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养生与养形(1 / 1)

庄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今中国,之所以再度受到世人关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所谓养生哲学,不过,但凡翻阅过《庄子》的人都知道,这是对庄子最大的误读。养护躯体以求长寿,当今社会趋之若鹜的这种养生现象,在庄子时代似乎也一样是时尚潮流,可是,在庄子看来,这并非养生,而只是养形 躯体 。《庄子·达生第十九》不无悲哀地警醒大众:养形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伤生乃至丧生——

达 通达,洞见 生 生命 之情 真相 者,不务 务求,追求 生 生命 之所无以为 于生命无意义的身外之物 ;达命 命运,人生际遇 之情者,不务 致力于改变 知 知识、人力;一说知应为命,命运 之所无奈何 无法抗拒、无法改变的人生际遇 。养形 躯体 必先之以物 物资、身体条件 ,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 保生 必先无离形 第一要务是不要让生命脱离躯体 ,形不离 躯体没有毁灭 而生亡 生命已经丧失 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 拒绝 ,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 养护躯体 足以存生 保有生命 ,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 养护躯体绝不是保存生命之道 ,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 然而,人世间的全部事情,就是不得不做养护躯体这种不值得做的事情 ,其为不免矣 为养护躯体而活着,而奔波劳碌,这样做,人就不免为躯体所累了 。

这段话,如果不是庄子本人的话,也可说是对庄子养生哲学最早也是最好的阐释,其中至少有五个基本点,截然不同于当今世俗的养生概念,甚至也不能简单地归入当今一般学术定义的所谓养生哲学。

第一,在《庄子》的文本中,“生”有两种用法,一是指生命 神 ,即人之所以活着的本性;二是指人身 形 ,即人赖以活着的形体或者说躯体。庄子养生哲学所养之生,是指第一种涵义,即生命之神,而非人身之形。

第二,神 生命 ,作为一种超现实的绝对存在,与某一个人的关系,只是寄寓其形体,人因此成其为人,神也因此成为一种现实性存在,神形合而为“人生”,即“有生必先无离形”。

第三,神寄寓身体,谓之生,神离开身体谓之死,而生来死去是人为的养形所无法干预的,即“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这也就是说,世俗所谓养生,于延年益寿其实无补。

第四,人可以没有神 生命 而只有躯体地活着,即“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这种活着不是生,甚至也不够资格说是死,充其量可谓“行尸走肉”而已。在庄子而言,人间世的全部知识和劳碌都只不过这种行尸走肉地活着——活着只是为了所谓养形,养形为了劳碌,而劳碌要么为了获得养形的知识和物资,要么就是行尸走肉地养形且行尸走肉地活着,即“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第五,基于以上四点的庄子养生哲学,如果一定要翻译成当代哲学话语,也只能说是“养神哲学”,因为在庄子这里,所谓生,所谓死,所谓生命,都指向神,或者说,都是神的异名同实,而生和死都是神或者说生命的转换性存在,因此,在庄子这里,生与死是同一个概念,用庄子的话语来说,叫作“一生死”,或者“齐生死”。

基于一生死的庄子养神哲学,与基于悦生恶死而活着的养生哲学,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前者以神为生,后者以形为生;前者视死如生,后者苟活贪生;二者之间的神形之分与生死之别,恐怕是每一位想要用庄子哲学延年益寿的当代中国人先要弄明白的,弄明白了这一点的人,庄子称之为“达生者”和“达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