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高山晶莹雪(1 / 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代从来都是一个不缺乏人才的时代。但是,在公元701年,上天对于盛唐特别慷慨,有两位天才同时降临于世。一位是诗仙李白,而另一位就是著名的诗佛王维。

王维无论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一颗最璀璨的明星。他不仅诗文了得,更在绘画以及音乐等方面才华出众,是不折不扣的全才型人物。

偏偏史书还曾经这样介绍过王维的颜值:“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如此看来,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帅哥,无论活在哪个时代,都是一路走,引来一路尖叫的偶像级人物了。

但这一切,对于王维来说,都太不重要了。他这一生,遑论是否得到世人的关注和尊崇,连要不要做官,他都一直在纠结中。虽然集众多才华于一身,但晚年的王维生活却异常简单,甚至刚从官舍回来,便把自己关在一间异常简陋的屋子里,静坐打禅。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足矣。

这个乐于清静,志于佛禅的天才诗人,还是当年那首著名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作者吗?他的一生,因才华过人而被世人所瞩目,为何在晚年,却完全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呢?

一 一个被诗歌“耽误”的隐士

公元701年,王维出生在山西太原。家族是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太原王氏作为天下四大姓之一,在晋朝时达到顶峰。今天我们熟知的名人,比如秦朝大将王翦、书法家王羲之、诗人王勃都是王氏子孙。

而王维的出身更特别。不光是他的父姓荣耀,母亲这一族也是声名显赫,出自同样尊贵的清河崔氏。这个家族,和太原王氏以及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但显赫的家族也没有带给王维太多美好的童年。王维9岁丧父,他和几位弟弟妹妹的教育都是由母亲一力完成。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虔诚且修养颇深的佛教徒。而她的教育也在王维日后的诗文乃至绘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维,名维,字摩诘。事实上,这个名和字就是把印度一位著名的佛学大师的名字“维摩诘”拆开使用的。

十五岁时,王维离开家乡来到长安。那时的长安,是天下所有才子梦想的天堂。而长安不易居,王维动了个小心思,他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在熙攘的人群中拼全力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赢是一定要赢的,但姿态一定要优雅。

他走的是一条很多文人都走过的老路,隐居终南山,扮成隐士的模样,等待着与达官贵人的偶遇,然后走一条“终南捷径”。看来,有着天上掉馅饼幻想的,不光是现代人,这个梦已经被做了千年了。

只不过,这个梦想最终得以实现的,好像特别少。比如王昌龄,在山里隐居了很久。可能是隐藏得太深,始终没能遇到有缘人,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走上出塞之路。

而王维,他仿佛就是属于这片山水的人。最初的隐居理由,或许是为了“钓鱼”。但是,在山里隐居越久,他越怡然自得,觉得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 初露锋芒便留下千古名句

如果生活真的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或许终南山从此多了一位隐士,而世间却少了一位流传千古的天才人物。幸亏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只有17岁。这个世界对他还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那一年,他和身边的好友祖自虚到洛阳游玩。时逢九月初九,虽秋高气爽,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佳节思亲这一痛苦当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出这首名诗的时候,王维还只有17岁。也幸而有了他的灵感天才,使得千年以来游子思乡的复杂情绪有了最清晰的表达。

思乡却不能回乡,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在古代,或许是因为路途遥远,车马劳顿?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出人头地。布衣而来,却不能衣锦还乡,这是太多游子不敢回乡看望家人最重要的原因。

这首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能有人会疑惑,王维不是祖籍山西么?搬家了?其实,这里所说的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东面。当时,他和朋友在洛阳感怀家人,正好在山以西;而山的东面,则是他的家乡,他的亲人,都在那里。

三 新词一曲诗一首,便得当年状元郎

接下来的岁月,对于王维而言,是悲欣交集的时光。18岁,他失去了好友祖自虚。虽然,在日后的生活里,他相继有了裴迪、孟浩然等多位好友,但是,祖自虚是他少年时唯一最亲密的伙伴,却年纪轻轻就因病而客死他乡,这让王维第一次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悲伤。

否极尝闻泰,嗟君独不然。

也是在那一年,他赴京兆府试,中举成了头名状元,人生到达了巅峰。

当然,以王维的才学而论,把状元纳入囊中并非难事,但让后人较有争议的是,王维的这个状元并不是明明白白考出来的,而是走了一定的门路。就如他的性格,想赢,但不想赢得那么难看。

在唐朝薛用弱的《集异记》里,就讲了这个相当富有传奇性的故事。

那时的王维,不仅文章精妙,还熟谙音乐。唐代李肇的《国史补》,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维尝至招国坊庾敬休宅,见屋壁有画《奏乐图》,维熟视而笑。或问其故,维曰:‘此《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集乐工验之,无一差者。”

看到一幅画,画中人奏乐的样子,他就知道他们在弹奏什么,甚至在弹奏曲子的第几拍。这份能耐,古往今来,连曲误回顾的周郎,恐怕都自叹弗如吧。

就这样,精于乐理的小王同学,在某一天,由当时岐王李范引荐,拜访了炙手可热的权贵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一位道姑。但在当年,她的真实身份却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同母的妹妹。因为厌倦了宫廷争斗,她自愿出家。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她哥哥的大力支持。

但出家之后的玉真公主并没有真正远离尘世。相反,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吸引了不少才子名流环侍左右。而王维真正打动她的,就是那一首琵琶曲《郁轮袍》。

如今,由王维自创自弹的《郁轮袍》已经失传。但完全可以想象,在当年的那场宴席上,“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轻拨琴弦,如天人之姿,奏仙人之乐。此情此景,让玉真公主也为之沉醉不已。

有了公主的赞赏,本来就自带才子光环的王维在考场上所向披靡,以一首《赋得清如玉壶冰》应京兆府试,高中榜首。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平心而论,如果当年的考场没有那么多的潜规则,凭借王维的才气,考取功名也并非难事,但他太心高气傲。据说王维也如此断言:若参加科考,就一定以状元而居,不然就不愿参加。当然,考官的心深如海,即使不藏私心,又怎么能保证他们就一定是王维文章的拥趸呢?这一步棋,也算是他为自己的人生设计的精妙的一步吧。

只不过,在这个人世间,每一样幸运的背后,都标注了价格。虽然王维实现了“出名要趁早”的宏愿,但后来的日子就没那么一帆风顺了。

四 恩宠如烟,翻云覆雨

在唐代,科考只是你走向公务员岗位的敲门砖,真正捧到一个铁饭碗,你还需要参加吏部考试。很可惜,王维落选了。直到第三年,他才擢进士第,解褐为太乐丞(唐太常寺有太乐署,置太乐令一人,从七品下;太乐丞一人从八品下。掌国家祭祀享宴所用乐舞)。不管怎样,虽不算完全学以致用,但好歹进入了朝廷的直属管辖部门了。

但很奇怪,就在当年,他却因为一个过失,被贬谪为济州司库参军。这个过失说起来有点让人莫名其妙:身为乐官的王维,在乐工彩排时,无意多看了几眼皇帝才能看的《五方狮子舞》。就此,往日的恩宠和荣耀悉数烟消云散。

王维的这个过失,说大则大,说小则小。说大的原因是他触犯了皇家的规矩。说小呢,可以被认为无心之过。但是,在这一次,他偏偏受到了相当重的惩罚。

五 暧昧的往事,难言的绯情

很多研究史学的人们,对王维这段平步青云,却忽然被贬的经历八卦满满。据他们分析,王维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也是在这个阶段结成的。也许,就是因为成亲了,王维再也得不到玉真公主的庇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是皇家的冷漠和绝情。

在唐代历史中,和玉真公主有过亲密交往的名人不计其数,但最有名的两位莫过于王维与李白。甚至有人分析,王维与李白都是盛名在外,且交往圈子也有无数的交集,比如两人都是杜甫以及孟浩然的好友。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二人却从没有过任何的交往。而这,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玉真公主。

这段野史是真是假且不必论。但王维对于这段所谓绯闻的态度,或许能从他的一首诗中体会出来: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息夫人》,是他当时在宁王府所作。这里还有一个颇为传奇的桥段。据说当时宁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侍妾。但得来的手段并不光彩,因为人家曾是有夫之妇,丈夫是一个做饼的师傅。

只不过这位美女并不像潘金莲,虽然都有一个做饼的丈夫,但后者是遇到高枝就拼命地往上攀,这位美女即使获得宁王的宠爱,也总是愁容满面。宁王很是不能理解,像我这样的身份,就算不是高富帅,至少也占了两头,你有什么不满意?于是,就派人找来了她的前夫——做饼师傅,想让妇人看一看他和自己的反差,从而对眼下的生活死心塌地。

结果,两人一见面,场面尴尬了。妇人见到阔别的丈夫,顿时泪流满面。宁王期待中的反差不仅没看见,还让在场的观众都欣赏到了一幕“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凄凉。而王维的这首《息夫人》也是由此而作。

息夫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位相当有争议的美女。战国时期,她本是息侯的妻子,被楚王强行夺走。来到楚国后,她从不主动说话。楚王问她为什么,她答:“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既不能死,又有什么话可说的?”

事到如今,宁王即使再不乐意,也只能命人放走妇人,让她与丈夫团圆。不然,自己强占民女这个恶名,也够他喝一壶了。

王维的一首诗让一个差点破碎的小家庭破镜重圆,也隐隐吐露了自己的志向。作为一个文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所有的荣耀和恩宠都与裙带有关,恐怕也是难言的屈辱。王维选择了退出,而皇室也对他选择了放弃。

六 隐居的乐趣

在济州,王维待了整整4年。之后,又调任淇上。在最不得意的地方,王维度过了自己从22岁到28岁最好的时光。别人的青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王维的这段青春全部用来韬光养晦了。

本来,这样的小官王维是看不上眼的,但无奈生计压迫。28岁时,他愤然辞职,干脆就在淇上隐居了起来,下决心摆脱官场。那时候王维的诗文都是清新而愉快的。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后人评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画虽未曾见到,但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确实画面感非常强烈。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傍晚乡间的宁静画面。

淇上在古诗文中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它在《诗经》中就出现过多次。《诗经·鄘风·桑中》中就有:“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高适好像也很喜欢淇上,也曾经来这里隐居过。看来,这里的风景不错,抑或是隐士名流也不少。

王维在这里待了两年。事实上,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的。所谓仕途不顺意,一般人都会去寻求精神解脱。在济州的日子,王维和当地的僧道多有来往。王维被称为“诗佛”,与他幼时家庭的影响以及后来的经历也大有关系。

隋唐时崇尚佛教与道教。很多文人墨客都以通晓儒释道为荣。两年后,王维又来到了长安。在那里,他师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顿教是禅宗的顿悟修法。隋唐时期,来自印度的《维摩诘经》非常有名。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是以洁净著称的人。与寺院系统性的修行不同,维摩诘崇尚心的修为,讲究顿悟,一时间为当时的士大夫效仿。

七 纷扰的尘世,真个欲说还休

这一年,他在长安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在历史上,王维与孟浩然并称山水田园派诗人。事实上,两人也是特别好的朋友,估计也是因为诗品相近,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只可惜,这一次的离别,有不舍,更有心酸。

不舍的是友情,心酸的是老孟的这一次赶考又落了第。身为状元的王维,也许不了解老友内心的酸楚。但是,仕途不得意的他,却太清楚,即使科考成功,在冗沉的官场之上,其实也算不了什么。一首《送孟六归襄阳》道尽了他欲说还休的心事。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孟浩然一生布衣。这对他而言是憾事,但对于营营一生劳苦不可言的官宦来说,却是羡慕不来的福分。王维以这种方式隐隐地劝慰好友,却不知道彼时的孟浩然真正听进了几分。

公元731年,仍赋闲在家的王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痛楚,相依相伴十多年的发妻不幸亡故,只留下一个女儿在他身边。

八 爱或者不爱?他从没说明

在王维的诗中,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红豆》之外,有关爱情抑或思念的诗歌少之又少。不像白居易、元稹等人,因为得不到的爱情或失去的爱人,伤感的诗歌从年轻写到须发皆白。但让人无语的是,写过一大把情诗的诗人,骗尽了天下人的眼泪,转头就找了满室的红颜知己或者侍妾。反倒是王维这个从不开口吐露情爱的人,却在妻子死后,一直独身终老。

那么,他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妻子?还是说,在王维这一生中,从未把情爱当作一回事,这还真是让人不好揣测的隐情。但是,从他的那首《杂诗》中,还是不难看出,诗人与妻子那曾经柔情似水的回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期,那个时候,诗人隐居在孟津。某一日忽然见到来自家乡的熟人,大喜过望之际,自然要询问家中人事。也许要问的问题太多了,千言万语难以一起说出口,只是轻轻问了一句:“寒梅著花未?”

也许,在诗人的心中,那一扇轩窗,以及那枝寒梅,才是家的符号。而那树梅花,谁能说,又不是他昔日和妻子亲手植下的呢?就如归有光在自己的《项脊轩志》中,提到的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怀念树?当然不是,怀念的是失去的那个人。

妻子去世后,王维的行踪飘忽到川蜀。唐时的很多诗人都有过游历巴蜀的经历。尽管蜀道难,但蜀中的风景却令人神往。就如他在《送梓州李使君》中提到的: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梓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绵阳三台县。当年,它和成都被并称为巴蜀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城市。这里的风光与长安迥然不同,或许,能够少许抚慰王维丧妻的悲哀之情。

九 再入官场,跌跌撞撞

一年后的那个深秋,王维再次回到长安。不久,张九龄当权,王维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名相很是敬重,也燃起了再次出仕的小心思。于是,奉上一封《上张令公》。

珥笔趋丹陛,垂珰上玉除。步檐青琐闼,方幰昼轮车。……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当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

王维的这类诗歌被称为“干谒”诗,这相当于古代才子向上峰的自我推荐信。这首诗,一方面适度地吹捧了张九龄的功勋,一方面很得体地进行了自我介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重新入仕的想法。

张九龄一直以来对王维也很是赏识。于是,很快王维的任命就下来了。35岁那一年,他被任命为右拾遗。官职不大,只有正八品。但职责很大,就是为皇帝的日常事务查漏补缺。这对于削尖脑袋都想挤到皇帝身边的官员来说,是个让人艳羡的职位。

这一次的出仕,王维很是顺心。但好日子不长久,一年半后,张九龄就遭到罢黜。王维很是沮丧,他给张九龄写了一首《寄荆州张丞相》诗。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在王维没做官,等待张九龄举荐的时候,他一度曾隐居在嵩山。而这首诗的意思则是隐隐表达了自己再次想打退堂鼓的心情:您对我恩重如山,如今您也走了,我还是回家种地吧。

王维的一生始终在矛盾中摇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犹豫,我是当官呢,还是归隐呢?如果他有掐花占卜的习惯,估计家里的花都是秃的。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留在了朝廷,只因张九龄的劝告。他的意思是,知道您品行高洁,不愿与小人为伍,但如果君子都退出来,那么,朝廷的位置就只能都被奸人把持。

这是个很有说服力的劝慰,也使得王维最后下定了留下的决心。但几个月后,他就被李林甫委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凉州代表朝廷对战胜吐蕃的将士们进行慰问。

十 孤烟落日治愈了诗人的“抑郁”

表面来看,监察御史的身份要高于右拾遗,但却不让他继续留在朝廷,而是出使塞外,这就是变相贬谪。王维的心里自然什么都明白,却也只能苦笑着接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长安到河西,这一路的风景越来越凄凉,就如王维孤独寂寥的内心,他把自己形容成如飞蓬一样无依无靠。但是,在某一个黄昏,当他从车窗望出去,不禁被眼前的景色深深震撼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红楼梦》中,刚学会写诗的香菱评论这两句,“想来烟如何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浑雄壮美的大漠景色,让一直委身于朝堂深隅的王维,有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怪不得现代人一遇到解不开的心结,就要背上行囊去旅游。原来,大自然确实有治疗心灵创伤的奇效。观天地之广博,星空之浩渺,个人的那些喜怒哀乐又算得了什么?

不管怎样,一千多年前的王维,因着这傍晚的惊鸿一瞥,留下了名传千古的绝美诗句,而他的内心,却不知道是否也因此被“治愈”了……

在大漠的这段日子,对于王维来说,居然是一段难得的舒心时光。他被节度使崔希逸延请为幕府节度判官。这位田园风格的诗人,也开始转头写起了边塞诗,画风转变虽然有点大,但水平却绝不输于两位好朋友岑参和高适。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大漠生涯,有豪迈也有离情,由此也催生了那首著名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阳关在甘肃,安西在新疆。阳关已经没有故人,何况安西之远!此一去或成永别,不知何日重见。据说王维后来“偶于路旁,闻人唱诗,为之落泪”,大约是再一次忆起了故人吧。

十一 自隐终南山,禅意入诗林

在塞外一年之后,因为崔希逸被调,王维重新回到长安。那个时候,朝廷内依然是李林甫等奸臣当道,因此王维采取了更为消极避世的态度。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几乎完全闲散的“闲官”,一度曾隐居终南山。

从唐时起,终南山便是著名的隐士之地。不过,既然如此“著名”,那么,真隐士恐怕在此也得不到真正的消停。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维并没有在这里停留多久,他把自己最后的驻留地转移到了辋川。但是,居留于终南山时创作的那一首《终南别业》,却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的天成之作。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特别是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知让多少人读来为之感叹神往。如果说之前王维的诗,你能看到一幅眼前的画卷。而读到这句,简直就是在你的心里开辟了一卷画面,它有多迷人,意蕴有多深远,全靠你的心来作主。

彼时的王维,在经历了失意、愤懑、不平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之后,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和人生、和世情握手言和了。

这个时候,他所忧虑的,已经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整个大唐岌岌可危的未来。但这是众业所致,非一人能够力挽狂澜,他所能够做的,就是平静地面对。

这个时期,王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他的辋川别墅里,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文。最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好朋友裴迪,两人相互作诗唱和,都收录在《辋川集》中。这部集子里的文字,出奇地宁静与祥和,美好得仿佛不似人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还有那首: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有很多人认为,王维的诗充满了禅意,这也和他多年的佛学修养有关。但在更多人看来,这更像王维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虚幻的田园世界。在他的辋川别墅之外,仿佛有一层结界,把岌岌可危的外界全都摈除开了。

尽管在他这一阶段的诗歌中,有的只是深林,琴声,明月,花朵。但不可避免的,是不能不为生老病死幽叹。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林黛玉的《葬花词》与这首诗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葬花词》的结尾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王维则感慨“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林妹妹感慨的是红颜弹指老,美人也如落花般无依无靠。而王维的境界更高,他是从一朵花的开落,悟到了生老病死的天道轮回。由此可见,曹雪芹说不定也是王维的迷弟。

十二 一朝春尽百花落

王维最担心的事情在公元755年终于发生了。那一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携杨贵妃匆匆离开长安,文武百官中有少数人跟他们一起走了,而大部分人选择了留下。等安禄山攻占长安以后,这些没走的人沦陷在贼中,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避免自己被逼迫做官,王维不惜给自己下药,让自己无法说话。但安禄山显然是太欣赏王维了,即使如此,也把他和一众官员软禁在菩提寺内。

这个时候,王维性格中的矛盾和妥协又占了上风。虽然他很不甘心依附安禄山侍奉伪朝,但他没有勇气以牺牲作出反抗,只能默默接受了安禄山所授予他的给事中的官职。与他相比,有一位乐工的表现就相当让人刮目相看了。

安禄山做了皇帝以后,在皇宫的凝碧池畔大宴群臣,还召集了很多乐师为他演奏,虽然很多人都被迫出席了,唯独有一个叫雷海青的琵琶师不肯演奏,把琵琶摔在地上,结果当场被杀死。王维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感慨,写了这样一首诗。当然,他也没想到,这首诗后来还能救了他的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最后能救王维的命,是因为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证。那就是他的好友裴迪。当时,王维被软禁在菩提寺的时候,裴迪冒着生命危险去看他,他把这首诗念给裴迪听,裴迪不仅记住了,还把它传诵出去。这也使得后来唐肃宗当政之后,论功行赏、按罪罚没的时候,王维躲开了和其他“伪官”被抄家流放甚至砍头的命运,还幸运地保留住了一个官职。

十三 无处安放的悲凉

晚年的王维,虽然一直为官,但与官场却越来越疏离。这不仅和他一向的为官原则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有一份愧疚在心里。就如他在请辞官职时,在《谢除太子中允表》中说道:“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

《旧唐书》这样记载: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在外人看来,王维这样的人生也没什么不好,有一间山林别墅,还有往来不断的知音好友,此生如是,夫复何求?更何况他在诗中也是如此惬意: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但深读下来,却不能不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凉:我现在什么都不喜欢,只喜欢安静,别和我谈国事家事大道理,我只想听着渔歌,迤逦到水湾深处。

学佛一生、理禅一生的王维,尽管诗里诗外都透着宁静、安详与无争,但他却始终没有勇气在诗中**真正的自己。也许他自己都不愿意承认,向佛一生、通晓禅理的他,一生都没有安放好那颗矛盾而悲哀的心。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王维的诗,有山水,有风林,有明月,而他又何时让自己的心能够宁静地游畅在这一切之中呢?

公元761年七月,王维卒,葬于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