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姓名可考的唐朝进士共两千七百四十八名,以唐朝实考二百六十六次计算,平均每年录取不到十人。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来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使寒族士人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踏上仕途。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荫入朝做官日渐衰微,这是科举制度的一大进步。但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通过科举制取得政治地位和权力的新的官僚集团操纵科举考试,又引发了新的矛盾。
特别是晚唐,科举考试竞争日趋激烈,考生必须奔走于公卿门下,取得他们的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才有录选的可能。而及第后,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恩师”,自称“门生”;同榜及第的进士称“同年”,他们互相援引提携,遂为朋比,附党背公。
唐代进士考试实行实名制,考卷不需弥封、誊录,对考生在应试之前干谒请托从未加以禁止。考生可以将表现自己文采和思想的作品,或诗或文或小说等,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呈献给礼部的叫“公卷”,呈献给名公臣卿的叫“行卷”。主考官评阅考卷,也会参考应试举子在文坛上的名声及其他作品。
当年白居易谒见顾况行卷。顾况看着他的名字徐徐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等到读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顾况嗟叹,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韩愈的大弟子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以乐于提拔后进而知名。当时,越州考生朱庆馀担心自己的应试,就作了《近试上张水部》(一作《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用比兴手法,以新嫁娘自喻,以公婆比张籍,探询考试情况。张籍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一时声名大震,后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
当时的李商隐年轻气盛,耿介清高,前后五次参加考试都没有提前行卷:“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居五年间,未曾衣袖文章,谒人求知。必待其恐不得识其面,恐不得读其书,然后乃出。”(《上崔华州书》)
十二月,中书舍人崔龟从出为华州防御使、兼御史中丞宪衔。他写了《上崔华州书》:“中丞阁下,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邪?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
李商隐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非周公、孔子所独能,道是从亲身体验中得来的,自己身上也有道。他认为,作文不应讳忌时世,亦不应甘居百经万书之下,应挥笔为文,不去模仿古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途中耳。”(《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他对经书以外的异品殊流非常重视,对于仙道杂记、小说稗史都特别注意。
到了开成元年(836年),整年李商隐都滞留长安,夏天开始生病。身处京师可以奔走权门,打探消息,得到援引。考取之后,还要各种关系提携,才能顺利通过吏部考试,踏上仕途。
李商隐到处投谒,希望有人赏识。但是这一年的奔波没有多大效果。李商隐在献谒公卿的文章里充满耿直峻切的言论。比如说,李商隐认为孔子不必独尊。
李商隐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在收到他的文章之后,有的干脆置之不理,有的浏览一下不耐烦朗读出来,有的总算朗读出声,但不是读错了字,就是读错了句读。所以他不愿再学着别人行卷,除吉凶书及人凭倩作笺启铭表之外,不复作文。而李商隐“进不敢问,退不能解,默默已已,不复咨叹”(《与陶进士书》)。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26岁时,第五次应试,才终于登进士第。而这,多亏了令狐绹的热情相助。
李商隐自大和三年(829年)与令狐绹相识,两人的关系颇为亲密。两人一同读书研艺、赋诗赏花,可谓形影不离。
李商隐和令狐绹的关系最好,经常开他玩笑:“官书推小吏,侍史从清郎。并马更吟去,寻思有底忙?”(《赠子直花下》)开成元年,在令狐绹初迁左拾遗时,他曾作《令狐八拾遗绹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二十中郎未足稀,骊驹先自有光辉。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蕴归。汉苑风烟催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李商隐写给令狐绹的诗最多,如《酬别令狐补阙》《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郎中》《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和令狐八戏题二首》《子直晋昌李花》等在诗题上标明寄赠令狐绹的,就不下二十首,还不包括题目上没有标明而实际上也是寄给令狐绹的诗。
大和九年(835年)四月,令狐绹在门下省任左补阙、左拾遗,专门对圣上进行讽谏和举荐人才。由于李商隐不屑于向权贵行卷,令狐绹每年都帮助李商隐抄出旧文呈给礼部,推荐李商隐:“岁岁为写出旧文纳贡院。”(《与陶进士书》)
开成二年的考官高锴一向敬重令狐绹,认为他很贤明。有一天在朝上遇见令狐绹,两人寒暄。高锴问令狐绹谁是他最好的朋友。令狐绹连说三次“李商隐”,说了三遍就退下了,也没有说请高锴关照的话。高锴心领神会,就录取了李商隐。
李商隐和令狐绹关系出现裂痕是在开成二年秋天。当时,李商隐准备去王茂元幕府。令狐绹不同意,他们闹得非常不愉快。
李商隐写信给令狐绹:“子直足下,行日已定,昨幸得少展写。足下去后,怃然不怡。今早垂致葛衣,书辞委曲,恻恻无已。自昔非有故旧援拔,卒然于稠人中相望,见其表,得所以类君子者,一日相从,百年见肺肝。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困不动,固不能有常合而有常离。”“首阳之二士,岂蕲盟津之八百,吾又何悔焉!千百年下,生人之权,不在富贵,而在直笔者。得有此人,足下与仆当有所用意。其他复何云云。但当誓不羞市道而又不为忘其素恨之母妇耳。商隐再拜。”(《别令狐拾遗书》)
首阳二士,是殷末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李商隐借以作为能够效忠王室的典范。盟津八百,是周武王在孟津会盟诸侯,他代指臣下私自结党,誓以效忠王室为己任。
当时李商隐正年轻,血气方盛,所以这封书信锋芒犀利,既蔑视权势,又信赖史笔,表述了不懈精进的一种信念。
与令狐绹的隔阂深化于开成五年。在这期间,令狐绹父丧服阙,仍为左补阙,兼史馆修撰。李商隐写了《酬别令狐补阙》。在诗中,李商隐说,令狐绹帮助自己中举,自愧无报。自己与王茂元女结婚,希望他不要见疑。他像鹤辞侣,迹虽暂离;又像蝉抱枝,心仍永托。要是令狐绹在位不推荐自己,只好以魏勃见齐相曹参的方式来替他扫门了:“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
7.秘书省校书郎
秘书省校书郎是李商隐在朝廷中担任的第一个正式职务。
开成四年(839年)春,李商隐28岁,他再次从泾州去长安应释褐试。这次被顺利录取,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杜牧、钱起、元稹和朱庆馀等都是校书郎出身。李德裕也曾以门荫授秘书省校书郎。
秘书省隶属中书省门下,主要从事“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秘书省是古代的国家图书馆,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就曾做过周王朝国家图书馆馆长。
秘书省这个机构初设于东汉,包括藏书馆和档案库。唐高宗初年改秘书省为兰台,睿宗时复称为秘书省。秘书省设秘书郎四人、校书郎八人、正字四人。校书郎为正九品上,正字为正九品下。正字和校书郎一起,为典籍史册进行校对和订正讹误。
隋代建立,秘书省藏书只有八千卷。到隋开皇三年(583年),达到三万余册。唐代文宗时,诏令秘阁搜访遗文,日令添写。至开成初年,李商隐任校书郎的头一年,秘书省藏书达到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
图书是一卷一卷存放,其形制如同条幅的卷轴形式。当时的藏书家,如褚遂良藏书至数十百卷,韦述家聚书二万卷,王涯家藏书数万卷。
当时所有图书都是人工抄写,抄写人偶有不慎,比如漏字或认错字,就会出现失误。当然,由于人为传抄导致的书籍文字错误只是图书校勘的原因之一。此外,战争对图书的损害具有毁灭性,由于佛寺受到战乱的冲击较小,所以古代图书常常存放于佛寺之中,白居易就把他的诗文集存放于几处佛寺之中。虫蛀的损害延续时间较长,一部书籍经常被噬咬得千疮百孔。继秦始皇焚书之后,项羽又火烧咸阳宫,把秦代的国家图书毁于一旦。唐代建立,李渊想把隋炀帝藏在洛阳的图书运抵长安,船行到三门峡时触礁沉没,全部图书尽葬鱼腹。
秘书省藏有从水、火、兵、虫之害中残存下来的许多断简残篇,正需要校书郎和正字琐碎而耐心的工作。唐代的抄书是一项很专门的职业,对抄手的书法水平有着严格要求。
李商隐初任校书郎,志得意满,作了“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秘书省地位清高,富藏文书典册,以玉山比喻秘书省。玉山,是群玉之山,周遭山形颇中绳墨,上古帝王以此为珍藏书册的府库。
玉山册府是秘书省现成典故,是帝王藏书之所。《穆天子传》:“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唐人一般以玉山指秘书省,以蓬山指翰林院。
在秘书省期间,李商隐如鱼得水,除了大量阅读藏书,他还自己动手编写了手册《金钥》,内分帝室、职官、岁时、州府等内容。
李商隐到秘书省上班不久,王茂元就让家人把王家最小的女儿王晏悦护送到昭国坊李家南园,准备同李商隐完婚。这次,王茂元没有像给韩瞻起朱楼那样,王晏悦和李商隐暂时借住李家南园。
王茂元的大女婿,任千牛卫将军的李十将军就住在这里。李商隐曾作《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早在中进士之后,李商隐就抱病前去拜访李十将军,希望他帮自己做媒。不巧李十将军举家游曲江了。李商隐作了《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
十顷平波溢岸清,病来惟梦此中行。
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
或可译为:
十顷曲江水波拍岸春意盈盈,
我生病时常梦见在里面穿行。
当年司马相如哪是真的消渴,
不然的话肯让沱江流过锦城?
这首诗里用了《史记》中的一个典故。汉时司马相如有消渴病,经常口渴不断喝水。李商隐借来比喻自己渴求佳偶。
当时李商隐还作了:“家近红蕖曲水滨,全家罗袜起秋尘。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告诉李十将军,如果你们像越人那样,张开千丝细网,网得西施一样的美女,可千万不要赠给别人。
还有一位李执方,是王茂元的妻兄弟,也住在昭国坊。当初韩瞻介绍李商隐结识了李执方。当河阳(今河南沁阳)节度使李泳因贪残不法、民不堪命,将士作乱,驱逐李泳,焚烧节度使府署,杀其二子,大掠数日方止。朝廷以左金吾将军李执方为河阳节度使,李执方赴镇后杀为乱首者七十余人,以其余党发配外镇,军乱方定。
当时,李执方欲辟韩瞻入幕。李商隐还曾为韩瞻代作《为韩同年瞻上河阳李大夫启》表示感谢:“况某婚姻,早联门馆。”李执方对李商隐的婚事也很热心,多方撮合。
这次王晏悦来昭国坊李家南园准备成婚。李执方和李十将军及韩瞻举办家宴庆贺,李商隐和王晏悦在场,这是他们第一次正面相见。席上大家猜拳划令,欢宴彻夜到晓,一直到卯刻击鼓才散。李商隐在赴秘书省的路上口吟了两首诗。
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或可译为:
早就听说过绝色仙女萼绿华,
当初咫尺难遇如同远隔天涯。
没想到昨晚家宴上意外相逢,
竟然窥见西施一样最美的花。
《吴越春秋》载,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筑苏州城时,就把西门命名为阊门。《洛阳伽蓝记·城西》载,洛阳的西门也称“阊阖门”。又据《旧唐书》盐铁使王播奏,扬州的西门也叫“阊门”。
“阊门”“萼绿华”两典连用,除了表示该女子美如西施、美如天仙外,还表示该女子地处西方,或来自西方。泾原在长安的西北。
赵臣瑗说:“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睹其闺人而为之……观末句‘走马兰台’及次首绝句……则义山固已自写供招矣,又何疑焉?”(《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
冯浩说:“‘秦楼客’,自谓婿于王氏也。”(《玉溪生诗集详注》)
此外,“秦楼客”常用,是女婿的代称。李商隐在《相思》里也直说:“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并羽仪。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
至于“吴王苑内花”,指的当然就是吴王夫差时代的美女西施了。以“秦氏有好女”罗敷比喻王晏悦,自己当然是秦楼客。萧洞,指岳家,神仙洞府之意。
萧史是秦穆公时代的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秦穆公有女字弄玉,非常喜欢,嫁给萧史。萧史每天教弄玉吹箫,吹似凤声,后来凤凰落在屋上。秦穆公为凤凰建了凤台,萧史弄玉在上面住了数年,一天,两人皆随凤凰飞去。
吴王是王茂元的代称,李商隐在诗中经常称节度使为王。比如,令狐楚幕府每以宴会为盛。李商隐有诗《南山赵行军新诗盛称游宴之洽因寄一绝》:“梁王司马非孙武,且免宫中斩美人。”这是戏谑行军司马赵行军本掌军旅之事,却参与令狐楚诗酒宴饮,尽显风流本色。李商隐的旧幕主令狐楚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兴元,兴元为梁州,故借用梁王。再比如,李商隐在郑亚幕府时,以神女喻家妓,以楚襄王喻节度使郑亚。有人说,吴王是指李德裕,这不准确。李德裕是相,不是节度使,不宜称为王。
韦述《西都杂记》称,唐代长安宵禁甚严,“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新唐书》也说:“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大约是二更一点,二遍鼓停,城门及街坊门均闭。五更二点击鼓表示解禁,街坊门开。官员则需卯时到职,称为“点卯”。
欢宴未终,而鼓声已响。这样美好的夜晚,令李商隐时时回味。他在赶去秘书省当差的路上,回想起再没有比昨夜更美好的时刻。王晏悦不胜酒力面颊红晕,烛光掩映下和他目成心会,心灵感应相通。正像被视为灵异之物的犀牛角,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更添神异色彩。昔日相望已久,昨夜方才相见。昨夜星辰好风,回味无穷。李商隐在马上吟出了: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或可译为:
美好夜空星光闪烁习习凉风拂面,
酒宴摆在楼阁西侧桂木厅堂东边。
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飞到一起,
彼此眷恋之心已像灵异犀线相连。
隔着座位传钩嬉戏春酒多么温暖,
分组行令猜测藏物烛光映照红颜。
不知不觉晨鼓敲响已到点卯时间,
我像随风飘转蓬草赶去应差当班。
8.凤城何处
凤城何处有花枝?这是李商隐一生的慨叹和自伤。他以李氏宗亲自居,一心想着效忠朝廷,却一生未能在朝廷立足。平生三次在朝,加起来不到两年时间。每一次都非常短暂,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
李商隐雄心勃勃,想在秘书省大干一番。可是好景不长,他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没有几天,就被贬到弘农(今河南灵宝)任县尉。之所以说“贬”,因为校书郎是正九品上阶,又处在朝廷中枢位置。而弘农尉为从九品下阶,职位在县丞和主簿之下,负责管束发落犯人。
弘农县属虢州,在华山脚下,贞观八年徙州治弘农。唐朝县制,分为七等,弘农县属中等县。
由京职降为俗吏,由关内贬到关外,是李商隐人生的一个重大挫折。
李商隐在路上作了《荆山》:“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这里说的是西汉杨仆移关之事。
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请求把函谷关向东迁移三百里,以其自家资财为经费。汉武帝意好广阔,批准了这个请求。元鼎三年(前114年)冬天,函谷关东移,旧关改名为弘农,两地相距三百里。
上任甫始,李商隐在清理陈年积案时,发现有个死刑犯人罪不至死,遂重新量刑,死囚改判。但是由于此前原告贿赂上任县尉,还找过当时的陕虢观察使孙简。这个“活狱”事件触怒了孙简,李商隐被罢免。
这里面还有原因。孙简与令狐家的关系密切。孙简第五女嫁给令狐绚。令狐绚是令狐楚弟弟令狐定的儿子,也就是令狐绹的堂弟。孙简是令狐家儿女亲家,这也许是对李商隐背叛令狐楚、投靠王茂元不满吧?
李商隐的骨气还是有的。在罢免令到来之前,他就学习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脱下九品官袍,准备离开弘农。
陶渊明8岁丧父,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自29岁开始,陶渊明陆续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41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最终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赋《归去来兮辞》辞官回乡。此后隐居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固穷守节,终其一生。
李商隐羡慕陶渊明,作了《自贶》:“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这首诗借用了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
辞职前,李商隐写了《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或可译为:
每天下班例行公事封存官印清点囚徒,
因为拘押无辜百姓感到自己愧对工资。
我真羡慕卞和献玉不成而被砍去双足,
再也不用卑躬屈膝阶前奔走迎合上司。
这里巧妙借用了与弘农荆山同名的卞和得璞的荆山。《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在荆山脚下铸鼎。卞和是春秋时楚国人,在荆山寻得一块玉璞,将它献给厉王。厉王听手下说这是一块石头,下令将卞和处以刖刑,砍去他的左脚。厉王崩,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玉璞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又命令砍去卞和的右脚。武王崩,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在荆山下痛哭。三日三夜,眼泪哭尽了,继之以血。文王让玉匠刨去玉石外层的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珍宝,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和氏璧,也就是后来蔺相如完璧归赵的那块宝玉。
恰在此时,孙简离任,新任虢州观察使姚合接任。姚合是玄宗朝名相姚崇的后人,开始做过几任县尉,后任金州刺史、杭州刺史,现在来虢州担任观察使。他性嗜酒爱花,人事生理,略不介意。姚合刚上任,在名册上见到李商隐名字,惺惺相惜,立即传令复职。李商隐也准备将就下去。
但是弘农毕竟不是自己施展政治抱负的地方,李商隐决计弃官重新参加选拔考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舞台。
如果单以屈居下僚、不堪逢迎来看李商隐,还是只见皮毛,不免皮相之见。更深一层,乃是对穷民的同情,及对酷虐政治的不满。其本心,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李商隐后来对皇帝无情批评,当然批评也是为了朝政,为了李唐宗室。但是尽管对皇帝失望,李商隐却还葆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望,不绝望。他是在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会昌元年(841年)九月四日,李商隐离开弘农。临行前,他给好友陶进士写信:“然所以拳拳而不能忘者,正以往年爱华山之为山,而有三得:始得其卑者朝高者,复得其揭然无附著,而又得其近而能远。”“今李生已得第,而又为老贵人从事,云台生亦显然有闻于诸公间。吾子之文粲然成就如是。我不负华之山,而华之山亦将不负吾子之三人矣。”“明日东去,既不得面,寓意惘惘。九月三日,弘农尉李某顿首。”(《与陶进士书》)
李商隐辞职后,回到昭国南园。他同王晏悦商议,总不能老是寄人篱下,最终决定移家樊川,并把母亲也接来同住。
这次移家得到了李执方的鼎力相助。李执方此时正担任河阳节度使,管辖河阳三城,河阳、河清、济源、温县、王屋五县以及怀州、卫州,而李商隐的母亲和弟弟羲叟此时正住在济源。
当年,李商隐的祖父从怀州迁往荥阳,而李商隐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又带着他搬到了郑州,落户为民。后来,为了生计,全家又搬至怀州济源。如今,为了自己在长安工作方便,李商隐决定把母亲从济源接到樊川。
李商隐回到济源,先去拜访河阳节度使李执方。李执方接待他的隆重,使得谢安的接待车胤和王吉的接待司马相如,都显得寂寞了。
东晋车胤勤奋不倦,博学多通,家中贫寒,缺少灯油,夏天夜里用白色丝袋盛装数十只萤火虫作照明读书,夜以继日。及至年长,风姿美妙,聪明敏捷有智慧,在乡里之间很有声望。谢安每逢赏玩集会之日,都摆设筵席恭候车胤。
西汉梁王刘武去世后,门客风流云散。司马相如归至成都,家徒四壁,父母亡故,前去投靠多年前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王吉不忘旧约,使司马相如暂寓亭舍,每日亲自趋候。
得到李执方的厚赠,李商隐回至济源搬家。他写信感谢李执方:“昨者伏蒙恩造,重有沾赐,兼假长行人乘等,以今月十日到上都讫,既获安居,便从常调。”(《与李尚书状》)“并赐借骡马及野戎馆熟食、草料等。将远燕昭之台,犹入郑庄之馆……况又恤以长途,假之骏足,一日而至,借车非类于东方;千里以遥,乘骡更同于蓟子。”(《上河阳李大夫状》)
李执方招待备至,就像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延纳天下贤士。他们搬家途经野外驻军之哨所馆舍,都由李执方事先精心安排。济源到长安千里以遥,他们速度之快仿佛一日而至。
十月十日,李商隐全家抵达长安,住在樊川。樊川在万年县南三十五里,其地当京城之南。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名子午,一名樊川,一名御宿。许多官员在这一带购置别墅,游憩宴乐。
樊川也是韩瞻的老家,这里景色优美,土壤丰腴,菜圃稻畦,田庐鸡犬,恍如江南水村图画中。李商隐原来在济源附近玉阳山学道时自号玉溪生,现在则自称樊南生。李商隐和王晏悦总算在长安有了自己的家。
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31岁。春天,他再次来到长安参加吏部考试,最终以书判拔萃,官授秘书省正字。正字是正九品下阶,比他初任校书郎时还低了一个级别,不过总算又回到朝廷中枢。此时,令狐绹已由左补阙升为户部员外郎。
好景不长,这年年底,李商隐的母亲去世。李商隐异常悲痛,当即扶送母亲灵柩返回荥阳与父亲李嗣合葬,按照礼制离职守丧三年。
会昌四年(844年),李商隐再次举家搬迁,从樊南搬到了永乐县(今山西永济)。这里距离长安和洛阳均只有数百里路程。
河中府背靠中条山脉,前瞰黄河,因位于黄河中游得名。永乐在河中府蒲州境内。
在永乐,李商隐写了一些诗句,比如“檐冰滴鹅管,屋瓦镂鱼鳞”(《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乐,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驱马绕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手种悲陈事,心期玩物华”(《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自探典籍忘名利,欹枕时惊落蠹鱼”(《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甘膏滴滴是精诚,昼夜如丝一尺盈”(《所居永乐县久旱,县宰祈祷得雨,因赋诗》)。
会昌五年(845年),李商隐34岁。正月十五,他听说京城彩灯齐放,惆怅满怀。暮春,花落未已,渐积渐多,残留枝头的花愈见稀疏。李商隐不忍扫去,作了《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或可译为:
高阁上的游人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连着曲折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余晖。
我真不忍心扫去满地的落红,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匆匆回归。
枝头残花终将随着春天而去,
落花依依贴在身上落泪沾衣。
会昌六年(846年),服丧期满,李商隐回到朝廷,继续在秘书省担任正字。这时朝中发生了重大变故,武宗去世,宰相李德裕遭贬,李商隐追随郑亚南下。在桂林不到一年时间,郑亚再次被贬循州刺史。桂幕解散,李商隐只好北归。
大中三年(849年)二月,通过吏部考试,李商隐被选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尉。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十年前,他曾担任弘农尉。盩厔隶属于京兆府,县尉为从八品下阶。
唐朝建立时,正一品的年薪是七百石,九品的年薪四十石。这些以粮食为单位的薪水,都是一年之内一次性发放到位。唐高宗时,有了月薪,当时叫作俸料。一品官的月薪是八千钱,九品官的月薪为一千五百钱,伙食补助二百五十钱,办公用品费二百钱。到了唐武宗会昌年间,薪酬基本固定下来。
李商隐和班县令因公拜谒京兆尹郑涓。郑涓即留下他,借调为京兆参军,专门负责起草章奏,官佚升为正七品上阶。
这一年,边关捷报频传。正月,泾原节度使奏报收复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六月,五色云见于京师,收复萧关。七月,三州七关军人百姓数千人见于阙下,宣宗亲自到延喜门抚慰。八月,凤翔节度使奏收复秦州。九月,西川节度使杜悰奏收复维州。
李商隐不停地书写章贺之文。当时京兆府僚属及畿县令、尉京兆韦观文、河南房鲁、乐安孙朴、京兆韦峤、天水赵璜、长乐冯颛、彭城刘允章,这些人文字都很棒,喜欢李商隐写的章奏。李商隐每写一篇,底稿就被他们取走揣摩学习。
身在凤城,天子脚下,可是李商隐再也没能回到朝中。春天到了,流莺到处飞翔,声声啼叫,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觅。这不正像自己的漂泊吗?李商隐写流莺、写牡丹、写蝉、写落花,咏物诗中皆有自己的身世和影子。
他想到这些年在幕府漂泊,身不由己,多么像流莺渡陌临流,写下了《流莺》:
流莺飘**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或可译为:
流莺四处飘**飞翔不息,
田间河畔无法控制自己。
巧妙鸣啭怎能没有本意,
美好时光未必就有佳期。
无论早晚阴晴刮风降露,
还是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不忍再听永无休止歌吟,
京城哪有可以栖息花枝?
9.嵩云秦树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或可译为:
我是嵩山的云你是秦川的树长久分居,
跨越千山万水收到你寄来慰问的鲤书。
请不要问起当年令狐楚幕下的旧宾客,
我就像那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
会昌五年(845年)秋天,令狐绹从远方寄来书信问候,其时他在朝中任考功郎中。李商隐看着嵩山的云,想起秦川的树,写下了这首诗。
这也许是令狐绹给李商隐的最后的问候,因为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李商隐在会昌六年(846年)刚回朝,武宗病逝,宰相李德裕随即被贬,李商隐在这个关口恰恰追随李德裕的亲信郑亚南下桂林。这引起时任湖州刺史令狐绹的震怒。
早在他从事令狐楚幕的时候就有过被人馋毁的遭遇,“人誉公怜,人谮公骂”(《奠令狐相国公文》),“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漫成三首》其二)。大概李商隐初入幕府,才气过盛,抑或诗文“轻薄”“讥刺”,故为人不喜,而遭到嫉恨。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精华欲掩料应难。从人性的角度看,一个人才华横溢,如果不加掩饰,就是伤害别人。在同一个环境里,你如果弱势,就可能得到更多的同情;而你如果春风得意,则大多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人性。
而令狐绹则一路高升,这是由于当时牛党当政。
会昌六年(846年)六月,刚即位不久的宣宗问宰相白敏中,记得以前为宪宗发丧,去陵墓的路途中遇到大风雨,朝臣百官和六宫嫔妃都四散逃走避雨,只有长得高大而多胡须的山陵使扶着宪宗的灵柩车驾不走,这个山陵使是谁呢?白敏中回答说是令狐楚。宣宗问他有儿子吗?白敏中回答说,令狐楚的长子令狐绪现在是随州刺史,年少时得过风湿病。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是湖州刺史,很有才气。宣宗由此对令狐绹种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中二年二月十日,令狐绹召拜考功郎中,不久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令狐绹入朝向宣宗谢恩,宣宗问起元和年间的事,令狐绹逐条对答,十分熟悉,宣宗甚为欢喜。
当时李商隐正离桂州幕府北归,听说令狐绹和宣宗亲近并获升迁,他也替令狐绹高兴,作了《寄令狐学士》,希望他援引自己:“秘殿崔嵬拂彩霓,曹司今在殿东西。赓歌太液翻黄鹄,从猎陈仓获碧鸡。晓饮岂知金掌迥,夜吟应讶玉绳低。钧天虽许人间听,阊阖门多梦自迷。”又写了《梦令狐学士》:“山驿荒凉白竹扉,残灯向晓梦清晖。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可是再也收不到令狐绹的回信。
自桂林返京,李商隐一路给令狐绹写了诗信若干,均无回音。自己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之时乎?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女子追求坚定的爱情,李商隐追求自己的信仰,这两者是相通的。
回到京城,冬尽腊残,转眼春天到了,李商隐写了《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或可译为:
相聚多么不易离别难说再见,
何况暮春风力衰竭群芳凋残。
春蚕直到死去丝儿方才吐尽,
蜡烛燃尽成灰蜡油方才滴干。
清晨对镜梳妆担忧容颜暗换,
长夜吟诗对月倍觉刺骨清寒。
您的住处距离这里并不遥远,
多劳青鸟信使殷勤前去探看。
令狐绹未入相时,已像蓬山一样远。入相后礼绝百僚,更是连门也找不到了。朱彝尊批:“锁虽固,香能透之;井虽深,丝能汲之。”
求见难,就这样辞去也难。蓬山比翰林院,李商隐认为请令狐绹推荐入翰林院还是有希望的,因为自己一生的情结是回到中枢。纪晓岚评论:“不作绝望语,诗人忠厚之遗。”
夏去秋来,秋红阵阵,令狐绹府上**满园。这里也是令狐楚的旧宅,在长安城开化坊,李商隐在长安最熟悉的地方。大中三年(849年),重阳节到了,李商隐去令狐绹府上拜访。
门房说令狐绹不在家,也可能在家不见。令狐楚去世已经十二年了,院子还像他在时一样,栽满了他最爱的**。
当年李商隐在令狐楚门下,令狐楚对他青眼有加,格外礼遇。现在令狐绹的地位甚至高过当年的父亲,但他没有对父亲曾经赏识的人加以提携,而是拒之门外,李商隐再也受不到从前的礼遇了。
他和令狐绹的关系一步步走至今天,而令狐楚死生永隔,黄泉下若有知,不知该作何想?李商隐感慨万千,提笔在门房墙壁上题一首《九日》: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尊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或可译为:
回忆从前在令狐楚幕府把酒的时刻,
白**开满庭阶整座府邸像下了霜。
老人家已经走了十年再也没有音讯,
重阳节我独自举杯禁不住勾起忧伤。
郎君不学习汉使采回异草植于离宫,
空教我外姓子弟歌咏芳草聊以自赏。
官位显赫门前设置闲人勿入的路障,
连我这个旧交也不能随意登门拜访。
《九日》是一个转折,令狐绹拒绝援手的态度已经明确,李商隐不得不赴徐州幕府。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令狐绹拜相。
此时,李商隐妻子已死,孩子幼小,知己俱亡,穷蹙无路。为了养家糊口,万般无奈之下,他给令狐绹写了《上时相启》《上兵部相公启》等信。
令狐绹毕竟是宰相了,他引荐李商隐补太学博士,官阶正六品上,这几乎是李商隐一生中所任的最高官职。国子监太学博士十二人,令狐绹的哥哥令狐绪就做过这个职位。
唐代的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均设国子监,有六学二馆之分。其中,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二馆分别是弘文馆和崇文馆。“安史之乱”后,学生数量随之减少,东都洛阳生员更少。国子监降格以求,录入八品以下官僚及庶人才俊子弟为生员。
李商隐担任太学博士的时间非常短,自妻子暮春去世,到妻子安葬完毕赴东川节度使幕府,总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考察李商隐这段时间生活轨迹,他一直待在洛阳。
李商隐此时的职务是国子监太学博士,这是一个虚职,教授生徒学习大、中、小三种儒家经典。大经为《礼记》《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经》《尚书》《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
李商隐在那里主事讲经,申诵古道,教太学生如何写作文章。但是他不喜欢这种虚职,这是商山四皓以前的位置。他总想以有生之年为朝廷做点实事,欲回天地入扁舟。但是他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都不再理睬他。
自己本来和令狐绹是最好的朋友,到现在反目成仇,走到今天这一步,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令狐绹的父亲、他的恩师令狐楚,以及王晏悦的父亲、他的岳父王茂元。而在他们之上,是笼罩着晚唐四十年的牛李党争。
恰巧柳仲郢聘请他去东川,薪水极高,李商隐这才抛下孩子前往。这一次是决绝。这以后,李商隐和令狐绹直到老死不相往来了。李商隐把自己进入翰林院看作待嫁的人,他像待嫁的小姑,正在替自己做嫁妆。自己到处漂泊,在各地幕府里做幕僚,只是帮人做事,好像小姑那样还没有出嫁。
他写下了《无题二首》: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或可译为:
凤尾花纹的绫罗轻薄透明一层层,
青碧纹理圆顶罗帐深夜亲手赶缝。
那次邂逅羞涩地未及用团扇遮掩,
可你驱车隆隆地驶过竟无语相通。
多少不眠长夜思念直到更残烛尽,
始终没有音讯转眼又是石榴花红。
也许正在垂杨河畔拴系青白骏马,
我何时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好风?
眼看着石榴花红,自春徂夏,略无消息。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李商隐把象征暗示的手法运用得精妙自然,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只要令狐绹一句话,他就可以回京,可是令狐绹会说吗?
要旋乾转坤,使唐朝得到中兴,一定要进入朝廷,进入翰林院,参与朝政,才有希望。自己想进入翰林院,实现中兴唐朝的抱负,可是没有人引荐,真是“所痛无良媒”,“东家老女嫁不售”。无法实现旋乾转坤的抱负,只能眼睁睁看着唐朝没落下去,自己却无力可施。
曾国藩说:“二诗言世莫己知,己亦誓不复求知于世,托词于贞女以自明其波澜不起之意。”他是了解李商隐的。
其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0.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到底是寄给谁的?至此,我们可以梳理《夜雨寄北》的一些关键线索。
最不可能寄的是令狐绹。如前面所分析的,他俩在大中五年(851年)已经绝交。令狐绹在大中四年(850年)拜相,是能调动李商隐的人,李商隐的命运就操纵在他的手里。如果他真想援引李商隐的话,只是举手之劳,完全没必要问李商隐的归期。即使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隐在北返途中收到书信,但李商隐那时正屡屡写信寄诗给令狐绹而得不到回应,令狐绹更不可能主动问他何时回京。
但是,作于大中二年(848年),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尽管极其微小。关于这首诗,自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以后,至清代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均谓此诗乃唐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其妻王氏之作。
李商隐在桂林的时候作了《寓目》:“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李商隐感叹:现在才知道,那过去了的时光有多么美好,当时你抱着多情的锦瑟,倚靠着朱红色的窗栊。还作了《夜意》:“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这首诗不说自己怀念妻子,而说妻子怀念自己,情急急地飞越潇湘,在梦中与我相会。这与杜甫的“闺中只独看”,是同样的视角。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阶前寥落雨中愁。”(《端居》)确实,李商隐二十年幕府生涯,习惯了一个人独处。幕府中也有营妓,他也逢场作戏,可是在个人问题上是非常认真的,“不敢公然仔细看”。
但是,李商隐自桂林返京,时在大中二年暮春,在江陵逗留是七八月份,时令还不算秋天。后来,“邓橘未全黄”时,才是秋天。另外,岑仲勉的《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辩商隐大中二年未曾到过巴蜀。
如果是作于这个时间,那么王晏悦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在大中五年之后,那是绝无可能。除非是梦中相见,王晏悦挂念孩子,梦中相询,李商隐醒后所作。李商隐的一些诗本来就是如梦如幻。
之后,他即告假回京,看望孩子,带着孩子,回到洛阳,妻子去世三年,孩子除去丧服。
从地理位置看,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为巴蜀之地。大体是蜀偏西北,巴偏东南。东汉末年,巴郡治江州(今重庆渝中),巴东郡治鱼复(今四川奉节),巴西郡治阆中,合称三巴。夔州一带的山称为巴山,唐诗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然,巴山最大的可能是李商隐所在梓幕的巴山。巴山是四川、汉中两盆地的界山,峡谷幽深,江河密布,高山横亘,海拔高度大致在八百米至两千五百米之间。
李商隐喜欢巴山、潼水对举。我们先确定潼水在哪儿。隋开皇末改新州置,“因梓潼水为名”(《元和郡县图志》),梓州在巴南,李商隐《柳下暗记》:“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巴江水一名涪陵江。”唐人实以今涪江为江水。梓州正在涪江边上。
李商隐工于精对,巴山对潼水,他有一种天然的审美平衡感、对称美。《为崔从事寄尚书彭城公启》:“潼水千波,巴山万嶂……皓月圆时,树有何依之鹊;悲风起处,岩无不断之猿。”《四证堂碑铭》:“掩霭巴山,繁华蜀国。”夏天雾气弥漫的时候,李商隐写了:“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柳》)
李商隐在梓幕,除了入西川推狱,去江陵设祭,去渝州送杜琮,去京城看望兖师,几乎都在驻地,断无又跑到一处巴山,在那里长时间听雨。
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诗歌集解》提出《夜雨寄北》不是寄怀妻子的,“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是言之成理的。
以雨比喻朋友,出自比李商隐早一百多年的杜甫:“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秋述》)原意是:过去,下雨时宾客也过来;现在,遇雨就不来了。后来以旧雨代指老友,以今雨比喻新交。到了李商隐这里,加深了这种朋友的寓意。无独有偶,杜甫在梓州住了二十一个月,写下了近二百首诗。
孔子曾对着河流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夜雨与逝水一样,不舍昼夜,最能勾起离人的情绪。夜雨是时间的表征和赋形,而人生的本质正是时间。
从诗中,我们还可以推测,诗人此时正在烛光下听雨,或者在烛光下读朋友的来信。先民时代,由于不满大自然的黑暗,发明了夜间的光亮。烛光是时间的延续,是对星光和月光的补充,打破了大自然在时间上对人类的限制。
西窗是读书处,也是会客、宿客的地方。李商隐同朝的诗人,多用此典。如白居易《对琴酒》说:“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琴匣拂开后,酒瓶添满时。”李绅《别双温树》说:“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戎昱《冬夜宴梁十三厅》说:“故人能爱客,秉烛会吾曹。家为朋徒罄,心缘翰墨劳。夜寒销腊酒,霜冷重绨袍。醉卧西窗下,时闻雁响高。”
与妻子夜间闲话应该是在正堂的卧室内,而不是会客的西窗下。
综合起来看,韩瞻的可能性最大。他和李商隐是同年、连襟、好友,也曾是同僚。他和李商隐的关系一直很好,保持到了最后。他的妻子和李商隐的妻子是亲姐妹,是王茂元七个女儿中关系最好的两姐妹。所以,韩瞻的可能性为最大。
在送别李商隐赴东川的晚宴上,韩瞻十岁的儿子韩偓即席赋诗“连宵侍坐徘徊久”,才惊四座。韩偓出生于武宗会昌二年,小字冬郎。李商隐夸奖韩冬郎好比是《世说新语》里的袁虎。桓温北征的时候,袁虎随从,正赶上需要起草公文,桓温唤袁虎倚在马前当场作文。袁虎手不辍笔,顷刻之间写了七页,文采横溢,章法严谨。
后来韩瞻出任普州刺史,韩偓随行。李商隐记起《诗经》:“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山海经》记载,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相传丹山多梧桐,是产凤凰的地方。《晋书》:“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写下《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或可译为:
冬郎十岁即席作诗倚马可成,
饯别宴席已近尾声触动离情。
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覆盖遍野,
雏凤鸣声胜过老凤清亮动听。
此外,还有一首是:“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自注:“沈东阳约尝谓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
李商隐称赞韩冬郎的诗,特标举“清”与“老成”,即杜甫所谓“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当王晏悦去世,李商隐安葬后自洛阳返回长安,准备去东川的时候,韩瞻和王茂元长子王瓘往访,邀他前往王家小饮。韩瞻时任尚书省员外郎。李商隐因妻子亡故未久,没有应邀,过后写了《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或可译为:
王家门庭里忝居诸子婿行列之末,
今天家庭宴会恐怕只能属于畏之。
家里静寂无人长帘终日低垂着地,
我面对清尘厚积的空床不忍拂拭。
嵇康的儿子十岁时丧母深堪悯念,
左思的女儿挂肚牵肠娇弱又白皙。
连绵秋雨和内心隐痛都难以遣散,
秋风萧瑟长夜茫茫此后关山万里。
自东川回长安探望兖师,暮春启程返梓临行前,李商隐作了《留赠畏之》(原注:三首):“清时无事奏明光,不遣当关报早霜。中禁词臣寻引领,左川归客自回肠。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空寄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待得郎来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五更又欲向何处,骑马出门乌夜啼。”“户外重阴黯不开,含羞迎夜复临台。潇湘浪上有烟景,安得好风吹汝来。”
可以说,李商隐写给韩瞻的诗很多,除了令狐绹就是韩瞻。除了前面几首,还有《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迎寄韩鲁州瞻同年》《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座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此外,《西南行却寄相送者》《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等诗也可能是寄赠给韩瞻的。
李商隐写给韩瞻的诗,都明白易读,用典也不多,可以说和巴山夜雨风格一致。反之,李商隐写给王晏悦和令狐绹的诗,多是无题,难懂!
从史实上看,杨本胜和李商隐夜深谈话不久,李商隐因思乡念子情切,大中七年(853年)十一月下旬向柳仲郢告假,启程回京。在此前不久,韩瞻由普州还朝任虞部郎中,给李商隐来信说已经把兖师接到自己家中,让他放心,又问他什么时候回京,此时正是秋雨连绵。所以,《夜雨寄北》这首诗作于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隐回京前夕的可能性最大!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首诗包含了对妻子的怀念,这种感情,虽然最大可能是由好友来信而写,但是其中包含的感情,却是李商隐一生的情绪表达,这其中又包含了对妻子的一往情深。杨本胜来东川,实际上是替李商隐承担了一部分工作,所以李商隐在极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文集编辑好,给杨本胜。这样,他才能于年底顺利告假回长安处理家事。回到长安已经是次年春天。
实际上,李商隐有些诗不知是写给活人死人的。
妻子去世时,李商隐作了《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或可译为:
穿着素服惆怅躺卧新春之夕,
客居白门诸事不顺情绪低迷。
隔着丝雨遥望红楼倍觉凄凉,
云母烛光透出雨帘伴我独归。
春日将暮流年似水君门万里,
天亮前梦中相会短暂又迷离。
玉般情意如何寄到你的身边,
山高路远阴云密布一雁孤飞。
大中八年(854年)初春,李商隐43岁了。回到长安后,他同儿子、女儿待了几天,同韩瞻聚了多次。
“邺城新泪”是指前一年妻子病故的事。《水经注》:“邺城有七门,西曰白门。”邺城新泪,是甄后葬于邺的典故,代指妻子已死。白门寥落意多违,就是邺城新泪溅云袍。红楼,新缘贵婿起朱楼。
自己追随的幕主卢弘止,本来在徐州,刚刚转到汴州就去世了。好友令狐绹已经到了高位,可是自己去信,他从不回复。妻子王晏悦身体一直不好,还要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女儿,自己也正在生病卧床。
在初春乍暖还寒时刻,在早上拥被将起未起之时,李商隐坐在**披着无絮的白色单衣。举哀临丧,白袷单衣,谓之素服。回想起昨天从韩瞻家红楼出来,以珠子串线织组成帘,用云母做出来的珍珠颜色的灯,蜡烛点在中间,在有风雨的夜晚蜡烛不容易被风吹灭。黯然归来,白衣红楼,对比鲜明,触目凄凉。
人去楼空,红楼在春雨中显得如此冷漠。雨打在身上很冷,可是心上更冷。这“冷”是离别的怅惘、心境的寥落、前途的迷茫,更是相思的凄楚与绝望。正如“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鸳鸯》),山高路远,天意难问。人间之路,再远亦能到达,可是黄泉路远呢?
可是梦里关山万里,却难到达,何况醒来?古人只要意气相投,就能解佩相赠。自己却像失群的孤雁,即使解下佩玉封好书信,又能穿过层层云罗带去无奈而又无尽的思念吗?
送别妻子离开洛阳崇让宅前夕,李商隐在雨中观紫薇有感而作《临发崇让宅紫薇》:“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他还写了《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或可译为:
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在前池,
翠竹萧飒西风吹过回曲岸堤。
飘忽人生本来就多悲欢离合,
池上红荷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杳远难凭归梦孤灯可以见证,
空虚落寞生涯唯有清酒能知。
难道直到白头都会这样下去,
嵩山之南苍松白雪早已相期。
“却话巴山夜雨时”,此时无人共语,独自听雨,不言可知。林黛玉喜欢“留得枯荷听雨声”。在这里,仿佛与林黛玉的心灵相遇,共同感受枯荷听雨的意境。由此上溯,可至南宋末年蒋捷的《听雨》,再上溯至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从而感受李商隐的心灵。夜雨是时光的表征。
李商隐诗“留得枯荷听雨声”,以“枯荷”自况,林黛玉最不喜欢李商隐诗,因其易引发伤感也。荷已枯,又遭雨打,而其声仍有可听者,因有枯荷在也。把枯荷拔去,所以林黛玉伤心。连“枯荷”都不能留,必将置黛玉于死地也,焉得不伤心!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技术非常成熟,情调非常调和,可以代表李商隐。顾随说:“此诗如燕子迎风、蜻蜓点水,方起方落,真好。”
对《夜雨寄北》的再解读,也可能是梦中给妻子的。理性分析使我们确认这首诗不是写给妻子的,最大的可能是给同年、连襟、好友韩瞻的,但是感性上,我们又往往倾向于是写给妻子的,《夜雨寄内》的改名就是一个表现。
不管如何,这种深沉里面,必然包含了对妻子和家庭的极大怀念。这种情绪,包含着对妻子深情、对身世感慨的情绪,这种情绪岂是李商隐到蜀地才有的,它一直就在李商隐身上。
巴蜀之地,夜雨涨满秋池。夜雨是时间的表征,时间是历史的表征。这点点滴滴,包含着历史的因素,包含着李商隐与王晏悦的所有生死离别的情绪。
所以,君问归期的最佳角度,还是妻子的角度。也许,《夜雨寄北》是自问自答,是梦醒追思妻子之作。这就是为什么把《夜雨寄北》视为爱情诗的观点一直占上风的原因。
这是一种被伯格森称为“绵延”的心理时间,即真正的时间。这巴山夜雨,至今还淅淅沥沥,下在你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