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1 / 1)

笔落三千年 李禹东 1334 字 8天前

李鸿章依然为军费而抱怨着,翁同龢依然为财政而叹息着,慈禧太后憧憬着三年后风风光光的六十大寿。一年以后,在那个做了一千年学生的小岛上,新晋首相伊藤博文,正冲着公众,展露着微笑。他的微笑令人毛骨悚然。笑声,裹藏着他的自信,也诠释着他的梦想。

1890年,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宪法,召开了自己的国会,以天皇为核心,建立属于自己的宪政体系。幕府统治被推翻了,割据政权被平复了,他们亲手消灭了老旧的武士阶级,又亲手推起了明治维新的改革浪潮。

封建的束缚一个接着一个被消灭了,商人的利益被扩大了,商人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商人的积极性被充分释放。一家叫作三菱的航运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下崭露了头角,在竞争中打破了英美列强的垄断。

除此之外,物产会社、贸易公司、模范工厂也陆续崛起。那时的他们,并没有雄厚的资金,在明治政府第一期的岁出岁入表上,他们的收支只能勉强维持平衡。他们的税款少得可怜,政府九成的收入都不得不依赖于富豪的捐助或是举借的外债。但在这窘迫的条件下,他们宁可负债累累,也一定要引入西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理念。

他们借用英国人的资金和英国人的技术,修建了自己第一条铁路,而公务人员的开支却左支右绌。他们的债务越欠越多,到了1877年的时候,已突破两亿日元。那是这蕞尔小岛上的人们从未见过的天文数字。但这天文数字,并没有减缓他们改革的步伐。

早在1869年,他们就拥有了第一所属于自己的小学。一年以后,他们又拥有了第一所中学。随后,一支考察团从西洋回来了。又过了两年,在考察团的努力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被写成《学制》,在全国颁布。

明治天皇的野心,是要将整个国家划分为八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所大学、二所中学、二百四十所小学,如此算来,全国将拥有八所大学、二百五十六所中学和五万多所小学。所有这些学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西方的先进理念一五一十地传授给这国家的下一代。

在天皇看来,所有的商业繁荣、工业进步,都离不开教育。日本对西方列强先进技术的学习,都必须首先扎根于对其先进教育的学习。最终,在窘迫的财政掣肘下,这个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却因此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卢梭、边沁、达尔文、斯宾塞,那来自西方的文明,一股脑儿涌入了孩子们的视野,科学的思想一步一步扎根在他们的脑海,先进的文明从此不再陌生。而这教育的力量,就这样孕育着、生长着,一步一步地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

这蕞尔小岛上的官员们,在高昂的负债中,依然努力勾勒着未来的蓝图。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国家的进步、经济的复苏,都势必要依赖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生态。那时的他们,正努力这样做着。

1873年,日本人的债务没有消失,但政府的岁收入却已翻了一番,国内的税款增长了二十倍,这已足够应付整个国家的日常支出。1880年,对物质文明的渴望,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已愈加深入人心,对科学的认知,对先进事物的探究,在教育体系、经济体系、国家政策的相互促进下,形成了空前的规模。

在这一年,政府以超低的价格卖出了一批国有的模范工厂。于是,一股新的工业浪潮翻腾了起来。由私人创办的工厂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四面开花,五倍、十倍,数量直线飙升。

但是,在这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伊藤博文却皱起了眉头。因为他看到,这大发展的工业,将很快带来更加棘手和深远的社会矛盾。庞大的生产线制造出过量的产品,而在这弹丸之地的日本岛上,一种供过于求的全新危机正在日本本土悄悄地孕育着。

产品无处消耗,生产遭遇瓶颈。刚刚兴盛起来的工厂,随时都可能走进入不敷出的困境。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善,没落的贵族并没有放弃重返辉煌的决心。于是,新的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重新绑定在了一起,明治维新的变革浪潮中,又孕育了新的变革。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明治天皇亲政后的第十三个年头里,整个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动**。这一次,在新教育、新思想、新文明的影响下,一种更加理性的呼喊迸发了出来。

他们要建立国会。

1892年,伊藤博文带着微笑出现在公众面前。他的笑容中充满了自信。因为在他身后,一个迈向“文明”的国家,正在冉冉升起。两年以前,在他的主导下,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宪法,召开了属于自己的国会。

在这一切都未成形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两股势力。一股代表着士族与贫民,一股代表着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前一个强调主权在民。后一个强调虚君统治。一个要求更多的权力与自主,另一个则要把天皇安置在宪法的权威之下。

但伊藤博文谁也不赞同。因为在他看来,整个日本的社会生态,依然还在搭建之中,唯有以独立于各派别利益之外的天皇宏观布局,才能使这结构平稳而踏实。

于是,他提议镇压了前者,又分裂了后者。在他主导编撰的宪法中,天皇依然是凌驾于整个天下的至尊,所有的法案唯有皇帝的签名才可生效。就这样,在这宪法之下,国会召开了。他们罢免了新的内阁,又罢免了更新的内阁。接下来,在这历史的舞台上,终于轮到了他的登场。

突飞猛进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在这狭小的日本岛上,贫苦的人们依然贫苦着,并没有更多的变化。代表着不同阶级的人们,都在各自要求着自己的利益。整个国家的蛋糕,已经不够分了。

在人们的议论声中,伊藤博文自信地笑着。他有一个梦想。他知道,从农民到贵族,他的励志故事堪称一段传奇。回想起多少年来的奋进,回想起他为统一、进步、富强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回想起此时此刻,整个国家因他的存在而获得的丰硕成果,他在恍惚间不禁想起历史上的另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他想起这个载入史册的人物,曾望着大海对岸的陆地,萌生的那个梦想。

民权运动、知识分子,这个集团、那个利益,他毫不在意。他认为,这狭小的世界不可能制造出大大的蛋糕。在他的左右下,天皇用一封诏书堵住了所有利益代表的嘴。而后,国会通过了伊藤博文内阁提出的议案。他觉得,这议案,正是他毕生所学、所做和付出交织而成的结晶。

在那一刻,膨胀的理想与现实的需求,一起浮现在他的嘴角。他不易察觉的冷笑中,勾勒出一丝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息。

一切都定格在1891年那个奇怪的夏天。窗外的蛐蛐依然热闹地叫着。凝重的气氛中,传来李鸿章焦虑的叹息声:

“我倒是越来越担心咱们东边儿那个邻居了。”

随后,一切又归于沉默。烟雾缭绕中,算盘前的翁同龢,依然无奈地摇着头;颐和园里的慈禧太后,依然憧憬着她风风光光的六十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