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杭是上海、南京、杭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通称,总面积约42245平方公里,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大。本区地处沿海中段和长江口,既可通过海运与东北、华北、华南乃至海外往来,又可通过内河航运与占全国1/5陆地面积、1/3人口的长江流域内各省市相沟通,还可通过铁路与中、西部地带的各省市相联系,经济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面积仅占全国的0.44%,人口占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纺织、化纤、电气、电子、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一)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我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今日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2009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同比增长7.7%。全市地域内创造的财政收入总量达到7761亿元。
1.人口
上海人口总量不断扩大。开埠时的上海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为520万。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921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2010年末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200万。上海是我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1.08岁,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我国居第一位。
2.经济
上海的经济总量位居大中华区第一位,2009年上海市GDP达到14900.93亿元(约2183亿美元),超越香港。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均居全国各省区及直辖市首位。上海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中心,在全球证券交易所中排名第3,仅次于同处纽约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超越伦敦和东京。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中心,仅次于芝加哥,并同时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市场中心行列。上海还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中心和第二大钻钻石现货交易中心。上海是世界第一大港,200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92亿吨,居世界第一;2010年第二季度,上海集装箱吞吐量也已超越新加坡,居世界第一。
上海是我国近代发展最早最快的工业城市。2009年,汽车销量突破265万辆,同比增长36%,总销量跃升全球十大汽车集团行列,排名第八。造船方面,交船总量超过900万吨,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全年用电量11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共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59亿元。上海铁路运输日均发旅客近30万人次,年旅客发送约5200万人次,承担着上海市近50%的旅客交通运输总量,年运输收入逾5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33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约770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5708.44万人次。2009年,吸引外资实到105.38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3090个。第三、二、一产业实到外资比重分别为72.3%、26.9%和0.8%。第三产业实到外资76.16亿美元。总部经济累计项目755个,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共有79个总部经济外资项目落户上海,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6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3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截至2009年底,外商在沪累计设立总部经济外资项目755个。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
3.金融
上海历史上曾经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加快金融业发展,金融业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上海的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上海的私人银行总部数居全国第一,工行、交行、农行以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均选择上海作为私人银行总部。上海的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总额占全国1/4以上,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场完备程度居全国第一。上海外资银行境内总部数量约占全国2/3,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85%,上海外资法人财产保险公司境内总部约占全国5/7,此外,中国六成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与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总部都位于上海。上海吸纳的海归人才数量同样位居国内第一,全国每年至少有1/4以上的海归人才选择到上海工作创业。目前全市各类金融机构375家,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2万亿元,金融从业人员近10万人。
(1)金融市场,健全完善。上海已经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在内的层次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
(2)金融机构云集上海。中国银联、工商银行票据中心、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全国97家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平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等重量级的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上海。
(3)金融改革开放充满活力。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均占国内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的55%左右。
(4)金融环境不断改善。积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监管,确保了金融安全和高效、稳健运行。进一步发挥了上海金融市场的集聚功能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使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建成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建设企业信用联合征信体系。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要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推进。到2020年,力争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4.交通
上海市的公交交通,其线路、车辆、载客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33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约770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5708.44万人次。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共有47个客运站,长途班线1611条,可抵达全国14个省市的660个地方。全市已形成了由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隧道和大桥以及地铁、高架式轨道交通组成的立体型市内交通网络。
上海作为到2050年承载城市人口3亿人的上海城市集群的核心城市当之无愧的。通过上海的核心带动力,上海城市集群必将在今后百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实力的城市化楷模,同时也会成为人类开拓第二生存空间——海洋生存空间,建设未来海洋城市的领军集群。其海洋城市的建设探索,不仅不会使千年内海洋升高11米后,使上海等地区桑田变沧海,而且会以一座美丽的海洋城市的面貌继续为人们提供最优质最美好的栖居空间。
(二)“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博爱之都,别称石城、石头城、秣陵、金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集庆、应天、江宁、天京等。简称:宁。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京师和留都)、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几个时期的国都。自古就是江南以及华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长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目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
1.历史
南京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曾在南京东郊的汤山,发现古人类遗址和猿人头骨,表示南京早在数十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之地。而根据史书记载,南京的建城始于春秋时代。而在1800年前的三国,孙权更是据此以建国立都,史称孙吴。自此之后,南京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都城,更是一座拥有珍贵历史文化的名城。历史岁月并不曾带给南京沧桑的色彩,反而四处可见昔日繁华的余韵。
2.经济
(1)区域环境优越。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发展平台较高。目前,长江三角洲占全国土地1%、人口5%左右,创造了全国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20%左右,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有100多个,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400多家,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战略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南京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2)工业基础雄厚。南京与武汉一样,都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南京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已形成以电子、汽车、石化、生物医药、食品、仪器仪表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2009年,南京规模以上企业3520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99.76亿元。南京有8个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共计产值在2100亿元左右,而且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产值达到4202.25亿元。南京拥有熊猫电子等众多知名企业。2009年,南京还被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评为全国制造业“十大强市”之一。
(3)开放水平较高。南京坐拥长江、比邻沿海,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是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港区全长近100公里,停靠万吨级船舶的码头就达16个,年货物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南京出口加工区2003年就封关运行,2006年加工区进出口总额就跻身全国第六。2009年,南京外贸进出口总额337.45亿美元,其中,出口184.59亿元,出货值795.99亿元。外贸依存度为54.5%。
(4)旅游资源丰富。南京为“六朝古都”,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和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十大旅游城市中排名第六。2009年,南京拥有旅游A级景区47家,星级宾馆饭店131家,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633.3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22.16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113.45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收入8.37亿美元。
(5)经济效益较好。2009年南京市GDP达4230.26亿元,人均生产总产值55290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698.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354.1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国19城市中,仅次于京、津、沪、渝、穗和深圳等城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58元。
(6)特色产业发达。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支柱产业,2009年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占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开发区内,集中了夏普、日立、富士通、LG电子、LG飞利浦、LG化学、博西、伟创力、飞利浦、赛斯、华新集团、瀚宇彩晶、依利安达、熊猫集团、紫金集团、华电集团、宏图三胞、新华海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以平板显示器件为代表的计算机类产品、通信类产品、信息家电类产品的生产基地。
3.交通
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和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亚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南京港、禄口国际机场以及众多连通中国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铁路和公路干线。南京是“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
4.教育
南京教育总体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南京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已初步建成现代化的全民教育体系。一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目前南京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53所,在校生77.34万人(含研究生8万人)。普通中学217所,在校26万人,小学347所,学生28.32万人,拥有幼儿园444所,13.9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9.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75%,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5.文化
南京历史底蕴深厚,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遗产和资源。近年来,文化事业健康繁荣,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一是文艺精品、力作迭出,艺术演出业,特别是表演艺术团体,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推出了一批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涌现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如话剧《秦淮人家》等;二是影视制作放映成绩突出,南京建有1家电影制片厂、2个影视剧制作中心,遍及城乡的发行放映网络,各类放映单位192个;三是文化娱乐业成长迅速,新型行业不断出现。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艺术表演团体不断涌现。并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百科全书《南京百科全书》。
(三)“人间天堂”——杭州
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它西揽西湖水光山色,东临钱塘净宇江天,风景如画,人文璀璨,是国家著名的山水旅游胜地,享有“人间天堂”和“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
1.名胜
杭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瑰丽多姿的西湖美景吸引着世人。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0.04平方公里。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以西湖为核心,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和风景名胜点100余处,其中主要有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又称明圣湖、金牛湖等。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为市区,三面云山一面城。唐人因湖在州城之西,故称西湖。苏东坡守杭时有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此又有西子湖之名。清漪碧波和绿云翠谷间,闪烁着无数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璀璨夺目的历史古迹。
2.经济
(1)杭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结构更趋合理。杭州市经济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2009年GDP达到了5098.66亿元,居全国第8位,大陆城市中排第6位。工业平稳增长,全市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299.18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92.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0.37亿美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9027.51亿元;贷款余额为8399.58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加符合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软件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外包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十大基地雏形基本形成。
(2)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36.1亿元,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0.53亿元;支出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社会民生重点支出分别增长38.9%和31%;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2.38亿元,增长28.1%,利润增幅继续高于销售产值增幅。全市中国名牌总数已达52个,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中国驰名商标已达28件。
3.旅游
杭州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三大旅游市场呈现“两快一高”的发展态势。到2009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30.4万人次,国内游客达5093.7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11.9%,旅游总收入达到803.12亿元,其中外汇收入达13.8亿美元。全市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人数达41.7万人次。杭州市旅游基础日趋完善。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427家,星级宾馆250家,五星级酒店达16家;A级景区29个,除1处5A级景区外还有4A景区20处。
4.教育科技
杭州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4%,417所小学容纳学生44.51万人;小学入初中率达到100%,初中入高中率达到99.1%,36所普通高校在读学生达42.98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3.58%,步入全民高教时期。
在科技进步上,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236家,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市内已有中国驰名商标达78个。同时,杭州市的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正在向国际大都市的方向快速迈进。
总之,上海、南京、杭州作为上海城市集群的三个核心城市,表现出了其良好的实力和凝聚力。在三地之间,一批大城市正在快速成长,如苏州、无锡、宁波等都位居全国前列,并散发着勃勃生机。上海城市集群作为最具活力和实力的城市集群,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异军突起的苏州
坐落在沪宁杭长三角中心位置的苏州,在走过了千余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荣耀后,经历了一段既不是省会又不是直辖市的尴尬与寂寞,特别是杭州与南京又从省会城市争得副省级城市的待遇后,在群雄包围下,依靠其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奋起直追,实现了异军突起,把自己铸造成了沪宁杭中心的一颗经济发展明珠。
作为没有直辖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权限和辐射力的地级市苏州,依靠自身的力量,利用处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的地利优势,迅速发力,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发展奇迹。到2009年,苏州市GDP高达7740亿元,人均达93705元,均居大中华第7位,在大陆排第5位;不仅大大地超过了南京和杭州,而且在总量上大大超过了天津、重庆几百或上千亿元,在人均GDP上居大陆大城市之首。
到2010年第三季度结束,苏州市的前三季度GDP总量已第二次超过了列全国第四位的副省级特区城市深圳(6722亿元),达到了6798亿元,全年将有望超过深圳,争得全国第4位,并连续突破8000亿元和9000亿元两个大关,直逼万亿元方阵,成为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的经济巨人。其人均GDP在大陆大中城市中,仍将继续处于领先位置。
苏州经济起步于苏南模式,是从服务于上海并脱胎于上海的区域经济优势相互补与连接的状态形成并壮大成熟的。苏州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学习兼顾了上海、南京、杭州的独特优势,并转化为自身的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突破。这与深圳与香港和广州的关系有惊人的相似。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苏州周围,无锡、常州、宁波、绍兴、南通、嘉兴、台州等城市2009年的GDP均已达2000亿~5000亿元之间。这与沪宁杭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上海城市集群核心城市圈。将为到2050年上海城市集群承载3亿城市人口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并为其进军海洋产业,建设海洋城市聚集雄厚的经济和文化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