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部三大生态保护区规划(1 / 1)

(一)建立保护生态区对中国城镇化的深远意义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和最稠密的地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中国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不仅关系着中国本身,也关系着欧亚大陆。被誉为世界屋脊的中国西部作为亚洲主要淡水资源河流发源地,影响着占世界人口1/2的整个亚洲。它带来的后果必然造成对世界的影响。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仅会给我国自身的生态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而且也会引起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关注,甚至冲突。

所以,建立西部北部三大自然生态保护区,不仅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崛起之路的资源和生态保证,更是中国崛起之路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亚洲整个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更是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伟大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人类实现美好生活的肿瘤。由于城市的高速扩张,人们没有经验,曾出现了在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愉悦高度提升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从而导致地球大气层和整个生态的恶化,更导致了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河流、湖泊、近海和土地的严重污染等等严重后果。

在地球向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栖息的可怕趋势滑行中,其带来的惨痛教训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果引起了人类的深刻反思。在痛定思痛中,环境生态保护、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成了人类城镇化进程中的头等大事。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城市集群内生态环境的优化和良性循环,更要考虑整个区域和人类生态环境的优化和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人类崭新的城市生活平台,美好的诗意栖居的最理想生存状态的无风险实现。

这三大自然生态保护区不仅是国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河流主发祥地的淡水源头,也是邻国和几乎整个30亿亚洲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河流主发祥地的淡水源头。

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的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是几乎流经我国全境而注入海洋的几大河流,是我国近十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是向占人类近1/2的流域内的人们提供生命之水的圣地!

为了中部和沿海中占全国80%以上的居民和亚洲30亿人生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好青藏高原自然生态保护区、云贵高原林业自然生态保护区、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生态是十分重要的。

从我国这三大自然生态保护区里发源的河流流域,遍及亚洲近30亿人的居住地,约占世界人口一半。为了国人乃至亚洲绝大多数人口珍贵淡水等资源生态优化的需要,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三北的占国土面积近80%的广大地区,不仅不再实行城镇化和城市集群的推进,还要坚决实施退工还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农还牧、退牧还草的全景式、纵深化的恢复原生态、优化现生态的战略和基本国策,在中国实现城镇化的崛起之路的同时,进入生态环境逐步优化良性循环的中华民族崛起、壮大、繁荣之路!

(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自然生态保护区

1.该区的大致范围

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2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被人们称为世界的屋脊,地球的一极。青藏高原自然生态保护区就是广大的青藏高原的全部,大约在东经78°~103和北纬26°~39°之间。它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部和四川省西部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全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和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全部的广大青藏高原,简称青藏区。

2.青藏高原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现状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的主要河流都发源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亚洲江河源。其源源不断的江河清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黄河、恒河文明。

(1)西藏的文化和经济情况。西藏有人口273.68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省区。面积却有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新疆的全国第二大省区,该区占国土面积的12.5%,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两个人多,绝大部分是无人区。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和“佛地”。拉萨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是一座有1 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拉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9.6平方公里。总人口39.8万,市区人口13.4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 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年日照时数3 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拉萨市区内还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宗角禄康(龙王潭公园)、罗布林卡等名胜古迹。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藏族服饰在其款式、结构上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而构成了多种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按身份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服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藏北高原实用的牧民服饰,其特点是便于起居、旅行、保暖御寒的皮袍为主,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皮袍,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农区的氆氇藏袍,由于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服装,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藏族城镇服饰,用料、款式、色调等都更加讲究。喜欢新颖合身,色调淡雅柔和,十分好看。僧尼服饰非常独特,一般以绛红色氆氇为料。普通僧人的衣着,常见的是上身着短坎肩,前胸与背面用黄布装饰;下面围一条长裙,上身还披一条长约身长两倍半的披肩,举行法会时节人们都披绛红色氆氇制作的大氅,头戴竖的鸡冠帽。这些服饰突出了西藏的地域民族风情。

2005年西藏生产总值(GDP)实现250.60亿元;2009年为441.36亿元。

西藏200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180.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35亿元。外汇收入4443万美元。总之,西藏的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不及全国一个百强县,而财政支出却是十倍于一个县,且财政赤字极大。放弃生产开发活动,以保护和优化自然生态为要务,人口迁移到城市集群中,保留50万人的常住人口规模,主要从事生态保护和旅游服务。这是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

(2)三江源圣地——青海的经济状况。 青海省同样是幅员广大,面积有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人口稀少,仅有人口547.5万。2005年全省创造生产总值543.20亿元,2009年为1081亿元,排全国倒数第二位,仅高于西藏。从上面数字和排名即可一目了然。

2005年完成退耕造林种草面积1万公顷(1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8.3万公顷(125万亩),退牧还草工程稳步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平方公里。全年解决了17.84万人、12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青海2005年全省国内旅游者63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84亿元。接待境外入境游客3.5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102万美元。

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54%。有各类环境检测站21个。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1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25万公顷。青海还是长江、黄河、湄公河的三江源头,其流域的总人口达十多亿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3.建立青藏高原高级自然生态保护区

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是不适应人类生活和栖息的高寒地带。其发展现代工业的成本不仅大,而且还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的重大威胁,可以说创造的价值还远远不够其所需恢复生态的投入,可见在这里搞开发是极其不合算的。如再算上生态的因素,其更是一个极其赔本的买卖。

为了我国和亚洲近30亿人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应该建立青藏高原高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停止一切有损生态的工农林牧生产活动,实行全方位的蓄林蓄草和恢复优化植被的政策,及早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1)停止一切工农牧业生产,以保护冰川、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优化生态。

(2)停止一切城镇化建设工作,在维持现有城镇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向八个城市群疏散人口,设立众多的无人区,使其早日恢复原始生态,把该区的实际常住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

(3)建立庞大的无公害的高原旅游观光产业和传统手工业产品贸易业,以传播独特的藏文化。

(4)利用生态优势和高原草药优势,发展对环境无伤害的藏药产业;利用湖泊众多的优势发展高原无公害渔业生产。

(5)停止高原的一切居民点和道路等有损生态的施工建设项目,实施最高级生态保护政策,开始移民工作。

(6)停止一切税费收缴,实行旅游和无公害产业自养和中央政府拨款补助的自然生态区财政管理体制。

青藏高原高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性,已不仅体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集群未来的自然生态需求上,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为其作为亚洲的和世界的屋脊所承担的淡水资源和众多生态要素上,处理不好将会引发整个亚洲30亿人的恐慌,从而波及整个人类,甚至引发我国国家安全的灾难性危机。

(三)奇山异水胜地——云贵高原农林自然生态保护区

云贵高原农林自然生态保护区主要就是东经97°~117° 50'和北纬21°~31°的广大云贵高原及周边河流发源地山地地区。该保护区海拔均在1 000米以上,是仅次于青藏高原的我国第二级高海拔地区,简称云贵区。它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全部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重庆市东南部的三个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北部的百色市、崇左市、河池市、桂林市、贺州市及柳州市的中北部山区、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怀化市、永州市、郴州市、张家界市和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西南的恩施市,江西南部的赣州市,广东北部的韶关市和清远市的北部山区,福建省的龙岩市、三明市。也就是以云贵高原、南岭山脉和武夷山山脉为范围的广大区域的统称。

云贵高原山水秀美,四季常青,动植物资源很丰富。不仅有广袤的山间林地,还有神奇的热带雨林。众多的热带、亚热带野生动物穿梭在山涧从林中。建立云贵高原农林自然生态保护区对我国的现代农林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球动植物博物园——云南

云南省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齐全,动物种类多样,是云南的最显著特点,被誉为地球动植物博物园。世纪初昆明成功举办世博会更印证了这一点。

2005年云南省GDP为3 472.34亿元,人均GDP为7 833元,居34个省区中倒数第三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6.18亿元、1 449.71亿元和1 366.45亿元,2009年为6 168亿元。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在与环境结合中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剧增,消费热点多元化,消费品市场渐趋活跃,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旅游业达430.14亿元。接待海外游客347.59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28亿美元,分别增长36.6%和25.0%。接待国内旅游者6 860.7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6.15亿元,分别增长14.1%和15.6%。

云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9.5%,自然保护区19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54.95万公顷。列入国家一类、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43种、156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44种。

2.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贵州

贵州省风景秀丽,瀑布溶洞、山川河流旖旎诱人,人间仙境随处可见,自然生态环境幽雅,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5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215.2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152.06万吨。经济作物中烤烟种植面积20.66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5.58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7.33万公顷;果园面积11.89万公顷;茶园面积5.97万公顷。

一是具有生态意义的保护性林业稳步发展。2005年贵州省林业实现增加值17.03亿元,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26.73万公顷,其中,新封山育林面积12.99万公顷,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11.43万公顷。

二是有循环再生性特点的畜牧业和渔业保持增长势头。2005年畜牧业增长9.7%,实现增加值121亿元。新增省级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1 600万元,新建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肉类总产量达187.01万吨。渔业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产量达9.46万吨。

2005年国内旅游3099.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1.14亿元。

贵州省在对空气质量实施监测的城市中,达到二、三级标准的城市分别有3个。全省已建立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6个。自然保护区达到1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个,面积达到96.1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5.5%。

贵阳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10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市之一,在9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试点。

(四) 三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

三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简称。其范围为东经73°~132°和北纬31°~53°的之间,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塔科拉干沙漠、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大小兴安岭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等广大地区。该区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峻岭和世界第二高峰——海拔达8611米的乔戈里峰,也有海拔在1000~2000米的高原地区,有海拔很低的盆地、沙漠、荒原,有低于海平面的海拔-155米的吐鲁番盆地,是世界上陆地中海拔落差最大的地区。本区包括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的全部,陕西省的北部高原和南部山地、山西省的中北部和东部的太行山区、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

三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是三大保护区中面积最大,地质构成、气候情况、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文文化最复杂、反差最突出的保护区。

1.辽阔多样的三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

东北、华北、西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涵盖的范围之广,其几乎囊括了我国的最西端、最北端和最东端,面积之大,多达488.83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国土面积的1/2,生态构成之复杂、气候地理形态之多样,是任何一个城市集群和另两个生态保护区所不具备的,可谓中国之最、世界之最。新疆和内蒙古面积分别为160和110万平方公里,排全国第一和第三位;两省区共有27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13%。

(1)亚洲东西北河流的主发源地——三北区。东北、华北、西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涵盖的范围是亚洲东、北、西三方的主要河流发源地,也是我国华北、东北河流的主发源地。其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对我国广大三北地区和亚洲东、北、西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东北区域包括大小兴安岭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东部。这里有生长着广袤寒温带原始森林的大小兴安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草原,它包括了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一部分,纵跨两省一区。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等众多山脉组成了巍巍壮观的三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华北区域。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从这一地区的中央穿越而过,其优美雄壮的上中游身躯,造就了灿烂的世界四大文明之首的河洛文化。

内蒙古高原、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塔科拉干沙漠、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阿尔金山脉组成了险峻与平坦、壮阔的三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西北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甘肃省中西部都在其中。

(2)新疆与内蒙古三北保护区的主体。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是三北甚至是三大保护区的主体,也是区内10省区中经济实力最强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的GDP高达3822.8亿元,人均达16026元;2009年达到9725亿元,人均40225元。均居这些省区第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年的GDP达2609.6亿元;2009年达到4274亿元。排在云南(2009年GDP6168亿元)之后。

位于我国北疆的内蒙古,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相距24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2.3%,约1/8,是仅次于新疆、西藏的我国第三大省区。其东、南、西依次与黑、吉、辽、冀、晋、陕、宁和甘八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辖10个地级市,共101个旗、县、市、区。有49个民族,约2683万人,汉族占80.1%为1850万余人;蒙古族占16.4%为378万余人,居第二;回族、满族各十多万人;万人以上的有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还有千人以上的鄂伦春、锡伯、俄罗斯、壮族和千人以下的藏、彝等38个民族。

内蒙古有以下特点:

(1)复杂多样的地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高原占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占0.8%。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由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

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西辽河、土默川、河套及黄河南岸众多平原,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也是较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在山地与高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这里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不适合人类居住。

(2)复杂多样的气候。这里地域广袤,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内蒙古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条;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不适合人类居住。

(3)土壤种类较多,植物种类较丰富。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林牧业。内蒙古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09.1万公顷;森林面积1866.6万公顷;草原总面积866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3%;淡水总面积85.7万公顷,占0.7%。农业发展的年代很晚,且未破坏自然生态。

(4)植物资源繁多。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草原等。天然草场面积辽阔,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森林总面积约1866.7万公顷,占全国的11%,居第一位。森林覆盖率14.8%,高于全国13.4%的水平。森林总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树木种类繁多,全区乔灌树种达350多种,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原始森林就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0%,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林地活立木蓄积量75%以上。适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恢复生态,遏制沙漠化。

(5)独特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内蒙古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矿藏资源丰富。全区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不含石油、天然气)达13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内蒙古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誉。已发现的有120多种,探明储量的78种,其中有42种矿储量居全国前10位,22种列前三位,七种居全国之首。特别是煤炭处于国内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含煤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240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第二位;远景储量12000亿吨,仅次于新疆。其中大部分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厚度大,埋藏浅,煤层稳定,易于露天开采,而且煤种质量优良,种类齐全。已探明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20亿~30亿吨,天然气为2700~10000亿立方米。黑色金属矿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铁、锰、铬等多种。有色金属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种为锌、铅、锡、铋,居第7~10位的是铜、钨、钼、铝土、镍、钴等;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的90%.居全国和世界首位。氧化铌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铍、钽、钴的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二位。适合在生态保护下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6)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占全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1科365种,占全国鸟类1186种的31%。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

(7)独具特色的草原旅游度假资源。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辽阔的大草原,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可建立生态旅游产业。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跤、射箭蜚声中外。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居全国第一。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新疆总人口2010.35万,城镇人口746.85万;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有47个民族,其中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等等。

新疆有以下特点:

(1)山脉盆地相间,绿洲星罗棋布。新疆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称“三山夹两盆”。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中问,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里木河长约21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在新疆东部有吐鲁番盆地,最低点-155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55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星罗棋布,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积温多,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新疆现有耕地6038万亩.人均3.12亩,为全国人均数的2.1倍。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草地总面积7.7亿亩,居全国第三。

(2)矿产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其中,9种储量居全国首位,32种居西北地区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新疆石油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为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全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黄金、宝石、玉石等资源种类繁多,古今驰名。

(3)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资源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拥有56种,居全国之冠。新疆自然景观神奇独特,冰峰与火洲共存,瀚海与绿洲为邻,自然风貌粗犷,景观组合独特。著名的自然风景有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新疆还有50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条干线上留下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古屯田遗址等人文景观。其中,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香妃墓等蜚声中外。

(4)生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新疆野生动植物达4000余种。农作物品种品质优异。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果树资源丰富,其中优良品种约300余个。天然药物如:麻黄、罗布麻、甘草、贝母、雪莲等分布广泛,质量上乘。

(5)交通快速发展,对外经济活跃。目前,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已达2998.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8.65万公里,已形成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连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全疆有民用机场12个,航线92条,形成了连接国内65个大中城市和11个国外城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1.18万公里。新疆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2.三北的明星城市——兰州、乌鲁木齐和太原

(1)西北重镇——兰州。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客集散地。

兰州市是沿丝绸古道寻古访胜旅游的热点城市和货物重要集散地,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独特。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可沿滨河路绿色长廊欣赏黄河雄姿。兰州景点众多,是知名的旅游胜地,这里不再介绍。

兰州市交通相对便利。中川机场辟有通往全国主要城市的20多条航线;312等四条国道穿境而过;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

“十五”时期,是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快的时期。“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18%,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2005年与六个国内外城市签署了建立友好城市和加强合作发展协议。着力塑造兰州“水车之都,丝路明珠”的旅游整体形象,“黄河风情”的景点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兰州“城市名片”增加了新亮点。

(2)距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城市。著名的亚洲地理中心就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30公里处。市区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寒暑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5.4℃,降水236毫米。现辖7区1县,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等49个民族,总人13194.1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4.6%,市区人口185.61万。

乌鲁木齐,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战国时,属古车师人活动范围。当时乌鲁木齐南郊已居住着较多的人群。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居住着十几个部落的游牧民,史称“十三国之地”。到了东汉,乌鲁木齐成为车师六国的一部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政府在距今乌鲁木齐以南10公里处设置轮台城,是当时丝绸之路新北道上唯一的收税城、管理城和供给城,也是乌鲁木齐第一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著名诗句。18世纪中叶,城市雏形开始形成。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将扩展后的轮台城池命名为“迪化”。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1954年2月1日恢复乌鲁木齐市名。

因其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故有“煤田上的城市”之称,加之准东、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油田北西南东环绕,又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境内油页岩、食盐、硭硝储量均以亿吨计,石膏、石灰石、磷、铁、铀、锰、金等矿产储量十分可观,待开发的光、热、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达坂城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境内有高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164平方公里,皑皑白雪化为涓涓细流,浸润着98万亩耕地,963万亩天然草场、135万亩森林。域内盛产粮食、油料、蔬菜、瓜果、啤酒花等作物和各类牲畜。

久负盛名的达坂城、景色迷人的天池、令人神往的亚洲地理中心,被誉为“冰川活化石”的一号冰川,以及风光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甘沟**台、白杨沟瀑布等游览胜地。主要古迹、古寺有乌拉泊古城、陕西大寺、阿拉“石垒”、文庙、巩宁城遗址、纪晓岚草堂、“一炮成功”等。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族民俗陈列馆已被列为国家级的重要旅游景点,二道桥民族集贸市场是民族风情最集中、最浓郁的地方。

乌鲁木齐自古便有“开天辟地之门户”之称,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贯通后,乌鲁木齐已成为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全市有六个口岸,直接与新疆接壤的8个周边国家口岸相对接。乌鲁木齐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9条。乌鲁木齐火车站是全疆铁路的总枢纽,兰新铁路复线和南疆铁路承担内地和中亚地区的客货集散。公路四通八达,三条国道穿过市区与全疆、全国及周边国家相连。

1992年乌鲁木齐市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50强”行列,位居第24位,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2005年GDP实现571亿元,人均GDP达29410.25元。2009年GDP达1095亿元。其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居于中国西部十大城市前列。

(3)古城太原。山西省的中南部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也是三北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古城是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建于春秋时期的晋阳,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秦太原郡,西汉并州都太原的古称。曾为北部边防重镇,有中原北门之称。清代这里的粮行、绸行、钱庄等十大行业曾盛极一时。

太原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晋祠、天龙山石窑包容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五个世纪的作品,还有元代的龙山石窑群体、双塔寺、崇善奇等都是著名古刹。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处于太原盆地中央。人口340万。煤铁石膏储量最多,素有“煤铁之都”称谓,是三北保护区中最大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