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危机事发(1 / 1)

(一)危机的诱发因素

按照人们正常的理性,“因果关系”是常人对危机进行分析判定的最直接途径。人们普遍认同“事出有因”或者“大的事件必有大的原因”,但危机往往是众多原因的结果,并且是众多原因长时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潜在威胁的现实化。当我们对诱发因素所带来的潜在威胁和可能有足够的重视时,破坏性意外事故就不会发生;然而当我们对它们误解或忽视时,危机就会“冒”出来。

中美撞机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但是,在当时却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这一事件很快在两国间引发了一场危机,并激怒了双方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尽管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危机较快地得到了控制和解决,但双方对危机前的诱发因素的忽视和缺少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还是值得总结的。据内部消息称“在撞机事件发生之前,已有种种出事的预兆,双方已就美机侦察和中方监视跟踪问题进行过多次外交交涉,都感到了危险性,双方还在海上军事安全磋商会议上对此专门进行过讨论,却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止事件的发生……如果双方之间有较为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在进行外交交涉时,都能向有关方面及时通报情况,并共同严格遵守双方就海上军事安全达成的共识,这一事件本来是可能避免的。”可见,这次危机事件之所以“冒”出来,正是因为对诱发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危机的诱发因素的鉴别,除了对系统存在状态的分析外,还可以从同一系统的历史上发生过的危机事件和类似或相同系统中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比较中得出。通过对危机种类的分类和危机变量的评估,列出表示优先次序的诱发因素表,检查相应的应对措施,明确可能涉及的人员,设立必要时与公众沟通的渠道,预防的机制就建立起来了。

有学者把公共危机同自然的燃烧现象进行类比,提出了“社会燃烧理论”,认为社会走向无序、失稳、失衡、动乱与暴乱,是一个“社会燃烧物质”经过“点火”、“助燃”、“催化”形成危害巨大的“火灾”的过程,所以,对诱发因素和诱发路径的认识,有助于有效“防火”。

(二)危机触发点的识别与防控

危机对领导者的永恒挑战是危机的“触发点”往往不能够被预见。面对众多诱发因素,领导者必须从模糊的、两难的、矛盾的信号中获得认识,及时发现超出常规的因素正在发展。这些发展的危机的特征不是“自明”的,而是要由政策制定者“确定”的。领导必须在智库建议的基础上,评价显现的威胁,判定将出现何种危机。因此,领导者若能够很好地掌握“触发点”,则危机就会被消解在无形之中。

米歇尔·里切斯特设计的“危机察觉问答转轮”,可以为我们掌控“触发点”提供借鉴。

米歇尔·里切斯特认为,当一个组织面对诱发因素并可以引发突发事件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十分重要。如要理解公众情绪与压力集团行为,要掌握大众媒介中对公共政策讨论、评论的动态;要掌握突发事件及其组织响应相关信息的早期资源,考虑问题循环发展的可能,清晰政策的边界与熟悉沟通策略;即使突发事件的危险性非常小,也要让公众知晓,尽快消除公众的焦虑,建立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网络建设是危机沟通与信息建设的重要途径。美国政府门户网站设置了美国响应恐怖事件的专题,列出了所有联邦政府应对恐怖事件的对策措施的链接,起到了权威信息发布与危机时信息快速沟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