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20度左右,连空调都省了,早晚还要添一件厚些的外衣才好。
可能因为天气经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所以它成了大家的谈资。当地人是三句话不离天气,变成了英国人的口头禅。
2003年的9月,格拉斯哥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夏秋交替的感觉。当地人似乎对连续的响晴有些招架不住,街上赤膊者(男性)比比皆是,颇有些返璞归真的味道。女士们大多穿露背装,身材迷人的不多,雀斑倒不少,草地上躺着很多享受阳光的人。当地人可能会担心,这个如火的夏天透支了太多的阳光,今后的预算该重新调整了吧。
即使如此,在英国,真正需要穿夏装的时候并不多,平常日子,穿着单衣、单裤、短衣、短裙的,多半是去蹦迪的。
英国的夏天20度左右,连空调都省了,早晚还要添一件厚些的外衣才好。那年报纸上登载着“热浪袭击伦敦”的消息,很多人出现身体不适,其中有些甚至生命垂危。仔细一看,气温也不过33℃而已,这在夏天的北京是再平常不过的温度,到了英国竟成了洪水猛兽。看来咱们中国人民还是很坚强的。对我而言,夏天的英国简直是“避暑山庄”,我最怕热,这里的凉爽省去了我二三十年的大汗淋漓之苦。
冬天的情况则经常被人曲解。英国所处的纬度较高,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几乎在同一纬度上,也许这就是很多人以为英国冷的原因。不过北大西洋暖流途经英国北部,带来了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使得那里比欧亚内陆还是要暖和得多。3~4度的气温应该是很适合人类居住的,再加上常备的电暖气(有些家里还有壁炉),室内温暖如春,感觉就像在北京的家中一样。穿个薄毛衣足够,不会有在上海的冻疮、长沙的老寒腿和广州的瑟缩。要是经得起国内江南、华中和华南冬天的寒意,那么在英国简直是驾轻就熟。
当然,英国阴郁的天空常常还是让人有些透心凉的感觉,这里下雨是常态。
在格拉斯哥打伞似乎总让人进退两难:细细的飞屑弥漫开来,润泽枯草,油亮干枝,洗涤心绪,伞显然是多余了;可万一一片乌云狂躁地涌过来,急不可耐地宣泄一阵苏格兰的千年牢骚——直抒胸臆,怒不可遏,十分钟内倾盆而出,那么此时不带伞则着实不爽。格城的雨是有了名的,难怪当地人会在下雨时向你打趣地说一句:Welcome to Glasgow!(欢迎到格拉斯哥来!)言外之意,别大惊小怪的。
格拉斯哥号称“风都”,这里的风力发电在欧洲都是数一数二的,劲风堪比北京,更多了些肆无忌惮。所过之处人瑟缩,伞变形,雨狂舞,进了漩涡般身不由己,伞当然也顾不上了。我从国内带来的折叠伞很快就被吹坏了,而当地人用的多半是直拉型的伞,伞盖很大,伞柄又粗又长,这样才能对抗一阵。很多人干脆不用伞了,穿着防雨布料做的套头衫,一般情况下可以对付了。
格拉斯哥虽然风大,但风带来的一般是湿润、洁净的空气,对我而言,常年生活在空气干燥、尘土飞扬的北京,搬到英国简直是到了疗养胜地,润泽的风和雨治好了我的咽炎和鼻炎,那张“老干脸”也“水灵”了不少。
对天气多变的体验还发生在一节MBA课上。那天上午,碧空如洗,我欣喜地背着初冬暖暖的阳光踏进教室,坐在窗边的位子上。旁边的苏格兰同学向我打招呼:
Hi Andrew, how are you doing? (Andrew,你好!)
Hi Linda. Thanks. I am doing good. It is a beautiful day, isn’t it? (Linda,你好,我还好,今天天气真不错!)
Linda显得有几分犹豫,翻了翻眼睛,头也晃了晃,回应道:
Not too bad by now. Who knows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next? We are in Glasgow.(到目前为止还好吧,谁知道过一会儿会怎么样,别忘了咱们可是在格拉斯哥。)
All right then. Let’s wait and see. (那好,咱们等等看。)我应激反应似地笑了笑,开始进入上课状态。
刚刚过了10分钟,窗户震响。我一侧头,刚才晶莹的蓝天已经阴云密布,温暖的阳光无影无踪,代之以狂风大作,推搡着玻璃窗。
教市场营销学(Marketing)的任课教师也像被这大风吹到似的,滑稽地做了一个猝不及防的躲闪动作,并说:
Let’s calculate the possibility of snowing after speculating the market trend. (咱们预测完市场变化趋势后,一起计算一下下雪的几率有多大。)
一片会意的笑声中,我和Linda四目相对。她挑了挑眉毛,我竖起了大拇指。
快下课了,我正在整理笔记,Linda拍了拍我的肩膀,向窗外努努嘴。我一扭头,天啊,大雪如期而至,视野里只剩下一条条白色的斜线,校园完全被淹没其中了。我扭过头来,对Linda说:
You said it!(还是你说得对!)
此时老师一边收拾教案,一边打趣地说:
Good timing, isn’t it? Enjoy yourselves in Glasgow. Bye guys. (来得真是时候,是不是?在格拉斯哥好好享受吧,再见了伙计们。)
若干年后,在制作格拉斯哥大学研究生课程宣传册时,苏格兰的制作团队推荐了主画面是大学钟楼、乌云密布的天空为背景的照片作为封面,并坚称这是真实的格拉斯哥。我心里倒是同意,但出于市场宣传的考虑,还是建议换成了蓝天白云的背景。这种场景当然也是真实的,只是短暂而已。
可能因为天气经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所以它成了大家的谈资。当地人是三句话不离天气,变成了英国人的口头禅。
与苏格兰人见面总免不了这些句子:
It is cold, isn’t it? (真冷啊,是不是?)
What a beautiful day! (天气真不错!)
No worries. Tomorrow will be clear. (别担心,明天天气会好的。)
不过这些与北京人说的“吃了吗”没什么两样,无非起到打招呼、引出话题的功效而已,没人真正关心是否吃过了,也没人每次都在意天气冷还是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