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地亚·哥拉哈农场”
1914年8月6日,甘地刚抵达伦敦,就听到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两天前,由于德国军队入侵比利时,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戈克利因为健康的关系去了巴黎,因为战争的爆发,巴黎和伦敦之间的交通已经断绝,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这次的战争,英国决心孤注一掷、全力迎战,全国人民表现得慷慨激昂,尤其是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参加义勇军,捍卫自己的国家。遇到这种异常的情势,身为印度人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这时甘地的朋友劝他:“英国忙于应付德国,没有余力顾及其他,我们应该借着这个机会,提出印度自治的要求。为了避免印度叛变,英国政府一定会答应我们的要求的。”
甘地认为在对方有困难时,应该先协助它解决困难,等到问题解决以后,才可提出正当的要求。乘人之危的做法,他是坚决不同意的。甘地仍旧采取与布尔战争相同的行动,组织印度志愿军,训练救护队以救援受伤的英军。
但是,招募志愿军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再加上他长期在南非奔波,以致积劳成疾,得了肋膜炎而住进医院。他原先还以为只要住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呢,可医生却告诉他说:“你最好趁着冬天还没有到来时赶回印度,否则,冬天一到,你的病情将会恶化。”
甘地只好听从医生的劝告,在1915年1月9日返回印度。比他提前一年回国的戈克利特地赶来迎接他,同时,还为他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也许是戈克利曾向大家提过甘地要返回印度的事,所以有很多印度的名人都出席了这个欢迎会。他们从南非的活动,一直谈到英国的情形、印度的自治以及印度民族的未来命运等问题。
当所有的人都告辞了,只剩下甘地和戈克利两人时,戈克利非常关切地问他:“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如果你愿意,欢迎你加入我创立的印度人服务协会。”
所谓的印度人服务协会,就是为印度人争取福利的工作团体。起初,甘地也想按照戈克利的意思,在印度服务协会工作。可是后来,当他跟该协会的会员接触时,才发现他们的观念和做法却与他完全不同,虽然他们的目标也是为了争取印度全民的利益。
他想回到故乡拉奇科特去经营农场,召集以前在南非菲尼克斯农场共事过的朋友,大家一起重过甘苦与共的生活,发扬“撒地亚·哥拉哈”精神,以求印度独立。因为要让印度获得自治以至于独立,光靠政治运动是不够的,必须全印度人的精神都蕴涵真理。他对戈克利说:“我想和在南非时的朋友一起经营农场,然后以这个农场为基础,把‘撒地亚·哥拉哈运动’拓展到整个印度。”
戈克利听了也很赞同,他心平气和地说:“甘地先生,我明白你的心意,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虽然我们的目标相同,但是做法和观念还是有差别的。如果经费上有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
不必操心经费问题就能开设农场,这简直是做梦都意想不到的啊!甘地高兴极了,于是准备立刻着手筹划。戈克利又叮嘱他说:“你离开祖国已有22年了,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地改变,我建议你先到国内各地去游历一番,以了解印度的现状,这样才能更正确地把握方向。至于别人的闲言闲语,务必仔细辨别真伪善恶,经慎重考虑之后才作决定,不可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
甘地接受他的建议,开始到各地旅行。旅途第一站就是山吉尼克丹农场,这个农场位于孟加拉国的波尔布亚,菲尼克斯农场的同仁们就暂时居住在这里。
长时间坐火车旅行对甘地来说,无疑是和痛苦搏斗。在他年轻时,尤其是在南非的那段日子,甘地不肯输给白人,每次都要坐头等车厢。自从开始“撒地亚·哥拉哈运动”后,他的想法慢慢改变了,他觉得没必要跟白人争面子问题,他要争取的应该是实质上的平等。所以后来他就穿着工人的服装,与工人一样搭乘三等车厢。去英国去见戈克利教授时,他也穿着印度工人的服装——木棉制短袖衣服,缠着腰布,外面罩上一件氅衣,戴着头巾。
回到印度以后,他仍旧乘坐三等车,由于氅衣和头巾有很多不便,所以他就改戴克什米尔的廉价木棉帽。任何人看了他这副打扮,都会认为他是个贫穷的工人。
以这种装扮来搭乘三等车实在很相称,没有一个人会特别注意你。可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却不好买,因为三等车的车票不预售,开始售票时,等着买票的人便一拥而上,你争我夺地抢着买票,往往一不小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即使好不容易买到了票,可是车厢已经挤满了人,根本上不去车,只能从窗户里爬进去!此外,三等车厢的脏乱也无法形容,以至于甘地常常怀疑这是不是人坐的车。
在这种情况下,能挤上车就算是幸运的了。因为如果挤不上,说不定就要到载牛羊的货车上,那种滋味才难受呢!
除了三等车乘客的自私和不讲卫生,铁路局宁可为白人花钱保养头等车厢,而不肯为工人花钱维护三等车厢的整洁,也是造成三等车如此脏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三等车上,要连续乘坐20小时,甚至30小时,简直就像地狱之旅一样。这种痛苦,正是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工人、农人共有的痛苦。这样一想,甘地就下定决心,只乘坐三等车旅行。
甘地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印度各地旅行,对印度农民、工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建立农场。这个农场位于阿赫梅达巴近郊的撒尔马河河畔,于1915年5月25日建设完成。
当盼望许久的农场建成后,甘地便请山吉尼克丹农场的朋友来帮忙。他们的人数加上甘地全家人,只有25人,大家轮流做饭,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把农场命名为“撒地亚·哥拉哈农场”,希望借着对真理(撒地亚)的把握(哥拉哈)来伸张正义,改变不合理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