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 / 1)

笔落三千年 李禹东 1051 字 8天前

儿子做了皇帝,醇亲王的心里,始终惦记着两件事情。

1882年,法国军队入犯越南。中越两国唇齿相依。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朝中主战的声音日益高涨,在这呼声中,熟谙洋务的李鸿章,却犹豫不决。醇亲王知道,他是没有底气的。自洋鬼子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中国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就彻底被打乱了。

处理洋务多年,李鸿章越是睁着眼睛看世界,就越是感到忐忑。当西方人的轮船、火车、铁路、电报……一样接着一样,在他眼前平铺开来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慌张的。

早在1871年,他就与他的老师曾国藩一起,向美国送去了一批中国留学生。他兴办实业,尊重西洋之法,利用一切机会了解西方。

据说,在他的身旁,甚至还常常围着几个洋幕僚。在朝臣们心中,李中堂是最为了解洋务与洋人的人,但在某种与日俱增的敬畏心下,他对西方人的认知,却又无形之中,被披上了某种神话的外衣。

当与法国一战的呼声在朝廷里高涨的时候,李鸿章是犹豫的,他害怕法国人。因为法国人曾轻而易举地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也因为在欧美列强中,法国人的名头,并不比美国人小,也并不比英国人弱。

而放眼望去,法国之外,英国人、俄国人、美国人,甚至还有那做了一千年学生的日本人,此时此刻,都正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国这片土地。一旦再生战乱,总有些饿狼想要乘虚而入。

在朝臣的猛烈抨击下,一天,慈禧太后将他单独召进宫里,绷着脸,冷冷地问道:

“咱们的李中堂,怎么如今越来越胆小怕事了呢?”

李鸿章不置可否,只是一味地卑躬屈膝,表达着自己的虔诚。太后于是翻出两封奏折来,小声叫道“小李子——”而后,一旁的大太监李莲英便弯着腰接过了奏折,转身递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接过奏折。还没等他翻阅,太后的声音便又响了起来。

“这是有人弹劾你哪!”她说话的时候,两眼瞧着别处,语气中带着一股特有的尖酸刻薄,还掺杂着些阴阳怪气,“折子里说的东西我都见怪不怪了,无非就是些个陈词滥调,什么李鸿章大敌当前,畏战不敢行,应当撤换啦,什么李鸿章与洋人相互勾结啦,”说到这儿,她忽然把语速放慢,用强调的语气,冷冰冰地补充了一句,“什么李鸿章所率之军队,乃李鸿章一人之私家军队,非朝廷之军队啦……”说完,她将目光恶狠狠地落在对方脸上。

李鸿章吓了一跳。他从最后这句话中,听出了太后内心所隐藏的对自己的深层次担忧。他定了定神,倒吸了一口凉气,最后,才擦了把冷汗,用低沉的声音颤抖着说:

“臣即刻出兵。”

于是,一声号令过后,中国军队终于向中越边境开拔。一年以后,战争爆发了。那是一场中法之间的正面较量。战争初期,法国军队节节胜利,中国军队步步后撤。但在潮湿的空气中,入侵者并没有能力,将一场一场的小胜,转变为战略上的大胜。

就这样,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两年。到了1885年,中国军队突然发起反扑,一举冲破敌军防线,竟在镇南关一带大胜敌军。此战之后,彻底扭转了败局。

而与此同时,法国人忽然以军舰猛攻中国东南沿海,侵犯台湾,如入无人之境。中国军队在被动的状态下投入战斗,殊死抵抗。法国人的大炮炸碎一个又一个老旧的防御工事,但在不畏生死的守军面前,始终不能取得一场大胜。

经过一段漫长的拉锯战后,东南沿海一带的中国军队,也同样一点一点地扭转了败局。战争的拖沓,直接影响了法国的国内政治,前任内阁因此而倒台了。法国人打不动了。于是,战争竟开始朝着有利于清廷的一面倾斜了过来。胜利,仿佛即将来临。

可是,在胜利面前,李鸿章却又一次犹豫了。他又一次想起了法国的名气,想起了他们轻而易举地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过往,也又一次环顾四周,看到法国之外,英国人、俄国人、美国人,还有那做了一千年学生的日本人,此时此刻虎视眈眈的模样。这处理洋务的老手,在西方列强面前,又一次后退了。

于是,在胜利面前,他停止了战争,又一次走上了谈判桌。在耻辱的岁月中,这场谈判倒显得多了几分面子。凭借着战场上的优势,清政府没有赔款,也没有割地。只是那与中国唇亡齿寒的邻居越南,却从此沦为法国人的囊中之物。

法国军队被迫从台湾撤军,但沿海一带的防御工事,已在炮火中破烂不堪。李鸿章知道,这场胜利充满了侥幸因素。台湾岛虽是守住了,法国军舰横行于海面的身影,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1885年,醇亲王奕四十五岁,他的儿子光绪皇帝,已经在龙椅上坐了整整十年。十年以来,他始终惦记着两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这江河日下的大清国,创建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当中法战争的炮火逐渐平息的时候,回想起法国军舰肆无忌惮的身影,他开始意识到,眼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才是这强军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他倡议成立海军衙门,直接领导海防建设。光绪皇帝同意了。慈禧太后也同意了。

就这样,在这大清国,海军终于成了一支独立的正式军种。醇亲王本人,就是这部门的总负责人。而在他的手下,具体负责操办海防建设的大臣,便是李鸿章。

1886年,李鸿章邀请醇亲王到他的地盘来看一看。于是,就在这一年,醇亲王亲眼见到了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