没有人对他的再度出马竞选连任有过怀疑,因为肯尼迪的号召力已经是全国性的,参议员选举当然不成问题。事实上,有许多人已经预测他将在1960年跻身大选的行列。

马萨诸塞州的共和党领导人物真是伤透了脑筋,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派出哪一位候选人来和肯尼迪对抗。最糟的是有些共和党员竟然临阵倒戈,公然支持肯尼迪,而且这种人越来越多,不由得不承认肯尼迪事实上已超越党派,引起所有选民的注目,他的魅力令人无法抗拒。基于这个事实,共和党内没有人有勇气出面与肯尼迪角逐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席位,不过总不能没有候选人呀,最后,由名不见经传的汉弗莱出马。

选举的结果如何大家都心里有数,但马萨诸塞州的选民们仍然对选举津津乐道,只不过他们讨论的不是谁胜谁败,而是肯尼迪究竟会领先多少票。共和党的这位候选人所能攻击肯尼迪的仅有金钱一项,他一再暗示肯尼迪是以银弹攻势来收买人心,并企图以此赢得选票。

肯尼迪的确在选举上花了不少钱,可是这些钱不是他自己的,也并非来路不明的非分之财。再说选民们心里明白,他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他的钱,因此对手的这一招打得并不高明。其实汉弗莱本人又何尝不明白这张牌出得太差劲,可是除此之外,根本毫无办法。

选战进入后期,接近投票时人们纷纷预测两人的得票数目。

“依我看至少会相差50万票。”有位肯尼迪的支持者胸有成竹地预言说。

“不,很可能在60万票以上。”另一个人更有信心。

决定性的日子终于来到,投票结果,肯尼迪获胜,足足比对手的汉弗莱多了87万票,远比过去的最高纪录还多了三十多万票。开票的最后结果传来时,肯尼迪正待在他父亲的旅馆套房内,当他知道自己得票的确实数目时,脑海中已把总统大选列为最后目标了。

大选将在1960年的10月7日举行,还有整整两年的时间。可是有志角逐总统宝座的人却已经开始活动了。美国境内几家代表性的民意测验机构已开始预测下届总统候选人的实力,每一项测验的结果都显示肯尼迪的气势最盛,已领先其他可能的角逐者。

可是肯尼迪怎么会因为民意测验的结果而高枕无忧呢?他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选情是变幻莫测的,这只是开头而已,一旦进入白热化,更是瞬息万变,民意测验的结果一点都不可靠。不错,肯尼迪兼有许多其他候选人所没有的优点,他对美国人民有超越党派的魅力,他富有智慧,作风稳健,态度客观公正,他做事积极进取。

但是,从某些特定群众的眼光来看,这些优点也可能变成缺点。就以超越党派这点来说,许多党性较强的民主党员就认为肯尼迪对党过于冷淡,表现得态度暧昧。不仅激进的党员们认为肯尼迪对于民主党不够忠贞,即使是保守派的党员也有不少人有同样看法。

另外还有人认为肯尼迪太年轻,没有入阁的从政经验,也没有出任过州长,只有区区几年的参议员资历,可以说根本没有面临过大场面,怎能在世局如此艰困的时代肩负总统的重任呢?美国人又岂可如此贸然地将政府交付给这样的一位青年手中呢?

总之,虽然支持肯尼迪的喝彩声来自四面八方,但反对他的声浪也此起彼伏。可是从各种调查及舆情上看来,多数美国人仍然对这位杰出的青年政治家寄予厚望,希望他的领导能带给美国甚至全世界一番新气象。或许,肯尼迪真有一股常人难以理解的魅力吧!

眼看大选的日子一天天近了,经历了数次选战的肯尼迪一家不仅越来越有经验,而且也因此越来越团结了。这一次,连小儿子爱德华·肯尼迪也加入助选的行列。肯尼迪家族的女儿都已出嫁,但这并不意味人手减少,相反的,肯尼迪家族的女婿们全都是新加入的生力军。另外,约翰·肯尼迪的太太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助选员呢。

杰克的好友们更是义不容辞地全力帮助他,像赖西·布林克、何登及托比等都站在选战的第一线上卖力地效劳。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肯尼迪在海军服役时的那一批同袍们。由于费伊的鼓吹,琼斯和罗斯立刻前来助阵,至于马克亚和史达基则分别在他们自己住的地方成立了“支持肯尼迪的市民会议”。在加州当邮差的马克曼由于受到公务员不得助选的限制,还着实懊恼了好一阵子。

肯尼迪和他的助理们马不停蹄地在各州、各城市展开竞选的活动。有时候召开记者会,有时候在电视上出现,在这类公开场合中,他经常被问到的是:

“你对麦卡锡主义有何看法?”

“你认为天主教的总统候选人有可能获胜吗?”

麦卡锡主义在当时事实上已经是历史名词,很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了,可是选举中又勾起一些激进派人士的回忆,而以此为话题再三地谈论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总统罗斯福的未亡人埃莉诺·罗斯福。

每当有人问及这个问题时,肯尼迪总是回答说:“麦卡锡主义一度成为举国的热门话题,大家都曾经讨论了很多,当时我正住院开刀,有9个月不曾出席参议院,不过我认为,当时给予麦卡锡的谴责是十分恰当的。”换言之,肯尼迪对麦卡锡的事总是点到为止,不愿多发表意见。

尤其令许多人认真考虑的是有关宗教的问题。对美国选民来说,宗教信仰很重要。只要翻翻美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可知道,在美国历史上,从没有一位美国总统是天主教徒。

究竟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偏见呢?认真说起来原因十分复杂,因此要解决也就不那么简单。更由于偏见是普遍性的,想在短期内化解几乎不可能,因为人总是有一种共通的弱点,就是批评别人的偏见易,可是一旦自己是其中之一,则会不自觉地成为偏见的奴隶。

就像有人批评共产主义者是共产国家的走狗一样,大部分人都认为天主教徒对罗马教皇绝对的忠诚,因此,美国人担心一旦天主教徒成为总统,那美国政府就会成为罗马教廷的附属机构,失去国家应有的自主、独立主权。

肯尼迪对此问题毫不回避地加以澄清,以化解选民们的疑虑,他说:“遵守宪法是每一位国民的义务,而且是绝对的义务。至于宗教信仰则是个人的问题,就像每个星期天我有自由决定到任何一个教堂去做礼拜,可是这种自由绝不致影响到尽我做一个美国公民的义务。要知道,宗教与政治是完全不相干的两回事。”然后,他又加上一句:“目前的美国人比起三十多年前,知识水准已经大为提高,对宗教问题的态度也更客观、更宽容了。”

杰奎琳有时也参加竞选的活动,随着丈夫到处旅行演说。

“看那,好漂亮的夫人!”

“你看,这位夫人真会打扮!”

妇女们的目光难免被杰奎琳入时高雅的服饰所吸引,肯尼迪夫妇所到之处无不人潮汹涌,人人地都想一睹他们的丰采。开始时,杰奎琳面对一大群蜂拥而至的民众往往手足无措,每次都因站得太久双脚酸疼不已。

“如果不是为了杰克,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场面。”原本内向的杰奎琳这么想着,可是到处都是同样的情况,日子一久也就逐渐习惯了,觉得这是大选中的正常现象。许多记者们和助选员还常说:“肯尼迪夫人是竞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