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左右。这表明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标志着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几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发展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分布格局。
对于51.27%城镇化率,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是快是慢?观点有三:一是认为“速度快但质量不高”。将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18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中国大约只需要30年;二是认为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工业化中后期正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而且速度在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也不是最快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1.01%,而德国1890—1900年,年均上 涨1.2%,日本1950—1980年,年均增长近1.29%;三是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的合理范围在140%~250%之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1.27%,工业化率约为40%,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27.5%,远低于城市化与工业化比例的合理区间。
党的十八大提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要协调发展,避免“快而不优”城镇化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走以往老路,不搞一哄而上“大跃进”式的推进。做到合理规划,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相适应,从单一追求速度走向速度和质量并重。
(一)影响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以及城镇化比例的研究得出,影响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有5个:
其一,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是工业化程度和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比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最主要的内因,也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因素。
其二,城市化发展的外生动力,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是具有区位优越的沿海城市,由于交通便利或是出口口岸的港口城市,容易获得外来资本、技术、信息和各种设备,有着地缘、人缘和各种生活习俗相似、语言相通的关系,这些地区的城市发展很快,如珠江三角洲和福建浙江沿海等地,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的港台资本和外国资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镇发展特别迅速。长三角地区的苏锡常地区与杭嘉湖地区均属于此类区域。
其三,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大中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沿海的4个特区和14个港口城市,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特别是加工工业和制造业都比较发达。因此,沿海的工业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宁波、大连、青岛、厦门和烟台等,城市化发展速度也较快,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附近地区出现了人口密集、产业密集、交通网络化的大都市圈现象与都市连绵区的趋势。
其四,城市领导(决策层)的新的理念、领导艺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与世界市场接轨较快,科学技术力量强,创新意识与创新产业不断涌现,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迅速。
其五,城市化地区特别是市郊(县域)经济基础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一方面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吸纳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科技力量辐射,城乡物资与文化技术的频繁交流促进了地方经济特别是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的迅速发展,壮大了县级经济,同时也增加了支撑着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的种种因素。例如,珠三角城市化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以及港澳地区的迅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极为重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的县级经济单元,如东莞、江门、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地的区、县一级经济十分发达,在各个方面都支撑着珠三角特大城市的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类型
依据上述影响城镇化发展速度的5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可以将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类型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类型区,是中央直辖市的北京、上海、天津三市(重庆直辖市成立较迟,未作统计分析),这三个城市经济实力强、工业基础较好、城市竞争力强,改革开放后外商投入大,优惠政策多,城市产业集聚能力强,郊区城市化发展较快,这几个城市化发展比例高,2003年,北京、上海达71%~77%,天津为59%;2006年北京为81%,上海高达90%,天津也在65%左右。
第二类型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重工业项目较多,工业化程度高,就业结构中以工业职工人数居多,大中小城镇发达,因此原有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1984年前后城市化程度接近40%,均比我国沿海地区要高,比我国的西北、西南各省要高出25个百分点。而到了2006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城市化比例仅仅提高10个百分点。
第三类型区是沿海发达的地区,为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其原有的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近30年来,改革开放后,工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临近港台,与国际市场接轨较快,外商投入大,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与开发区发展较快,因此城市化年均增长率较快,如广东、浙江、山东都超过1.1%~1.5%,江苏的城市化年均增长率也在1.2%(1984—2006年)。广东省2006年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3.8%,比1984年的19.48%提高了4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91个百分点。
第四类型区是沿海欠发达地区,第五类型区是内地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弱,工业基础差,远离沿海的大中城市、交通不便、吸引外资也少,工业化、城市化原有的水平较低,各地城市发育较慢,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年均增长也缓慢。不发达地区大部分的内陆省份城镇化比例在20多年里仅提高10~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从中央直辖市与经济发达的沿海4个省(直辖市),除天津市外,其他6个省(直辖市)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平均每年都在增加1个百分点或多一些,其中最快,年均增长最多的省份有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其次山东、福建也发展较快。
中国的中西部广大地区,除了武汉地区、成渝和关中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增长较慢,其主要原因:一是原有工业基础差,城市化的原动力虚弱,各省市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是由于地理区位问题,港台投资与外商投入较少,如2005年内地的重庆、哈尔滨和西安等,外商投入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仅有5.21亿美元、3.66亿美元、4.58亿美元;而同年上海、苏州、天津、青岛、大连和深圳等,外资投入的资金分别有68.5亿美元、51.2亿美元、33.6亿美元、36.6亿美元、30.1亿美元、29.7亿美元,内地各个城市工业发展不快,城市化的比例就较低;三是全国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各个大中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较多。城市(镇)就业机会多,沿海城市越大,吸纳劳动力越多。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个大中城市,每年在这两个地区打工(有60%的农民工均可以算作城镇暂住人口)分别有16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上海、北京、广州每年在这三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流动人口高达450万~500万。大部分农民工来自于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地区,如湖南、四川、安徽、河南、江西、广西和贵州等地;沿海发达地区,交通方便、文化发达、技术水平较高,产业集聚、资本集中、人才集中在这些大中小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因此,沿海地区城市化比例增长快,而广大内地则相反。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国来说,城镇化过程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相关预计显示: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5%左右,也就是大约8.5亿人将生活在城市。如何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促进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合理安排人口空间分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将面临诸多挑战。新型城镇化的过程,要求生产要素集聚和更高效率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决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以行政方式、长官意志拔苗助长、“人为造市”。选用什么样的推进速度来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