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发展的内陆大都市——成都
成都市辖9区4市6县,面积12390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139.6万,常住总人口1286.6万,其中市区人口476.05万。成都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为内陆城市之首。2005年,成都市GDP总量达到237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57.4亿元,增速为43.4%;进口总额为18.6亿美元,增长24.1%。成都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3位。2008年和2009年,成都市GDP总量又上新台阶,分别达到了3901亿元和4502.6亿元,排名全国大陆城市第14位。
1.农业
2005年,成都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07.8亿元,其中种植业151.3亿元,畜牧业实现139.1亿元。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1.1亿元,其中种植业223.3亿元;牧业实现产值190.9亿元。农业生产结构趋于优化。2005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59.9万吨,比上年下降5.8%;油料总产量21.7万吨,比上年增长1.4%。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有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15个,比上年增加1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55%。
2.工业
工业生产增长快,工业结构走向合理。成都市2005年工业实现增加值75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7.8亿元。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5%,工业集中区发展步伐加快,工业集中度达到56.2%。2009年成都市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664.8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3%。2005年工业技改投资277.0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60.3亿元,增长46.8%。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2.3亿元,增长2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0%。2009年电子通讯产品、医药、食品饮料及烟草、机械、石油化工和建材冶金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127.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76.4%。
3.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7.4亿元。投资项目3694个,全社会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96.5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391.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6.5亿元。到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25.9亿元。民间投资完成2173.0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257.5亿元。
4.商业
成都市有商品交易市场739个,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29个,其中达10亿元的市场有8个。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提高。2005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5.4亿美元,到2009年进出口总额翻了几翻,高达178.6亿美元。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引进内资步伐加快。2005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亿美元。引资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485.5万美元。全市新批5000万美元以上协议外资项目13项。2009年协议外商直接投资16.7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0亿美元;协议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4个。
5.交通、邮电、旅游业
交通设施、客货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成都市公路里程达198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8公里;全市100%的村通公路。全市现有汽车235.9万辆,其中私人拥有109.8万辆。
今日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彰显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为成都市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更增添了一份迷人的现代气息。
(二)四川盆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庆
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2005年重庆市常住总人口2798万人,排全国城市之最。城市市民总数1265万人,排全国第3位;城镇化率达到45.2%,实现GDP3069.10亿元,排名全国第9位。2009年GDP达6528.72亿元。总人口达到了2859万人,市民人口也增加到1474.92万人,仍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1)农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作物、畜牧、渔业快速成长。2005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19亿元,其中种植业358.3亿元;养殖业249.49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51.8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78.6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99.96万亩。2009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6.8亿元。
重庆市的农产品结构正在向为城市服务的方向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在减少,城市需求旺盛的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的比例和产量在大幅上升;养殖业的生产总值,正在向种植业逼近。这样,农业为其主要消费城市服务的良性现代农业产业结构雏形正在形成,不仅节约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向现代农业过渡奠定了基础。
(2)工业经济飞跃成长,民营经济成为主体。重庆市2005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023.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716.36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8.8%。2009年工业增加值达2917.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4.7%。
2001—2005年,重庆市工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中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3,实现利润112.06亿元,总资产贡献率为9.8%。2009年重庆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917.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4.7%,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行业总产值达2223.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2%,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091.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3%。
(3)国内外贸易活跃,产值和产业比重迅猛提升。2005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5.76亿元,其中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4.78亿元,占59%;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42.58亿元。到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2479.01亿元。
(4)快速发展的对外经济。2005年重庆市进出口总额为42.93亿美元,到2009年进出151总额达77.09亿美元。
国外和市外投资迅猛增加,“十五”期间翻了一番。2005年合同外资金额8.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6亿美元;实际利用市外投资205.90亿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合同额1.85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21亿美元。
(5)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6.32亿元,到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17.9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42.57亿元;城镇投资4958.74亿元;农村投资359.18亿元。
(6)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保险业壮大。2005年重庆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到2009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81.8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317.46亿元,增长29.7%。本外币贷款余额8856.56亿元,增长41.7%。
全市营业性保险分公司和保险机构达到52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3.3万人。全年保费收入73.10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4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3.64亿元。
2.交通、旅游
交通通信旅游快速增长,产业化程度提高。重庆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1.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77公里。
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211.87亿元,到2009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8.04亿元。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17.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1.12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1.2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3.23亿元。
3.文化科教、城市环境
(1)基础教育雄厚,高等教育薄弱。重庆市有普通高校60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8所,中等职业学校271所,普通中学1304所,小学7096所。全市普通高校招生15.22万人、在校生48.42万人、毕业生11.45万人。
(2)科技产业发展迅猛。重庆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2个,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个,到200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7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01个,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712.47亿元。中国驰名商标33件,著名商标472件。
(3)文化、卫生和体育初步产业化。重庆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60个,文化馆41个,公共图书馆43个,博物馆37个。有线电视用户454.64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31.34万户。
重庆市有卫生机构244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6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4382张。卫生技术人员7878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7321人,注册护士20842人。
(4)城市功能增强,生态环境优化。2005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7%。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陈家坪立交、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年退耕还林还草221万亩,比上年增加61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14.2平方公里。全市新造绿化林地164万亩,完成三峡库区周边绿化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
由于重庆地处山区,其城市化过程的成本将远远高于平原地区,且城市化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地形地貌的制约,但这丝毫不影响重庆在成都城市集群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