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跋其胡①,载疐②其尾。公孙硕肤③,赤舄几几④。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⑤?
【注释】
①跋:通“拔”,高挺。胡,颈下垂肉,借指颈。
②载:则。疐(zhì):跌倒。
③公孙硕肤:公孙即成王,豳公之孙也。硕,大。肤,美。
④赤舄(xì):赤色鞋,一说指大官。几几:鲜明,《毛传》:“几几,绚貌。”朱熹《诗集传》又以为是“安重貌”。
⑤瑕:疵病,过失。或谓瑕借为“嘉”,不瑕即“不嘉”。
【简析】
据钱穆考证,此诗系周公早期之作,当在《关雎》之前。其时周公居豳(今山西临汾一带),遭四方流言、幼主生疑,忧愁郁结之下,乃作此诗。诗以狼起兴。时周民族及西北游牧民族,由于经常与狼打交道,对狼的性格是非常熟悉的,且充满崇敬之感,甚至有以狼为图腾者。第一章,一匹狼高昂着头,倒拖着尾巴——突出其威仪猛姿。一位德高望重者身材魁伟,德艺皆美,赤色的鞋绚烂夺人,在对比写出这位“公孙”的威仪不凡。第二章则侧重写这位“公孙”品德高尚,没有瑕疵。诗歌以威猛的雄狼形象作比,意在鼓舞豳人,呼唤有德有威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