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彼鸴斯①,归飞提提②。民莫不谷③,我独于罹④。何辜于天⑤?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⑥?
踧踧周道⑦,鞫为茂草⑧。我心忧伤,惄焉如捣⑨。假寐永叹⑩,维忧用老B11。
心之忧矣,疢如疾首B12。
维桑与梓B13,必恭敬止B14。靡瞻匪父B15,靡依匪母B16。不属于毛B17?不离于里B18?天之生我,我辰安在B19?
菀彼柳斯B20,鸣蜩嘒嘒B21,有漼者渊B22,萑苇淠淠B23。譬彼舟流,不知所届B24,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B25。雉之朝雊B26,尚求其雌。譬彼坏木B27,疾用无枝B28。心之忧矣,宁莫之知B29?
相彼投兔B30,尚或先之B31。行有死人B32,尚或墐之B33。君子秉心B34,维其忍之B35。心之忧矣,涕既陨之B36。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B37。君子不惠,不舒究之B38。伐木掎矣B39,析薪扡矣B40。舍彼有罪,予之佗矣B41。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B42。君子无易由言B43,耳属于垣B44。无逝我梁B45,无发我笱B46。我躬不阅B47,遑恤我后B48。
【注释】
①弁(pán):通“般”、通“昪”,快乐。鸴(yù):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斯:语气词,犹“啊”、“呀”。
②提(shí)提:群鸟安闲翻飞的样子。
③谷:美好。
④罹:忧愁。
⑤辜:罪过。
⑥云:句首语气词。
⑦踧(dí)踧:平坦的状态。周道:大道、大路。
⑧鞫:阻塞、充塞。
⑨惄(nì):忧伤。
⑩假寐:不脱衣帽而卧。永叹:长叹。
B11用:犹“而”。
B12疢(chèn):病,指内心忧痛烦热。疾首:头疼。如:犹“而”。
B13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为故乡的代称,见之自然思乡怀亲。
B14止:语气词。
B15靡:不。匪:不是。“靡……匪……”句,用两个否定副词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瞻:尊敬、敬仰。
B16依:依恋。
B17属:连属。毛:犹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两句毛、里,以裘为喻,指裘衣的里表。
B18离:通“丽”,附着。
B19辰:时运。
B20菀:茂密的样子。
B21蜩(tiáo):蝉。嚖嚖:蝉鸣的声音。
B22漼(cuǐ):水深的样子。渊:深水潭。
B23萑(huán)苇:芦苇。淠(pèi)淠:茂盛的样子。
B24届:到、止。
B25维:犹“其”。伎(qí)伎:鹿急跑的样子。
B26雉(zhì):野鸡。雊(gòu):雉鸣。
B27坏木:有病的树。
B28疾:病。用:犹“而”。
B29宁:犹“乃”、犹“岂”,竟然、难道。
B30相:看。投兔:入网的兔子。
B31先:开、放,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B32行(háng):路。
B33墐(jìn):掩埋。
B34秉心:犹言居心、用心。
B35维:犹“何”。忍:残忍。
B36陨:落。
B37酬:劝酒。
B38舒:缓慢。究:追究、考察。
B39掎(jǐ):牵引。此句说,伐木要用绳子牵引着,把它慢慢放倒。
B40析薪:劈柴。扡(chǐ):顺着纹理劈开。
B41佗(tuó):加。
B42浚:深。
B43由:于。
B44属:连接。垣:墙。
B45逝:借为“折”,拆毁。梁:拦水捕鱼的堤坝,亦称鱼梁。
B46发:打开。笱(gǒu):捕鱼用的竹笼。
B47躬:自身。阅:被收容。
B48遑:暇。恤:忧虑。
【赏析】
《小弁》为“贞良被害”的抒愤之作。诗共八章。首章言因失爱于至亲而生的怨慕之情。先以鸟的悠闲归巢暗示人的无家可归,再由别人的安乐舒适反衬自己的孤独悲哀。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诗人因慕而怨,因怨而愤,以至凄痛惨切,疾声大呼:“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无罪而见逐的不平遭遇使他仰望上苍,忧心如焚。这一章是全诗的总起,它像一首交响乐的序曲,一开始就将它所要表达的那种怨愤之情强烈地传给了读者。二、三章极言诗人的悲苦之状。平坦的大道塞满了野草,看上去是蹭蹬于途者的所见之景,但又使人由此联想起坎坷不平的世道及诗人内心的纷乱杂沓,从内心和外表两个方面,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弃子形象。而这种无法抑制的感情,到了他由桑梓树想起父母对子女应有的慈爱时,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父母对己的寡恩薄义使诗人不寒而栗,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这一沉痛的质问是积聚诗人胸中的愁闷的集中迸发。诗的四、五两句与前几章直抒胸臆不同,以景取喻,写得委婉曲折,引人联想。蝉在浓密的柳荫间鸣叫,芦苇在深广的河渊生长,而自己却像无所维系的小舟,在生活的急流中不知漂向何方。接着又写群鹿奔跑,相互追逐,雄鸡晨鸣,尚求其雌,而自己却像坏死的树木,憔悴麻木。所见景物皆各得其所,充满生机,唯独自己归属无处,形神俱伤。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截然相反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愤。如果说前五章主要是描写自己的艰难处境和内心怨苦,那么后三章则主要是谴责“君子”的“不惠”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诗的末尾以山高水深喻人心叵测,以隔墙有耳规劝“君子”,以“无逝我梁,无发我笱”表达出对以往的留恋。最后两句“我躬不阅,遑恤我后”突作转折,显出义无反顾的决绝态度,这正是上述诗人在痛苦、矛盾、焦虑、忧愁中得出的结论。最后四句亦见于《邶风·谷风》,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谚语。诗人移置于此,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他当时的真实心情,同时也使全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