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拿下赫斯基02(1 / 1)

除了原油价格下滑对油砂生意构成风险外,天然气价格增加亦会令油砂生意无利可图甚至亏本。

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加国开采与提炼油砂的成本正逐步降低,由80 年代中期每桶合成原油成本30 美元,逐步下降至现时的20 美元水平;但相对于中东部分地区每桶原油开采成本仅3 美元,油砂仍大大处于成本劣势。

只是适逢油价屡创新高,在石油供应难以一下子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市场才正视到油砂的潜在价值。

2005 年7 月12 日,和记黄埔股票上涨0.84%,报收72 港元;母公司长江实业上升0.933%,报收77.75 港元,两只股票表现均好于恒生指数,当日恒指下跌0.07%。同时,和记黄埔成交金额巨大,达21 亿港元,而通常情况下成交金额最大的汇丰控股位居第二,仅14.4 亿港元。长和系单日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额的16.78%。

一港资证券商分析人士表示,利好因素支撑这两只股票持续走强。首先,李嘉诚一直在增持长江实业;其次,市场预期公司3G 业务将继续改观;再者,出售赫斯基能源股权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最后,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在汕头大大都会撞板”。同时强调:“每一个主导的人,一定要知道他的Cashflow 的情况。”足见他对财务战略所具有的深刻认识与精确把握。此外,多家大行上调公司投资评级也推高了股价。该分析师认为,短期内,和记黄埔及长江实业表现将继续强于大盘。

摩根士丹利及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分别发表报告,预期和黄如出售赫斯基能源将提升该股价值。

其中,大摩将和黄评级调高至“增持”,目标价调升至90 港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也维持和黄“跑赢大市”的评级,将目标价从原来的78 港元调高为82 港元水平。而此前,大摩还重申了长实的“增持”的评级,目标价85 港元。

大摩在报告中称,油价高企有利于提高赫斯基能源的盈利能力,原油价格每上升1 美元,可令赫斯基能源每股净盈利提升0.13 加元。如果和黄以溢价出售赫斯基能源,公司每股净盈利将可提升2 港元。此外,大摩预期,在能源、港口、金融及投资收入带动下,曾预计和记黄埔2006 年、2007 年的盈利预测调高48%、12%。

2003 年11 月,集团联营公司赫斯基能源与中国海洋石油签订石油合同,共同勘探东海海域。这是赫斯基与中海油总公司首次签订的勘探合同,显示赫斯基扩展中国东海油气的决心。

2004 年12 月以来,中国石化母公司中石化集团计划收购李嘉诚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股权的消息,甚嚣尘上,但中石化集团否认了该消息,市场普遍认为另外两家国有石油上市公司中石油和中海油的母公司——中石油集团和中海油集团较有机会成为收购事件的主角,其中又以中石油集团的呼声最高。

高盛证券表示,和黄若以市值出售所持的赫斯基能源35%股权,估计约值362 亿元人民币,而有关权益于和黄的账面成本约192 亿元人民币,以此计算若出售可获利170 亿元人民币,令和黄的流动储备增加44 亿美元,至231 亿美元(约1912 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则认为,和黄出售赫斯基能源,估计可获得181 亿元港币的收益,若于2006 年完成出售,正好可以弥补其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亏损。

至于哪间公司机会较大,刘志成认为,中石化集团已出来否认了,中石油机会更大。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不断有人叩门,是要求李嘉诚卖掉他私人持有的赫斯基能源37% 的股权。另外还不断有人建议李嘉诚入股内地银行。

2005 年8 月25 日,在长实、和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被一名外国记者问及中国石油天然气等石油公司是否会洽购赫斯基时,李嘉诚说:“虽然许多人叩过我的门,但在这一刻我还没有想过要出售(赫斯基),亦不需要出售。”

李嘉诚及和黄分别持有赫斯基37% 及36% 的股权,按赫斯基8 月24 日收市价计,李嘉诚单是这项私人投资,市值折合已达615 亿港元。如果读者还记得的话,李嘉诚当年是以32 亿港元收购赫斯基的。

一名接近李嘉诚的投资银行家说,目前油价高企,李嘉诚可以高位套现,中石油也希望购入赫斯基股权,分享其国际油源。但李嘉诚对油价长线看好,加上赫斯基持有的油砂矿权益并未入账,他在现阶段不想沽售。至于日后会否因为要加强与中国政府及企业的关系而割爱,则是未知之数。

其实,国际油价不断上升,若每桶达60 美元,则无论谁收购赫斯基能源价钱肯定是贵的,若油价能回落到40 美元左右,那时候收购的时机自然会好一点。

加拿大离中国太远,运输成本相对较高,收购价估计有一定的折让,假如和黄不考虑特殊因素以特别优惠价卖出,双方估计很难谈得拢。况且,和黄一向都低买高卖,估计这项交易价格不会太低。李嘉诚虽然十分爱国,但不会**国的政治买卖,有关交易只会依据市场价格进行。

中国自1993 年石油净进口后,石油需求量迅速攀升,2005 年原油进口量已高达8585 万吨,增长逾36%,全年已超过1 亿吨大关,即是每日大概240 万桶如果中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仍以平均8%至9%增长,十年后每日要进口500 万桶原油才够应付日常所需。

赫斯基能源正进行一项“点砂成金”的大计,计划把加拿大的油砂提炼成石油,若成功,估计可以开采出超过26 亿桶石油。李嘉诚曾经表示,赫斯基能源的油砂矿藏量丰富,“五十年都开采不完”。

赫斯基能源油砂的开采及生产成本大约为每桶12 加元至15 加元(约10.7 美元至12.95 美元),提炼成本大约为3 加元至3.5 加元(约2.52 美元至2.9 美元),油价只要高于每桶20 美元,开采油砂就有利可图,而现时油与李嘉诚洽谈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和黄于1987 年收购赫斯基能源后,经过多年的改造,已把这一家亏损企业变成了一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2004 年纯利高达13 亿加元(约90 亿港币),和黄单是2004 年收取的特别股息便有8.73 亿港币。

2005 年第三季度,赫斯基能源盈利增长15%至2.86 亿加元(约19.87 亿元港币),超出预期,每股派第三季股息0.12 加元及特别息每股0.52 加元。

以和黄持有35%赫斯基能源计算,和黄可收取股息6.78 亿元港币,李嘉诚个人持有36%股权,可收取股息近7 亿元港币。

此外,赫斯基能源已分别在2005 年2 月、4 月及7 月合共派发了每股股息1 加元,估计和黄及李嘉诚各得约10.27 亿元港币和10.58 亿元港币股息,可见赫斯基能源的盈利能力极佳。

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早前透露,有买家洽购赫斯基能源,但价钱未有足够吸引力。不过,他暗示卖与不卖,主要看视乎是否遇上好价钱。

和黄2004 年11 月30 日曾发出通告表示,为继续发展与增长核心业务,同时维持稳健的财务状况,集团一贯持续参与各类洽谈,其中若干可能构成须予披露之交易。显然,和黄在出售赫斯基能源一事上是持开放态度的。

和黄旗下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受惠于能源价格上涨,到2005 年9 月底为止第三季度纯利增长87%,达5.56 亿加元(相当于36.7 亿港元),每股盈利1.31 加元,增八成七,每股派季度息0.14 加元,增一成七。李嘉诚私人持有三成半赫斯基能源,将收取1.39 亿港元股息,而持股量相若的和黄,亦收取1.38 亿港元股息。

赫斯基期内平均实现油价为63.24 美元,增长四成四。油气产量减少6.7%,至每日30.32 万桶油当量。

总裁刘钱崧解释,加拿大西部受到持续潮湿的天气,拖长的运营问题,及油田TerraNova 的维修影响,而减低石油及天然气的生产速度。全年的油气产量相信不能达到预期,不足之数将达到4%。不过,他预计,油价持续高企的刺激下,2005 年的业绩会创下新高。

第三季营业额为20.1 亿加元,较去年增加13.8%,税前盈利为7.5 亿加元,增77%。现金流量增加六成半,达62 亿港元。

期内赫斯基能源在White Rose 油田项目上取得进展,年底前将可抽出第在阿尔伯特省的设施兴建工程已经完成四成三,且依照进度钻井30 口。

Sunrise 油砂矿每日产量可达20 万桶当量,于2005 年年底或2006 年年初获得政府批准。公司正继续在阿尔伯特省中部的煤矿,挖掘甲烷气及天然气,2006 年与合伙公司钻井400 口。

期内公司购入电力合约达22 兆瓦,账面盈利200 万加元。美元远期合约则有账面利润1200 加元。

李嘉诚的私人投资有两大特色,一是长线回报具吸引力的投资,一是可以与各国政府及企业搞好关系的投资,两个条件要兼备,他不会因为单纯卖账给政府官员而动用其庞大资金。

2005 年12 月7 日,李嘉诚旗下的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决定为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中国海进行的深海钻探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

在南中国海的深海勘探项目将由中国国家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下属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CNOOC)和赫斯基能源公司共同完成。如果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南中国海勘探到石油,这对于近在咫尺之遥的香港来说不啻为一个好消息。

南中国海的勘探项目将是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第一次进行深海勘探,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该公司目前尚不具备在水面350 米以下深海勘探的能力。完成这一项目,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需要其他公司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一份媒体报道说,为了吸引赫斯基能源公司参与该项目,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计划与赫斯基能源公司签署一份共同开发协定,如果在海域发现了石油或天然气,赫斯基能源公司将享有共同开采的权利。

李嘉诚旗下的赫斯基能源公司是深海勘探作业的老手,拥有丰富的深海勘探和开采的经验,该公司在加拿大东海岸拥有多个石油开采项目。

关于退休

2005 年9 月25 日,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EMBA/MBA 毕业典礼暨学位授调自由与责任的并行不悖及坚持原则的重要性。

无意训勉,却乐意分享自身所坚持和珍惜的信念,李嘉诚提出了九个相信:我相信自由,也相信自由和责任是并行不悖的。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要的承担。

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

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真理和公平的不断追求,才可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

我相信没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充斥的繁荣表象,是一个枯燥、自私和危险的世界。

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诚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2005 年,年届77 岁的李嘉诚永不言休,身壮力强,可谓龙精虎猛,他在北京出席长江商学院首届毕业典礼时,重申无意退休。

李嘉诚强调,强者的有为,关键在能否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坚持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借毫不动摇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能否将自己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文化,使它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历久常新;能否无私贡献于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

李嘉诚笑称,商学院院长项兵要求主讲嘉宾说一些训勉的话,但今天不太合适,因为在座诸位,都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在选择的行业内也曾付出努力,已经争取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成功,前途也一定是无可限量的:“你们才是最懂得掌握和有能力主宰自己生命的人,因此我认为我不应该告诉你们应该做些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些什么。”

人们面前的这位精神抖擞的年近八十的长者依然故我:我完全没有退休计划,我是一个真正的Acting(工作中的)Chairman !

李嘉诚更举例指热门的退休活动钓鱼亦不是其心头好:“我不会去钓鱼的,过年有时去钓,我一定钓到条鱼来食,就不再钓了。”

这是李嘉诚在2005 年9 月接受《香港商报》记者专访时吐露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工作并不是李嘉诚的负累,反而是快乐的源泉,开心的动力。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投资他都兴致勃勃地一丝不苟地参与其中。

大家同事都做得好开心,合作好愉快。工作有时做了,停下来反而会不习惯,除非是体力支援不了。

但他马上接着说:“目前我健康非常好,我现在做得FINE,精力很好啊,目前还是full speed !”

说这话时,他一面自豪:“我坦白讲,就算我这一秒钟不回香港,香港的生意亦一定continue nicely,全世界都是!”

现实中的李嘉诚的确忙碌依然,忙碌非凡,连笔者的约访也是不情不愿。

我假期就比较少,过年一定有,平时好少放。

星期天对他来说都不见得轻松,“我五点起身,八点飞机,一早飞过来,中午和朋友吃饭,下午便来这里,一秒都没有停过,碰到你才有机会在这里坐下饮杯茶,跟着又立即飞回去了。”不过,就算工作繁忙,李嘉诚并没有忽略家庭生活,每天回家都必定抽空陪孙女玩。

我们感情很好的,但玩之中我比较严的,不对的时候照样会话的。

我比较希望,无论孙又好,儿女又好,都是希望他们成才,80% 的时间和他们一起,都是和他们讲做人的宗旨,很少讲生意。

眼前的超人,放下了商场的精明,取而代之是一份望子成龙的诚恳与慈祥,超人并没有打算就此享儿孙福,日后真的退出商场,他还是希望不要停下来。

没有退休的,只是先退了生意方面,全力去做基金的事。我自己来讲,人生的最后的计划,只要脑根清醒,我会做我基金。

他语重心长地说:

人生求什么呢?我最想做的就是在这个世上种多些好的种子,最大的目的就是有利股东的利益,能够为股东创造更多财富,他们认为投资在长江那里不失落!其他就是我赚的所有的钱,利世上,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方!

领悟

回望人生七十余载,李嘉诚坦言自己在好多生意、好多行业上都创造了奇迹,他将之归功于属下一班好的员工,“我在全个世界都有很多很好的员工,非常好的,亦都跟了我好多年,大家负责非常好!”

外间戴在他头上的种种令人炫目的光环,似乎对他来讲亦是无足轻重,不足挂齿。

其实我自己内心的天地才是令我最高兴,你有内心的天地,那种阔是阔到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的。

你如果看到我吃又简单,生活简单到一百个人当中,我敢大胆讲一句,我是最简单的,衣食住行都是简单。只要你自己内心有个世界,人家乱讲你乱攻击你,你一笑置之,话这些人无知。

他坦言,“我的世界很阔,才能令我有这种精神,支援我对55 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意都这么投入”。

我一心一意过自己的生活,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在李嘉诚的天地里,医疗教育是最为重要的。

我由小就喜欢看书,最值得恭喜自己的是,我12 岁就看到人生的很多问题,感觉到知识医疗的重要性。教育是培养人才,无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只要教育好,样样都会好,我深深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一个国家有高知识,一定强大。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用钱之余,还要打躬多谢人。

人生有领悟,有成就,但超人会否和平常人一样有遗憾,他想了想说:“这就不讲了!”干练精明的脸上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无奈,又是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坦然潇洒自若神闲。

我难得有内心天地,亦都见过悲欢离合,好多都在心里面,自己的天地,你见过对你好的人,你当然好高兴;对得意的事,你自己内心感觉得到;对于你不如意的,你亦都一笑置之,你知这些人一是无知,一就是靠出名!

对于时下热门的话题,尾追堵截的记者不时发问李嘉诚,李嘉诚也不时一语带过。对香港特首曾荫权率全体立法会议员到访广东,李嘉诚对于这一突破给予赞许。

这是重要的一步。老子有句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重要是第一步,第一次入去有个交流,多看看,是一件好事。

他指出:“每个人,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希望民族团结。其实香港社会好多默默不讲的人,对香港有益的事,个个都在做。做香港人最重要是,怎样令到香港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于香港议员们北上踏出沟通的第一步,上去都是有益的事,大家加强沟通,任何对香港有益的事,大家都去做,会令到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好,更加有前途。

李嘉诚强调并希望:“香港是一个有前途的社会,不要人为令到它没有前途,受到损害!”对于渐入佳境的香港经济,李嘉诚认为,平衡发展不错,并说2005 年香港的GDP 依然有机会达到5%,“不错的了,一个人均收入二万几美元的地方,有5% 增长,相当好的。”他认为,香港现时是天时、地利,只要人和的局面再好点,便非常好了!

地利我们有了,天时亦都有。中国现在经济很好,有很多的GDP 增长,人和,其实大家都明白,香港先要有安定,然后才有得创造。

我对香港前途是乐观的。只要大家明白,每个人做任何事、讲任何事,都要从深层想,有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以今天的基础发展下去,相当好的。

不过,李嘉诚认为香港的经济需要有全面的发展,不能依靠单一产业,地产是一个好重要的行业,但如果全个香港只是靠地产,就不掂a !现在几好啊,服务性行业、银行业,再加上地产,另外贸易都有啊,平均都很好的!

但他强调,如果不是急起直追,还是要面对强烈的竞争,所以还要加强教育,这亦是香港经济最终要依靠的根本。

今天来讲,教育落后于人,研究科技落后于人,不再急起直追呢,斗平你又不内地平,内地现在升得很快,卧龙藏虎啊,这个财富很大啊!

李嘉诚表示,因此他现时支援的慈善事业都是以教育为主。“高尖端的教育很重要,而且不要得过且过的教育,这绝对不行!”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知识的追求只是满足人生目标的其中一环,今天,我们要懂得如何启发孩子们营造梦想,让我们的孩子们能成为现代智慧的真正倡导者,不是旧式思维的奴隶,但亦要知道,未来的世界的要求将越见苛刻。

终身追求扎实的知识根基、比别人更努力进取、付出更多是基本原则,要非凡出色,你必须培养及坚持独立的探索及发现精神。

李嘉诚更以自身例子勉励港人。

你可以问我写字,我如果对一个字有疑问,我都一定有机会就要查出来它的意义,不理英文还是中文;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要求真,不要马虎,得过且过,这是关键!

他表示,长和在全球55 个国家的业务,并不只是去投资,而是去经营,用心经营,用心拓展。

你会否对大自然奇妙的力量感到好奇?你会否以无比的热忱与诚意来探讨生命?你是否只默然接受自己的能力所限还是决心追求超越能力界限的梦想?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拥有怎样的成就?你的智慧可否跨越人文和科学领域看透事情之间的联系?又抑或你不外是如富兰克林所说“是一个学识渊博,可以用九种语言来形容一匹马,但却无知地买下一头牛做坐骑之用”毫无慎思明辨能力的人。你是否拥有推理的能力,在下结论之前会否三思?或许问大家一个问题:当玩计算机游戏时,你是否是一个只知道按照别人既定游戏规则参与的人?抑或一边玩而同时思考尝试改良游戏玩法和设计?

对于香港特区的第二任领导者曾荫权,李嘉诚给予相当不错的评价,“我认为他做得相当好,嘈杂的声音少了,效率是好了,这是事实,整个社会气氛好了经济亦转好了!”

李嘉诚又不失时机地补充道:“公道来讲,当然董特首退的时候,香港经济已好返了,但需要人来维持,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是好的。”据接近长和系人士透露,李嘉诚在私底下亦不止一次做过类似以上的讲词。

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所有的概念、所有的事物都有它内在的缺陷,我就力图去找到这些缺口或弱点。”这一段话是索罗斯的自述,用来形容本书的主人公李嘉诚,亦同样适用,亦未尝不可,最次,亦算是牵强附会吧。

讲起成功,李嘉诚似乎相当感慨。

这个世界,做第一个很难,我们是开荒牛,做Orange 那阵,被人说蚀本不掂啊,这个橙点点啊,结果赚大钱,人家才……;我做油的时候,又是这样?人家说又蚀好多……其实那不是真的亏损,是一个储备,当时正在探油……但人家既然要讲,一笑置之。今天的局面好好,别人又会赞你赚好多钱啊,你又是一笑置之。

他明言,内地投资会增加,过去一年,内地生意的增长更是数以亿计,我们整家公司,财政很坚强很保守,但生意很活跃很进取。当然是我的座右铭,你赚钱之中不要忘记稳健,所以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来,你有没有听过,我有什么财政压力啊?

李嘉诚归纳的范蠡的性格,或许有我们今天时常见到的在胡润或者福布斯富豪榜上面出现的名字的这一班人的某些方面的写照?也许李嘉诚做到了这些,也许,商圣李嘉诚早已超越了这一点,或者,早已忘却了这一点。但是,人们还是由衷赞赏他的深深期许:

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担任李嘉诚的秘书原来压力颇大,“错一次都嫌多”。曾是李嘉诚的首席中文秘书的杨兴安先生接受访问时说,“快而准”是为李嘉诚打工的座右铭。杨关。李嘉诚是个什么样的人?杨兴安的回答倒是简洁:“认真、要求高,是个读书的商人。”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更好,李嘉诚是个名副其实的经商的读书人当李嘉诚的中文秘书,要有什么条件?也许许多人会很感兴趣并跃跃欲试。

杨兴安的履历,或者会令对这份工作有兴趣的人掂量掂量:杨曾担任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也曾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中文秘书。除语文根底扎实之外,还要在极大的压力下,完成接踵而来的工作。

杨兴安忆述在为李嘉诚工作时,有如以前在节奏急速的报馆里工作一样。

电视台直播施政报告时,杨兴安要当上名副其实的“记者”,尽快把重点记录下来交给李嘉诚。日常书信往来看似容易,杨兴安则说李先生人脉广,深交浅交者众,执笔时的用词造句自然有轻重之别。

访问杨兴安时,边听边写,杨突然说:“为李先生写信,就好像现在你这样他说我写。”杨为李嘉诚工作了六年多,都是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近乎完美的或能够振聋发聩的文字。

当然,所谓的完美,必须首先有深邃的眼光与发人深省的意境。当然,最主要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杨兴安忆述,李嘉诚做事极为认真和要求高。他记得有一次,李嘉诚问他,《木兰辞》最后两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否正确,杨立即说这是对的。

翌日,李嘉诚对他说:“我搞错了,不是双兔,是两兔。”寻常人家,又有谁去质疑是双还是两,又有谁去考证是双还是两?杨兴安说,由于《木兰辞》是十口相传,因此有不同版本,但李嘉诚要杨佐以实证,最后他要到图书馆找好几个不同版本,才能说服李嘉诚,“不能错,错了他会不高兴……错一次都嫌多。杨兴安指,李嘉诚要求的是近乎数学家的准确和物理学家的严谨,是化学家的融汇,是语言学家的推敲,更是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对粤普混杂歧义多多的汉语而言,又是近乎苛刻的要求。

见解

2000 年9 月12 日,李嘉诚就有关新旧经济与亚洲的未来,接受了记者专访阴霾,进而蜕变为新经济时代的佼佼者,其间必定有许多深刻而宝贵的经验可以与世人分享,因此想先请您谈谈整个集团在金融风暴中浴火重生的历程。

答:在1997 年至1998 年发生的金融风暴中,当时有些国家货币利率高,美元息低,于是不少企业拼命向外借贷,形成泡沫经济,外债太多,造成房地产、股票下跌,加上大规模的国际对冲基金、外汇炒卖集团借势投机,加深及加速经济崩溃和货币下跌。

当时曾有人多次向我们集团要求借取股票在市场抛售,借以增强沽售压力,加速股市崩溃,以遂攫利目的。当时如果我肯借出股票,随便可获得数以十亿港元计的利润,但我认为此举会对香港构成很大损害,故一口拒绝,这些钱我是绝对不会赚的。至于香港政府,确实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去稳定大市,我是支持政府的做法。

问:金融风暴后,亚洲面临新旧经济的转折,不管官方或民间,在策划重建策略时都必须正视新经济的潮流,例如有些言论即认为以往偏重金融与地产的香港,可望因为新经济时代的出现,而由“科技沙漠”转型为“科技绿洲”,能否请您谈谈对新经济的看法?

答:新经济的核心,可以说是知识经济,而其主要动力,则为科技。新经济的发展,可说是必然的全球趋势。发展新经济是要有基础及条件的,香港的经济体系向以服务业为主,本身的银行、金融、通信、贸易系统达国际水平,外汇自由兑换,集资能力高,税务、法律等均很完善,这些优越条件是可以作为发展科技事业的一些基础。

作为一个企业家,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不可以只顾及实时的回报,要有分析能力去发掘有发展潜质的科技项目,具备国际视野,打破地域观念。

问:亚洲朝野该如何应对,才能成为新经济的赢家?

府更困难,要在不同层次上面对全球的竞争,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工、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及贸易、法律、税制及市场情况等,这是相当困难的工作。

一个民族要孕育少数精英是容易的,但要普及提高整体质素,却极其困难,这工作是很艰巨的,在这急速变化的年代中,要有效率地与时间竞赛,绝不允许有太多的反复尝试。因此,所有领导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所有繁荣社会都要在发展经济及承担本地责任之间,寻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的特质。除了要鼓励国民不断求知外,我们还要鼓励多思考、多创作,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的精神。

问:如何让新旧事业相辅相成,创造加乘效果?

答:集团建基于香港,以香港作为发展基地,又在中国内地、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经营不同业务。在新经济的趋势下,集团未有弃守传统根基事业,而是将传统及新的业务兼容并蓄,产生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令旧有事业更具效益及竞争力。

问: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如何把握趋吉避凶的对策?

答:信息科技的世界就好像星球大战一样,瞬息万变,必须时刻应战,我们必须积极以现有的传统业务做基础,结合信息科技,相辅相成,令业务发展得更好、更快,走在领先位置。

新科技业务本身不会制造泡沫,但企业要顺应环境的急速发展,有时需要透过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然而当公司上市后,若主理人走错了方向,没有实际业务的支援,只将股票胡乱炒高,在跟公司的实际价值距离太大时,问题便出现,变成了泡沫经济。

因此,科技发展的公司必须有实质业务及具备可实现的目标,赚景是非常重要的。

问:现在全球几乎都把目光放在中国市场,请您特别谈谈对中国市场的期待。

中国即将加入WTO,您认为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主要在哪些部分?

答:相信中国加入世贸后会逐步开放内地很多行业,引入竞争。

我认为对中国市场最大的冲击,可能是农业产品。现时国内农业产品价格不便宜,由于大部分都仍以小规模农场生产,故成本不菲,加上大部分人民仍依赖农业为生,故政府对此问题非常关注,相信亦会采取适当措施。

此外,相信汽车工业、钢铁、化学工业、家庭电器工业等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虽然开放市场会带来短期阵痛,但竞争是好事,长远而言,能对中国产生积极利好作用,未来将进一步开放市场,涌现不少的业务良机,香港与内地经济命脉相连,自然可在内地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受惠,商机无限。

问:这是否会影响您对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布局?

答:这些新发展不会影响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策略,我们在国内投资已达600 亿港元,集团除以香港为基地并拓展国际业务外,内地是我们的主要投资目标,我有信心我们所经营的公司在内地市场会有很好的前途。

问:从跨国企业领导人与全球性投资者的角度观之,您认为大陆市场应该如何改革,才能获致双赢的局面?

答:加入世贸后,我相信中国将会更加开放,商业法则会更趋完善,法律更容易令投资者明白,投资信心大增,取得双赢局面。开放给予外商,使其在中国有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亦可为中国创造就业机会,问:今年是您创业五十年,当初您以“长江”为公司命名,期许其不择细流汇聚百川之意,如今“长江”依然奔流不绝,能否请您谈谈过去半个世纪经营事业的感怀与得失?

答:我在1950 年开始自己的事业,到60 年代初期,当时已经有一个发展国际企业的抱负,认为如果中国人能够以身作则、公正不阿,亦可发展一个有良好制度、架构精简及富有效率之组织而避免达至一定规模时结构臃肿的企业。

个人除勤力、有毅力和重信誉之外,在用人方面我坚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分国籍用人唯才。只要大家抱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奋发向上,接受挑战,而领导阶层则必须树立楷模、不断求知、紧贴着行业的转变,建立良好的信用,这样的话,我认为华资企业亦一样可以成功发展为优秀的跨国公司。

问:是否曾考虑过接班的事情?

答:长江及和黄集团已建立起强大、专业的管理阶层,令我无后顾之忧,将来有一天若我想完全由他们接任时,一定没有问题,但直至目前为止,我并没有退休的念头。

问: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不想以所拥有或所能发挥的权力来评价自己只想令生命变得有价值。”这些年,您致力于慈善事业,特别是在教育与医疗方面应该都是在体现生命的价值。能否谈谈您的价值观?

答:你所提到的文章,是在加拿大获“杰出国际企业家”奖项时所发表的讲词。其实我最近常常思索人生价值观的问题,如我这年纪的人,以往的经历是很难淡忘的,在今天很多没有经过战乱和贫穷的人,便不知道和谐的可贵,只有和谐的社会才可以享有繁荣,繁荣则可以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的道德责任。如用会计学来说,道德标准为一项基本成本,以诚实及可靠的手法经营,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常常面对那些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的挑战,或甚至侵犯别人意愿的人和事,和谐因此更形重要。

问:除了经营事业,您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答:我常问自己,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创造财富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觉得成功与自由是人类基本的渴求,成功就是达到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而自由是对自己的行为向社会负责,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

我创造事业,除了希望自己的事业能不断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财富做对民族、人类有利的事情,所以我二十多岁时,已向自己承诺必要善用我商业上的成就去促进教育与医疗方面的发展,帮助无助的人。

我一生充满挑战和竞争。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尽自己力量,不断为社会服务,希望尽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美好的种子,多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我的一生便不会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