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12月11日,翁同龢又一次见到了康有为。
面对列强的袭扰,他历来都是幕后的参与者,但这一次,随着角色的转变,他真正地成为前线的亲历者。昔日的纸上谈兵,在态度蛮横的洋人面前,只剩下无尽的冷漠和屈辱。当皇上在早朝中轻巧地用一句“大臣不尽责”,来形容他在这些艰难日子里付出的努力时,他仿佛在一瞬间,忽然理解了当年李中堂所经历的困境,也不禁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为这大清江山所面临的处境,更进一步地思索起来。
从鸦片战争至今,已过去了近五十年光景,为了求得自强,洋枪洋炮,国家没有少买,铁甲舰、巡洋舰,国家也没有落下,可是事到如今,偌大的一个大清国,自强不见起色,反倒比过去更加羸弱了。
回想起皇上对自己的无端指责,他很难受。他虽然用激烈的言辞反驳了回去,也并没有因此而遭受什么惩罚,可他心里的这股火,却着实难以熄灭。就这样,他想起了康有为不久前托人递给自己的条陈,想起其中所谈及的俄国、日本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想起他鼓励皇上彻底改变中国政治土壤的改革策略。那时候,对于这些观点,翁师傅觉得也许有些过分激进,他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制度,也许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只是出在处理洋务上。
但是此时此刻,摆在眼前的屈辱,却给他迎面泼了一盆冷水。对于朝廷,对于眼下手足无措的状态,他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而对于康有为那份激进的条陈,他也同样开始了新的思考。
于是,散朝以后,没有带随从,没有伙同他人,翁同龢独自一人匆匆地离开了。这是一次个人的拜访,也是一次秘密的会面。他所前往的地方,叫作南海会馆,他记得康有为每次进京,都要住在这里。
就这样,当康有为在失望中,再次收拾行囊,打算告别北京的时候,他的门被敲响了。
1897年12月11日,在那份属于整个国家的屈辱中,这位来自权力核心的长者和这位胸怀家国天下,一心想要图强的晚辈,第一次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平等地说了一番话。翁师傅坦诚地对康有为说,若不是他亲身感受过任人宰割的痛苦,对于这激进的变法,他始终都是一笑置之的。可是,如今,他的思想在剧烈地转变。当昔日李中堂所承受的委屈,如今正原模原样地落在他自己身上时,他开始意识到,也许在他们这些老旧的大臣里,没有一个人是对的。
他告诉康有为,在来时的路上,他再次回味了先生的变法思想。他恍然觉得,也许在这所有想要自强的思想中,唯有康先生是对的。他用一种谦卑的姿态请求这位晚辈能在北京多住几日。因为他决定,为了国家,为了天下苍生,他打算郑重地把先生的条陈呈递上去,让皇上可以亲眼看到。
“请康先生留京耐心等候,但朝中情况较为复杂,需要等候多久,这并不好说。不过,请康先生放心,给皇上举荐人才,本就是我的责任。当此国家危难之际,身为臣子,我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对话结束了。翁师傅匆匆离去。他走的时候,把康有为所著的《俄彼德变政记》《日本变政考》和《波兰分灭记》几本书也一并带走了。条陈里所讲的东西,这几本书,已经全都写清楚了。就这样,失望中长出了希望,在这日益衰败的北京城内,康有为将收拾好的行李重新摊开,于是便开始了一场漫长的等待。
1897年过去了,1898年来了。德国人的军舰依然停靠在原地。德国公使最终得到了他们政府的训示,愈加蛮横地前往总理衙门,推翻了先前由翁师傅拟定的种种条件,直截了当地否决了用另一岛屿代替胶州湾的建议,提出若不允“租借”此地,德国军队将在陆地上,尽其兵力所至,任意侵占。消息传来,朝廷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大清皇帝的威严,又一次狠狠地遭到了羞辱,悲愤与失落中,皇上愈加焦躁地生起了闷气。而就在散朝的时候,翁同龢留了下来。身为皇上的老师,他心里十分清楚,眼下,正是他上奏的最佳时机。
就这样,皇上又一次读到了康有为的条陈。在这大清国日渐衰落的岁月里,那些行文中态度恳切的激进思想,反倒唤醒了这位封建皇帝内心的热情。为了进一步了解条陈中所讲的事,他后来又深入研读了康有为的两本著作。
他从书中读到,18世纪以前的沙皇俄国和19世纪初期的日本,原本是两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可因俄罗斯圣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均虚心学习西方,励精图治,从而力挽狂澜,他们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宪法之后,却因他们对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造,而使他们的国家从此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读到这里,皇上忍不住跳了起来。朝廷办了这么许多年洋务,花了不少钱,最终只收获了一场又一场的失败,原因在哪儿,他从不曾真的弄明白过。洋务运动,归根结底,只是一群老旧的大臣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瞎子摸象。可这康有为的思想,与所有那些老旧的大臣们都截然不同,是建立在俄、日两国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是有根的。于是,带着这股热情,1月16日,在早朝上,光绪皇帝郑重地向大臣们提出,经过一番思索,他已初步决定,面对今日之颓势,大清国应当变法。
可是,皇上的言语换来的,又是朝臣们的一片沉默。
而在那一天,翁同龢却站了出来。他成了那天满朝文武中,唯一一个正面支持皇上变法的实权人物。
洋人的新年过去了,传统的春节就要来了。1月22日,一阵炮竹声唤醒了熟睡的康有为。他伸了个懒腰,向窗外望去。他依然没有等到朝廷的消息,而时间却已匆匆流逝。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一。
这一年,是中国的戊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