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康有为认为,此番改良,所改之事不仅在于事务本身,更在于对体制核心的进化。怎样才能让一个老旧的帝国焕发出新生的活力?日本明治维新,几经斗争,其全新体制的最终落脚点,不止在于变事,约束整个国家最基本规范的准绳,亦不止在于天皇。一朝君子一朝臣,领袖人物来了又去,没有人能够永生。有一样东西,却可以穿越时空、穿越生命的局限。皇上读过他的著作,皇上知道,那样东西,叫作“宪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这一天颁布《明定国是诏》,自此,一场疾风骤雨般的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见过康有为的第十七天后,皇上又马不停蹄地召见了康的学生梁启超,收编了对方的译书局,加其为六品卿衔,并要以此为契机,号召全国广泛翻译西洋书籍,学习新知。为了能让变法更好地推行,他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超擢提拔了四位维新派人士,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赏其四品卿衔,令其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官职如同“副宰相”,时称“军机四章京”。
就在这维新党人的辅佐下,每日清晨,他都抖擞精神,穿过两排守旧大臣,与他们一道,奋发图强,从日出忙碌到日落,在昏暗的烛火下,在皎洁的月光中,着手草拟了一系列前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重大决定。
在往后不足百日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废除了延自北宋的缠足陋习,废除了延自明朝的八股取士,废除了书院,又下旨准开学堂,准开报馆,创设农工商机构、矿务铁路总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广开言路……以进步国家为蓝本,凡世界先进文明,无所不学,无所不包。自鸦片战争以来,虽历朝皇帝都曾提倡过变革,但如光绪皇帝,敢对祖宗之法开刀,如此大做手术者,已是前朝所无。
可他并不打算就此收手。为了进一步扫清变法道路上的掣肘,他决定向消极怠政的守旧大臣们开刀了。9月4日和9月7日,皇上连续两天,以妨碍维新党上书和消极应对开设“制度局”两个罪名,先后清除了礼部的六位堂官和总理衙门中的老人,这其中包括三个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太后的亲信礼部尚书许应骙,一位是太后的亲戚怀塔布。还有一位,在朝廷里的地位,远比前两位更高,资历更老,虽只剩下个“总理衙门上行走”的虚职,他的势力,却在这朝廷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那就是李鸿章。
为了改革制度,编撰宪法,皇上决定放眼世界,聘请各国政治专家,委以事权,充当顾问。又要在维新党的建议下,开设懋勤殿。懋勤殿,就是紫禁城里的一座皇家书斋,是当年乾隆皇帝与大臣们商讨国事的地方。开设懋勤殿,就是要为他所聘请的顾问团队,专门安排一间讨论新政的办公室。
维新党为皇上拟定了一份长长的顾问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个人物显得格外引人注意。这个人如今已赋闲在家,正要以个人的名义,遍览大清。皇上记得,那个名字与自己曾打过两次照面,这其中,一次是羞辱,一次是钦佩。他想起,前一次,是在《马关条约》签字落款处,后一次,则是在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的文字中。
这个人,就是伊藤博文。
贤良寺内,当李鸿章回首望去,遥想那二十五年的洋务生涯,回忆起自己那些早已淹没在时代洪流中的种种辉煌,他不禁发出一阵感慨。二十五年来,他修建唐胥铁路,通南北洋电报,设立轮船招商局,创办洋学局,开办开平矿务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武备学堂、天津医学堂、水师大学堂,开采漠河金矿……这一桩桩一件件,谁又敢说,为这江河日下的大清朝,他没有立下半点功?谁又能说,他当年的威风和荣光,不是他应得的回报?
只不过,当荣光散尽的时候,当他人生的巅峰——北洋水师,历经甲午一战,便沉没于汪洋大海之中的时候,当他头顶的光环一退再退,退到连个“伴食宰相”也做不成的时候,另一个他,却浮现了出来。
二十五年的洋务运动中,他自是忠心耿耿,勤勉为国,可是他任人唯亲,利用手中的特权,将他的亲信和亲戚,一个又一个地安排在了重要的岗位上。他的家族在其中大发横财,宅邸越修越大,最后甚至有人将他和他的老家安徽合肥,写在了一副颇具讽刺意味的对联中: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而“常熟”,则是翁同龢的老家。两个不同路的老人,就这样一路向前走去,在这江河日下的岁月里,将同样的骂名,留在了身后。
在那个属于洋务运动的时代里,朝廷保护着李鸿章的家族利益。而当所有那些辉煌的表象,全都被敌人打得粉碎,变得一无所有的时候,他的处境,也陷入了危机。就在年轻的光绪皇帝,打算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这个国家的游戏规则重新改写的时候,李鸿章害怕了。因为这将意味着,他此生所有的荣光和他家族所拥有的全部利益,都将被彻底粉碎。
当年迈的他终于看到,在这样个崭新的时代里,他甚至连自己头顶的一个虚职都无法保全的时候,他的家族,他的亲信,他的朋友,所有那些把持着国家重要资源的特权阶级,也终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就在他为此而倍感恐慌的时候,这位曾经与保守派争执不休的士大夫,却也不曾意识到,此时此刻,面对眼前这真正的“进步”,他自己已然变成了那个保守派。
这一年的9月13日,一位御史突然向慈禧太后递呈了一份密奏。奏折所言,正是这变法之事。
老太太读罢,竟发起了雷霆震怒,破口大骂。据说,她的措辞格外严厉,就连侍奉了她一辈子的大太监李莲英,也被那样的场面,吓得瑟瑟发抖。
她喊了一声:“这个逆子,莫非要将祖宗的江山,拱手让出!”
骂完,她再次捧起密奏。只见上面写着:
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据说,这位告密的御史,叫作杨崇伊。至于他的背景,早在康有为当年兴办强学会的时候,就曾托人查了个水落石出。他有个显赫的亲家,那便是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