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现状(1 / 1)

中国是能源大国,总地质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中国同时是人口大国,从人均占有能源量比较,又是能源贫国,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是美国的1/10。是原苏联的1/7。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能源储存和开发特点

1.能源储存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从规模上看,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在主要能源中,我国的可开采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145亿吨,低于美国和俄罗斯,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但是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各类能源的人均储存量较低,例如,作为中国主要能源优势的煤炭,世界人均储存量为160吨,中国人均90吨,占世界人均的56%;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储存量更低,分别占世界人均的11%、4.6%。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0年、30年和31年。

2.能源生产增长迅速,但是结构不均衡

为突破能源“瓶颈”制约,保障工业的迅速增长,中国能源生产增长迅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例如,1990—2006年,中国的能源生产总量从10.4亿吨标准煤提升到22.1亿吨标准煤,整整提高了112.5%,列世界第一位。而且,中国能源生产总量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1990—1996年,中国能源生产处于缓慢上升阶段;1996—1998年,煤炭生产处于缓慢下降阶段;从1999年开始,能源生产开始恢复增长,近年来煤炭生产增长非常迅速。但是不同种类能源的生产增长速度不同,总体来看,水电、核电、风电快于天然气快于煤炭快于石油。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基数虽然小,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在所有能源生产中的比例已经由4.8%提高到7.9%;石油由于储存量有限等原因,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增长幅度远远小于平均速度,其所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19.0%回落到11.9%。

3.能源储存和生产的空间差异显著,且与消费需求空间不相一致

从全国来看,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重点分布在西南地区,而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然而,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异。于是,为缓解中国东部地区、南部地区的能源矛盾,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成为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勘探和开发难度加大,发展潜力变小

尽管中国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不同类型的地貌地质条件,但是随着各类易开采能源的消耗殆尽,能源资源开发难度逐年变大。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区域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和成本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二)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

1.能源自给率逐步降低,供需矛盾加剧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自力更生,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基本保持自给。山西煤炭和大庆油田等的发现和开采,不仅支撑着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少量的出口。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能源生产量逐步低于能源消费量,能源开始短缺,对外依赖度逐步提高。到2006年,我国总体能源自给率已经低于90%,而且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但是不同种类的能源自给率不同。影响中国能源自给率的重点是石油,其自给率从1990年的120.5%直接下降到52.5%,而煤炭和天然气等尚且基本能够实现自给。当然,不同省市的能源自给率差异较大。一般东部沿海地区,都远远小于中西部地区。

2.生产和消费结构单一,稳定性差

长期以来,受国家能源政策以及资源赋存因素的影响,在全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一次能源生产始终以原煤、原油为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在世界能源消费由煤炭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太阳能热水器在全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但用户比例较小;光伏电池发电及太阳能热发电等高端太阳能开发技术即使在沿海发达城市也没有开始利用;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生物质能仍然在全国省农村能源消费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多数以薪柴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气化、液化技术处于初期阶段,沼气利用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来看,中国属于以煤为主“低质型”能源消费结构,而且近10年来,这种单一低质结构在不断强化。这不仅造成中国工业品能源成本高和市场竞争能力差等问题,而且受国内外能源市场变动的影响剧烈。

3.能源消费方式落后,利用效率低

中国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与其落后的消费方式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中国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高耗能、低产出”,是影响中国耗能水平高的重要因素。化学、石化、冶金和纺织等10个传统行业,耗能量超过60%。纵向比较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一直不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更是低下。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鲍云樵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然而我国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GDP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约是我国的15倍,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我国工业锅炉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水平高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倍。而且,我国的能源开**费也十分严重,由发电引起的能源损失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接近三成。

4.能源利用环境影响大,环保能源开发水平低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但是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居高不下,与煤炭的过度利用不无关系。鉴于原煤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对原煤进行洗选和筛选是合理用煤的前提,但中国的原煤的入洗率太低。而且,中国参与加工转换的原煤比例不高,仍然有大量原煤被终端消费。这种消费形式不但能源综合利用率低,也对环境保护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在环保型能源的利用中,中国尚未实现规模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