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茨,不可埽也①。中冓②之言,不可道③也。所④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⑤也。中冓之言,不可详⑥也。所可详也,言之长⑦也。
墙有茨,不可束⑧也。中冓之言,不可读⑨也。所可读也,言之辱⑩也。
【注释】
①茨:生有三角刺的蒺藜,古人种在墙上防盗。埽:通“扫”,扫除。
②中冓(gòu):内室,指闺门之内。
③道:说。
④所:若,如果。
⑤襄:除去。
⑥详:细说。
⑦言之长:说不尽。
⑧束:打扫干净。
⑨读:宣扬。
⑩辱:耻辱。
【简析】
《孔子诗论》:“《墙有茨》,慎密而不智(知)言。”这首诗指的是说话应当谨慎周密,懂得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懂得怎么说,懂得说话的分寸。卫国宣公占夺儿媳宣姜,有人说宣姜不应相从的,但这尚可说宣姜是被动的。宣公死后,她的儿子朔即位,称为惠公,才十五六岁。齐国人却强迫卫宣公的庶子顽(昭伯)与宣姜私通,生下三男二女。这可以说是政治压迫,也是丑不可言的事,却被传得沸沸扬扬,以致被作诗讽刺。诗以“墙有茨”起兴,一二句与三四句呼应,是说墙的蒺藜不可以扫去,扫去就刺手;闺中的阴事不可以谈论,谈论就太丑了。“扫、襄、束”,“道、详、读”意思一层更进一层,三章反复,突出闺中之丑不可闻。丑事是什么,究竟丑到什么程度,歌者没有明言,更意味深长,更增加了嘲笑和讽刺的力量。孔子裁断此诗,从事件出发,上升到“言”的问题,孔子认为,“中冓之言”本当“慎密”,而卫国宫廷之人不知如何言说,足见孔子对言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