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彩云易散琉璃碎(1 / 1)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元和九年(814),在湖南衡阳的一条古道之上,有两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长久地伫立在车边。良久,其中一人黯然开口:“柳兄,你我分别在即,无谓再作小儿女态,就此……别过吧!”被称为柳兄的人也叹道:“分别二十年,一朝相见,转眼又各奔东西,不知道下一次见面……哎,不谈这个!只望刘兄前路畅意。”说完,他从袖中掏出一张纸:“这是我路上写好的一首诗赠予刘兄,只望,只望我们还有相见之时吧!”说完这句话,他的声音几乎都哽住了,只得转身匆匆回到车上,招呼车夫离开。

车下的人,望着老旧的马车缓缓离开,卷起的风沙几乎遮住了眼前的视线。他展开纸张,轻声读起上面的文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他猛地抬起头,却看到马车已经渐行渐远,难掩的苦涩与心酸一起涌上心头,让这位历尽沧桑的坚强男人也禁不住满眼含泪。那一刻,他感受到的,不只是伤感,更有此别再难相见的不祥预感。

那一年,柳宗元与刘禹锡在离京20载之后,奉诏回到长安,没料到竟然再次遭贬,分别担任广西柳州刺史和广东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

就如柳宗元在诗中流露出的伤感与无奈,那次分别,真的就成了他们的永诀。

一 少年得名、青年得志的柳家子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山西运城。同他一生的挚友刘禹锡一样,柳宗元的出身也很高。在当时的唐代,陇西、赵郡的李姓,清河、博陵的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和太原王姓是七大望族,此外还有河东“柳、薛、裴三著”等大族仅次之。

柳宗元的祖上都是南北朝时重臣,柳宗元已是官八代了。尽管到他祖父时,家道已经中落,但书香门第这个底子太厚了,柳宗元在少年时便名声在外。就如刘禹锡后来为他写墓志铭时所说:“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这并不是老朋友对他的吹捧,而是确有其事。

在柳宗元十二三岁时,因父亲柳镇被调到湖北、广西一带做官,他随父同行。这三四年里,他除了饱学诗书,更是到各处游览,开阔了眼界,还结识了不少有名的人物。

柳宗元所处的年代正是唐代藩镇割据最严重的时候,他十三岁那一年,一个发动叛乱的军阀李怀光被朝廷讨平。当时,一位姓崔的御史中丞请柳宗元代写一篇向皇帝祝贺的奏表,柳宗元欣然接受,很快便写出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篇文章,是现在流传下来的柳宗元最早的著作,才十三岁的年纪,就有如此缜密老练的文笔,这也使得他的名气一下子传扬开来。

少年得名,更兼有青年得志。22岁那年,他考中进士,也第一次认识了同榜得名的刘禹锡。两个出身名门的年轻人,一样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惺惺相惜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两人当时都没有想到,这段情感对他们一辈子来说,是那样的难得珍贵。

金榜题名之后,便是美好的洞房花烛。柳宗元的妻子是同样出自名门的弘农杨氏女。两家的关系原本非常亲密,所以对于这位儿媳妇,柳宗元的母亲是很满意的:“吾自得新妇,得一孝女。”

有这么善解人意的老婆婆,还有年轻有为的郎君,杨氏女的运气也是好得没话说。只可惜这样的好光景仅仅过了三年,她就因为怀孕难产不幸去世了。

杨氏女的去世对于柳宗元来说,是人生中的第一场打击。从那之后,他并没有再像这样明媒正娶过他人,并非不愿,而是再也没有机会了。只是在当时,他并不知道,杨氏女的去世,就已经掀开了他悲剧命运的第一页。

二 仅有热血的政治生涯是危险的

贞元二十一年(805),唐顺宗即位。这应该是唐代历史中命最不好的一届帝王了。当太子当了26年,结果,做皇帝8个月就被迫退位。很可惜,他还让柳宗元给遇上了,最要命的是,他还把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皇帝的身上。

唐顺宗做太子的时候,身边围绕了不少“能人”,比如善下围棋的王叔文。不管王叔文是否真有才华,他口才一定是相当了得的,不然也不会说服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干才子加入他们的“革新”计划。

唐顺宗继位时颇吃了些苦头。在他老爹唐德宗就快驾崩的时候,一众宦官还极力想把他这个太子给“pass”掉,直接换成他人。好在关键时刻,唐德宗没松口,再加上有正直大臣的坚持,才使得他异常艰难地坐上了龙椅,这也使得他恨透了当时给他使绊子的宫内宦官。

中晚期的大唐,一直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矛盾中摇摇晃晃,这种局面一直到最后也没能彻底改变。也不知是唐顺宗让宦官气糊涂了,还是性格里有天真的成分,他居然想通过革新的方式,从宦官手中夺回权力。于是,由革新派领袖王叔文执政,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平心而论,在这次为期100多天的改革里,确实有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举措,比如取消了“宫市”。就是宫中宦官以皇宫采办为名,在街市上公开抢掠。白居易的那首《卖炭翁》,说的就是这段黑历史。

但永贞革新的核心内容在于抑制藩镇割据,顺带打击官宦专权。由此就看出了士大夫阶层战斗力的不成熟:没有军队,没有兵权,还想解决国家多年来的积症,这又怎么可能!结果,毫无疑问的,这次革新很快遭到了宦官的反扑,这一次,他们居然联合了之前一直作为对手的藩镇将领。结果,参与革新的所有官员都被一一流放。唐顺宗也被迫退位,当了太上皇的他,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深宫之内暴毙,死因不明。

很多历史学家都在猜测这位短命皇帝的死因。一个最为可怕的猜测,认为始作俑者就是他的儿子唐宪宗李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因为永贞革新而受牵连的官员们,其实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无亲无故的你们,搭上的不过是一辈子的前途,而和他有正牌父子关系的老爹,都因此丢了性命呢!

即使如此,相信当年遭遇这等横祸的士大夫们,没有一个不是心怀怨念地离开京城的。恩宠贬谪就是一夕之间的事情,这也不能不让人惆怅命运的翻云覆雨。

三 独钓寒江雪的哀绝

柳宗元被贬的第一站是湖南的永州。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一千多年前,这里不仅荒僻,更是人烟稀少。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亲,还有两位亲戚家的弟弟。

柳宗元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在于他有一位非常明事理的老母亲卢氏,她虽然年近古稀还陪着儿子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但她从没有流露过一丝埋怨。不管是面临“人多疾殃,炎暑熇蒸,其下卑湿”的恶劣环境,还是连住处都没有的窘状,老太太对儿子也是多有劝慰:“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不仅如此,她还很温存细致地照顾儿子的生活。如果母亲一直都在,他的心境或许不会那么糟糕,但很遗憾,仅仅半年之后,老太太就因为水土不服,染病后“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而撒手人寰,这让柳宗元悲痛欲绝。在长安的时候,他还凭着自己的恩宠为母亲求得了一个“河东县老太君”的诰命。可转眼间物是人非,自己不仅没能为母亲颐养天年,反而害得她过早离世。这一份痛悔的心情,都流露在了他写给母亲的祭文里:

天乎神乎,其忍是乎!而独生者谁也?为祸为逆,又顽狠而不得死,以至于今。灵车远去而身独止。已矣,已矣!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哀矣。尽天下之辞,无以传其酷矣。

不管怎样,卢氏还是为柳宗元保留了一份非常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亲戚之间的和睦。柳家是一个大家族,亲戚众多,但卢氏对所有人都非常亲切,就如柳宗元在祭文里说的:“既事舅姑,周睦姻族,柳氏之孝仁益闻。”这份友爱也换回了其他人的善意。在柳宗元被流放的十多年中,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的两位表兄弟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在他死后,还把他的灵柩从贬谪地护送回了故乡长安。

柳宗元在永州最初的五年,都是住在当地一处寺院——龙兴寺。有人说他境况窘迫,连落脚的房子也没有。有后人分析,这未必就是实情。因为在柳宗元的心里,他始终不相信自己会在这处边远之地长时间驻留,所以,他选择了客居龙兴寺,并一直在翘首企盼来自长安的消息,宣他回京的消息。

只可惜,柳宗元等得脖子都酸了,也没能盼到北来的赦令。反而在唐宪宗登基的那一年,收到了“不在量移之限”的诏令。意思就是,不管朝廷有多么大的喜事,如何大赦天下,这被贬的八位司马都没门。

那一年的冬天,永州下了一场铺盖地的大雪,大雪湮没了一切。当一切都被大雪笼罩的时候,他乡与故乡仿佛并无区别。但越是不去想,孤独与寂寞越是噬咬着他的心。就在那般凄冷的心境之下,他写出了这篇号称传世孤绝的诗作《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时,个人的不幸,却是文学史上的幸运。一个生活悠然的人,很难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能够流传千百年却依旧打动人心的作品,只因为作者也承载了穿越千年的忧伤。

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的时候,还带了一个五六岁的女儿和娘。在长安的时候,柳宗元从来没有公开过她的身份,一朝被贬,才不再顾忌,把她一直带在身边。而在历史上,和娘的母亲是谁,也一直是个谜。后人猜测,柳宗元之所以始终不肯透露和娘的母亲是谁,是因为她身份卑微,配不上他这位世家子弟。

这也是柳宗元性格执拗的一面。一直以来,出身名门是让他引以为傲的地方,也是他痛苦的根源。享受家门的荣光,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柳宗元一直为自己的遭贬谪,害得柳氏一族受连累而内疚不已。等到了中年,又为自己没留下后代忧心忡忡。为了这个,他甚至不惜写信向友人求助:“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自己是罪臣,当地是没有适婚的大家族女子肯嫁给他的。如此一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

就是这些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柳宗元这一生都在痛悔、踯躅和失望中徘徊,到了最后,眼看就要见到人生的曙光的时候,他却不幸一命呜呼,也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但不管怎样,有和娘在他身边陪伴的日子,也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在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的唱和诗里,老刘抱怨自己的儿子不喜读书,柳宗元则喜滋滋地说到他的女儿出奇懂事:“左家弄玉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因为没有玩伴,女儿也不哭闹,只是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练习书法。

多好的孩子,如果能够长大成人,她也一定会给苦难的父亲带来些许安慰。只可惜,和娘未及成年,十岁就不幸染病身亡。因为一直住在寺院中,小姑娘笃信佛教,在离世前向父亲请求,出家为尼,最后在父亲的眼泪中溘然长逝。

短短的几年时间,柳宗元送走了母亲,女儿,还有另外一位堂弟。他的希望从最开始的火热跳动到渐渐蒙尘,终于陷入无边的黑暗。

四 小石潭记:原来隐藏了那么多的悲哀

事实上,希望是支持人活下去的动力。但当希望终于宣告死亡,也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柳宗元开始渐渐明白:长安,大约是真的回不去了。既然如此,不如就做好长期在这里安家的准备吧。

在永州的日子,他因为闲暇无事,除了苦读诗书,就是在当地各处游山逛水。著名的《永州八记》便出自这段岁月,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中学时学到的《小石潭记》。里面的佳句至今忆来仍朗朗上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当年摇头晃脑背这段文字的时候,大家还都是不谙世事的青葱少年,对于文中末尾作者的感受,应该毫无知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谁能想到,作者在创作这篇文字的时候,那已经幽沉到底的冷涩心意呢?无论景致多么美好,在一瞬喜悦之后,涌上心头的,都是无穷无尽的忧伤。

但不管怎样,到永州的第五年时,他在龙兴寺的对岸买到一块自己心仪已久的地界,并修建了房屋。就是他在《永州八记》里提到的西山小丘: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就是这样一处景致独特的奇地,售价才四百(柳宗元并没说明是四百两还是四百文钱)。这让柳宗元又惊又喜,也不由得他感慨:如果此州不荒芜,那么,这样独特的景致必然引得富豪名士争相抢购。但天道有因果,或许真的是为了怜惜他这个获罪之人,所以特意让他享用了这处好地方?

不管怎样,有了这样一处美地作为家园,柳宗元总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了。在勤快地整修了房子之后,他还不无兴致地赋诗一首: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那一刻,他的心情是空的。没有了希望,也没有了要惦记的人,无欲亦无求,就如晴空一样清澈。但悲哀的是,这样的清灵之念,也只在一瞬间犹如流星划过,之后又陷入沉沉的黑暗。

五 有所失后的所得

住下来之后,又有大把闲余时间,柳宗元开始钻研学术。他多年来写了部《非国语〉》,对典籍《国语》逐条批判。虽然屡遭命运捉弄,但柳宗元有着强大的无神论精神,在文中,他逐条批判了“天人感应”“圣人作乐”等传统。紧接着,他又写《天对》以怼屈原曾写过的《天问》,批判天命说;然后又写《天说》怼韩愈;写《答刘禹锡〈天论〉书》以怼刘禹锡。

当然,怼归怼,个人感情还是要处的,这一生中,柳宗元最信任的朋友就是刘禹锡,接着就是韩愈。但不管怎样,只有在酣畅淋漓的文字当中,才能让柳宗元有泄尽心中不平之意的舒畅。

如果让柳宗元有机会回忆这一生,那么,他最痛恨最不愿想起的,或许就是永州。但事实上,他之所以被后世称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大部分作品都出自这段苦难的岁月。

首先,因为远离官场,他有大把时间研读诗书古籍。虽然被贬谪时行路匆忙,没来得及带上皇帝赐予的三千卷书籍,但随身携带的这些,也足够他读个十年八年不重样。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因为苦痛,已经得到了相当深刻的历练,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文辞优美,更注入了穿越千年依旧打动人心的力量。

就如他在永州创作的那首《闻黄鹂》,“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和唐代诗人张祜的那首“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异曲同工。都深藏着无尽的哀愁,一个是因“误落千万山”而心忆桑梓,一个是寂寞锁深宫20载的思乡宫人。他们从未谋面,却有着同样穿越千古的情感,那就是冷彻透骨的寂寞,而这只有当事人才真正地明白了解。

六思乡望断,力竭柳州

元和十年正月,在永州谪守了十年之后,柳宗元终于盼到奉诏回京的消息。只可惜,当他千里迢迢兴奋地赶回京城,连亲友都没来得及寒暄,就又接到了再次被贬谪的诏令。

很多史学家分析,刘禹锡、柳宗元这批被调回京城的“五司马”,都是受了刘禹锡那首“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连累。但事实上,从这几位被贬谪官员陆续回京,朝廷中就已经有人紧张得睡不着觉了。毕竟他们曾经是十年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旦重新站在朝堂之上,原有的平衡关系势必要重新洗牌。不管出自怎样的考虑,很多人的想法在这时也是出奇地一致,那就是继续把他们排挤出原有的圈子。

就这样,柳宗元一行都重新踏上了远行之路。但最让他们气不平的是,这一次做官,给的名义还是平了反,升了职。黄连咽下肚,有苦说不出。

但一直隐忍的柳宗元这次也不想忍了,在写给唐宪宗的《谢除柳州刺史表》里,他就明明白白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谨当宣布诏条,竭尽驽蹇,皇风不异于遐迩,圣泽无间于华夷,庶答鸿私,以塞余罪。”

意思就是,别再谈什么平反之类的虚词,我就作好准备好好劳动改造,以减轻我的罪过吧。

公元814年,在与刘禹锡依依不舍地告别之后,柳宗元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足足花了三个月时间才走到柳州。

在路上,柳宗元就已经给自己不断打气,但真正走到这里,当地的恶劣条件还是让他倒抽冷气。

柳州属于岭南道,当时是个蛮族杂居的地方,不仅语言难通,而且劫掠贩卖人口之风盛行。他在《寄韦珩》书信中写道:“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不仅如此,官方与当地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张:“饥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

但不管怎样,这一次柳宗元的官职是柳州刺史,他手中有了实际的权力。尽管有各种不甘心、怨愤以及吐槽,他还是决定收拾起个人情绪,当一天刺史,就尽一天的职责。在这一点上,他与老朋友刘禹锡以及韩愈,三观是出奇一致。

和刘禹锡一样,柳宗元也很注重当地教育。一切落后不开化,都是因为没文化。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中说:“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病且忧,则聚巫师,用鸡卜。始则杀小牲;不可,则杀中牲;又不可,则杀大牲,而又不可,则诀亲戚饬死事……”意思就是这里的人迷信巫医鬼神,遇到事都杀牲口祭拜,小的不行就杀中的,中的不行,就杀大的……结果到最后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牲畜也没多少了。

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一切习俗让人不可思议,但在当地,已经流传数百年了,柳刺史任重道远啊。

柳宗元的对策就是修孔庙,建学堂,宣传儒家思想,必要时还重修庙宇,以佛教替代当地的原始宗教。

回顾柳宗元在柳州所做过的政绩,不得不承认,他不仅会写诗,还是一个特别讲究实干的地方官员。千年以前,他就已经懂得要努力抓教育搞农耕,甚至废除当地奴隶买卖制度等实实在在的政务了。在亲手种植柳树的时候,他还写了一篇《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千年以前,没有照相机,也没有录音机记录下柳刺史亲手植树的场景,但柳宗元不怕,人家自编了一篇新闻稿件,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形象风趣更兼之流传千年。

《种柳戏题》在柳宗元被贬谪之后的生涯中,是难得的一首风趣之作。事实上,在柳宗元生命中的最后几年,病痛和愁思一直在折磨着他。

七 心病无药,他乡成了禁锢的城

柳宗元在《寄韦珩》诗中写道:“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由此可见,他到百越之地之后,是多么水土不服,先后得了疥疮和霍乱两种疾病。另外,还因为脚上长了肿块,竟然三天不省人事。连柳宗元自己也无奈地感叹:“是岂不足为政耶?”

柳宗元的病症在现代医学看来,应属于免疫力低下造成的病毒感染。而在中医看来,也与多年的郁结于心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百病心生,心情不好,再努力加餐饭也是无济于事。

柳宗元自己也深谙医道,他还曾经给老友刘禹锡寄过一个医治连州疾疫的方子。但是,他医不了自己,因为他始终打不开自己的心结。

事实上,从古至今,但凡有才华的人,都对自己有一份潜意识的期许,他们认为,不只是自己,连这个世间也不该辜负这份天赋。但让人遗憾的现状就是,许多天才的命运大多是“彩云易散琉璃碎”。

在这样一个有月却被乌云深遮的夜晚,他登上柳州城楼,写下了一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纪事感怀。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看到这首诗,不由得让人想起同样在晚年贫病缠身的杜甫,他也曾支撑着孱弱的身体,在异地他乡的九月初九登高怀远时,写下那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隔几十年的两位惊世奇才,在这一刻,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彼此的心意,那就是思乡之愁。

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怎么也无法深刻地了解到古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交通便利的如今,再远的路程也不至于搭上一生的思念。有一年夏天,我曾经和家人到广西旅游,在高铁上,当列车员轻柔的声音报出“柳州”站名的时候,我不禁站起身来向窗外张望,距离西安,那是一个太远的地方。虽然有着美不胜收的风景,却是完全不同于中原的地方。更何况彼时交通闭塞,山高路远,乡愁望断。杜甫晚年时百病缠身,面临战乱流离,也要拼尽所有的力气返乡,最后终究死在回乡的途中。柳宗元的情况更为复杂,不仅离乡千里之遥,还有公务在身,他明白自己的“罪臣”身份,没有诏令,是不得回乡的。

柳宗元曾寄给友人一首诗:“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这是怎样一首哀绝无望的诗啊。在他看来,自己被锁在一座千万峰围绕的孤城之中,不管是身体之恙,还是精神的疲惫,他已经很久不想说话,连诗文都不愿意再碰了。

传说有很多动物在将死之时,会自己找一个地方悄悄地躲起来。柳宗元似乎也进入了这样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八 魂归他处,托孤故友

公元819年,刘禹锡90岁高龄的老母亲去世,他扶柩从广东连州赶回家乡。当行至湖南衡阳的时候,他蓦然想起,这正是多年前,他与好友柳宗元分别的地方。当时的他,给自己接连写了三首离别的诗,其中有一句如今想起仍让人痛彻心扉:“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行行便濯缨。”刚刚念及此处,有仆人来报,说有从柳州的加急书信要交给他。

不知道为什么,刘禹锡忽然觉得自己的心都颤起来了,他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通身黑衣的人奔过来,扑倒便拜。拿在手里的书信,他很久都不敢打开,终于,当他吃力地读完信上的文字,片刻的寂静之后,这个将近50岁的老年人就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

据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所写,柳宗元“尝与其部将魏感、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

不管这段话是真是假,但也说明,柳宗元对自己的死是有预感的。元和十四年(819)十月初五,柳宗元终于在顽强地熬过十四年孤寂凄凉的岁月后,耗尽了生命的灯油,带着无限的遗憾,在柳州治所溘然长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为自己的后事作了详尽安排,首先请自己最好的朋友刘禹锡把他一生的文字作品汇编成册。其二,请他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虽然身世坎坷,但柳宗元识人的眼光是一流的。他知道刘禹锡是一个可“明信之人”,即使自己故去,他也一定会竭尽全力完成自己所托。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刘禹锡为好友所写的祭文中,就表达了这份悲痛但坚定的心愿:“誓使周六(柳宗元的孩子之一),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

柳宗元一共留下四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叫周六,一个叫周七,都是柳宗元的一位妾室所生,他去世的时候,周七还是遗腹子。有史料记载,由刘禹锡抚养成人的周六很是争气,长大成人之后考上了进士,只是他的姐妹与弟弟,就再无下落了。

纵观柳宗元这一生,在他饱受期许、失望与痛悔的折磨中,已经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年轻时因为急于求成,没有一点从政经验便想一蹴而就,就如《黔之驴》中的蠢驴,被老虎吃掉一点也不冤枉。

不管怎样,只要自己不放弃,苍天就不会辜负他这盖世的才华。在谪居的日子里,他创作的一篇篇作品,深深感动了千百年来的后世之人。当年,他曾经最担心的为柳氏家族蒙羞的恐惧,如今想来真是太不值得了。事实上,即使他官至高位,也绝不会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就。

如此之千古名望,如此之悠悠忆念,泉下之柳先生,可安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