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1 / 1)

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态照抄照搬到农村,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提高生态绿化面积、提高城镇宜居程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

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注重城镇的同时也要注重乡村的经济发展,而不能再次选择走几十年来一直重城轻乡的路径,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却精神家园的保护与建设。只有把“村”真正的变好了,中国的经济社会才能实现从上到下的真正繁荣。

诚如专家已经指出的,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关键期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时间窗口,为现代化争取、创造良好的战略机遇。只有切实搞好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一步发展过程中的迟滞和乏力现象。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城市与农村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合理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良性发展。在规划城镇化的同时,也该同步规划好农村的发展路径。

城镇化好比一个大幕,大幕拉开之后,整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固然清晰了,可此前累积下来的诸多问题也由此呈现。无视这些问题,未来的发展必将遇到很多障碍。

目前之计,关键恐怕还在于厘清城市和乡村的边界,不能让农村成为城镇化的附庸甚至牺牲品。

一方面,城镇发展应统筹考虑环境、资源乃至人口的承载能力,既不能让一些大城市不断扩展,不堪重负,也不能热衷于兴建一些缺乏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城、空城。城市的发展固然要考虑长远,却也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动辄以官员三五年的任期作为建设期限。

另一方面,必须同步规划农村的建设发展。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的发展。不是所有农业人口都能够、愿意转为城市人口,也不是所有农村都要搞得既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既要保障18亿亩耕地,也要保障这些土地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城镇化不能让农村荒芜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理应将“让居民记得住乡愁”的宗旨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如今现实却是,在狭隘的发展观下,一些农村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乡”,河流“鱼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这些“后遗症”正加速爆发。

“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怎能唤起人们的乡愁?”建筑学家吴良镛说。

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突飞猛进,但许多地方砍树、填湖、盖楼,到处是刺眼的钢筋水泥“森林”,绿色等自然风光难觅。

水泥森林林立、大厦鳞次栉比、“堵城”“雾都”接连出现……一些大城市也已不堪重负。统计显示,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缺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从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仅为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的1/10。

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城镇尤其是古城镇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更有的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被任何新建筑新景观唤起的一时的兴奋,也弥补不了失去城镇应有的“乡愁”这个精神家园的永恒的惆怅。

城镇化不能让农村荒芜。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时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当天,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习近平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些地方的干部为了追求“看得见”的政绩,贪大求快,动辄使用简单化的做法,忽而打造“新型村镇”,忽而树立“新农村样板”,随意大拆大建、大砍大伐、大挖大填。于是,那些承载着人们记忆和成长烙印的古树、池塘、老井、屋墙甚至山川、河流等,在挖掘机的“突突”轰鸣声中,瞬间化为乌有。不少乡村沦为失去记忆的躯壳,丧失了灵魂和底蕴,割裂了历史文脉。

“游子在外打拼,却发现每一个人的家乡都已沦陷”,略带辛酸的调侃,事实成为无数国人的一段集体记忆。政绩冲动下盲目的大拆大建,不光是村庄被毁,印记不再,更会导致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断裂,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引起诸多极端事件,加剧了干群对立,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更要防止官员的政绩冲动,杜绝随心所欲的长官意志,纠正以GDP为中心的畸形政绩观。不是着眼于面貌的日新月异,更要关心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保留和营造出让百姓舒适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世界。

有乡愁的村庄才能锁得住记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才有生命。城市和乡村,都可以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要的是,各地的干部能够正视以往的问题,真正落实中央的精神,尊重自然规律和传统文化,在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让老百姓 “诗意地栖居”。

(二)城镇化目的不是“消灭农村”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围绕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乡村消逝,意味着对城市提供支持的源头日益枯竭。城镇化发展应该注重“乡村”而非只是“城镇”,更不能顾“城”失“村”。城镇和乡村好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只有两翼都丰满,中国经济才能更加长久地飞翔。

以城镇化为主导的发展,必然涉及对农村土地等资源的占有。尽管国家一再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可现实中,一些地方已然启动的城镇化,往往会借助于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力量,分割、蚕食宝贵的土地资源。此前,已有个别地方搞出“未批先建”、“零批整用”的花样,甚至以逼迫农民上楼的办法,获得建设用地。因此,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兼顾农村利益,并非易事。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其中的关键在于,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规划,而不是从单纯的发展愿景角度出发去规划。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不以牺牲环境和耕地为代价。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灭村”,符合推村建城各项条件的也只是极少数,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依托还是乡村。城市化程度较高的西欧国家,其乡村不光是一道美丽的景观,也是工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策源地。乡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部分,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消失的。虽然相当数量的农民肯定会进城谋生,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会在农村生活。进城的农民需要生计,留在农村的农民也一样需要生计。农村要改,但是并不是让城市化掉农村。中国有多少万个几千人口的大村,这些大村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作为城镇存在的。这些村庄内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是多元化的。我们一方面不要破坏原有的以“大村”为单位的传统自治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建设投入,多做垃圾分类、生态化发展。

城镇化是市场力量的结果,我们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去消灭农村,城镇和农村不是对立的,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旅行,经常看到乡村和城市和谐共处,融为一体,而看不到它们相互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理想的状态。

总之,唯有城市与乡村都宜居,才可能释放出巨大的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城镇化不是“去农村化”,城镇化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以使农村在原有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统筹考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中国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因此,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农村人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要带动新农村建设,而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搞所谓“去农村化”。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城市。城镇和农村要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会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某些“去农村化”的做法,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和大国现代化规律的。

应该说,必要的并村及撤村建镇是需要的,但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要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规模。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脱离实际求大、求急,要兼顾生产和生活,真正为农民着想,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

欧洲很多国家如德国、波兰等,都很重视乡村规划,政府为农民设计各种住房式样供农民选择。一旦选定之后,建设式样、尤其是外观色调不能轻易改动。这样长期坚持下来,那里的住房、森林、耕地、草场是那么和谐相映。我们也应当把乡村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住房设计作为农民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

农业的多功能性表明,农业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一日三餐,还可以为人们特别是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菜田本身就是绿地,稻田就是人工湿地。如果一个城市周边消灭了这些东西,全部变成钢筋水泥,还到哪儿去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去哪儿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意境?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寻求到农村去居住,到郊区去度假,这其实是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同和田园生活的追求。

要化解“小城镇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满为患”,必须以产城融合为基础,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增强乡村地区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些特色鲜明却又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应当改变以GDP为导向的、一味做大做强的发展观,满天星辰的小城镇也应该是新型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科学合理的城镇布局。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在这样一个系统的设计中,“诗意表达”获得了坚实的根基。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每一座城市,都能够让建设者“诗意地栖居”、“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