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笔落三千年 李禹东 2665 字 8天前

醇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正坐在紫禁城里的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他的儿子是在四岁的时候被抱进宫,做起皇帝来的。

孩子被抱走的时候,王府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在相互庆贺,一直到那宫里的太监渐行渐远,最后连背影也看不见的时候,他突然像个孩子似的号啕大哭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听上去甚至有些吓人。

人们愣住了。上上下下的主人和仆人都不明白:他的儿子马上就要当皇上了,天下都快是他们家的了,他本该高兴才对,却为何哭得这般撕心裂肺?恐怕那时候一定有人会在心里暗自嘀咕着,说这个人是怪人。

哭过之后,天黑了,上上下下的人全都散去了,甚至连风也停了,云也淡了。醇亲王却独自一人来回踱起了步。他倒吸一口凉气,望着皎洁的月光,渐渐地平复了心情。

夜深了,夜散了。醇亲王就这么着沉思了一夜,等到天边露出了鱼肚白,他才终于停下来,自言自语地念叨了声,路还长着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醇亲王知道,那时候的大清,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遭到了西洋白种人的羞辱。

那一年,英国人为倾销鸦片,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轻而易举地便从广东北上,直奔北京。面对敌人的侵犯,沿途的防御工事竟然形同虚设。很快,洋人抵达了北方重镇,就是天津的大沽炮台。

原本态度强硬的皇帝,这时居然吓坏了,连忙派人以礼相待,试图劝其暂退广州,一切事宜,好说好商量。为了能尽早促使敌人远离北方,他还主动退了一步,将一位积极主战的大臣发配到了新疆伊犁。

这位大臣便是林则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曾经在广东虎门烧掉了英国商人准备销往内地的数万箱鸦片,从此成了洋鬼子的眼中钉。

对林则徐而言,这是他人生的转折。在寒冷的夜色中,他的思绪飞向了远方。他颤抖的手,在一封书信中写写画画,全文都是在回忆这场奇怪的战争。

文中,有他严肃地写下的“岳、韩束手”四个字。那意思是说,他当初的决策是欠考虑的,因为面对这个敌人的船坚炮利,即使是岳飞、韩世忠来了,也只能束手无策。

对于朝廷的决定,英国人感到满意。回到广州以后,他们和清廷派来的官员继续谈判。可是谈了几个月,这帮入侵者实在有点等不及了。

他们的将领认为,中国人是谈判桌上难缠的对手,既然如此,倒不如用大炮说话。于是,又过了几个月,他们再度起兵,卷土重来。就这样,三下两下,又占领了南京。

1842年,中国人在英国大炮的威胁下,只好在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次年,又补充签订了更加屈辱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

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享有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五口通商权、关税权,中国人还不得不把香港这个地方拱手让给对方。除此之外,还必须赔偿入侵者大量的白银,用以弥补其发动战争的支出。

这就是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不但使清廷因赔款而直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还使鸦片畅行无阻地进入中国,用于消磨中国人的意志,破坏日常的生产。

大量的白银因此外流,财富急速减少,再加上官员的利己与腐败、洋人的蛮横,以及不合时宜的灾害,底层百姓在贫穷和饥饿里硬撑了十年后,终于再也撑不下去了。

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一个叫作“金田”的地方,有人造反了,这是清朝以来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起义。

这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后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起义军很快就席卷了全国各地,他们在农民领袖洪秀全的领导下,拿起武器,遍地开花,队伍越来越壮大。这场起义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洋人传教士的影响下,他们不再信奉东方的神,而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其信仰。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对“天国理想”的信仰中,士兵们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勇敢战斗!

为镇压这场大革命,朝廷花费了巨额的资金,动用了一切力量,前后共用了十三年,才终于勉强见到了效果。可是,祸不单行,内乱还没结束的时候,外患却又再度袭来。

鸦片战争之后的第十六年,面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英国人不满足于先前的利益,在中国的领海上故意制造事端,挑起了新一轮的战争。除此之外,他们还纠集了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左右开弓,一唱一和,然后迈着不可一世的步伐,朝着清廷的心脏——北京进发了。

那已经是咸丰一朝的事情了。他天生就体弱多病。但他从先帝手中接来的摊子比前朝更羸弱,比过去更腐败。几场御前会议下来,依满朝文武的意思,面对这内忧外患,除了议和,似乎也实在是别无他法。

于是,咸丰皇帝只好再次派出大臣,对那洋人好言相劝,以礼相待。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在洋人的胁迫下,清朝政府又只好允诺了更多的赔款,交出了更多的主权,签订了比《南京条约》更加苛刻、更加不平等的新条约,这就是《天津条约》。

可是这根本不算完。不论你赔了多少银子,签了多少条约,这洋人的胃口,都还是得不到满足。每一次掠夺过后,他们都只会想着更多的银子,签订更多的条约,填补更大的欲望。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借着换约的机会,英法军队北上入京,却在逼近天津的时候,故意违背约定,执意要在不被授权的地方登陆,结果和那里的守军发生了冲突。冲突很快又升级成了战争。

只是这一次,英法军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双方交火后,守军奋勇还击。在损失了四艘舰船的情况下,英法军队匆匆退出了战场。守军终于凭借着手中原始的炮台,勉强打败了敌人。

可是,战士们并不知道,更大的麻烦就要来了。

1860年,英法联军第三次卷土重来。这是他们最为酣畅淋漓的一次北上,也是最为贪婪的一次。他们目的明确、态度坚决,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打到北京,洗劫那儿所有的财富,逼迫清朝的统治者签订更加屈辱的条约。

中国军队在西方人先进武器的打击下,一路节节败退,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眼看着敌人就要打到家门口了,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咸丰皇帝御敌无法,在慌乱中,只好有气无力地对后宫和大臣们说了声:

“逃吧!”

一支庞大的队伍很快就被集结起来。人们都知道,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逃命。他们的目的地是清朝皇帝位于热河的行宫。可是“天朝上国”的自尊还在,“天朝上国”的皇帝在对外的时候,不允许把它叫作“逃跑”,而要叫作“巡狩”。这些皇家贵胄们硬是将一场狼狈的逃窜强加上一种悠闲自得的境界。

咸丰皇帝前脚走,英法联军后脚来。匆忙逃跑的队伍不可能带走宫中所有的妃嫔,据说因为害怕洋鬼子,她们全都自杀了。洋人顺着皇帝的足迹追了过去,好在皇帝的车驾终归是先行一步,英法联军总算还是被甩在后面了。

可是,他们还是带着那满心的贪欲追呀追。就这样,他们一路追到了北京城西北近郊的一个地方。然后,突然间,冲在前面的士兵全都愣住了。后面的长官不耐烦地跑上前去,质问他的士兵,怎么不追了。

只见一名士兵大张着眼睛,一只手指着前方,嘴巴里支支吾吾地半天说不出话来。长官还以为他被什么东西吓坏了,骂了一句:“蠢猪,有什么好怕的!”

他或许还在士兵脑袋上拍了一下。可是,士兵依然指着眼前的东西,脸上还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于是,长官哼哼了一声,一边嘴里骂着“没出息的东西”,一边顺着士兵所指的方向,转过了身子。但是,就在刹那间,长官也瞪大了眼睛,变成了“蠢猪”。

英法联军追了这么久,满脑子都在想着签约、割地的问题,可当他们来到这里时,这问题却在顷刻间被抛在了脑后。因为在那一秒钟,一处人类世界中最绚烂、最夺目的美景正呈现在他们面前。

一座富丽堂皇又不乏精致,不知从哪儿延伸而来,也不知终将发展向何方的皇家大花园,就这么平铺着,闯入了他们的视线。他们愣住了。那个长官和那士兵一样,也在刹那间呆头呆脑地愣住了。

那个地方,叫作圆明园。

圆明园的奢华程度,远非英法士兵所能想象。这座大花园从清朝建立之初便开始修建,修过了康熙爷开疆、雍正爷改革、乾隆爷坐享太平的“康乾盛世”,园子里更有一百五十多处形态各异的风景,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目所能及之处应有尽有,却又毫不显得凌乱。

西方传教士也曾受邀来到这里,为园林的设计付出了不少心血。在真金白银的打磨下,园子越扩越大,一直发展到占地数千亩,方圆二十里,全国各地的金银珠宝,外国友人的珍奇玩物,行云流水的书法、绘画,会唱歌的闹钟,中国的佛像、外国的天使像……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无不收藏于此,一共汇集了约一百五十万件。

西方的传教士,管它叫作“万园之园”。

圆明园外,从震惊中苏醒过来的英法军队兴奋了,忘乎所以了。他们一脚踹开了门,冲这万园之园,在这见所未见的绚烂中,开始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大抢劫。

他们抢走了金银,撕烂了古书,打碎了所有的镜子,砸碎了每一尊雕塑。总之,他们抢疯了。他们带走了所有能够带走的东西,抢到最后,甚至他们自己也相互间抢劫起来。

他们破坏了所有带不走的东西,一会儿用国画点烟,一会儿用铜像练拳,胡闹到最后,他们闹够了、抢累了,满载着一身足以发家致富的金银珠宝,大摇大摆地走出宫苑,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可是,英国的军官认为,这么发了场财还不够。这不足以惩罚中国人对其军队所犯下的“罪行”。他冲着士兵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演说。先前被他拍了下脑袋的士兵连声附和。接着,所有人也都跟着附和起来。

法国人一开始并不同意,但随后也被英国佬调动了情绪。就这样,演说结束了,士兵们一致同意了英国人的建议,在一场穷凶极恶的抢劫之后,在如何惩罚中国人的问题上最终达成了一致。在一阵欢呼过后,他们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北京城西北火光漫天。圆明园以及它周边的所有宫殿,都一齐在燃烧着。大火点燃了夜空,在微风中,火舌向两侧发展着、延伸着,一点一点,吞噬所有那些琼楼玉宇,所有那些雕栏玉砌,所有那些天朝上国的自尊与威严。

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

行宫里,渴望尊严的咸丰皇帝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本就体弱多病的身躯抵挡不了从未有过的屈辱。他冲着四面大骂了一阵,面对他的震怒,文武大臣却迟迟不敢言语。终于,他体力不支了。一阵凌乱的咳嗽过后,他吐血了。他驾崩了。

咸丰皇帝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那一年,清廷在遭受了烧杀劫掠的屈辱后,又被迫与洋鬼子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又承诺了更多的特权、更多的金钱、更多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这场战争,被称作“第二次鸦片战争”。

然后,洋人撤退了,逃难的队伍回来了。在那密布了整个北京的恐慌过后,人们看到的,是满眼的灰烬和感伤。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成了断壁残垣。

不只如此,火势还向更远的地方蔓延而去,把附近零零散散的园林一并吞了去。这其中,就包括一座修建于乾隆年间,景致格外独特的大花园——清漪园。

咸丰皇帝死了。《北京条约》签了。英法联军撤了。宫里的人都回来了。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六岁的同治皇帝登基了。他是咸丰皇帝唯一一个皇子,他的母亲是皇帝最为宠爱的懿贵妃。贵妃以外,咸丰皇帝早有了一位孝贞显皇后。

小皇帝登基,皇后升为太后,为表尊重,他的母亲也升级成了太后。于是,一时之间,宫里就出现了两个太后。一位住在东宫,称作东太后,他的母亲住在西宫,称作西太后。两位太后同时上了徽号:东太后称作“慈安”,西太后就称作“慈禧”。

大清入关多少年了,每朝每代都是这么过来的。先帝驾崩,继任之君扛起大梁,为了辅佐年幼的儿子,先帝为他委派了八位顾命大臣,一切安排妥当后,就等着历史的轮回了。

可就在这时,慈禧太后却突然对慈安太后说:“一旦八大臣当起了政,你我的好日子,可就算到头了。”

慈安太后细一琢磨,这个女人说的确实在理。新主子当政,新朝新气象,老太后们退居二线,躲在深宫中养老,一直到寿终,过着寂寞的日子,这本身,也正是历史的轮回。于是,两个女人私下里谋划了一番,想出了一个争夺权力的办法。

公元1861年,就是中国的辛酉年。两位太后勾结先皇的亲弟弟,就是恭亲王奕?联手害死了前朝八位顾命大臣,从此垂帘听政,成了大清帝国幕后实际的掌权者。

又过了十几年,同治皇帝已经长大成人,眼看着亲政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两位太后垂帘听政的岁月也越来越少了。但就在这时,他却突然莫名其妙地病倒了。没过多久,竟然还危及生命。

接着,同治皇帝便驾崩了。

“唉,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想起这些,醇亲王自言自语了一声。此时此刻,他所清楚的是,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抱走他的儿子,原因却并不单纯。清朝的时候,管亲王的妻子叫作“福晋”。这醇亲王的福晋,正是她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但这显然只是西太后所考虑的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光绪皇帝被抱进宫时只有四岁,距离成年、距离亲政,都还有漫长的时间。醇亲王知道,这后一个因素,才是问题的关键。

大清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在这样的岁月中,儿子突然成了皇帝,醇亲王一夜未能合眼。直到天亮的时候,他才想明白,身为皇帝的亲生父亲,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他必须好好地斟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