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以郑州为核心城市的集群(郑州、西安)(1 / 1)

(一)飞速发展的中原名城——郑州

“雄峙中枢,控御险要”的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的历史文化名城。天地之中中岳嵩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就在郑州境内。

1.经济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8年,郑州市的GDP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达到了3004亿元,排全国大陆城市第22位。到2009年,郑州市的GDP达到3300.4亿元,同比增长12%。其在郑州城市集群的所有城市中,不仅名列第一位,而且是唯一先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大关的城市,作为该城市集群的核心城市当之无愧。

2005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7%,比上年提高31.9%。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32.5亿元。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20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4.1亿、303.5亿和492.4亿元。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289.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83.3亿、990.3亿和12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2%和26.5%。

(2)商贸城初具规模。郑州市有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网点20.8万个,商品交易市场359个,综合市场198个,专业市场149个,其他市场12个。

(3)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实现36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额为16.9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为1.9亿美元。2005年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01.0%,为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79.8%,为0.8亿美元。

(4)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521.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1.9亿元;地方财政支出353.1亿元。

(5)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增强。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6540.3亿元,比年初增加1626.3亿元,增长33.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22.2亿元,比年初增加1309.9亿元,增长36.3%。

(6)保险业务稳健运营。2009年保费收入103亿元,其中财产险收入24.5亿元;人寿险收入70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8.5亿元。

2.教育、交通旅游

(1)完善的基础教育,规模化的高等教育。郑州市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2009年招生和在校生分别达5766和15670人;有普通高校42所(不含成人高校),招生和在校学生分别达20.1万人和60.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26所,2009年招生和在校学生分别达10.8万人和30.7万人。

(2)繁荣的文化事业和产业。郑州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4个,剧场、影剧院15个,广播电台两座,电视台两座,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530万册。

(3)发达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郑州市2009年交通运输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04.2亿吨公里。完成邮电业务总量达256.2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达248.4亿元。

此外,上下10车道的郑州至开封城际快速通道已竣工使用。两市乘公共交通的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两市间的非城区地带距离缩短到30公里。

(4)高速发展的旅游业。2009年来郑州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达32.1万人次,港澳台同胞有14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高达399亿元。

3.城市环境

郑州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36.6平方公里。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其中当年投资113亿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共建设道路137条(段),路网总长度约232公里,其中具备通车条件的180公里。中央商务区形象基本显现,入驻项目59个,其中52个开工建设,会展中心竣工开展,河南艺术中心的美术馆、艺术馆主体已结项。到2009年,全市新增绿地459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4.5%。郑州西南部的中岳嵩山的所有区域已开始退耕还林,生态化的郑州未来会成为诗意栖居的城市。

(二)旧貌换新颜的古都——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2009年西安市GDP实现2719.1亿元。

1.交通、旅游

(1)交通和通信业发达便利。2005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640万人次,铁路货运量4241万吨,公路客运量8249万人次,公路货运量11505万吨,民航旅客发送量389.5万人次,民航货运量6.4万吨。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62.34亿元。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达57.63亿元。年末全市电话用户741.44万户。

(2)旅游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23.6万人次。“十五”期间共接待旅游者9956.6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14.95亿美元,累计国内旅游收入560.8亿元。

2.经济

(1)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2.1亿元;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30.3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8%和5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6.37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2.3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6.52亿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62.49亿元,产品销售率97.2%;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9.62亿元。

(2)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3.2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2.2%。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12亿元。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49.79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1.33亿元。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28.8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8.69亿元。

(3)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强势增长。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01亿美元,机电产品仍然是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额为10.4亿美元。2009年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其中,出口33.3亿美元,下降25.1%;进口39.25亿美元。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7个,合同外资额14.0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创下5.7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4)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猛增,民营企业成为增长的重要力量。西安市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13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2367.3亿元;工业投资增长很快,受能源、化学、汽车、通信工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项目的拉动,工业投资完成441.57亿元。工业投资占全市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8.65%。

西安市从2005年开始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投入,当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402.17亿元,高于同期国有投资增幅30.9%,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48.2%,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了5.1%,成为全市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四区一基地”共完成投资212.97亿元,较上年增长38.2%,占全市城镇投资总量的27.4%。

(5)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快速发展。2009年西安市地方财政收人达398.8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1.4亿元,增长24.6%;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76.85亿元。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99.7亿元。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22.93亿元。2005年全年证券市场证券交易总量1179.44亿元,代理期货交易额930亿元。有上市公司17家,总股本36.69亿元。2005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7家;保险中介机构37家。2009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3841.7亿元。

(三)科学、文化、教育、医疗

西安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2万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70项,列入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省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129项;2009年全年共实施270项重大科技项目,114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市场交易额35.6亿元。西安市到2010年初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办学机构6507所,在校学生306.2万人,教职工19198人。其中研究生培养单位46个,招收研究生2.49万人,在学研究生7.24万人。西安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9所,高中阶段学校429所,普通初级中学259所,小学1666所。有民办其他教育机构学校835所,其中高等教育机构21所,民办普通中小学92所,民办职业学校40所。西安的民办高等教育居全国前列。西安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4个,文化站177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7.7%,广播人口覆盖率99.4%。西安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54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79个,卫生技术人员4.1万人,执业医师1.7万人,卫生机构床位3.28万张。西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发祥地和传承者,在郑州城市集群中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引领者,也是郑州城市集群乃至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开发转型为现代文化产业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