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杜牧又把自己的文章手稿大部分烧掉,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
大中六年(852年)冬天,杜牧病重逝世。临死之前,事先把自己的墓志铭写完了。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44.温李新声
温李新声,是后人对温庭筠、李商隐的美称,意思是他俩开启了新的局面。“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运颓废,江河日下,感伤情绪蔓延,艳俗思潮盛行。
感伤思潮以诗歌、散文为代表,艳俗思潮是新兴的市民文学,两股思潮殊途同归,终于衍生出新的诗歌潮流,这就是风靡天下的“温李新声”。
“温李新声”的诞生,使晚唐诗坛大放异彩。李商隐是对杜甫的继承,杜牧更多是对李白的继承。反映时代精神的是李商隐和温庭筠。李贺开新声,而李商隐继之。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早在初唐时期,唐太宗及其重臣们极力模仿学习南朝的文化艺术,提倡齐梁诗风,皆用典故,雕琢辞藻,因趣味小巧而细腻,不可能开拓出诗歌创作的新局面。
当然,唐太宗学习南朝文学,与臣下唱和,不单单是个人爱好,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国策的组成部分。国策就是偃武修文,顺乎继承南朝文学的潮流,赢得天下文士归心。这正与康熙爱好汉文化,曹寅、纳兰能够擅长汉文学一样。《全唐诗》编者是曹寅为首,他深谙这点:“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盛唐时代,文人一方面做着报国济世,实现“白衣卿相”的梦想,另一方面,也绝不放弃林下雅趣,绝不牺牲内在的精神需求。李白、杜甫以及孟浩然、岑参、王昌龄、高适等往往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中。而中唐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不仅是大诗人,也是古文大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都做过职位较高的官职。相比较而言,李白去世一年后,朝廷才想起封他为左拾遗,准备起用他。
白居易等既有高官厚禄的物质基础,又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外,产生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显示了由中唐向晚唐文风的过渡。
中国诗的传统格式唯长短句尚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李商隐对前人成就来一个集大成,而温庭筠致力于长短句和小词的写作,段成式另辟蹊径走了传奇这条路。
晚唐诗人的失望中,常常隐含着一种对现状无能为力但内心不愿意放弃努力的痛苦。李商隐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身上有儒家这种传统,也有皇室宗亲的自觉,始终对朝政保持着批评。
李商隐虽然对求仕很迫切,但他是有原则的,丝毫不肯为仕进而刻意逢迎苟合,他的兀傲峭拔的风姿、他的峻节高标的情怀,使他不允许自己做有损操守的事,这些操守是他早年从处士叔读书的深刻影响,以及后来通晓人情世故之后内心更坚定的约束。
李商隐在徐州幕府时,温庭筠写过《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一水悠悠隔渭城,渭城风物近柴荆。寒蛩乍响催机杼,旅雁初来忆弟兄。自为林泉牵晓梦,不关砧杵报秋声。子虚何处堪消渴,试向文园问长卿。”把他比作成都的司马相如。
李商隐和温庭筠诗风相近,论思想深度,李深温浅。温庭筠也写过抒怀百韵,写的都是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李商隐的百韵,写的都是国家都是人民。论个性,李商隐拘谨内向,中年后,常陷入孤凄伤感。温庭筠热情外向,行为大胆放纵。一般认为,李商隐的成就高过温庭筠。
纪晓岚说:“(鹤龄)至谓其诗寄托深微,多寓忠愤,不同于温庭筠、段成式绮靡**之词,则所见特深,为从来论者所未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张采田说:“玉溪古诗除《韩碑》《偶成转韵》外,宗长吉体者为多。而寓意深隐,较昌谷尤过之,真深得比兴之妙者也。晚唐昌谷之峭艳,飞卿之哀丽,皆诗家正宗。玉溪则合温、李而一之,尤擅胜境。”(《李义山诗辨正》)
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委婉顿挫,使人**气回肠者,李义山也。自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风韵。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五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晚唐自小杜而外,惟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
范元实在《诗眼》中说:“义山诗,世人称其巧丽,问温庭筠齐名,盖俗学但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公元940年,后蜀赵崇祚汇编十八家五百首词编成《花间集》。这些作家多出生于西蜀或曾宦游此地,故被称为西蜀词人,“花间”词派的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鼻祖就是温庭筠。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六十六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
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填词是偶尔为之,真正集中精力大量进行词的创作,并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当数温庭筠和韦庄。他们使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而自有其文学独立生命,经过李煜、苏轼、辛弃疾终成主流。
温庭筠,字飞卿,是宰相温彦博的裔孙。温庭筠才情绮丽,尤其长于律诗。每次考试,须押官韵,他在灯烛下从不打草稿,只把手笼在袖子里,靠着书案,每一韵吟一次就成了,考场中叫他“温八吟”,又说他八次叉手作成八韵,叫他“温八叉”。如今他在令狐绹的书馆中进进出出,受到优厚的待遇。
因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曾借用温庭筠新作秘密呈进,戒令勿泄,而温庭筠出门就跟别人说了。令狐绹逐渐疏远温庭筠,再加上温庭筠屡屡讥讽令狐绹的短处,令狐绹不肯推荐,温庭筠屡试不第。
那个时代的人给温庭筠起个外号叫“温钟馗”,以至于有人调侃他的画像挂在门上可以避邪。《北梦琐言》记载:温庭筠有个孙子,官至常侍,别无他长,就是善于隐僻绘事。后来游至四川,本来想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到州牧门下做个门客,结果当面被拒,理由是他长得太像他爷爷温庭筠了。
温诗有《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劲,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可见他对书法既爱好,也有鉴赏力。
段成式祖上是唐太宗时期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段志玄,父亲是唐穆宗时期的宰相段文昌,外公是唐宪宗时期的铁腕宰相武元衡。段文昌带温庭筠去杜陵和段成式结伴共读。
温庭筠与段成式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酉阳杂俎》不拘一格的叙事风格、奇特怪诞的想象开创了志怪小说的先河。
李商隐在桂林郑亚幕府时,起草过《为荥阳公桂州署防御等官牒》,其中有段成式协律,宰相段文昌之子,以博雅著称,其文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他们在家族都排行十六,时人把他们三人的文章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喜欢看野史笔记,读过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牛僧孺《玄怪录》、温庭筠《乾馔子》、段成式《酉阳杂俎》,还编写了《蜀尔雅》,搜采蜀地方言土语,仿《尔雅》义例编纂字书。
温庭筠之子温宪为程修己撰写的墓志《唐故集贤直院官荣王府长史程公墓志铭并叙》云:“大中初,词人李商隐每从公游,以为清言玄味,可雪缁垢。宪严君有盛名于世,亦朝夕与公申莫逆之契,高游胜引,非公不得预其伍。”温庭筠比起李商隐来更接近世俗一些,因而能够接受当时新兴的俗词而有大量不凡之创作,并初步尝试将部分志意寄寓于歌筵酒宴间的歌词中。
范文澜《中国通史》说:“在晚唐,李商隐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发扬者,晚唐诗人温李称首,其余诗人都不能和他们比高下,因为此后诗人(包括词人)都是温李的追随者。”“温李”虽然并称,但在文学史上价值各异:李商隐博采众长,成为传统的集大成者;而温庭筠精通音律,成为一代词风的开创者。温庭筠的诗是诗向词过渡的先声,温庭筠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词时代。
韦庄编选《又玄集》,选杜甫诗七首、温庭筠五首、李商隐四首。韦庄的后辈诗人韦縠编选《才调集》,选温庭筠诗六十一首、李商隐诗四十首,“温李”占到全书的十分之一。
温庭筠在文学上十分具有天赋,文思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然而他恃才傲物,好讽权贵,多次冒犯,因此长期受到压制,终生未能中举。
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说:“七言律,开成而后,意态过于轩举,声韵伤于急促。意态轩举者,如……李商隐‘夜播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李郢‘雕没夜云知御苑,马随仙仗识天香’、薛逢‘霜中入塞雕弓响,月下翻营玉帐寒’等句是也。”
我们且看看诗风相近的这几位诗人的诗,他们和李商隐都有来往,也可能是受了影响,也可能是晚唐诗风所在。
喻凫曾作了《赠李商隐》:“羽翼恣抟扶,山河使笔驱。月疏吟夜桂,龙失咏春珠。草细盘金勒,花繁倒玉壶。徒嗟好章句,无力致前途。”感叹李商隐徒有华美篇章传世,而竟沦落不遇,与其声名极不相称。
薛逢曾作了《重送徐州李从事商隐》:“晓乘征骑带犀渠,醉别都门惨袂初。莲府望高秦御史,柳营官重汉尚书。斩蛇泽畔人烟晓,戏马台前树影疏。尺组挂身何用处,古来名利尽丘墟。”(《全唐诗》)
与女诗人鱼玄机有过一段恋情的李郢,曾作了三首诗赠李商隐。李郢写了《送李商隐侍御奉使入关》:“梁园相遇管弦中,君踏仙梯他转蓬。白雪咏歌人似玉,青云头角马生风。相逢几日虚怀待,宾幕连期醉蝶同。如有扁舟棹歌思,题诗时寄五湖东。”《板桥重送》:“梁苑城西蘸水头,玉鞭公子醉风流。几多红粉低鬟恨,一部清商驻拍留。王事有程须仃仃,客身如梦正悠悠。洛阳浸畔逢神女,莫坠金楼醉石榴。”《赠李商隐赠佳人》:“金珠约臂近笄年,秋月嫦娥汉浦仙。云发腻垂香挆妥,黛眉愁入翠连娟。花庭避客鸣环佩,凤阁持杯泥管弦。闻道彩鸾三十六,一双双映碧池莲。”
45.樊南文集
《樊南文集》包括《樊南甲集》和《樊南乙集》。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只要李商隐的《樊南文集》能够存世,唐代的骈体文即便全部散佚也绝不足惜(《中国通史简编》)。
据《宋史》所载,李商隐有赋一卷、杂文一卷、文集八卷、四六甲乙集四十卷、别集二十卷、诗集三卷、《蜀尔雅》三卷、《杂纂》一卷、杂稿一卷、《金钥》一卷、《桂管集》二十卷、《使范》一卷、《家范》十卷。如今,大多均已散失。如《樊南四六》,甲集四百三十三篇,乙集四百篇,合共八百三十三篇,各二十卷,宋以后,日渐散佚。赋和杂文也归散佚。金元时期的李商隐选本数量较多,其中元好问《唐诗鼓吹》选九十六家唐人七律五百九十六首,而李商隐诗入选三十四首,数量高于与其同名的杜牧和许浑。可惜,李商隐的尺牍现在仅存六十九篇,其中骈体文六十六篇,散体文三篇。
李商隐第一次编辑自己的文集,是在大中元年(847年)十月。那时,他正奉命出使江陵。
十月十二日夜,李商隐在船上编著了自己的骈体文集《樊南甲集》二十卷,并作序:“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后联为郓相国华太守所怜,居门下时,敕定奏记,始通今体。后又两为秘省房中官,恣展古集,往往咽噱于任、范、徐、庾之间。有请作文,或时得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十年京师,寒且饿,人或目曰:韩文、杜诗,彭阳章檄,樊南穷冻。人或知之。仲弟圣朴,特善古文,居会昌中进士,为第一二,常表以今体规他,而未为能休。大中元年,被奏入岭当表记,所为亦多。冬如南郡,舟中忽复括其所藏,火燹墨污,半有坠落。因削笔衡山,洗砚湘江,以类相等色得四百三十三件,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数之甲之取也,未足矜。十月十二日夜月明序。”
李商隐在序中坦陈自己原先是写古文的,后来才专攻今体骈文,从此往而不返。自己学写骈文,曾受令狐楚和崔戎精心指点,他觉得南朝任昉、范云、徐陵、庾信这四位骈文名家都有可笑处。骈文应讲究对偶和用典,更重要的是要写得生动,充满感情。他对杜诗、韩文、令狐楚章奏皆深有所得。他自己作文,注意工巧的对句、贴切的典实,调谐声律,清扬激壮,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在舟上,李商隐以山为笔锋,以江为砚池,笔削改定,分类编次,这就是《樊南甲集》。同时,他也自知,四六文就好比博戏与儿童初学识方位数干支之类的事情,不足以自夸。他的抱负远不在文字章奏上。
也是秋天,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隐42岁。十月,李商隐着手编定《樊南乙集》。十一月十日夜,他在序言中说:
“余为桂林从事日,尝使南郡,舟中序所为《四六》,作二十编。”“时公始陈兵新作教场,阅数军实。判官务检举条理,不暇笔砚。明年,记室请如京师,复摄其事。自桂林至是,所为已五六百篇,其间可取者,四百而已。”
编定乙集的起因是,杨本胜来到梓州后,恳切索要李商隐平常所撰写的公文。李商隐推辞不得,就编了二十卷送给他:“十月,宏农杨本胜始来军中。本胜贤而文,尤乐收聚笺刺,因恳索其素所有。会前《四六》置京师不可取者,乃强联桂林至是所可取者,以时以类,亦为二十编,名之曰《四六乙》。此事非平生所尊尚,应求备,卒不足以为名,直欲以塞本胜多爱他之意,遂书其首。是夕大中七年十一月十日夜,火尽灯暗,前无鬼鸟,一如大中元年十月十二日夜时。书罢,永明不成寐。”(《樊南乙集序》)
以前未收入《樊南甲集》者,以及自桂幕至今可取者,其间可取者四百而已。
上次舟中作序时,鬼鸟绕船。如今正是月明之时,没有鬼鸟。《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搥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又说,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能为灾咎,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
李商隐有很强的诗歌模仿能力。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风、五七言律体、排律和五七言绝句,他都比较擅长,也作过《李长吉小传》这种新兴的传奇。代草文稿是他的职业和谋生手段,但他自身确实也重视和珍惜这种工作及其成果。
诗歌文章是他对付空虚虚无的武器,佛教道教都不能满足他。
《旧唐书》对他的评价不高,《新唐书》评价稍好,到了宋代出现了模仿李商隐诗的西昆体,影响极大。而在清代对李商隐诗的评价无以复加,由最具普及性的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可以见出李商隐诗的可读性及其流传程度。
对李商隐来说,诗是生命的自我拯救,诗成了李商隐的一种生存方式。他的诗表现一种迷失,可是永远也追求不到,这就是时代精神。
他以诗人的敏感已经察觉出唐朝中兴无望,反映出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近的时代精神。
他的炉火纯青的诗歌创作,使他获得暂时的精神安宁、解脱和自由。诗歌无法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但却可以为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提供安心立命之所。
为何能成为高峰,李商隐诗一定是体现了时代精神,把日常生活加上了一层梦的色彩。
时代没有给他的,他在诗文里得到了。
46-1.锦瑟无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张锦瑟是王晏悦生前最喜欢的乐器。
往事像流水一样滑过。
这锦瑟是妻子王晏悦留下的遗物。
舱内逼仄,容不得坐起,只能躺着。
他不小心拨动了琴弦,铮的一声……
李商隐经常使用“无端”这个词语,如:“云鬓无端怨别离”(《别智元法师》)“今古无端入望中”(《潭州》)“秋蝶无端丽”(《属疾》)。这种无端,正是忧来莫名,愁去莫止。正如当年卫玠渡江说:“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曹丕对此亦有敏感的感受:“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高山之上一定有崖,林木之中一定有枝,可是忧愁袭来的时候没有方向,我根本就说不清楚它们是怎么来的。
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释云:“此悼亡诗也。《房中曲》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即以义山诗注义山诗,岂非明证?锦瑟当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集中悼亡诗甚多,所悼者疑即王茂元之女。旧解纷纷,殊无意义。”以此诗为悼亡而作,以锦瑟为兴感之物,朱彝尊、朱长孺、冯浩也都有此设想。
冯浩笺云:“言瑟而曰锦瑟、宝瑟,犹言琴而曰玉琴、瑶琴,亦泛例耳。有弦必有柱,今者抚其弦柱而叹年华之倏过,思旧而神伤也。”思华年是诗眼,义山诗每首有诗眼。怅,领起全篇基调,意多违是全篇主旨。
婚后,他们两人锦瑟在御,夫唱妇随,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也正是因为这桩婚事,转年他参加释褐试,在吏部已经通过的情况下,又被中书省拿掉了。
堂叔是真隐,隐士。锦瑟惊弦破梦频,已经奠定了一生的基调。
结婚以后,离多聚少,他辗转幕府二十年。当年妻子去世,他从汴州星夜兼程,赶回京师,也未及见上最后一面。锦瑟还在室内,妻子长辞人间,真是“锦瑟长于人”。
去东川柳仲郢幕府的时候,他把子女托付给韩瞻夫妇照顾,锦瑟弹奏起来哀怨断肠。锦瑟没来由地为什么这么多弦?他轻拂锦瑟,弹奏一曲,一弦一柱,都使他想起美丽的青春华年。
元好问认为,柳宗元深受谢灵运的影响:“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红色琴弦极美,透过声音知道弹琴的人的内心真正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这才是知音。没有一个共鸣的心,所以是寂寞心。
只有心心相印,以心正心,才能捉到触摸到当时的感觉,也许这是唯一的途径:以心感知。
一片忠君之心不被人识,正如同屈原。有言外之意,还可以引申,对朝廷忠心,而不被识,无人赏识之心,却是当时寂寞心。
从生理学上讲,心作为方寸之地,自然放不下天地万物,但却可以用思想和情感把握宇宙天地。作为个体的人,心是打“通”人与天地的桥梁。
作为个体,千差万异,其间相通的是心灵。孟子引述孔子“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人心如此微妙,出去回来,没有一定时候,没有人知道它的方向。
《红楼梦》是曹雪芹晚年极穷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只有八十回,岂不寂寞?项羽当“四面楚歌”时,岂不寂寞?李煜“锁清秋”,岂不寂寞?
织女星不寂寞?牵牛星不寂寞?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岂不寂寞?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少妇岂不寂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岂不寂寞?
无可奈何花落去,岂不寂寞?似曾相识燕归来,又开彼岸花。古人的诗句,留下的是一种心心相通的感觉。种子的信念平淡到让人忍无可忍,寂寞至极,而岁月静好。
46-2.蝴蝶晓梦
船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当年就是从这里星夜奔回长安,还是没赶上见妻子一面。自己对这片中原大地,有着多少的忠诚与背叛。庄子、宋玉、贾谊、王昌、王粲、杜甫、韩愈、李贺,这些老乡都是他效法而又有他的影子。
天将亮时做的梦称为晓梦。《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比如宋玉的“悲秋”,正是李商隐的“伤春”,李商隐时常以宋玉自况。
在这片中原大地上,他的同乡庄周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他也自称为“蝶”,如《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的“战功高后数文章,怜我秋斋梦蝴蝶”,如《青陵台》中的“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李商隐的确曾经有过一个美好的志愿和理想,就是入蓬山翰林院,欲回天地,否则不会这么决绝和痛苦,不过那只是一场晓梦啊,最终实现不了。
正如杭世骏所言:“楚雨含情,银河怅望,玉烟珠泪,锦瑟无端,附鹤栖鸾,碧城有恨。凡其缘情绮靡之微词,莫非塞劳愁之寄托。”(《李义山诗注序》)
46-3.天涯春心
比起个人仕途,李商隐更多忧虑的是国家兴衰。世事的变迁、人生的坎坷让他心碎,但比起对国家衰亡的忧虑这又算得了什么?正如望帝魂灵化成杜鹃鸟,眼见故国灭亡,内心十分痛苦,每当桃花盛开之际,便一声声地叫喊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王朝的春天一去不返,整个国家看不到希望。看到国运将倾的趋势,而身在其中又无能为力,这才是他最大的伤春,“若比伤春意未多”!
《华阳国志》《太平御览》《说文》《蜀记》《成都记》等均记载了这样的故事。蜀王望帝杜宇传位给鳖灵,鳖灵却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当时秦国常想吞灭蜀国,但是蜀国地势险要,秦王使诡计说有金牛送给蜀王,蜀王派蜀国五个大力士去凿山开路把金牛拉回来,运回后发现是石牛。秦王又生一计,托人向蜀王讲,金牛是没有,但是有五个天仙似的小姑娘,想送给蜀王。蜀王是好色之徒,再次派五大力士到秦国接回美女。在回蜀国经过梓潼这个地方,看到一条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钻去。五位壮士抓住蛇的尾巴往外拉,只听到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大山崩塌下来,壮士和美女都死在山里,一座大山化为五座峰岭。秦王派大军从金牛道进攻,很快便灭了蜀国。望帝魂灵化成的杜鹃鸟,眼见故国灭亡,内心十分痛苦,每当桃花盛开之际,便一声声地叫喊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他想起,荥阳公郑亚走后,他在幕府收拾等待新官上任交接公务。眼看着春天已经过尽,人生接近最绝望的时候,他的悲痛远远超过了天涯羁旅之愁,深深浸透着人生挫伤和幻灭的痛苦。
夕阳黯淡下去,他在桂林府衙里仰望树梢顶上的花,这最高处的花,也是盛开在最后的花,春日迟开之花,大器晚成之花,不禁黯然神伤,作了《春日》: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或可译为:
繁花似锦的春天独在天涯,
天边的红日又在渐渐西斜。
美丽的黄莺啊你若有泪水,
请为我洒向树梢顶的娇花。
李商隐是一个政治嗅觉十分敏感的人,他清醒地看到,唐朝在有“小太宗”之称的宣宗治理之下,不过是夕阳余晖,迟早也会消失在历史潮流之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6-4.沧海遗珠
前面就是洛阳,多少个明月夜。
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晶莹闪烁,盈盈有泪。他在东川曾写过“灵山拂席,沧海求珠”。
古人相信满月时,大海中蚌胎里的珍珠能与月亮一同圆满。《文选》:“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珠在胎中,若怀孕然,故谓之胎)李善注:“明月珠,蚌子珠,为蚌所怀,故曰胎。”晋左思《吴都赋》:“蚌蛤珠胎,与月亏全。”《文选》:“穷性极形,盈虚自然;蚌蛤珠胎,与月亏全。”吕向注:“蛟蛤珠胎皆盈亏之物。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缺。”汉班固《答宾戏》:“宾又不闻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隋侯之珠藏于蚌蛤乎?”《洞冥记》:相传吠勒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述异记》:“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晋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大戴礼记》云:“蚌蛤龟珠,与月盛虚。”《吕氏春秋》云:“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
唐朝工部尚书阎立本欣赏狄仁杰,异其才,说:“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作者借用珠月盈亏和鲛人泣珠的故实,把沧海、明月、珍珠、眼泪这四种物象与典故叠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贬死崖州的长者的怀念与哀思。
珠即是泪,泪即是珠。既是神话,又是现实。至于它是鲛人的泪珠,还是作者的泪珠?是“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的泪珠,还是事主李德裕“登崖州城”黯然神伤的泪珠?
李德裕病逝崖州、令狐绹拜相,这两件事标志着绵延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终成定局。牛李党争的骨干人物,如令狐楚、崔戎、萧澣、王茂元、周墀、郑亚、卢弘止、柳仲郢、令狐绹,他都有过密切的接触,并且还为李党领袖李德裕作了《太尉公会昌一品集序》,为牛党领袖牛僧孺作了《奠太尉牛相公文》,为令狐楚、王茂元、崔戎等写了遗表,为白居易等写了墓志铭。他一生与牛、李两党重要成员均有交往,他从来不问阵营,只问是非。
《淮南子》里说,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之药,妻子嫦娥偷服后奔入月宫。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玉宇,恐怕难免会觉得清冷寂寥?
李商隐想起当年在玉阳山修道时见到的宫女、女冠,她们高居在碧城之上,如今仍在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吧?何止宫女、女冠,即使是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即使是本朝的敬宗、穆宗、武宗,谁又不是醉心于修仙成道,妄想长生不老,可是即使真的成仙又能如何?
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十年长梦采华芝,才终于中了进士;此后经历近二十年幕府漂泊,妻子已经去世了,自己还在漂泊。父亲早年为他取名“商隐”,是希望他能够像商山四皓一样功成身隐。他也是时刻想着江湖归白发,不辜负父亲期望。可是自己这一生,无端陷入党争,不能自拔,真是“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醆芳醪不得尝”(《有感》)。
他和所有划时代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这就是迟到的理解。由于对人类及其命运的洞察和揭示带有超前性,所以难以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孤独和寂寞的处境。他的每一首诗里都有自己的影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嫦娥是他,蝉依然是他。
孤烛扁舟,寒更永夜。
46-5.蓝田生玉
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玉石沐浴在冬日暖阳之下,远远望去散发出淡淡烟霭,走近前却又什么都看不见。戴叔伦有言:“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称:“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又称:“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蓝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玉之地。李商隐在《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说:“蓝山宝肆不可入,玉中仍是青琅玕。”
当年,李德裕南下,李商隐这穿着青袍的小吏,来送骑着骏马的李德裕。时人唯恐避之不及,他又追随郑亚南下,引起令狐绹的天霆震怒。李商隐南行时,弟弟羲叟相送至蓝田韩公堆,说起父亲赴浙东西幕,客死他乡,母亲又在不远处樊南去世。弟兄俩抱头痛哭,以为此生再也不能相见。
《北齐书》记载,陆云驹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赏识。邢邵曾经对陆云驹的父亲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陆云驹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陆云驹死后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
《三国志》:“(诸葛)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四个季节,一年四季,冬日暖阳。下面的四句用了四个典故描写人生四个阶段,青少年、中老年。“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是说的遗珠之憾。“衮师我娇儿,美秀乃无匹。”老珠已老矣,时光已到了下一代。“蓝田种玉”的典故描写时光已流到了下一代。
张采田曾说:“二句谓卫公毅魂,久已与珠海同枯;令狐相业,方且如玉田不冷。”(《玉溪生年谱会笺》)
冯浩云:“说诗最忌穿凿,然独不曰‘以意逆志’乎?今以知人论世之法求之,言外隐衷,大堪领悟,似凿而非凿也。如《无题》诸什,余深病前人动指令孤,初稿尽为翻驳,及审定行年,细探心曲,乃知屡启陈情之时,无非借艳情以寄慨。盖义山初心,依恃惟在彭阳,其后郎君久持政柄,舍此旧好,更何求援?”(《玉溪生诗笺注发凡》)
这些凄凉悲怆的往事,哪里需要等到而今来追忆;即使是事情发生的那些年月,就已经使我惆怅、使我迷惘了。
46-6.此情可待
李商隐生逢唐代“牛李党争”,在岳父和恩师两个阵营之间徘徊,出入牛李之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王安石晚年陷于北宋“新党”“旧党”党争中,深深地理解李商隐。他说,虽老杜无以过也。他首先是政治家,自然以政治眼光看杜甫和李商隐,看诗作中的忧国忧民情怀。要挖掘王安石欣赏李商隐的这种精神的内在联系。“王荆公晚年亦喜义山诗,以为唐人之学老杜而能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
王安石援引孟子为精神支柱:“不妨举世嫌迂阔,赖有斯人慰寂寥。”
孟子认为孔子是了不起的圣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万人,我照样向前走去。
孟子的著作,是王安石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王安石认为自己真正理解了孟子的思想,决心继承孟子的事业,推行孟子的政治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世人不识我,后世人当谢我。”
王安石在变法中,曾受到过种种攻击,他从不妥协退缩,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坚信不疑,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王安石和孟子的理想抱负相同、遭遇相似,所以把一千多年前的孟子作为精神上的知己。
46-7.当时惘然
他的一生面临着歧路,在他的诗文中,歧路一词出现几十次之多。他的一生面临着二律背反,面临着两难选择,面临着忠诚与背叛。
他的父亲为他取名“商隐”,是希望他能够像商山四皓一样功成身隐。他以皇室宗亲自居,一心效忠朝廷,总想在做出一番事业之后归隐江湖,却总是穿青袍的八九品小官,从来接近不了蓬山翰林院。
他被人视为多情,“诡薄无行”。他与妻子聚少离多,妻子去世未及见面,两个孩子幼小无依。他在妻子王晏悦死后戒酒,不参加聚会,拒绝幕主指配的才艺双绝、倾城倾国的张懿仙。
他自幼跟着堂叔学习古文,功底颇深,16岁就写出《才论》《圣论》,名动一时。后来又得到当时两大骈文高手精心指点,改学今体骈文以适应社会。
他一生想着为朝廷效力,却在幕府漂泊二十余年,在朝廷做校书郎和正字小官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他的职务多是八九级着青袍的小官,长期寄人篱下。天平军节度使破例在他还是白衣百姓时即聘请入幕,兖州节度使派儿子接他入幕关闭衙门长谈,桂林节度使给了他独当一面的机会,徐州节度使给了他最高的职衔,东川节度使给他的薪水比节度使自己薪水还高。他还在兴元节度使、太原节度使、华州观察使等幕府待过,一生想入朝廷而不得。
他和牛李两党都有极深关系,他受知于牛党令狐楚,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他对恩师和岳父从无二心,谁得势时都不去靠近,却得到双重误解。他在李党领袖李德裕被贬的时候,毅然追随其亲信南下,令牛党产生雷霆之怒。他在李党领袖李德裕下台后高度评价,又奉命给牛党领袖牛僧孺写了祭文。
他作为本朝宗室,每一首咏史诗都有当朝皇帝的影子,从太宗、玄宗到自己所经历的敬宗、文宗、武宗、宣宗。
他的时代面临着宦官擅权,晚唐八个皇帝有七个是宦官废立的,还剩一个为灭唐的朱全忠所杀。他却毫不掩饰地猛烈抨击宦官,并在得罪宦官的刘蕡去世后,连续写诗悼念,这在当时绝无仅有。
他的诗晦涩难解,却被后人模拟形成西昆体,并被最普及的《唐诗三百首》选载广泛流传。
他年少为谋生计抄写佛经,年轻时在玉阳学道号玉溪生,后来移家樊川号樊南生,晚年一心向佛,捐出自己的俸禄刻印佛经,事迹进了《高僧传》,但是底色依然是儒生。
他不行卷,不请托,欲凭才华中举,一直考了十年。中进士后,正面临着参加考试释褐授官,却不识时务仿杜甫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猛烈抨击当朝执政者,终于没有通过考试。
在李商隐身上,积淀着整整一个时代的雨雪风霜。
诗人作为肉体的存在,及其固有的世俗要求,时刻把他抛入“两难选择”之中。这是诗人的痛苦之源,也是对他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考验。在这些选择当中,最棘手的不是善与恶之间的选择,而是善与善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两难选择。
在善与恶之间作出选择时,尽管可能会出于功利上的考虑影响对善的认同,但是道德律总会先验地告诉什么才是值得的;但是,当善与善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感到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迷茫,也就是惘然,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究竟应当何去何从道德律似乎也无能为力了。
春心托杜鹃,不如归去,声声啼叫,是在说“商山四皓”,是在说“永忆江湖归白发”,他的诗,每一句里都有自己。少年。春天。
晓梦迷蝴蝶,如梦幻泡影,欲回天地入扁舟,终成虚幻,是白日梦。中年。夏天。
沧海月明,遗珠有泪。在官场,明珠见弃,刚在仕途起步,就遭到朋党纷争,被多人甚至好友误解。壮年。秋天。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自己毕生的功德,竟然是二十年幕僚留下的文章和向佛心得。他的每首诗作每篇文章里面,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老年。冬天。
李商隐最后一次旅行,终点在哪里,先回长安吧,可是路上多病,向往着长安,终究没有能到。在舟中,骑马已经艰难,到了潼关又折回来到郑州。
他随着下行船回到荥阳。他给羲叟、韩瞻去信,告知自觉身体不支,不回长安了,要回到荥阳。
父亲李嗣卒于浙东,母亲卒于樊南,崔戎卒于兖州,萧澣卒于遂州,令狐楚卒于兴元,王茂元卒于许昌,郑亚卒于循州,李德裕卒于崖州,卢弘止卒于汴州。
这里是自己从小随堂叔读书的地方,这里是母亲归葬的地方,这里是徐氏姊、堂叔等安葬的地方。
今后,他就在荥阳,他哪里也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