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谁主谁仆:皇权、宦官、宗教02(1 / 1)

李商隐 王军 3024 字 9天前

他在玉阳山学道的时候,穆宗的女儿安康公主还在道观,随公主静修的有宋氏姐妹,都是绝色佳人。其中一位叫宋华阳,才色容貌出众,正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所描述的东邻女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两座城池的人都被她的美貌迷惑住了。

这些随公主而来的宫女、女冠,居处高高在上,就像道教元始天尊以碧空彩霞为城而居的碧城。他曾经看见公主带着宋华阳,乘着七种宝物装饰的车子,由黑白相间毛色的骏马拉着,沿白道驰入晚霞而远去:“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无题》)

李商隐还写下“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谢蕊珠人。但惊茅许同仙籍,不道刘卢是世亲。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昨日》);“一片非烟隔九枝,蓬峦仙仗俨云旗。天泉水暖龙吟细,露畹春多凤舞迟。榆夹散来星斗转,桂华寻去月轮移。人间沧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一片》);等等。

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男女道士平时不在一个道观,但是开道场、做道事经常往来。特别是赶上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道教的三会日,道士、女冠都要斋戒并一起做法事。

李商隐见到有些宫女、女冠,罔顾仙家戒律,和年轻的道士鸿雁传书、佳期欢会。不禁想起《荆楚岁时记》里,汉代张骞为寻河源,曾乘木筏直至天河,遇到织女和牵牛。又想起宋玉《高唐赋序》所载,楚国先王来高唐游玩,遇到一名女子自称是巫山之女,自荐枕席,说自己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李商隐看男女道士**,心旌神**。许多道士是终生不曾下山的,许多宫女、女冠也是如此。在五月榴花照眼明的时节,他想到,榴花鲜艳夺目,只需一年就果实累累,酸甜可口;而瑶池碧桃要一千年才结果,是那样遥不可及,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石榴、碧桃这两者孰优孰劣:“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籽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石榴》)

修道的时候,李商隐还看了许多传奇神话,读到不少情节离奇曲折、想象丰富奇特的故事。传奇是本朝流行的文言小说,以史家笔法传奇闻逸事,语言多为散体,多四字句,句法整齐,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他记得《飞燕外传》里说,真腊夷献万年蛤、不夜珠,光彩皆若月,照人亡妍丑,皆美艳。又曾读到《太真外传》:“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而歌舞。”

《飞燕外传》:属国进献万年蛤和不夜珠。皇帝将万年蛤赐给皇后,将不夜珠赐给婕妤。皇后将万年蛤装点成五色金霞,帐中常常像满月当空一样。久而久之,皇帝对婕妤说:“我白天看皇后,没有晚上好看。”婕妤听了,就借着祝寿的名义把不夜珠送给了皇后。

在玉阳山,他亲睹亲闻亲历了许多事情,后来写下《碧城三首》。第一首诗从女子的角度,写她等待情人而没有来,在孤寂中度过漫漫长夜。正如清晓的露珠不可以永恒不灭,这样的恋情连第二天的阳光都禁受不起: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或可译为:

高高的仙居之地阑干曲曲弯弯高入云天,

女子头插犀角簪一尘不染美玉温润避寒。

神仙居处要依靠高雅的仙鹤来传递书信,

多情女床山没有树木遮掩不能栖凤息鸾。

长夜将晓看星星渐渐沉入海底如在目前,

晨曦已上雨云慢慢飘过隔银河望眼欲穿。

如果清晓的露珠像太阳般明亮永不干涸,

月亮之下供奉在水晶盘里与你朝夕相伴。

在道观,他见到女子的形体之美,就像汉乐府《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的一般,而那些女爱男欢的场景,正像“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他那时正年轻,就像楚国公子鄂君子晳一样仪态翩翩、风姿俊朗。可是他徒有鄂君的外貌,却没有他的奇遇。鄂君有次乘舟时听到操桨的越女吟唱,陶醉于悠扬歌声,却不知道歌词大意。精通越语的随从将歌词翻译成楚语:“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扬起长袖,拥着越女同行,举绣被而覆之。

他又想到了刘向《列仙传》里“萧史者,善吹箫。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和“郑交甫见江妃二女而悦之。郑致辞,请其佩,女遂解以赠之”的故事。可是他也没有萧史和郑交甫他们那样的艳福,只是从男子的角度,写下了男子的回忆与等待: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或可译为:

对着身影闻听声音就已经觉得楚楚可怜,

形体似仙池出水芙蓉荷叶娇嫩交错相连。

如果没有遇到他这样的人切莫回首留情,

绝不可轻佻随便看见别人就亲热地拍肩。

你就像紫凤热烈奔放撒娇衔住佩玉不放,

他多想赤龙奔腾狂纵疯狂拨动你的琴弦。

却只能如鄂君怅然远望伫立在半夜舟船,

焚香铺被等待你不到面对夜空独自无眠。

在《汉武帝内传》和《汉武故事》里都记载,七月七日夜,西王母至,乘紫云辇,降武帝阙庭。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眄,神姿清发,真美人也。李商隐又想起《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珊瑚似玉,红润,生海底盘石上。传说海人先作铁网沉水底,贯中而生,绞网出之。他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下了第三首诗: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或可译为:

牛郎织女七夕总有相会之时,

门帘珠箔至今低垂苦苦等你。

一轮明月升起窥见玉兔影子,

绞起铁网却没拉到珊瑚树枝。

何方神奇之术留住美好光景,

收集精致纸张写下满腹相思。

汉武帝会仙女传记已经传开,

还有什么隐秘事能瞒过人世?

37.舍生求道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或可译为:

佛家一心向道精进修学前迹可寻,

为求佛法妙理舍弃生命结愿重重。

芥子之小微尘也能包容大千世界,

须弥之大举起众生稳坐尖头针锋。

珍珠在蚌胎中尚未丰满盼望月圆,

琥珀经历千载形成前身却是老松。

如果笃信佛经中所说的真实话语,

过去现在未来三生缘会一夕修成。

这是李商隐在蜀地写的一首《题僧壁》,诗里引用了大量的佛教故事。

陆昆曾云:“义山素通禅学,奇章秀句,皆从慧业中得来。”(《李义山诗解·题僧壁》)

《六祖坛经》记载,僧法达,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惠能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法华经》的全名是《妙法莲华经》。《法华经》在佛教中极为重要,因为这是佛在最后临近涅槃时所讲的。佛说了四十九年的法,说了很多很多,所以在表面上看,先后所说的法就有些不一致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大乘法和小乘法上的差别。佛以前所说的法,是权宜随机而说的,而在《法华经》里才说的是最真正实在的法、最根本的法。在这个法里,大乘、小乘、无上乘都归宗于此,所以是最圆最妙的,其他法都不可以与它相比。的确是这样,因为这部经是专门讲如何成佛的呀!

在这一层意义上讲,佛所说的一切,都是一乘法,没有什么三乘法,只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所讲的深浅有所不同而已。

法达来礼六祖,头不着地,六祖马上呵斥他“头不着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发出的话,刚好对在法达心里去,刚好对着他的病处。

佛说了四十九年的法,说了等于没有说。如果懂得了佛无言,才真正是在念《法华经》,而且声声如雷,声声都是莲花。

六祖认为,全部《法华经》说了那么多,其主题是:“诸佛世尊,唯此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最伟大的因缘是什么呢?就是佛的知见,就是要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的智慧,也就是要让众生认识人生宇宙和万法的真实相。

法达得到六祖的开示后,有所省悟,以为“但得解义”就可以“不劳诵经”了。六祖马上纠正他说:“经文有什么过错呢?又怎么会障碍你自己呢?要知道,迷悟的关系是由你自己,迷也由你,悟也由你(李商隐的诗也是如此)。你若口诵心行,就是你在转经。你若口诵心不行,就是经在转你啊!”法达这时才终于言下大悟。

大乘佛教经典记载,佛在过去诸世修菩萨行时曾投身饲饿虎,又曾割肉济鹰饥,曾言“他好布施,不逆人意。若使有来从他乞求头目髓脑,及与妻子,汝莫生阂坏吾施心”。《因果经》说:“菩萨昔日以头目脑髓以施于人,为求无上真正之道。”《报恩经》也说:“有婆罗门往乞其头,王许之。婆罗门寻断王,持还本国。又转轮圣王为求佛法,有一婆罗门言,若能就王身上剜作千疮,灌满膏油,安施灯炷,然以供养者,他当为汝解说佛法。”“大转轮圣王见一切众生,起大悲心,剜身千灯,求此半偈。”

俗谓,芥子纳于须弥,须弥纳于芥子。世间万物大小都是相对的。佛家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说:“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如持一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涅槃经》说:“尖头针锋,受无量众。”贝多树高六七丈,经冬天不落叶,僧人取树皮书写经文,借指佛经。《法华经》:“如所说者,皆是真实。”《金刚经》:“是真语者,实语者。”《譬喻经》云:“王舍国人欲作寺,钱不足,入海得名宝珠。”

传说松脂从树上坠落,沉埋于深不见底的土地,千年之后化为琥珀。《博物志》记载:“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蚌未成珠已思月圆,琥珀融成转忆旧松。珍珠永远带着蚌壳的光彩,琥珀燃烧时仍有浓浓松香。

《华严经》:“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疏中说:“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是文殊菩萨示现之地。

李商隐在桂州返京途中,遇到帆破桨坏,而终究平安,在恍惚迷茫中对佛理颇有些感验:“或公干漳滨,有时疾疢;或谢安海上,此日风波。恍惚之间,感验非少。”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约人乘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惊恐失色,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兴致正高,朗吟且吹口哨。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便继续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起来。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他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主体的华夏文化。佛教诞生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东汉初这一段时期内。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表明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文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已经结束。中国从汉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国,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所以许多印度高僧都说中国人有“大乘气象”。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其中,先有隋代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最早成一家之言。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的创立。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由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把释迦“拈花正宗”传入中国,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

在唐末以后,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时期的中国,禅宗就代表着佛教。所以李商隐对禅宗是非常熟悉的。唐武宗灭法运动的打击中,佛教在中国,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唐末灭法这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

禅宗是千余年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代表,深深影响了佛教各宗派,远传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并渗透整个中国文化,促成了禅化的宋明新儒学和宋元新道教的成立,影响极其深远。

佛教深深地进入了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唐朝的寺院经济十分发达,它们多拥有庄园。信徒的施舍是寺院庄园田地的最大来源,这是宗教与经济的巧妙结合。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东川,李商隐遇到了智玄法师。智玄即知玄,俗姓陈,世称陈菩萨,眉州人。智玄是著名大德,法门龙象。文宗时,供奉内廷,曾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武宗灭佛,归巴蜀旧山。大中时期,复归长安。大中八年(854年),上章乞归故山。他以弟子礼事智玄。

在梓州期间,他写的很多诗都与佛教有关。比如,“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奉寄安国大师兼简子蒙》);“人非四禅缚,地绝一尘喧”(《明禅师院酬从兄见寄》);“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磐,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北青萝》);“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忆住一师》);“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华师》);等等。

李商隐对儒、道、释三教均有涉猎,儒学成为他追求“经国济世”理想的根基,而佛学、道学则成了他修身养性的精神寄托。《题僧壁》诗句首称“若信”,可见他不过借佛遣怀而已。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楞伽山说法时大放光明,身上一一毛孔出一莲花,其花微妙,各具千叶。是诸莲花,各出种种杂色光明,是一花各有一佛,圆光一寻,金色晃耀,微妙端严。

李商隐诗上有注解,说出于《大般涅槃经》,人的身上有无数的毛孔,而释迦佛的每一个毛孔上都会生出一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都会坐着一尊佛像。何方可化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一树梅花一放翁。

《大般涅槃经》:“世尊放大光明,身上一一毛孔出一莲花,其华微妙,各具千叶。”

他因此写下了《送臻师二首》:

其一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其二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