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案子既已了结,他便没有理由再在比勒陀利亚住下去了。于是他就赶回杜尔班,并开始作回国的准备。阿布多拉在西登罕为他举行了饯别宴会。
在宴会上闲来无事,甘地就随便翻了翻报纸,偶然看到报纸上有一段题为“印度人的选举权”的新闻,谈到当时立法议会正在讨论的法案,企图剥夺印度人选举纳塔耳立法议会议员的权利。
他就要回国了,因此他只是简单地说:“万一这个议案通过了,就会变成法律上的正式条文,到时候,我们同胞的生活就更加痛苦了。”
集会中的甘地
经他这么一说,有一位同胞便焦急地问:“现在应该怎么办呢,甘地先生?”
其他的人也跟着喧哗起来,并异口同声地说:“甘地先生,你就退掉船票,在这里多住一个月吧,只要有你领导,我们一定可以齐心协力发动抗议的。”
看到同胞目前的困境,甘地实在不忍心离开他们独自回国,因此,他决定把归期延后一个月,以便积极筹划发动抗议运动。
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一个电报给议会的议长,要求他延期对这个法案作进一步的讨论。同样的电报还发给当时的总理约翰·鲁宾孙爵士。议长很快便来了答复,答应将这个法案推迟两天讨论。
接着,甘地又发动纳塔耳所有的印度人,要大家签署陈情书呈送议会。可是印度人分散在各地,要得到他们的全部签名确实不容易。因此,甘地就派人到距离杜尔班很远的乡间展开签名运动,向那些不关心政治的人说明利害,同时教那些不识字的人也签上名字。
一万人的签署很快就完成了,甘地把这份陈情书呈上议会,同时还印了一千份,准备到各地分发。他们还通过新闻传播发布这个消息,好让印度本土的同胞也了解这件事。
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以“纳塔耳的印度人问题”为题,作了详尽的报道。此外,英国人经营的报纸也刊登了这个消息,著名的《伦敦时报》还公开表示支持甘地的立场。《伦敦时报》的评论一直被视为世界性的舆论代表,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甘地相信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这个议案一定会遭到否决。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可事情还没解决。许多人对他说:“甘地先生,现在我们全靠你了,请你留下来吧。”
看到他们一片赤诚,他怎么忍心就此抛下他们不管呢?因此,他把回国的日期又往后推了推,想等这个运动结束后回去。
虽然呈给纳塔耳大会的陈情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却间接地对英国殖民地政策发生了影响。
为了使这个运动能够持续下去,1894年5月1日,他们在杜尔班设立了一个常设机构,称为“纳塔耳印度人大会”。参加印度人大会者,都是打算长期住在纳塔耳的人,其中大部分是知识分子。至于和主人订有契约的劳工,则没有一人参加。
印度人大会成立的那年,不知是8月还是9月的某一天,有一个印度工人跑到甘地的办公室来,央求甘地救救他。
这个人衣衫褴褛,手里拿着毛巾,两个门牙被打掉了,鲜血正从嘴里流出来。他告诉甘地他叫巴拉森,因为不小心犯了一点过错,遭受了主人的毒打。
甘地把他送到一个医生那里——那时还只能找到白种人医生。甘地要医生开一张证明,说明巴拉森受伤的性质。拿到证明以后,他便带着受伤的人直接去找治安检察官,并递交了他的起诉书。
检察官读完起诉书,非常愤怒,立即发出传票传讯雇主。甘地并不想惩罚这位雇主,只希望巴拉森不必等到契约期满,就能脱离这位蛮横的主人,而恢复自由之身,因此,他查看了有关契约劳工的法律,结果发现法律文中规定:在契约期限中的劳工,只要稍微懈怠,就可以被随意拘禁。他们哪里把印度人当人看待?简直像对待奴隶一样!
甘地对巴拉森的雇主说:“我以巴拉森法律代理人的身份和你谈判,你把他打成这个样子,使他无法继续工作,你应该知道你要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不过,如果你同意取消契约,恢复他的自由,我就不提出控告,你觉得怎么样?”
这位雇主似乎很怕卷入诉讼案件,立刻接受了他的要求。就在这时,恰好有一个工作机会,巴拉森的生活也有了着落,这个纠纷就这样解决了。
这个案子本身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却给所有的印度工人莫大的鼓舞,他们心中都产生了一种信念——只要自己做得正,就不怕雇主的欺压,因为会有人为他们伸张正义。因此,开始有很多契约工人加入印度人会议,使这个组织逐渐扩大,而各种活动也陆续展开了。
然而就在这一年,也就是1894 年,纳塔耳政府又提出了“25英镑税法案”,议案的内容是:
一、印度劳工于契约期满时,必须立刻返回印度。
二、如果契约期限已满而不肯回国,必须每隔两年签订一次新契约。
三、既不回印度,也不签订新契约,而打算继续住在纳塔耳的印度人,每年必须缴纳25英镑的税金。
这个议案使甘地非常震惊!想想看,印度劳工每月平均工资只有14先令,一年下来也只不过8英镑而已,再怎么积攒也交不出这个数目呀。
为了反对这种捐税,他们组织了一次激烈的斗争。
可是,他们的努力成了泡影,议案还是通过了。“25英镑税法案”送达印度政府当局。当时的印度总督是叶尔金勋爵,他不赞成征收25英镑的税,但同意收3英镑的人头税。
事实上,从25英镑减到3英镑,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少了很多。可是这里所谓的“3英镑”并不是以家庭为计算单位,而是每个人要缴纳3英镑的税金。假如一对夫妻有两个孩子,每年就得缴纳12英镑。
甘地对印度政府的做法感到极端失望,便以“无可挽救的大失败”为题,写了许多论文加以抨击。可是,这个议案成为事实,无可更改。不久,3英镑税金的法案便开始严格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