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作为一种空灵心神与空幻宇宙互为条件的超验存在,黄帝和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在人间名利场上疲于奔命的凡夫俗子,对他们来说,游心于内圣的宇宙,不仅难以想象,更是难以做到,《庄子·列御寇第三十二》说——
小夫之知,不离苞苴 bāo jū,香草,包裹,馈赠,贿赂 竿牍 gān dú,竹简,书信 ,敝 bì,败坏,衰败 精 心力 神 心思 乎蹇 jiǎn,跛足,行不正 浅,而欲兼济 拯救,补益,成就 道 宇宙本体及其法则 物 与人对应的自然万物,与心对应的外事外象 ,太一 宇宙,万物的本源 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万物的本源,宇宙 。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 潜心,虚空 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 发散 乎太清 太空,虚境 。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安 。
这段话的要义,在于“迷惑于宇宙”而不知宇宙,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庄子这里,宇宙不是世俗学问为了利用外物所要认知的对象,而是哲学精神自由自在的境界。换言之,所谓宇宙观,不是人观宇宙,而是宇宙观人。宇宙何以观人?《庄子·天地第十二》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这样高屋建瓴的话,只有站在宇宙的高度而以宇宙观天地、万物和人,才能身临其境地说得出来。
以人观宇宙,人和万物是多;反之,以宇宙观人,人和万物是一。庄子认为,凡夫俗子不知道这个道理,离不开琐碎的人际关系,在一些粗鄙的事情上劳神费力,却还想既要格物,又要致知,认为杂多就是太一虚空 宇宙 的真相。其实,这种人看到的宇宙,不过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名利场,他们迷惑其中,迷失其间,徒劳伤身,完全不知道真正的太初 宇宙 究竟是什么。哲学家一类的至人恰恰相反,让自己的精神归于宇宙,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不见自己的形体,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一切任其自然。非如此,不知宇宙;既如此,不必知道宇宙。接着,庄子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悲叹道:你们的所谓心智,热衷于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又怎能进入宁静致远的宇宙太一而超越自己而得以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