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利征大宛这件事,知道内情的人都觉得并不光彩,但终归也是一场胜仗,何况汉武帝给李广利提供的各种配备就已经够震慑西域的了,所以大宛破后,西域为之震惧。这年正好匈奴单于去世,新单于初立,汉武帝想要借破大宛的余威再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于是他找了一个借口,昔年高祖曾被匈奴围困,吕后曾被匈奴单于所辱,汉武帝表示要为祖先报仇。
这个宣告马上得到了匈奴的回应,单于初立,这时发生战事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向汉朝表示愿意把手中扣留的汉使送还回国。第二年,即天汉元年(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等人带着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到匈奴与之交换,并送了大批礼物,以答谢其善意。可是匈奴的善意并不诚心,汉朝一客气,他反倒傲慢起来了。这时一位降匈奴的汉将虞常计划劫持单于的母亲,结果东窗事发。本来这事与苏武无关,但因为虞常曾把这个计划告诉过苏武的副手张胜,所以把苏武也牵连进去了。苏武自杀不成,被关在一个大窖里,好几天就靠饮雪充饥。匈奴把他送到贝加尔湖没有人迹的地方去牧羊,19年后,苏武才得以返回故乡。
外交和解至此彻底破裂,汉武帝于天汉二年(前99年)命李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匈奴的疆域分为中左右三部,所谓左右,是以匈奴面向南边为依据,东边为左,西边为右。中部由单于直接统辖,左部由左贤王及名衔带“左”字的属官(如左大将、左大都尉)统治,右部则由右贤王及名衔带“右”字的属官(如右大将、右大都尉)统治。
这时候的匈奴,由于早先受到汉武帝外交攻势的压迫,其左部由辽东一带西迁至内蒙东部;右部亦西迁,而与酒泉、敦煌相对,所以汉武帝命李广利出酒泉击右贤王。
与此同时还有给屯驻在张掖的李陵的命令,让他负责征匈奴大军的“辎重”,辎就是载衣物的车,重就是载武器装备,这等于是后勤支持的任务。李陵出身于军人世家,既然有李广之风,自然也遗传了其“自负其能”的个性。他在边地练兵多年,摩拳擦掌,一直没有机会好好表现一番。而这一年他已经35岁了,正是体力智慧各方面都处在巅峰状态的时候。前年要他去塞外迎接李广利“胜利”归来,这年又要他为这位平庸的将军做后勤工作,他如何能服气?
于是,出发前,汉武帝在未央宫武台殿召见李陵时,他叩头请求,说他的兵都是来自荆楚(两湖及四川东南、贵州东北一带)的勇士,多的是奇才剑客,力能扼虎,射必命中,希望能够自成一队,独当一面。他自请出奇兵攻击匈奴单于,分散其兵力,以配合李广利的主力军,达到牵制匈奴的作用。
汉武帝听了后说:“为将的都讨厌隶属于他人,是吧?只是我出兵太多,恐怕分不出骑兵给你!”
李陵说:“用不着骑兵,臣愿以少击众,只要步兵5000,就可以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
汉武帝觉得他很有气魄,就答应了他。同时命路博德带兵于中途接应李陵,可是路博德曾经是伏波将军,12年前平南越立了大功,这名老将怎么会愿意为后辈接应?
路博德越想越不甘心,就上书汉武帝,说目前是秋天,正是匈奴马肥兵壮的时候,不适宜开战,不如等到来年春天,由他和李陵从酒泉、张掖各带5000骑兵,合击东西匈奴,必可大获全胜。
汉武帝看到路博德的奏书非常生气,他怀疑这是李陵后悔之前的请战才要路博德写的。于是就命路博德立刻出兵西河(郡名,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面,因在黄河之西而得名),说是匈奴可能会从西河入侵。同时命李陵九月间出发,出兵到今内蒙古库伦一带观察敌情,如果无所获,李陵就带兵回受降城休息。
受降城筑于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筑这座城是因为当时的匈奴单于好杀伐,匈奴人不安,匈奴左大都尉派人向汉表示,想杀单于投降,但嫌汉太远,他说如果有军队去迎他,他就敢发动叛乱,汉武帝于是命公孙敖筑受降城以应之。受降城在居延(今内蒙古北部居延海附近)以北。
就在汉武帝因为自己的多疑而意气用事时,李陵率5000步兵出居延,行军30天,到库伦一带扎营,他把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并派部下先回京城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听说李陵很得人心,士兵都愿为他效死命,自然非常高兴,还重赏了前来报告的士兵。
不久后,李陵的军队遇上了匈奴单于。单于军大约3万人,是李陵军的6倍,而且都是骑兵。他们居高临下,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为掩护,将李陵的军队包围起来。李陵见状,立刻集合部队,在营外摆出阵式,命持戟盾的站在前排,持弓弩的站在后排,下令“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匈奴军看汉军人数不多,想以大吃小,都离开掩蔽物向李陵阵前冲来。李陵鸣鼓,千弩俱发,前面的匈奴军一个个应弦而倒,后面的见状纷纷退回山上。汉军乘机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又调来8万多骑加入战局。李陵一看情势不妙,开始边战边向南退。后来退到一处山谷中。
经过几天连续的战斗,中箭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李陵只好让受三处伤的坐车子,受两处伤的扶着车子走,受一处伤的仍然持兵器作战。又过了四五天,李陵率军退到一个长有芦苇的湖沼地带,匈奴在上风处放火,李陵索性令兵士把旁边的草木先烧掉一片,免得匈奴放的火烧过来。
如此南行,又到了一座山下。匈奴单于在山上,命部下率军攻击李陵,汉军在树林中与匈奴搏斗,因为林中不适合骑兵作战,汉军占优势,又杀了数千人。李陵命人发连弩(可连续射箭的装备),单于被迫下山逃走。
这天,李陵抓到一名俘虏,据他说,单于怀疑李陵军是汉朝诱敌深入的诱饵,一路向南,单于担心会有埋伏,正在考虑退兵。但是匈奴的一些部落首领认为,单于亲率数万骑,如果打不过几千汉军,日后将如何指挥各部军队?那只会让汉人更看不起匈奴。他们建议利用山谷地形,和汉军决战。
单于的这种心理使得战事更加激烈起来,李陵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匈奴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可以一天战数十回合,不过李陵的军队也一直顽强地战斗,又杀敌两千。匈奴觉得自己始终占不到便宜,准备撤兵。眼看着李陵的困境就要解决了,可惜司马迁说的“军亦有天幸”,李陵竟一点也没有得到,孤军深入而逢敌已经不幸,等到奋勇战敌并挫其志,马上可以胜利班师的时候,偏偏自己内部出了问题。
一位主管侦探敌情的军官因为被军中校尉折辱而投降匈奴,他把李陵军的实情告诉了单于,他说李陵根本没有后援,箭也快用完了。李陵和校尉韩延年各率800人为前锋,分别以黄白旗为帜,他建议单于派精骑射中李陵和韩延年,汉军必定可破。
单于得到这个情报,如获至宝。在没有后顾之忧并深知汉军底细的情况下,再度发动猛烈攻势,而且边战边指名大叫:“李陵、韩延年快来投降吧!”
李陵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在山上占尽地形优势,箭像雨一般从四面八方射过来,但李陵还是神勇地突围继续南下。可是没突围出多远,箭用完了,人也只剩下三千多。他们弃了军车,持短刀且战且退。这一带,匈奴十分熟悉,李陵军在经过一个峡谷时,匈奴军绕道抄到李陵前面,从山上投下石块,李陵的士兵被打死不少,几乎无法前进。
黄昏后,李陵一人穿着便衣独步出营,交代左右的人不要跟随,说他要一个人把单于抓来。可是过了许久,李陵却垂头丧气地回来,叹息道:“兵败,死矣!”
部下劝慰着说:“将军威震匈奴,现在只不过是运气不好罢了。以后再想办法回去就是。当年的赵破奴战败后被匈奴所虏,后来逃回,皇上还不是对他很礼遇,何况是将军您呢?”
虽然没有明说,部下这是在劝他暂时先投降再做打算。李陵断然回答:“不要说了,我不死就不是壮士!”
李陵当下把所有的旌旗折断,连同随军所带的贵重东西全部埋到地下,然后感慨地叹道:“只要再得几十支箭就足够我们突围,可惜我们现在一支箭也没有!天亮之后,恐怕只有束手待毙了!我看现在大家不如作鸟兽散,能逃出去的,还可以回去向皇上报信。”于是他发给每个士兵一些干粮,要他们带一大块冰,以备饥渴,并约定如果逃出去在受降城会合。
夜半时分,李陵准备率军突围。鸣鼓时,鼓却不响,这似乎不是好兆头。李陵和韩延年上马,后面跟随着仅剩的五百多人。刚刚突围就有数千匈奴骑兵追赶而来。没多久韩延年战死。李陵叹一声“没脸见天子”,只好投降。
主将被擒,匈奴大概也没有再彻底搜寻残兵,因此有四百多人逃回了边塞。
这就是李陵投降匈奴的经过,我们暂且不说这件事发生后,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解及因此而遭受酷刑的悲惨境遇。我们先就客观立场分析一下造成李陵投降匈奴这个结果的原因。
有人说李陵之所以兵败被俘,是因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只以5000步兵孤军深入,犯了兵法上“轻兵逐利”的毛病。又说在沙漠中作战,竟以步兵对骑兵,肯定会吃亏,李陵出身将门而明知故犯,当然要败。
这个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攻打匈奴不是李陵的家事,而是整个汉朝的一件大事,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免求全责备,大大地冤枉了李陵。不错,“五千步兵”“孤军深入”都是李陵自己惹的,他为什么要惹这个麻烦、冒这个险?说他是个人英雄主义,也没错,他是不甘做李广利的副手。可是站在李陵的角度,他一个有志向有才能的名将之后,又凭什么屈居李广利这样蹩脚的将军之下?!
李陵之所以会从“愿自当一队”变成“五千步兵”,是因为汉武帝表示“出兵太多,无骑兵可派”,李陵何尝不知道对付匈奴自然是骑兵最合适。如果一听汉武帝说没有骑兵就退却,那岂是李广之孙所为?!只怕祖父在九泉之下也要气得不能瞑目。
汉武帝的“出兵太多,无骑兵可派”,是不是属实呢?这一年是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这时候的汉朝当然无法像20年前那样,“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将五万骑,私负从马(私人自行装备,非政府发的)复四万匹,步兵转者踵军后又数十万人”,可是也不至于派了三万骑兵给李广利做主力,就派不出骑兵奇袭了吧。
这件事发生在秋天,而天汉四年(前97年)春,也就是只隔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汉武帝又出兵匈奴,共派出七八万骑兵,难道多出来的四五万都是在这一年之内突然冒出来的?可见汉武帝说发不出骑兵并不是实话,何况李陵自负其能,要求不会多,而且既然言明是出奇兵,只求牵制对方,也不可能要太多,分明是汉武帝故意不给。
当李陵的豪言壮语获得了汉武帝的赞许,而赋予他任务时,汉武帝还知道要路博德在中途接应李陵,后来因为路博德不愿意,上奏书而引起汉武帝的误会,汉武帝竟马上把路博德调到距离李陵预定回军路线很远的地方,仍然要李陵孤军深入敌境。汉武帝在误会、盛怒之下,撤销了所有的后援部署,根本就是要李陵“好看”——你说你行,我倒要看看你有多行!这并非没有可能。从汉武帝的性格来分析,他做得出来这样的事。
《汉书》中叙述完李陵败降后,记载了当时汉朝内部的情形,李陵兵败处,距边塞百余里,边塞把这消息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听了,心里希望李陵能够死战,但又不知李陵会不会战死,就把他的母亲和妻子召来,叫算命的为她们看相,算命的说看不出有“死丧”之色。后来果然传来李陵投降的消息,汉武帝甚怒,就责问之前前来报信的士兵,士兵惊吓之后自杀了。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李陵败降之前,汉武帝就已经知道他一定会陷入苦战,也知道战场离塞外只有一百多里,一百多里对骑兵来说只能算是短距离作战。可是他不但没有马上派兵驰援,反而有闲工夫叫算命的来看看李陵会不会死,这种一开始就预备他死,最后又巴不得他战死的“死亡任务”,李陵实在无法一路英雄到底。
前面我们说过,在一种偏差的地域观念下,关西军人的一生大都以悲剧收场。在这个悲剧中,皇帝可以为了捧一个外戚,花一年多的时间为他筹集出征所需的“行头”,弄得天下**;败军回来也只是不许入关,然后又让他风风光光再度出征;出征时早就有十几万部队放在边地为他做预备队;出征后,都已经快回到国门了,还要派兵出去支援。可是却不肯为一个关西名将之后发骑兵、嘱后援,或死或降,李陵无论怎样选择都注定是一个悲剧。
汉武帝真是这样逼得李陵兵败异域吗?《汉书》记道:“久之,上悔陵无救。”“悔”指该做而没做所造成的懊恼。汉武帝后悔当时没有派兵救援李陵!但是这个后悔根本无济于事,汉武帝的多疑使这个悲剧愈演愈烈,最后李陵流落北地,永不复为汉人。而在这个后悔之前,汉武帝还因为同一件事制造了另一个悲剧人物,那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