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达多灭亡后,阿阇世王对自己过去的作为也有了悔意。一天晚上,他梦见父亲慈祥地嘱咐他要早日悔悟,走上光明正道。醒来后,他痛悔前非,泪流满面,但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内心彷徨苦闷,忧形于色。母亲看在眼里,于心不忍,追问之下,阿阇世王把弑父的罪行造成的痛苦向母后坦承,并表示了忏悔之意。
太后又悲又喜,对他说:“你很小的时候,身上生疮,疼痛难耐,日夜啼哭,父王因为你身上生疮的地方脓汁不易排出,又不敢用力挤,就用嘴吸。想想看,除了父母,谁会做这种事?父王的恩德,你不报答,反而犯下如此大错!父王生前皈依了佛陀,所以死的时候很平静。如今他在冥冥之中仍然对你垂爱关切,希望你早日悔悟,你不要辜负他的一片心意啊!你最好去佛陀那里忏悔,求佛陀垂怜度你,别再犹豫了。”
阿阇世王听了母亲的讲述,泪流不止。心想,自己罪孽深重,哪有脸去见佛陀?长久的郁闷最终让他病倒了,这是心病,吃药根本没有效果。也有一些谄谀的臣属,想用邪教的道理,说他是为了改革国政而篡位的并无罪过的歪理安慰他,这反而更增加了他的愧疚与痛苦。
但是有一位耿直的臣属劝谏他说:“大王不要过分悲伤,心病还要心药医,现在只有佛陀能救大王。他是无上的医王,他是无边无岸的大海,能容纳百川众流,大王的苦,是从心生起。如果您即刻去拜见佛陀,佛陀一定会慈悲接纳的。”
“我知道佛陀不念旧恶,但是我没脸去见他呀!”
“大王临终前曾表示可原谅您,先王是佛陀的弟子,他能如此仁慈宽容,何况众德圆满大悲普济的佛陀呢?我听佛陀说,人如果造了恶业,心怀惭愧之心,在三宝前至诚忏悔,就可消除罪过,减轻业障。大王既已深感悔悟,这便是新生的开始。佛陀还说,有智慧的人不敢造业,即使不慎造业,事后也会悔悟;只有那愚痴的人,不但造业不改,还蓄意掩饰。佛陀常告诫我们要深信因果,世界上不可救的只有阐提(就是指无善根不能成佛的人)。大王如果愿意到佛陀座前告白忏悔,表明不敢再犯,佛陀的慈光,一定会庇佑您的。”
阿阇世王这才鼓起勇气,让臣属选定一个吉日良辰,去佛陀座前忏悔。
这位臣属又说:“佛陀的教法中,没有这种迷信,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不准卜卦占吉凶。修学正法,一切依正法而行,任何时候都是吉日良辰,请大王即刻起驾。”
于是,阿阇世王轻车简从,怀着一颗惴惴不安而又深感惶惑的心前往拜见佛陀。
佛陀端坐在狮子座上,四周环绕着的弟子都在默默坐禅。
阿阇世王跣足入堂,徐徐走向佛前,合掌顶礼说:“佛陀,请明察我的心。”
佛陀微睁双目,慈爱地说:“你来得正好,我已等待你好久了。”
阿阇世王无比惭愧,又十分感激地说:“佛陀,我是个罪孽深重的人,佛陀竟如此慈祥地待我,现在我知道了,佛陀的大悲普及一切,佛陀便是众生的慈父。我犯下了滔天大罪,如今身心痛苦,比遭受凌迟碎剐还要难受,恳求佛陀慈悲救度。”
佛陀平静地对他说:“世上有两种人能够得到快乐、幸福的果报:一是修善不造业的人;一是造业知道忏悔的人。现在,你已悔悟,我法门广大无边,你能时时忏悔便好了,罪业也是空幻而没有本体的,如果把心意忘掉,罪业也就消灭了。了解心和罪本是空幻不实,这便是真正的忏悔。
“今后你要以法治民,以德服民,多行仁政,不可暴戾,那样美名自然远播,受人爱戴。你行善安心,便能获得快乐。人孰无过?知过能改就好。你要在我的法门中学无为的法,证无为的果,就必能解脱得度。”
阿阇世王被佛陀开示一番,心中乌云消散,现出了朗明晴空,对新生命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感激涕零地顶礼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