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在剧院聆听中共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作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课,收到上海文汇出版社梅文革老师微信。他告诉我,散文集《让每一寸土地都美》编辑已经完成并发排。几个月来,梅老师与我微信往来不断,电话频繁,就出版我的首部散文集从题材确定、内容筛选、篇目调整到图片选择、个人简介等,不厌其烦,反复相商,并尊重我的意见,提出他的建议,编辑思路与精细作风令我十分感动。果真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副编审项纯丹老师介绍的那样,梅老师是一位人品好、学识高的优秀编辑!
把公文以外的一些闲散记录,整理出版一本集子,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履痕,是我由来已久的愿望。有幸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原编辑李辉老师创办的《地名古今》微信公众平台认识项纯丹老师,当我把出版集子的想法告诉项老师时,她爽快答应帮助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了解该社今年书号已经用罄的情况后,项老师迅即联系上海文汇出版社,并推荐梅老师作为我的文集编辑,同时答应为我的文集作序。我与两位老师远隔千里,素未谋面,更无丁点利益往来。两位老师对我的集子却这样尽心竭力,认真负责,实在让我感慨良多。我想到了人与人交往的真诚与信赖、爽朗与善良,我想到了这个世间什么是锦上添花、什么是雪中送炭,我还想到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初心”教育,但凡能够保持初心的人,必是内心豁达、品行优良的人,必是做事肯为对方考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这样的人——项、梅两位老师,让我三生有幸地遇上了!在此,衷心感谢两位老师为我的文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衷心感谢两位老师给予我的无私帮助与真诚鼓励。
今天这篇《后记》,应该是我在市委政策研究室自己的办公室内写的最后一篇文稿。开笔不久,手机短信“嘟”地响起:“出差回来刚听说,恭喜老哥!”是一位好友对我的祝贺。连日来,类似短信、微信多多,我的基本回复是:“感谢勉励、支持!本想挂个参事、有个待遇便好。不想一不小心成了组织上‘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典型。看来,任何时候踏实干事都是正理儿!”截至昨天,市委调我到史志研究中心任职的公示期满。这是我所没想到的。还有不足三年,我就到了退休年龄,按照以往干部政策,咋也应该“改非赋闲”。从县到市,我在党委办公室、政研室待了三十五年,一直从事幕后服务工作,我没想到组织上会把我安排到前台,尤其是在不足一届任期时把我提拔到“一把手”岗位。除了感恩组织、感恩这个新时代之外,我想,一个人只要老实做人、踏实干事,清朗的世界必有一双清朗的眼睛看着你,必有一种温暖的热情激发你,必有一份珍贵的关怀礼遇你。
作为机关“文字匠”,我已累计撰写各类公文四百余万字,尤其在市委政研室工作二十二年来,我侧重于调查研究工作,先后撰写社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百六十余篇、逾百万字。我将其中进入决策、被各级党刊党报发表的八十三篇约六十万字整理出来,取名《襄阳报告》,也正待付梓。
许多朋友问我是怎样做到一手写公文、一手写散文的?我回答写公文是本分,写散文是爱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说实话,我的很多散文素材都来自本职工作,也就是在做调研工作时多留心、多思考,而且这个思考要有理性与形象两种方式。用深入的理性思考来确保写好调研报告,服务决策;再用理性思考衍生而来的形象思维去写点散文,愉悦身心。这些散文贯注了我对家乡父老乡亲,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过去和未来的无限感情。当然,仅凭这种办法和这份感情不敢说能把散文写好,但我确乎是这样做的。
收入本书的六十篇散文,均是我以楚国发祥地——鄂西北荆山城乡的变迁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承传、建设成就、先进典型以及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后,用白描的手法、诚实的叙述,来描绘“筚路蓝缕”之域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图景。那里的山间小路、林间小花,那里的美丽乡村、锦绣城镇,那里对逝者的哀挽送别,那里平凡的一人一事,那里奇美的一景一物……虽非荆山城乡物事的重大题材,却客观、真实、准确、深切地寄寓了我的所爱所思,以及我对故土沧桑变迁的无尽感怀。这里面,有的是我们共同的期冀,有的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有的却是我们共同的成长与失去……在少数篇目里,我对工业化、城市化日益加快和耸然屹立的图景,我对农耕生活、农耕文化日益蹒跚远去的背影,表达了个人柔肠百结的担忧和怀恋,以此揭示在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时期,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的重要性。
收入本书的散文,大都在各级报刊公开发表过。我想,这也得益于我把写散文同搞调研相结合。因为其中不少篇目都具有纪实性、典型性、思辨性,只不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人文视野、一些个人感怀。我没有多少散文理论素养,即或称得上是散文的文字,无不来自滋养我的荆山故土,无不来自甘苦自知的岁月磨砺,无不来自工作生活中的有感而发。我的散文观是言之有物。我一直认为,辞藻再怎么华丽,语言再怎么优美,如果内涵不够,无病呻吟,那都不是好散文。
写到这里,想到自己当下的状况,心底忽然涌上来韩愈《进学解》里的一句话:“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都不可抗拒“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自知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但过往积年累月、勤勉尽职的精神不可以懈怠,始终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秉持不可以放弃。
珍惜时光,感恩时代——
因为,上苍虽然拿走了我的过去,但给了我一个新的未来。
(稿于2019年11月,原载上海文汇出版社《让每一寸土地都美》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