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夜雨寄北:妻子或好友(1 / 1)

李商隐 王军 10610 字 9天前

粮食转运通过运河非常便利,二月份开船从扬州出发,四月之后通过淮河进入汴河,由于这时候水浅,通行不便,要到六七月份才能到达运河与黄河交接的河口。可这时恰逢黄河的丰水期,无法通航,只能等到八九月份黄河水落下去之后,再航行进入洛河。把粮食等物从扬州运往洛阳,需要耗费多半年的时间。

这是唐初粮食转运的情形,到晚唐已经不需要了。

李商隐站在船头,听雨打船篷。思绪飞到千里万里之外。

2.君问归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或可译为:

你来信问何时回京我的归期实在说不定,

此刻夜雨淅沥涨满池子怕是要下到天明。

什么时候才能一起修剪烛芯使灯光更亮,

西窗下秉烛长谈倾诉巴山夜雨思念之情?

由诗中两度出现的“巴山夜雨”,我们可以确知:这首诗作于巴蜀之地,时间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当时外面正下着绵绵秋雨。

揣测诗意,诗人和这个来信问候的朋友关系相当密切,曾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之后,又燃烛在西窗夜谈,而到作这首诗时,他们已经分开相当长时间了。

考察李商隐的生平,他只有两次到过巴蜀。其中一次是从桂林幕府罢职北归的时候,大中二年(848年)六月下旬抵达江陵。其间有两个月左右,诗人折向夔峡一带稍作游览。江陵至夔州水程七百余里,上水需要半个月到二十天时间,七月二十日抵达夔州,后乘舟顺流东下,返回江陵已经是八月中旬。这一次到巴蜀,逗留时间甚短,并且他还要赶回长安参加年底举行的选拔考试。所以,这一次作《夜雨寄北》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留待后面细表。

李商隐还有一次到巴蜀,逗留时间很长,从大中五年(851年)冬天至大中九年(855年)年底,一共待了五个年头。我们重点考察这一次的情形。

诗人这次入川,是应东川节度使(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柳仲郢的聘请。柳仲郢是京兆华原(今陕西)人,当时是郑州刺史迁河南尹,刚接到调令去任东川节度使。

柳仲郢以三十五万钱聘请李商隐为幕府记室。当时正一品的太师、太保、太傅的年薪是二百万钱;正三品的六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年薪一百万钱;节度使年薪三十万钱。

李商隐写信答谢柳仲郢赐钱三十五万让他准备行李:“伏以古求良材,必有礼币。一束刍皆堪贶美,五羖皮未曰轻赍。”(《上河东公谢聘钱启》)

“五羖皮”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赎回百里奚的故事。百里奚原来是虞国大夫,晋献公灭虞后,他流落到宛地(今河南南阳),被楚人拘留下来,替他们养牛。秦穆公得知百里奚很有才能,决意用重金赎回。为避免引起楚国的怀疑,就派人带着五张公羊皮将百里奚赎了回来。当时的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表示柳仲郢重用自己。

“一束刍”的意思是成束的草,即一捆草或一扎草。《诗经》里有“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绸缪束刍,三星在隅”。《后汉书·徐稚传》里说,当朋友丁母忧时,徐稚前往祭奠,“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后来就称“束刍”为祭品。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表示柳仲郢对自己丧妻的安慰。

大中五年(851年)暮春夏初,李商隐的妻子王晏悦病逝,正暂厝洛阳崇让坊王家旧宅,准备归葬荥阳。时任河南尹的柳仲郢可能亲自或派人前往祭奠,他俩早就相识。

李商隐的两个孩子年纪尚小,也要在家守孝服丧三年。

柳仲郢一行于七月份先赴东川,嘱咐李商隐安顿孩子后即赶去上任。

妻子去世的时候,李商隐正在汴州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幕府,当时妻子病危,他星夜兼程,还是没有赶上见妻子最后一面。

当时正是晚春初夏,蔷薇初开,叶如翠带,花钱小巧,花朵上尚有晶莹的露水,仿佛正在哭泣流泪一般。枝条细长柔嫩,有如妻子生前织的有钱纹的绿色衣带。他想起《诗经》里的《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大意是,绿色衣服,黄色衬里,一针一线翻里翻面细细地看。妻子从前的规劝,使我避免了过失。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葛布。秋风侵袭,感觉到风吹来的阵阵寒意。只有妻子与自己心意相合,这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对妻子的思念悲伤,都将无穷无尽。

潘岳在《悼亡诗》里说:“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沈约在《悼亡》里说:“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而今环顾四周,房中唯有妻子生前喜爱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李商隐睹物伤心,情不能已,写下了《房中曲》: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或可译为:

蔷薇沾露幽意无限如在哭泣,

绿色蔓条缀着花朵铜钱般小。

孩子痴痴站立像无依的浮云,

堂西帘下无眠等待直到破晓。

枕头还是东海龙宫神奇宝石,

仿佛来自一泓秋水眼波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妻子柔美肌肤,

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记得前年春天分别伤心难语,

还没有开口就满含无限悲辛。

这次远道归来再也不能见面,

平日心爱锦瑟寂寞横躺长存。

今天忧思郁结如山涧里青松,

明天心中苦涩像山巅上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发生之时,

彼此相见当面凝视两不相识。

妻子去世了,幼子衮师和女儿正像“嵇氏幼男”和“左家娇女”,妻子九泉之下怎不牵肠挂肚?

长安至梓州近三千里,需时五十天至两个月。

李商隐安顿家事以后,从长安至咸阳,西行至大散关遇雪。

从军剑外,无人寄衣,旅宿梦见鸳机,那些寒衣絮着饱满的棉花,针脚均匀细密。梦里以为有家可归,醒来倍觉阵阵凄凉。李商隐写下了《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或可译为:

赴蜀中军营任职离家乡遥远,

谁给我寄棉衣妻子不在人间。

大散关上披着三尺厚的大雪,

梦中妻子坐在旧时鸳机旁边。

从大散关开始,李商隐沿嘉陵江顺流而下至利州(今四川广元),想起武则天的传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于贞观年间做利州都督,传说武则天的母亲曾泊舟江潭,感龙交受孕而生武则天。李商隐写下了《利州江潭作》:“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李商隐离开利州时,还作了《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自注:此情别寄。望喜驿在今广元城南。嘉陵江水出于秦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东流四川又经过嘉陵,故称嘉陵江。李商隐披星戴月,顺嘉陵江而下千里,至利州后则离嘉陵江而折向西南。由越剑阁而至梓潼县,再向西南,行至绵州巴西县,顺涪江东南下,十一月份抵达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梓州在蜀境规模仅次于益州,管梓、绵、剑、普、荣、遂、合、渝、泸等州。

柳仲郢本来安排李商隐担任幕府记室,因他来迟,由吴郡张黯见代,李商隐改判上军。次年,又兼代记室。后来,柳仲郢又为他奏请了检校工部郎中的宪衔,这是从五品上阶,虽是荣誉称号,却也是李商隐一生最高的职务。

李商隐在信中赞扬柳仲郢幕府是有德者之门宇,饰有象牙的床榻,铺有锦绣的褥子,有藏书的石室,接待贤才的黄金台。自己虽然如同铅刀一般愚钝,然磨炼后尚有一割之用:

“所赖因依德宇,驰骤府庭。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载怀乡土。锦茵象榻,石馆金台,入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上河东公启》)

李商隐继续说:“汲县勒铭,方依崔瑗;汉庭曳履,犹忆郑崇。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堕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舍之王昌。诚出恩私,非所宜称。”

李商隐在这里提到了文学家宋玉和美男子王昌,也提到了敢于提意见以至皇帝都熟悉脚步声的郑崇和被誉为“草圣”且政绩煊赫的崔瑗,来比喻赞颂柳仲郢。同时又以柳下惠和阮籍自比,来说明自己不近女色:“伏惟克从至愿,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

展禽就是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他的谥号,故称柳下惠,为柳氏得姓始祖。柳下惠曾用身体温暖避寒的女子,而没有非礼的行为,后人称“坐怀不乱”。

阮籍是西晋隐士,竹林七贤之一,容貌奇美俊伟,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又擅长弹琴长啸。阮籍后来被司马懿逼出竹林,只好借酒沉醉隐于朝廷。他多次醉倒在酒肆女子身边。女子的丈夫偷偷观察阮籍醉后的动作,可什么都没有发现。

柳仲郢看李商隐中年丧妻,十分同情,他非常关心李商隐的个人问题。当时幕府中有一位容貌秀丽的歌舞乐伎张懿仙,柳仲郢有意撮合,准备赐予李商隐,冀为缝补和帮助料理生活起居。

张懿仙的容貌和技艺是第一流的。李商隐也说张懿仙“本自无双,曾来独立”。这是借用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北方有佳人》)来作比。

但是,李商隐感念亡妻,婉言谢绝了柳仲郢的好意:

“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胤,不暇提携。”(《上河东公启》)

这里的“梧桐半死”,出自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其根半死半生。”李商隐借用来比喻妻子已死,自己独存,况且多病,两个孩子尚小。

李商隐又写了《李夫人》三首,借李夫人的事迹来悼亡妻子。李夫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李延年曾作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大意是:北方有位绝色女子,超俗出众卓尔不群。秋波一闪放弃城市,美目再盼放弃国家。即使明知倾覆城邦,错过之后哪里再见这个姑娘?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被深深打动,立时生出一见佳人的向往之情。李延年的妹妹当即被封为夫人,即李夫人。容貌盖世、多才多艺的李夫人遇上汉武帝这样能欣赏、理解自己的一代天骄,真是幸事;可不幸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夫人如流星划过夜空,不久就去世了。

汉武帝请方士招来李夫人的神,追悼不已:“是耶非耶?立之而望,偏何姗姗其来迟!”“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这也是“红颜”一词最早的出处。

李商隐用李夫人的典故,写了《李夫人三首》。他说妻子已死,自己再也看不见亡妻的美目流盼。如今柳仲郢赐张懿仙,自然感激。可是就像月亮没了,要叫星来代替是不行的。

李商隐说自己在文章中曾有过一些关于美女的描述,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风流随性之人:“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上河东公启》)这也是李商隐一切情诗的最佳注脚。

3.大中七年

大中七年(853年),是李商隐来到梓州幕府的第三个年头,他的整个幕府生涯将达二十年。

也是他的一生的转折点。在东川这几年,柳仲郢举行的宴会和游乐,李商隐常常抱病不去,或聊为应付,没有陪同游欢。他业余时间一心向佛,和幕府同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李商隐常到郊外游玩,时时泛起思乡之情,曾作:“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西溪》)“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西溪》)“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三月十日流杯亭》)子规鸣声若曰“不如归去”,这是以闻子规寓归家之思。

头一年归葬王晏悦时赶上七夕。这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李商隐看着银河,想起民间传说。天帝的外孙女织女,住在天河之东,日夜勤奋,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将她嫁给河西牵牛,织女出嫁后就不再织布。天帝很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每年七月七日夜才能渡河与牵牛相会。“七月七日夜,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淮南子》)

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提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其中从旦至暮有七个时辰;织女星每时辰更动位置一次,从旦至暮一共七次。一天七次,也没有织出一幅像样的布来。明亮的牵牛星徒有牵牛之名,却不能用来驾车载物。这里的牛郎织女各不相干,还只是一种陪衬性的文学因素。

到了东汉末期的《古诗十九首》,其中《迢迢牵牛星》第一次将牛郎织女故事构成独立的文学作品,把牛郎织女幻想成一对彼此相思而不得相见的恋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大意是:远远的是牵牛,亮亮的是织女。双手洁净纤细,抚弄梭子织布。整天织不成匹,泪水如雨下落。天河又清又浅,相距并不遥远。只有一水之隔,含情不能诉说。

正逢七夕之夜,怅惘中,李商隐写下了《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或可译为:

也许是神仙最喜欢人世间的别离,

故意在久别之后才安排相会佳期。

从来天上布满彩霞可以直垂银河,

何必非等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

仙界漏壶刻箭缓慢移动期盼已久,

两岸云气尚未接通云梯姗姗来迟。

莫非怨我没有酬谢填河搭桥乌鹊,

还是怪你忽略乌鹊只顾乞巧蛛丝?

二十年幕僚生涯,天南海北,聚少离多,夫妻二人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来东川的第二年七夕,李商隐写下了《壬申七夕》:“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月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以牵牛自况,确实他一生就像牵牛,四处漂泊,总是见不到织女。

这一年是闰七月,因而有两个七夕。在第二个七夕之夜,李商隐又写下了《壬申闰秋题赠乌鹊》:“绕树无依月正高,邺城新泪溅云袍。几年始得逢秋闰,两度填河莫告劳。”牛郎织女两度相逢,更反衬出自己和妻子终生不复相见的哀苦。

他还写了《银河吹笙》: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或可译为:

七夕之夜怅然地望着银河寂寞吹笙,

任寒意浸透小楼一夜无眠直到天明。

当年同衾共枕相互依偎转眼成旧梦,

昨夜离巢雌鸟声声悲鸣从梦中惊醒。

在微雨中观月台榭散发出阵阵余香,

风帘飘摇烛光黯淡阻隔着寒霜凄清。

不要再轻易幻想羽化成仙跨进仙境,

湘灵鼓瑟秦台吹箫人间自有那真情。

进入大中七年(853年),尽管柳仲郢对他甚好,李商隐还是屡屡泛起思乡之情。这一年从春天开始,他就一直在想家。

二月二日,李商隐到江边散步,看见柳叶嫩芽如人之睡眼方展,听到春江暖水拍打滩岸,又勾起思归之情。长期在外做幕僚,饱受天涯羁泊的痛苦和疲惫,满是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他以丽文写悲凉,以乐境写哀思,以华丽写凄凉,写下了《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或可译为:

二月二日踏青节我漫步江边,

阳光和煦笙歌清扬春风送暖。

花蕊如须柳叶细小睡眼方展,

紫蝶黄蜂穿梭追逐多情缠绵。

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园,

柳营任事羁旅愁怀不觉三年。

春江水涨不解心意溪流潺湲,

凄凄风雨夜半三更敲打房檐。

在诗里,他称自己所效力的幕府为“亚夫营”。这个典故源自西汉初期的大将周亚夫。周亚夫为了防御匈奴侵扰,曾在京师万年县东北三十里扎营屯兵整训。周亚夫以军纪严明著称,汉文帝亲来劳军亦不得入。后人称戒备森严的军营为“亚夫营”或“细柳营”或“柳营”。

到了七夕,他又写了一首《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此时,李商隐多么希望妻子就是那相隔着一条银河的织女啊,一年虽然漫长,但总有一年一度的相逢。

在这一年,他开始刻意事佛:“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

巴蜀之地多高僧禅师。李商隐来东川后,特意戒酒,也几乎不再参加同事的聚会。他一心向佛,特意捐出自己的俸禄,在长平山慧义寺经藏院开凿五间石室,用金字刻《妙法莲华经》七卷,请求柳仲郢题字:

“二百日断酒,有谢萧纲;十一年长斋,多惭王奂。仰恋东阁,未归西林。近者财俸有余,津梁是念。适依胜绝,微复经营……今年于此州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上件经七卷。既成胜果,思托妙音。”(《上河东公第二启》)这里用了萧纲二百日戒酒、王奂过午不食十一年斋戒两个典故。

李商隐从小就喜欢《妙法莲华经》,他认为这部经书是诸经中王,最尊最胜。

不久,柳仲郢赐撰《金字法华经记》。李商隐写了一封感谢信:“换骨惟望于一丸,剜身止求于半偈。岂谓尚书,载持梦笔,仰拂文星,入不二法门,住第一义谛。儒童菩萨,始作仲尼;金粟如来,方为摩诘。”(《上河东公第三启》)

大中七年(853年)也是李商隐从政的转折点,不再祈求别人的帮助。刚来东川的前两年,他还屡屡请托,想着高官的推荐。

比如大中五年(851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刚到东川一个月左右,柳仲郢就派他前往西川推狱,也就是会审、协助审理案件。西川节度使杜悰是宪宗的女婿,也是李商隐的表兄,为人凶悍,时号“秃角犀”。

李商隐代拟了《为河东公上西川相国京兆公书》,以柳仲郢口吻推荐自己前去办理,并捎口信:“自奉台牒,夙夜兢惶,今谨差节度判官李商隐侍御往,以今月十八日离此。某素无材效,早沐恩怜,获接仁风,实为天幸,颇希终始,以奉恩光,事大之心,朝暾是誓,其他并附李侍御口述,伏为照察。”

此时,李商隐的职务是节度判官,职位在节度使、副使、行军司马之下,而在记室、各曹之上,可以代节度使行使职权。到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隐又兼任记室,重新操持文字工作。

信中说的“口述”,是柳仲郢的私事。柳仲郢让李商隐在杜悰那里帮着自己的儿子柳珪谋取一个职位。

李商隐写了《献相国京兆公启》《献相国京兆公启二》,随信呈上旧诗一百首。后来他又写了《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亦诗人咏叹不足之义也》的长诗,表达了希求提携之意。

这种自荐无果而终,正如晚唐孙光宪在《北梦琐言》所言,杜悰“未尝延接寒素,甘食窃位而已”。《新唐书》也说杜悰“厚自奉养,未尝荐进幽隐”。杜悰没有帮助李商隐,但是把柳珪的事情办了。李商隐在万安驿乘舟顺内江而下回到梓州。

返途经金牛驿。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记载,战国时秦惠王觊觎蜀地,用五头“黄金”石牛骗取了蜀王开凿栈道通往秦国,而秦军则沿着蜀道将这片处女地纳入囊中。李商隐赞叹山川之险,作了《井络》:“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锋。阵图东聚夔江石,边柝西悬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他警示野心家不要妄图凭借形势险要的蜀中进行割据分裂国家。

也是在大中七年(853年),杜悰迁淮南节度使,已定东下行期路线,即将启程。当时自益州赴扬州,有水陆二途:陆路取道长安、洛阳,再经汴渠南下;水路则由益州沿岷江南下至戎州,沿长江经渝州(今重庆)、三峡而东下。李商隐代柳仲郢作了《为河东公复相国京兆公启》,建议走相对坦夷之陆路,而杜悰则“决取峡路”。柳仲郢派李商隐在东川境内渝州界首迎送,事毕李商隐旋即返回梓州。

在大中七年(853年)前的两年里,李商隐除了请托杜悰,他还给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卢钧写信。卢钧是李商隐的弟弟羲叟的岳父,他曾出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广州商贾云集,遍地是钱,岭南节度使是个肥差,前几任节度使无不捆装船载财物还京,卢钧为政廉洁,一概不受商人送上的厚礼。卢钧也始终没有给李商隐回信。

在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隐已不再像头两年那样乞求为官,而是一心向佛,但是他时时想念两个孩子。

到了秋天,李商隐又作了《写意》: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或可译为:

就像燕子鸿雁远离长安上林,

天涯漂泊高秋望断发出悲吟。

茫茫人间路如潼江流急滩险,

远在天外的玉垒山高峻幽深。

夕阳返照花间留下暗淡影子,

暮云涌起城上密布浓云层阴。

三年来我尽力收住思乡泪痕,

新的一年怕难抑制思归之心。

总之,在东川幕府的第三年,李商隐的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这种情绪,在十月份杨本胜来幕府后得到爆发。

杨本胜是原右仆射杨汉公之子,虢州弘农人。他前来投靠柳仲郢,被授东川节度使幕府节度推官。这次,杨本胜还带来一个消息,就是他在京师见到了李商隐的儿子兖师,消瘦得不行。

兖师出生于会昌六年(846年),当时李商隐35岁,正任秘书省正字。女儿大约生于大中三年(849年)。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在给柳仲郢的信中说:“或小于叔夜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检庾信荀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上河东公启》)同年,他在给杜悰的信中也说:“男小于嵇康之男,女幼于蔡邕之女。”(《献相国京兆公启二》)

据《晋书》所说,嵇康(字叔夜)的儿子,“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后汉书》说,蔡邕(字伯喈)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年六岁,蔡邕夜鼓琴,弦断。琰曰:第二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

在兖师四岁的时候,李商隐曾写了《骄儿诗》:“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四岁知名姓,眼不视梨栗。”“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大意是:衮师啊我最爱的骄儿,你美好聪敏无人能比。裹在绣褓中未满周岁,就已经知道数六和七。四岁便知道自己姓名,不再眼睁睁贪馋梨栗。阿爸从前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独自著述。如今憔悴年近四十,身上无肉害怕蚤虱。千万不要学习阿爸,应举求取科名甲乙。用武功博取万户侯,不要死守一部经帙。

在诗中,李商隐还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神仙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的人品。大意是:朋友们常常暗地里端详,说你像丹穴山的凤凰。如果在重视仪容风度的六朝,这孩子的品级评定定是第一。说他要不就是神仙般的风姿,要不就是燕颔鹤步的贵骨。

兖师之名,取意于“帝王之师”。兖,兖衣,借指帝王,可见李商隐对其子的期望。

李商隐在“小男方嗜栗,幼女漫忧葵”(《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说,儿女尚未成年,因家境贫寒,常有衣食之忧。

《唐才子传奇》说,白居易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文,说死后愿意托生为他的儿子。李商隐生的第一个儿子即取名“白老”。等到“白老”稍微长大一点,略无文性。好友温庭筠戏说:“以尔为乐天后身,不亦忝乎?”古代长子用“老”,这个孩子应该年龄比兖师还大一点,但是考察李商隐生平,他只有这一个儿子。那么,兖师或者字“白老”?

早在会昌四年安葬侄女寄寄的时候,李商隐撰写了《祭小侄女寄寄文》,大意是:正月二十五日,伯伯用瓜果、玩具,召唤寄寄的魂魄,回归祖坟之旁。伤心啊!你出生四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中。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便逝去了。那时我在京都等待官职,移家到关中,世事纷纭,光阴迁移,寄埋你的遗骨,如今已经五年了。如今我的二姐,已经归返祖坟。于是也把你的魂灵迁葬至此。况且我续弦以来,仍然没有子女。尤其对你的疼爱,更甚于他人。你的大姑、二姑,坟地相接。我来祭奠你,你的父亲在哭送你。

从这篇祭侄女的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李商隐在娶王晏悦之前曾经成婚,可是没有子嗣。至少在会昌四年,李商隐和王晏悦还没有子嗣。至于李商隐和前妻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

李商隐和杨本胜一直谈到夜深,直到军营角声停歇:“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兖》)说兖师长久贫困恐怕很难学乖,失掉了慈母往往会变呆。两人夜深说罢营中已吹起了号角,青灯照着自己的花白鬓丝。

李商隐来梓州的时候,妻子王晏悦刚去世不到半年,两个孩子都留在长安。他托付好友、连襟韩瞻夫妇照顾。孰料他刚到东川,韩瞻就奉命携全家到山南西道普州上任。孩子只好又转托他人帮助照料,李商隐一直放心不下。

李商隐临离开长安前,韩瞻携着儿子韩偓(韩冬郎)送行,一程又一程,长亭更短亭。《华阳国志》:“巴、汉、庸、蜀,属益州。”益州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庸在川东夔州一带,蜀在成都一带。《旧唐书·地理志》:梓州至京师二千九百里。

客路初程,才到咸阳,而举头已不见长安,李商隐作了《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

佳兆联翩遇凤凰,雕文羽帐紫金床。

桂花香处同高第,柿叶翻时独悼亡。

乌鹊失栖长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

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

或可译为:

我们俩先后娶了王茂元女儿,

同享新婚之喜端坐金床羽帐。

当年蟾宫折桂咱俩同时登第,

如今柿叶飘翻我却独赋悼亡。

我就像失巢的乌鹊漂泊无依,

你们夫妇如同鸳鸯白头相望。

长安蜀地三千里路远求幕职,

送到咸阳望见夕阳岂不感伤?

4.韩瞻同年

韩瞻同年是李商隐的同榜进士,同榜及第谓之“同年”。那是在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春天,当时李商隐25岁。

这年的试题是《太学创置石经诗》。石经是指当年立于国子监的开成石经,上面刻有儒家最重要的十二部典籍,共六十五万余字,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

由于唐朝的印刷技术不发达,与考试有关的儒家经典专著供不应求,很多人只能用传抄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名著,造成了各种混乱和大量笔误,也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开成石经保证了经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成了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

当时,朝廷崇圣尊儒,兼重佛道。儒学考试科目是九部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小经三等:《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榖梁传》为小经。考生至少要精通一门大经和一门小经,此外还要兼通《论语》《孝经》。唐朝推崇老子李聃,以道教为国教,所以把《老子》《庄子》也列入考试范畴。

唐代的科举取士有两种形式:岁举和制举。所谓科举,就是由朝廷按需设立若干科目,通过举行统一命题考试的方法,筛选人才,以备录取任官的一种制度。所谓“岁举”,又称常科或常选,是每年都要按例举行一次的考试取士方式,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先试帖经,意在考查对经文的熟记情况;再试经义,即考查对经文的理解情况;最后试策,即考查识时务的情况。进士考试先试经史,再试诗赋,最后试策即时务。相比而言,考经义,只要熟悉经传正文及其注释,就可以及格;而考诗赋,还需要具有文学创作能力。李商隐参加的就是进士考试。

所谓“制举”,是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意在选拔急需之才,或者是为了倡导社会风气。制举的科目,全由皇帝临时决定。此外,还有文辞清丽、武足安边、才高未达而沉迹下僚、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多种考试方法。

制举考试最难。应诏参加制举考试的多则二千人,少也有一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明经考试最容易,每年经过县初试、州府覆考,得以参加礼部考试的共三千人,每年及第二百人左右。而进士每年所取者不过二三十人,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由此可知唐代考试,制举最难,进士次之,明经又次之。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三十岁考中明经科就很晚了,五十岁中进士也还算可以。

此前,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原始的禅让制,上古三代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不计出身、不限国别的招纳、自荐、荐举以及治功、事功、军功授官爵等,两汉的察举、征辟等,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之时逐渐形成了科举取士制度,并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主持岁举考试的,最初是吏部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后来,改为秩位较高的礼部侍郎(正四品下)。这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兼知贡举高锴,他共录取了四十名新进士。其中,李肱能诗工画,所作诗赋为高锴激赏,以为虽使何逊复生,亦不能过,所以取为状元。在同年中,李商隐和韩瞻脾性相投,关系最为密切。韩瞻字畏之,是京兆万年(今陕西樊川)人,名次排在李商隐之后。

礼部岁举合格者,只是取得了入仕资格,并不立即授予官职,还必须经由尚书省吏部的考选,叫作“省试”或“释褐试”,才能得到任命。

当时,礼部负责组织进士考试,试后将及第举子姓名及有关材料移交给吏部。吏部由员外郎主持,对新及第进士再次进行考试,合格者方能授官,称作关试。关是关白,官府间的公文往来。关,本义是由此以达彼为关,唐代诸司之间自相质问所用的公文体裁之一。

当年二月七日,吏部举行关试,李商隐又获通过,自此属吏部,等候参加释褐试放官。

汉时辟除,属吏对其举主,有服丧三年之制。唐时科举,门生对其座主,也要感谢提携之恩。发榜之日有谢恩仪式,以确定门生与座主的身份。

到了答谢座主的日子,李商隐和韩瞻、李肱等去高锴府邸答谢。大家立在西阶下,北上东向叩拜,高锴答拜,于是大家叙齿谢恩,一起升阶,与前来观看的公卿就座。

成为座主的高锴并未能给予门生以有力援引,他随后出为鄂岳观察使,三年后卒于任上。他最欣赏的门生李肱累任岳州、齐州刺史,韩瞻最后也是官至睦州刺史,都没有升到高级职位。

从录取结果公布之日起,曲江会杏园宴、雁塔题名、慈恩寺塔题名等庆贺活动接踵进行。

新科进士发榜后,文宗赐宴游赏于曲江池旁的杏园,称为曲江宴或杏园春宴,又因为宴会是在关试之后举行的,所以又叫关宴。

二月初晨,沿堤草新。宴会那天,文宗亲御紫云楼,垂帘观看。更有王公贵族之家栉比而至,从中挑选女婿,更有歌伎出入,车马填塞,不胜言状。韩瞻就是在这次宴会上,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相中的。

泾原节度使治所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古称回中,位于京师西北四百九十三里,管泾、原、渭、武四州。王茂元是濮州濮阳人,前鄜坊节度使、名将王栖曜之子,祖父曾参与讨伐安史之乱叛军。此时,王茂元刚从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任上调任泾原节度使不久,他当即在京师为韩瞻修建新房。

王茂元膝下五男七女,只剩下两个女儿尚未出嫁。现在,六女儿许给韩瞻,最小的七女儿王晏悦尚待字闺中。韩瞻极力为李商隐撮合。

李商隐此时离开老家已久,他迫不及待想回济源(今河南济源)省母,又要在清明节前赶回荥阳(今河南荥阳)给父亲坟墓添土。而韩瞻也要赶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商议婚事,趁正式官职没有任命,暂时到泾原幕府帮忙。离京之前,正是同年好友宴会之时,他俩未及相见。

行次灞上,李商隐写了一首《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寄给韩瞻:“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大意是:我们蟾宫折桂同登一第后,正是频繁聚会游玩之际。本来邀约一道畅游曲江,却未能如愿。东门饯别又阴差阳错,同年竟未能相聚。古人送客灞桥习惯折柳赠别,而自己衣锦还乡,韩瞻喜事在望,本无离别之苦,也就不必枉折柳枝赠予同年。

韩瞻到泾原后,李商隐作了《寄恼韩同年》(原注:时韩住萧洞)二首:

其一

帘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

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或可译为:

窗外的木兰花肯定正在怒放,

开的时候千万不要放走时光。

美好年华若是经历几场风雨,

满地残红只能感叹世事沧桑。

其二

龙山晴雪凤楼霞,洞里迷人有几家。

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

或可译为:

龙山瑞雪晴空映照楼阁霞光,

还有几位单身仙女待字闺房?

我为落花伤春心里惆怅如醉,

不劳再劝石榴花酒益增感伤。

李商隐在诗里,以《神仙记》里两位仙女暗喻王茂元的两个女儿。据载,东汉永平五年(62年),剡县药农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断粮,在桃源溪畔遇两仙女得救,邀至洞中款待,并与刘晨、阮肇二人结为伉俪,平日采药,闲时对弈。半年后,刘晨、阮肇二人思乡求归,两仙女送至惆怅溪,依依惜别。刘晨、阮肇回到村中,村舍已改,人都不复相识,身后已有七世孙。二人想重上天台山,却再也找不到上山的路。

七月,韩瞻准备到泾原迎家室回长安。李商隐也回到长安,参观韩瞻的新居,并为他饯行。

《晋书》里说,东晋元帝南渡初到南京建立王朝时,生活特别贫困。当时猪肉稀缺,属下把猪脖圈作为最肥美的好肉给他留着,别人不能动,称那块肉为禁脔。后来,晋孝武帝为晋陵公主议婚,大臣王珣推荐了谢混,还没等到成婚,晋孝武帝就驾崩了。大臣袁山松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谢混。王珣就告诫他说,这是禁脔,不可染指。

李商隐开韩瞻的玩笑,说自己就像晋朝的谢混,无人亲近。而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韩瞻两样都占了。李商隐即席写了《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

籍籍征西万户侯,新缘贵婿起朱楼。

一名我漫居先甲,千骑君翻在上头。

云路招邀回彩凤,天河迢递笑牵牛。

南朝禁脔无人近,瘦尽琼枝咏四愁。

或可译为:

岳父是声名显赫坐镇西方诸侯,

新近为贵婿盖起华美红色阁楼。

说起进士及第我徒然排在前面,

谈婚论嫁你反而抢先处在上头。

铺满云霞仙路你招手引来彩凤,

银汉迢迢笑话我这隔岸的牵牛。

谢混已被公主预订无人敢亲近,

独自吟诵张衡四愁诗日益消瘦。

李商隐时常吟诵的“四愁”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或可译为:

我思念的人啊在泰山,想追寻她小丘阻拦,转身东望泪水沾湿衣边。美人送我镶金佩刀,如何回赠美石玉雕。路途遥远徘徊不止,怎不叫我心中烦恼?

我思念的人啊在桂林,想追寻她河水幽深,转身南望泪水沾湿衣襟。美人送我玉石琴弦,如何回赠成双玉盘。路途遥远失意悲伤,怎不叫我心中怅惘?

我思念的人啊在汉阳,想追寻她山坡险长,转身西望泪水沾湿衣裳。美人送我貂皮短服,如何回赠明月宝珠。路途遥远失落踟蹰,怎不叫我心中委屈?

我思念的人啊在雁门,想追寻她雨雪纷纷,转身北望泪水沾湿佩巾。美人送我锦绣绸缎,如何回赠青玉几案。路途遥远哀叹连连,怎不叫我心中哀怨?

诗中美人情意绵绵,将黄金佩刀、玉石琴弦、貂裘短服以及锦绣绸缎,赠予诗人作定情之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美人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诗人,诗人也要把最好的东西回报她。对李商隐而言,他的所思正是王茂元的小女儿王晏悦。

5.王晏悦

王晏悦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七女儿。早在曲江宴时,她曾随着父母、姐姐去游玩,就远远见过李商隐。只不过她这时年纪还小,六姐尚且未嫁,还谈不到自己的婚事。不过,姐姐、姐夫时常在她面前说起义山如何如何有才,自然增添了对李商隐的好感。

对李商隐的相貌,王晏悦应该是满意的。《旧唐书》说李商隐“少俊”,那就是年轻英俊的意思。在短短二百余字的李商隐传里惜墨如金地特意点出来,就更不是指一般的漂亮了。

有人曾引李商隐文集中“若某者陋若左思,丑同王粲,须眉不及于崔琰,腰腹无预于郑元”(《为举人上翰林萧侍郎启》)来说明李商隐相貌丑陋。

《晋书》说左思其貌不扬,才华出众,《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三国志》说崔琰“声姿高畅,眉目舒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曾代替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而曹操侍立在崔琰身后捉刀。郑元14岁为沂州刺史,有政绩,号为“清吏”。我们重点来看王粲,他是建安七子里文学成就最高的。当著名学者蔡邕闻听年幼的王粲来访时,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粲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座皆惊”。而王粲17岁去依附刘表,也因其貌不扬,身体孱弱,没有受到刘表的重视。

再比如:“若某者,虽陋若左思,瘦同沈约,无庾信之腰腹,乏崔琰之须眉……”(《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

这里也举了四个人,我们重点来看左思。《世说新语》记载,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语林》也说,看到潘岳外出,妇女们都抛果子给他,常常抛满一车。而左思长得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

这样看来,王粲的丑和左思的陋名副其实。但是,这是天大的误解。这两篇文章不是李商隐自述,均是代人之作,描写的不是本人。这两篇文章题目翻译过来就是,替柳仲郢的大儿子柳珪应试前行卷投献韩琮郎中,替柳仲郢的小儿子柳璧应试前行卷投献翰林萧侍郎。这里主要是突出柳珪、柳璧的才华如同王粲、左思,才干如同崔琰、郑元,是少年才俊。至于容貌则完全是自谦之词,千万不能以此作据判断柳珪、柳璧的相貌,更不能错认为这是李商隐的长相。

我们再从一个侧面来看李商隐的相貌。唐代选举制度规定:“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可见唐代对官员身材的要求之严格。当宣宗想重用令狐楚的儿子时,宰相白敏中回答,令狐楚的长子令狐绪从小有风痹病,不过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有才气,可以重用。这也说明了相貌的重要,李商隐先后中进士和通过释褐考试,相貌自不会差。

我们还可以看李商隐后来对岳父王茂元的自白“终无卫玠之风姿”(《祭外舅赠司徒公文》),意思是我确实没有卫玠那样的风姿。卫玠相传为西晋第一美男子。《晋书》说他“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据此,可知李商隐必为美男子。“终无”是说王茂元见他之前的风闻,应该是有相当好的容貌。

再从前面兖师相貌的描述看,我们可以猜测李商隐和王晏悦的相貌应该都不差,称得上郎才女貌。

王晏悦非常美丽,非常聪慧。李商隐和王晏悦在曲江曾对视过一次,那真是惊鸿一瞥:“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李商隐在开篇就用了两个典故。宋玉在《神女赋》里说,她那如花似玉的容姿,简直是无可挑剔;她那丰盈妩媚的仪态也无法寻根究底。上古时代完全不曾有,当今人间根本找不见;她那珍奇宝石般的风采,最好的赞美还会有疏漏。她刚出现的时候,灿烂得像照梁的初升丽日:“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曹植在《洛神赋》里说,她的形影,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灼若芙蕖出渌波。”这个女孩子像出水芙蓉一样美丽,外面早已有美好的声名。

李商隐在诗里特别突出了王晏悦的细眉。这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中国文学里描写爱情的神来之笔,多在眉目。

《诗经》里有一瞥的爱情,穿越时间,流传至今。“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女子的眸子清亮,眼神飞动,顾盼流转,美好妩媚,传达出邂逅的无限情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杀伤力,有穿透力,直抵人心,千载之下亦能感觉到它的活。

顺流而下,战国屈原《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西汉李延年妹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唐代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南宋李清照写小姑娘的心事:“眼波才动被人猜。”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写张生眼中的崔莺莺:“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在《红楼梦》中,黛玉出场,自宝玉眼中给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眉目。一般本子或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或作“两弯半蹙蛾眉,一双多情杏眼”等,粗俗不堪。甲戌本此处是空着的,是未定待补的草稿模样。列藏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这才是黛玉本来面目。《红楼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从黛玉眉目描写可见一斑。

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春,李商隐27岁,正准备参加吏部考试。在唐代,进士及第仅是一种身份标志,还要通过“释褐试”后,才能脱下平民粗布褐衣穿上官服。此前他忙于恩师、前幕主令狐楚归葬,错过了任官选调,只有等待春天的这次博学宏词科考试。

博学宏词科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的一种考试,唐开元年间始设,称“博学宏词”。所试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不限制进士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节度使等推荐的,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后可以任官。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因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改为“博学鸿词”。

当时,李商隐的今体骈文在官场已经享有盛誉。在京候调候考期间,他时常代一些官员写状文。其中包括帮助王茂元代作表、状。比如头年四月,工部侍郎陈夷行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了宰相。李商隐代王茂元作了《为濮阳公上陈相公状》。

经王茂元引荐,李商隐结识了考官周墀、李回。这次博学宏词科考试,李商隐先为李回所取,并为掌铨选的周墀注拟官职。但是报至上面复审时,被一位“中书长者”将名字抹去。

这位“中书长者”是新任宰辅杨嗣复,虢州弘农人,此次升任宰相正在中书省掌权。当吏部送来释褐试录取名单时,他批示“此人不堪”,将李商隐从名单上抹去。

关于“此人不堪”的理由,一般认为,李商隐原来追随的是牛党令狐楚,而在令狐楚刚刚去世后,即投靠李党王茂元,这是忘恩负义的行为。此外,还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一是李商隐猛烈抨击朝政,触犯当权者。李商隐刚中了进士,还没有释褐,正是备受关注的时候,他作了一首政治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里有“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讽刺胥吏之才在朝中做了高官,皇室家奴即宦官掌管了军权。他在诗中还表示,我要问问当朝的,你们谁是掌权的人?身上长了几十年的恶疮,没有一个人敢从根本把它治疗好。考虑到那时考试前行卷风行,当朝一定很注意他。二是违背当时的门第观念。唐代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等七姓为大姓,耻与他姓为婚。李商隐是陇西李氏,皇室宗亲,他的母亲是博陵崔家,虽然家道败落,可是他娶外姓特别是武夫的女儿,不被时人认可。

李商隐后来自己解嘲,跟陶进士讲过这个故事。他说名字被吏部上报中书之后,他归来暗自惊笑,埋怨周、李二学士把这么重的任务交给他:“夫所谓博学宏辞者,岂容易哉!天地之灾变尽解矣,人事之兴废尽究矣,皇王之道尽识矣,圣贤之文尽知矣,而又下及虫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开会,此其可以当博学宏辞者邪?恐犹未也。设他日或朝廷或持权衡大臣宰相,问一事,诘一物,小若毛甲,而时脱有尽不能知者,则号博学宏辞者,当有罪矣。私自恐惧,忧若囚械。”当后来杨嗣复把他的名字抹去后,他觉得很轻松:“此乐不能知东西左右,亦不畏矣。”(《与陶进士书》)

不知道李商隐给陶进士的信中说的是否是自己真实的想法。事实是,王茂元当时与李党领袖李德裕交好,他的仕途升迁得到李德裕鼎力相助,因此被视为李党。而杨嗣复、令狐楚等属于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或许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吧,李商隐没有通过吏部选拔考试。

博学宏词科落选后,李商隐赶赴泾原节度使幕府。正是暮春时节,在去泾原的路上,他看见牡丹刚刚绽苞,就被狂风疾雨打落。无情风雨相摧,如同繁弦促柱;牡丹落瓣缤纷,如同舞蹈一般,正像自己飘零的身世。

李商隐想起,传说中南海有美人鱼,离开她的主人时,托着玉盘哭泣,泪水都化作了珍珠。锦瑟弹奏起来哀怨断肠。《周礼》:“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曰锦瑟。”《汉书》:“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据传原有五十根弦,秦帝忍受不了这种悲声,令人裁减成二十五弦。

现在,他来到遥远的泾原,紧邻吐蕃边境。想到长安城中,令狐家的牡丹最盛!令狐楚已逝,令狐门馆难以依靠,今日泾原之行或许会影响到他年!而韩瞻新婚燕尔,也正在长安城里春风得意。而自己一年的等候释褐,正如这牡丹所有生机都被雨水摧折,零落成泥,先期零落,归为尘土。可是,待这零落的花舞结束时,对着空落落的枝条,怕是也会觉得当初那零落时的花姿终归也是美好的吧?

李商隐写下了《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

或可译为:

往年曲江旧圃繁华景象已不可追忆,

今天在西州风雨之中忽然不期而遇。

水边亭台春寒之气所感者唯有凉意,

当年置身丝罗褥子温暖竟不知珍惜。

蝶舞翩翾惜花殷勤地采收落花之粉,

花事已阑似佳人怅卧遥帷意兴迟迟。

长安城春风得意怎能体会沦落之恨,

日日舞于笙歌之中可晓得减损几枝?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或可译为:

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

牡丹过早怒放为雨所败更是心寒。

花冠如同玉盘泪珠飞溅令人伤感,

风雨袭来惊破睡梦好似锦瑟哀弦。

阴云密布衰红满地真是今非昔比,

一年美好生机早已付与飞扬尘寰。

在前溪舞歇歌残后您若回眸再看,

定会珍惜眼前风雨之中零落姿颜。

到了泾原,李商隐受到王茂元特殊的礼遇:“往在泾川,始受殊遇。绸缪之迹,岂无他人?樽空花朝,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去形迹于尊卑。”(《重祭外舅司徒公文》)

在泾原幕府,他起草了许多公文,多是日常应酬。如《为濮阳公上杨相公状》《为濮阳公上华州陈相公状》《为濮阳公论皇太子表》等,加上以后所写多达四十一篇。

但是,李商隐在泾原的境遇颇为尴尬。泾原节度使幕府的掌书记(记室)是裴蘧。李商隐只是干着记室的活,却没有名分。另一方面,在泾原一年,王茂元宾客相待,就是迟迟不答应李商隐和王晏悦的婚事,等待的就是李商隐的释褐考试结果。

从王茂元的角度考虑可以理解,六女儿、七女儿是他现任夫人所生,特别宠爱,王晏悦年龄尚小。还有,王茂元迟迟不答应,莫非也是担心自己是李党,而李商隐是牛党令狐楚门生这层关系?更重要的是,王茂元已经为李商隐在周墀、李回面前搭上很多人情了,这份人情不因李商隐未选官而作废。后来李商隐到周墀幕府帮忙,就有还债的意味。

李商隐身在幕府,却不能与王晏悦相见。他看着玉梯横绝,登楼无望,感叹两人虽同处一个地方,面对同样的春风、同样的明月,却只能各自诉说自己的离愁:“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

转眼又到了释褐考试的时间。

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神鸟,俗称“金乌”。羲和以六龙驾车,载着太阳自东向西奔跑。古乐府《陌上桑》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李商隐用罗敷来比喻妻子,用秦楼指代王晏悦的住处:“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

公务之余,李商隐喜欢登高望远。城东郊是一片绿地,古称“美人揪”。站在高大的安定城楼,他想起了洛阳老乡贾谊。贾谊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在郡县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通晓诸子百家的书,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让贾谊担任博士之职,那时才21岁。贾谊一年内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又准备提为公卿,遭到群臣的攻击。贾谊随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很久后才被召回长安,后来呕血而亡,年仅33岁。

李商隐又想起东汉末年与曹植等并称“建安七子”的王粲,他少有才名,17岁被朝廷召为黄门侍郎。后来前往荆州投刘表幕府,在荆州十多年间,刘表只让他当普通的小幕僚。王粲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他和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相似,羁旅之感相通。

可是,李商隐在仕途刚刚起步的时候,就遭到朋党纷争,被岳父、好友、同僚等误解。这正像《庄子·秋水》里讲的故事。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不料谣言四起,说庄子到梁国是要取代惠子为相。惠子大为恐慌,一连三天三夜搜捕庄子。庄子直接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像凤凰的鸟,名叫鹓,从南海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而一只刚刚捕捉到腐烂老鼠的鹞鹰,却对着飞过头顶的鹓发出恐吓式的叫喊,生怕它来抢自己的腐鼠。

《史记》里说,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范蠡是功成名就之后全身而退、归隐江湖的理想典范。李商隐博极群书,负经国之志,而别人妄相猜忌,全不知己。他其实对权势并没有什么眷恋之情,只不过是希望像范蠡一样在旋转乾坤、担当事业后功成身退,潇洒地乘舟归隐江湖,不负父亲为他取名“商隐”的一番心意。于是写下了《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或可译为:

踏着绵延城墙登上百尺高楼,

映入眼帘的是绿杨树边沙洲。

贾谊年少有为徒然忧国流泪,

王粲寄人篱下春日再度远游。

多想江湖之上安闲自在归隐,

乾坤扭转之后飘然一叶扁舟。

高洁鸟儿何曾在意腐鼠滋味,

谁知道竟惹得恶意猜忌不休。

6.令狐绹

令狐绹是李商隐青少年时期最亲密的好友。李商隐之所以中进士,和令狐绹的相助是分不开的。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令狐绹,李商隐中进士的时间还不知要推迟多久。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在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三月,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驻洛阳。唐朝设兵部尚书一员,正三品。李商隐那时才18岁。他带着平日所写的古文,包括《才论》《圣论》,去洛阳拜谒令狐楚。令狐楚很赏识,让李商隐同自己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绹、令狐纶等共学同游,参与文会。

大和四年(830年),李商隐在令狐楚幕府的第二年,目睹了文采辞章远不及自己的令狐绹进士及第。李商隐对应试充满了自信,自觉技艺精进,青云可望。

当时,幕府按年向朝廷推荐人才称为岁贡,令狐楚每次都给李商隐资装进京应试。

大和五年(831年),李商隐20岁。年前,令狐楚资助他赴长安参加进士试。正月,李商隐没有通过考试,当时主考官是贾餗。

贾餗是河南人,进士擢第,文史兼美,四迁至考功员外郎,权知礼部贡举。当年榜出后,贾餗拜礼部侍郎。

大和六年(832年),李商隐21岁。正月,他到长安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还是贾餗,李商隐又没有通过考试。

大和九年(835年),真是多事之秋。这年他24岁,春天进京应试,又为工部侍郎兼集贤殿学士崔郸所不取。

李商隐在中进士前,共参加了五次考试。这在唐代特别是晚唐不算是运气差的。韩愈“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举于吏部卒无成”(《十七史商榷》)。比李商隐稍小的罗隐,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十余次均未考中,被称为“十上不第”。

再比如,项斯考了二十年,韩瞻的儿子韩偓考了二十四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以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为例,及第进士柯崇年64岁,陈光问69岁,刘象先70岁,王希禹73岁(《文献通考》)。更极端的例子,比如黄巢屡举进士不第,终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