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广州为核心城市的集群(广州、香港)(1 / 1)

(一)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

1.自然人文

广州市辖八区和四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50.53多万,常住总人口达1025万,共设82个街道办事处、78个镇。城镇化率达91.51%,城镇人口有956万,其中市区人口为834.37万。市区日均流动人口超过182万,实际人口超过1000万,包括县区在内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1277人,市区则超过每平方公里4000人。

广州地理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全市平均气温20℃~22℃,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

广州地区目前已发现近50个矿种,主要产地396处,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广州地区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其中兽类40多种、鸟类150多种、两栖类的20多种。广州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水资源总量81.29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40.9万千瓦。从化温泉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温50℃~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誉称“岭南四大佳果”。花卉和盆景也久负盛名,有白兰、桂花、含笑、茉莉、米兰、剑兰、**、金桔等150多个品种,分为观花、观叶和观叶赏果三大类。

广州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广州全市有海外乡亲135万人,其中华侨、外籍华人52万人,主要分布在世界116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港澳同胞83万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亲属100多万人。广大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一向热心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为广州开拓国际市场,推进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经济

(1)广州市经济快速增长,GDP和综合竞争力居大陆城市第3-4位,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15.75亿元。就全国来讲排第5位,仅次于台北;在大陆城市中排名位居第3位,紧随上海市、北京市之后,大大超过了另外两个直辖市——天津市(3663.86亿元)和重庆市(3069.10亿元)。2008年,广州市GDP又连续突破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大关,实现了8215亿元,居广东省首位,全国大陆城市排名第3位。2009年广州市GDP达9112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广州市GDP又增长了13.5%,达7652.8亿元,四季度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召开,GDP增速还将提高,预计全年GDP将继上海、北京后第三个突破万亿元大关,进中国GDP万亿元以上的方阵。

2005年,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02亿元。全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371.26亿元。2009年,该地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一般预算收入2656亿元,全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702.58亿元。

在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中,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全国第6位,在大陆城市中排第4位;在规模指数中全国排第4位,大陆排第3位;就业指数排全国第5位,充分显示了广州市作为广州城市集群的核心地位。根据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广州在排行榜中仍稳居第6位,前10位分别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澳门、广州、东莞、苏州、天津、宁波。

(2)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快速稳定发展。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480.7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现总产值12502.08亿元。年新增工业总产值再次突破3000亿元,达3

106.84亿元。广州建筑业快速增长。近年来广州建筑业快速发展,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20.8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59.28万平方米。广州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增长,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增强。2009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784.94亿元,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25亿吨。

(3)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三大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广州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群。2009年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03.8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8%。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56.9亿元。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5243.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94%。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09年起降航班,达30.87万架次;进出港旅客,达3704.69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76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130.2万国际标准箱。作为我国南方大都市的广州,2009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达3647.76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15173.59亿元。

(4)广州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平稳增长,资本市场开始发育。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944.19亿元。2009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553.32亿元。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逐渐加快。到2005年末,在广州经营的18家外资银行实到资本金42.69亿元,当年新增资本金12.58亿元。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8家,年末资产总额达375.71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2009年保险中介机构147家,保险代理公司107家,保险经纪公司15家,保险公估公司25家。全年保费收入325.99亿元。

资本市场在调整中开始发育。广州市有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134家。证券市场上市企业达38家。2009年共有11家公司通过境内证券市场筹资,合计155.58亿元。

可以看出,广州作为城市集群的核心城市,其与香港、深圳一起带动广州城市集群的发展,实现2050年广州城市集群2亿人的城市人口规模,开拓南海与印度洋海洋经济是完全有能力的。

(二)“东方明珠”——中国香港

1.地理

香港简称港,因产沉香,又称香江、香海。它位于南海之滨,广东省东南海岸、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大小岛屿235个。西北距广州市约150公里,北以深圳河与深圳经济特区为界,最东伸向大鹏湾,最南是蒲台岛,最西是大濠岛,西与澳门隔海相望。位于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水深港阔,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世界各地与东亚之间的贸易都经过香港或以香港为中转站,是世界航道的要冲,并扼中国华南门户。香港占地面积1067平方公里。行政上分19个区,其中香港岛4个区,即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南区;九龙6个区,即油麻地区、旺角区、九龙城区、观塘区、深水涉区、黄大仙区;新界8个区即荃湾区、沙田区、葵青区、屯门区、元朗区、大埔区、北区、西贡区;离岛自成一区,即离岛区。

香港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2.8℃。1月平均气温15.6℃,7月平均气温28.6℃,年降水量2224.7毫米。这里自然资源贫乏。由于缺乏大河流和湖泊,加上地下水不多,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广东省供给。矿藏有少量铁、铝、锌、钨、绿柱石、石墨等。香港邻近大陆架,洋面广阔,岛屿众多,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生产的地理环境。

2.人文政治

香港有居民680万人(2009年年中),包括流动居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767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高达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华人,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几乎都有人信奉。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间,公共庙宇有40座,天后庙宇24座。1841年已设罗马天主教传教区,基督教也于同年传人香港。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约有25.8万人,基督教信徒28.5万人,有50多个宗派。天主教、基督教会在香港均办有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其他宗教还有:伊斯兰教徒约5万人,其中半数以上是华人;印度教徒约1.2万人,还有少数锡克教和犹太教徒。

我国收回香港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政权,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的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不变。

在组织和运作方面保留了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香港的民主宪政政治制度的做法,它是根据广大香港居民的意愿而创建,它同香港的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能够兼顾公民的利益,有效地发挥特别行政区政权的职能和作用,保证香港的稳定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

香港的经济发展优势在于其作为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经商环境、先进的民主宪政制度、完备的法律体制、平等的公民权利、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加工工业为基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以多种经营为特点的现代化国际工商业城市。1990年,全港的生产总值约5460亿元,以当年市场价格计,人均产值1.2万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至2005年,香港GDP已高达14164亿元,人均达197388元(合2.4万多美元)。2009年,香港GDP约合14301.67亿元(约合2092.69亿美元)。2010年香港GDP增长6.3%,总量达到15196.31亿元,又创历史新高。

(1)香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产值约占20.4%,雇员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3,制造业厂家共5.06万家。香港制造业共有41个行业,以纺织、制衣、电子、钟表、塑胶和电器业为主,房地产及建筑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约占香港生产总值的11%。13%。房地产业固定投资占全部固定投资总额一半以上。

随着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

合理稳定优化的香港产业和社会结构。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0%,而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则占9%。香港的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他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已从1980年的20%多下降到1999年的5.7%。香港产业从30—40年前趋向合理后,基本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小步优化调整,与大陆经济的大步向前相比,表现了异常平静的状态。这也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

(2)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贸易、交通、旅游、信息和通讯中心。香港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2000年香港有154家银行机构,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3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9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

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香港对外贸易包括进口、港制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三大部分。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在外部需求增加的带动下出现强劲增长。有形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2307亿港元,增长17.8%。整体出口15727亿港元,增长16.6%;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香港是重要的国际商港,航运业发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个港口有航运往来,形成了以香港为枢纽,航线通达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运输网络,从香港到世界各地有19条主要航线。2000年,香港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高达1810万箱,居世界第1位。

在香港约有37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每周约有1200班定期客、货机与亚洲、欧洲、澳洲、美国、加拿大以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77个城市直接联系。由于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人文环境独特,所以,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大部来自台湾、日本、韩国。旅游业成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是香港赚取外汇的第三大产业。

(3)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良性互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两地经济合作逐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香港绝大部分制造业都已转入内地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服务业则为两地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提供各项服务,迅速增长。大量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筹资,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发展。

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的转口贸易主要围绕内地进行。同样,多年来,香港充当了内地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的重要对外窗口和中介,对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两地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4.城市集群成长的发动机

香港,作为中国南海岸上的一个岛屿,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了香港国际大都市东方明珠,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客观地讲,东方明珠香港这一奇迹,应该是英国人创造的,这一奇迹沾满了中国人的屈辱。可以讲香港使中国人开始了正确认真审视自己文化优劣的思考,准确地讲,是中国人反思自己的开始。香港的成功,证明了西方文化与制度中优质的东西不仅适合于西方,同样适合东方,适合全人类。反之,适合东方文化中优质的东西同样适合西方,适合全人类。东西文化价值中优质东西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必然促使普世文化与价值的产生和优化。这一点被近200多年来的世界所证明着、见证着。

已经成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在回归我国后,其发展的相对稳定与繁荣,是靠其相对稳定优化的社会宪政制度作保障的,是靠其合理明确的价值观作支撑的,是靠其公平公正的契约式的经济规律作基础的,是其良好的公民意识支撑的公民制度所发挥的每一个公民智慧的合力,促进了香港的发展稳定

过去3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由于香港的存在,造就了一个深圳;由于深圳的出现带动了广州的新气象、新发展、新繁荣;由于香港、深圳与广州的互动发展,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体,造就了东莞、佛山、惠州和珠海。这就是香港的引路者和发动机的作用。

在广州城市集群结构中,香港作为引路者和发动机的作用更加明晰、更加重要。其国际化的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世界化的经济市场体系,普世化的价值观念,民主宪政的优良制度,公民化的平等、公正、公平道德规范,契约式的交易互惠准则,人类化的人才、资源、金融市场都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引路者和发动机。

在香港的引领下,具有浓重的东方文化特色的广州城市集群,必将再次异军突起,不仅引领中国,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引领亚洲,最终成为全人类实现诗意栖居的领导者。

(三)中国崛起的黑马——深圳及东莞

深圳是30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从一个小渔村崛起的新兴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惊人奇迹和美丽神话,创造了世界城市史的奇迹。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还是人均产值,市场容量还是个人消费,其取得的成绩无不使世人刮目相看。

深圳建设之初的“孔雀东南飞”和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每每回想起来都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它的发展模式和建设速度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奇迹,同时又是广州城市集群发展中当之无愧的前卒。

1.深圳速度——人类城市建设奇迹

位于中国南海岸、毗邻香港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市,在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全市面积202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952.84平方公里,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海拔70~120米,943.7米的梧桐山为深圳最高点。

2010年初,深圳人口达891.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1.45万人,居全国人口大市第5名。2009年GDP实现8201.23亿元,居全国第6位,大陆城市第4位。人均GDP居全国第8位,大陆城市第2位。

深圳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自1980年建立起,GDP年均增长30%,2003年GDP即高达2860.5亿元,人均6500美元;2005年GDP又达4926.9亿元,人均7483美元;到2008年GDP又达7804.54亿元,人均89814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深圳各项经济指标在大陆名列前茅。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是深圳的三大产业支柱。

2.深圳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是成功的,或基本成功的,成功是相对于大陆,基本成功是相对于香港、台湾与新加坡、韩国。其作为城市化来说,是失败的,或基本失败的。没有城市化的推广意义,是因为就城市化而言,深圳显现了“交通拥堵化、治安混乱化、文化沙漠化、精神虚无化”倾向,与人类追求的城市化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终极境界相去甚远。人类城市化的实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不仅有沉痛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新发展的深圳市本应吸取人类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再造一个纽约、巴黎、伦敦或东京,最起码是再造一个香港,不仅实现人们诗意栖居生活所需要达到的生存的第一需求,更要有效满足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然而深圳不是这样,所以其作为城市化是失败的或基本失败的。按照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诗意栖居之城市化要求,是深圳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3.深圳在广州城市集群中的地位作用

客观公正、站在全球视野审视深圳、剖析深圳、定位深圳,是对其最大的爱护。可以说,没有深圳的改革开放实验区,就没有现在的深圳市,也没有现在的广州,更没有现在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奇迹,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是个未知数,这就是深圳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从改革开放上看深圳与从城市化上看深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觉,完全不同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从改革开放上看深圳,是中国大陆的视角,是极度贫困的立场,是生存作为主要或唯一的指标角度,看的是发展,是纵向的问题。

从城市化上看深圳,是人类整体文明的视角,是在满足人类的最基础动物性生存需求后,又上升到人类第二层面文化需求、第三层面精神需求的人类文明的城市化角度,看的是内涵,是横向的人类文明场面。

这一点必须区分开来,不然我们会陷入令人啼笑皆非盲目自大,却十分落后、被人不齿的尴尬境地。

随着深圳从改革开放特区向中国城市化实验区的中心位移,深圳在广州城市集群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一天它会取代目前广州、香港作为该集群的核心地位。这不是没有可能的,而要看深圳今后怎么做,看深圳有没有勇气在实现早期的经济发展后勇敢地站在人类的文化精神,特别是制度文明高度去发展。

深圳的下一步是如何提高城市品质的问题,不仅是经济上,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精神上的城市品质。只有提高城市品质,城市才有了冲破传统封建宗教血亲关系牢笼的可能,才有了公民意识的诞生,才取代了子民、庶民、族民的传统概念和身份,才诞生了现代的民主宪政和相关法律。

4.东莞的崛起

东莞市是原惠阳地区的一个县,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的。十几年来东莞从一个县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大城市,并实现GDP4080亿元(2009年),居全国所有城市第18位,广东省第4位。

迅速崛起的东莞地处广州城市集群广、佛、港、深四中心城市的核心,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接广州,西临中山、佛山,南连深圳,毗邻港澳,东携惠州的穗港经济走廊和都市群中间。

东莞市的GDP从2002年的672.27亿元迅速攀升到2005年的2182.44亿元,到2008年又达到3702.53亿元。真是日新月异,一年一个台阶。

在行政区划上,从县升格为地级市的东莞,与中国其他地级市省级市相比少了县区级政府职能,市政府直管镇和办事处,工作效率极大提高,管理成本和层次大大减少,大社会小政府是东莞经济腾飞、城市发展迅速的又一动因。同时东莞认真学习外国城市建设的优秀经验,力避国内城市发展的教训,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中注重城市品位与拓展环境生态的优化,力争把城市建设成园林生态城市,在城市生态与绿化上追求诗意栖居,追求“多层次、多品种、多花色、大绿量”的园林生态城市理念,实现了“车在树中行,人在林中走”的城市山水林木画廊的市容市貌环境。作为“绿道”的自行车专用道达到了“浪漫惬意之旅,舒适安全之路”的意境。东莞与深圳尽早划入香港特别行政区,走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必将对广州城市集群的快速发展壮大繁荣形成巨大推力。最终成为中国城市诗意栖居理念到城市化现状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