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县两级党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做了三十五年文案工作,大大小小的调研报告还真写了不少。随着年纪增长,有时饮了晚茶,躺在**难以入眠,为了引来“瞌睡虫”,便无谓地忆起某年某月某时在某地做过的似乎有点意思的调查,然后便回想是如何绞尽脑汁地熬了多少时日写出那篇调研报告来,进而又联想到领导对那篇调研报告是怎么批示的?进入了什么决策?发挥了怎样的效用?想着,想着,“瞌睡虫”还真的爬上了眼睑,不知不觉就入了梦乡——从前的呕心沥血,焉知不是今宵之福呢!
其实,我是有着把零散的耕耘归总汇集心愿的。可总顾忌仍是在做着政研人,那些入梦前都要想一想的过往辛劳,原本就是应尽之责、分内之事,有什么必要汇集成册去招惹沽名钓誉之嫌呢?那些在非政研人眼里抑或分文不值的却浸透着一个思考者心血的文字,又有什么必要去浪费用木材制造的纸张留下痕来,为生态环保做点微薄贡献不是也很好吗?故此,摁下心愿,心倒是安妥的。
己亥年,原本是做了“改非赋闲”准备的,却因组织上的关心关爱,使平淡无奇的我在金秋十月创造了一个小小“奇迹”——还有不足三年就到退休之龄时,市委却把我调到史志研究中心牵头。这种破了“不足一届任期不可提名做一把手”之规的安排,是在市委领导与我谈话时我才知道组织上还有着“要用好各个年龄段干部”的新规。领导人的谈话让我感动不已,说经组织了解,我还算是个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同志,总书记都讲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呀。
可是,史志研究中心是个让我心里无底、胸中没数的单位,那些碰见我便说我是到了一个好去处的人,兴许说的都是礼性话、安慰话吧。说来惭愧,搞了这么多年调研,去了那么多行业,却从未到过撰史修志部门做一次调查、搞一回座谈。偏偏不了解的行当,如今单单让我来了。不过,这个单位好歹亦冠有“研究”二字,想来与我过去从事的行当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都是搞研究、都是拿笔杆的吧。我甚至想到,史志研究似乎更加有沉淀性、更加有成就感。因为,政研工作限于一个阶段、一项紧急工作之需,许多文稿挥笔急就成章,讲求速度、过程、形式,这样有些东西的生命力是值得打上问号的。而史志研究、志鉴编纂,那是要讲求“板上钉钉、铁钉铁铆”的,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作品、成果是要留世,是要起到资政、育人作用的。所以,这就需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细致的研究,需要有更加务实的专业精神和更加扎实的文字功底,需要有更加潜得下心来的沉淀和更加静得下心来的定力。可是,这些基本素养我都具备吗?
不免觉得肩上担子不轻,心中底气不足。
补了一些史志概念方面的知识,尽管还不全面、还很零碎,但很有感触、很有启发。比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讲“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之无法,则上下靡定;史之无例,则是非莫官”。比如,龚自珍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比如,梁启超讲“最古之史,实为方志”。还有在一本志书序言读到的“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这些无论是从史志地位还是从修志凡例方面的准确概括,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撰史修志的优良传统。据说历史上,撰史修志大都由皇帝亲自下诏,各级行政长官挂帅主修,负责撰史修志的人普遍为人尊敬、受人敬仰。我想,历朝历代之所以重视撰史修志、之所以尊崇史志作用,是因为史志对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状的真实记录,从短期看,可以让人们清晰地感知一个地方发生的变迁;从长远看,它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称它是以史鉴今的教材、延续文明的火种、文化自信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这么想来,我倒感到,史志岗位是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岗位,史志事业是一项意义非凡、使命光荣的事业,史志工作是一门深邃无比、没有止境的学问,史志领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同时也感到自己在人生的秋天、在有限的在职工作时间内能够踏进“史志门”是幸运的,做一名“史志人”是光荣的。
这并非是我到了哪山就说哪山话。其实,离开待了二十二年的政研室,我是心有不舍的。尽管一茬茬政研人都说政研室辛苦,甚至用“嘴起泡,尿黄尿,难睡觉”“一支秃笔,两袖清风,三餐无味,四季材料”“烟熏茶泡拟提纲,月冷灯孤写文章”等来形象表述其苦,我却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政研室辛苦归辛苦,但苦中有甜,苦中有收获。很多人说,在政研室干过的,到什么单位都不愁干不了。何尝不是呢?这么多年来,市里开展每项重点工作,都爱抽调政研室的同志;社科联每两年一届的政府评奖,全省一年一度的优秀调研成果评比,政研室的文章从来没落过空;党校培训只要班上有政研室干部,论文答辩几乎都是第一名。有人做过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研室出了四名正厅级、十七名正副处级干部。一个干部职数不多的部门能出这么多领导,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正应了那句“有为才有位”的箴言。可是,政研人的“有为”都是建立在殚精竭虑学习思考、不畏辛劳苦干实干基础之上的。我和我过去的许多同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睡到半夜来了灵感,赶紧爬起来记录那似乎是上天赐予的闪光东西,生怕稍纵即逝,这就是一种“勤”的修为。因为职责所系,政研人必须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调研、不停地思考,这些“不停地”更是一种“勤”的表现。可以说,政研人时刻都在汲取营养、探索求新,时刻都在准备释放知识储备、挑战智慧极限。正是在政研室的二十二年,我才得到了锻炼、得到了磨砺、得到了提高。
庚子年初,我们意外而又无奈地休了一个担惊受怕的长假。父母早于旧年十一月去了广东外甥那里过冬,腊月三十,本不想回保康妻兄那里团年,可妻姐从外地已回,妻子决意要去陪伴,我们全家只好赶去保康吃团年饭。大年初一,便让儿子送我回到襄阳,儿子又返回了保康。从初二开始,我每天到办公室,对已经整理、筛选的六十多篇五十余万字的调研报告,逐篇进行文字审校、修订完善。累了便闭上眼睛想,如同白驹过隙的从前岁月,自己撰写的这些调研报告作为一个载体,表达的其实是对襄阳各个不同时期客观问题的思考、发展思路的探讨、创新经验的总结、决策建议的研究,等等,这是个人足迹的印记,何尝不是时代步履的留痕。人这一辈子总要做几件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总要在走过的路上有所留痕才不枉此生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字是有生命的,其精神价值端的是无价之宝!此时此刻,静谧的襄阳城,寂寥的办公室,一幕幕漫过心头的从前的苦和累,却使自己的身心在这个有些沉重的春天里添加了一丝轻松。
收入本书的文章,均在党报党刊或一些专业期刊及网站发表过,收选时我特意在文后作了注明。我以为,这样做是对发表我文章报刊(网站)的一种诚挚感谢。
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河南中州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襄阳高新区汽车产业园党委书记、书法家李道祥同志欣然挥毫为本书题写书名,湖北长元印务科技有限公司为本书提供了优质服务,在此一并深表谢意。本书疏漏恳望读者不吝赐教。
(稿于2020年2月,原载河南中州出版社《襄阳报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