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公元762年,那是深秋的一个晚上。那个夜晚,与平时并无两样,只是那一天,月正中空,在幽蓝的夜幕上更加灿烂夺目。
年老的李白倚在病榻之上,目不转睛地望着天边的明月,不禁黯然长叹,此刻的他,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回到亲人的身旁。但思念愈烈,身体的孱弱却越来越严重,一个让他无可奈何的现实已经摆在眼前,属于自己的时日不多矣。或许,当涂真的就是他最后的归处了。
念及此,他忽然涌上一阵心酸。61年的人间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是,有多少时日,他都是奔波在路上,迷离在酒中,在他的诗文中,仿佛所有的寄情都在山水美酒之间,只有他自己明白,穷其一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如这天边明月一样,望之清晰迷人,逐之却遥不可及。在生命的最后当口,他终于迟疑着想问自己一个问题:付出的这一生,是否值得?
只是,清风绕床,冷月无声。
身边的随从见他的脸色愈发灰暗,急急地找来了房主人,也是他客居此地的族叔——李阳冰。听到消息的李阳冰匆匆赶来,却只见这位族亲已经危在旦夕,明眼人不难看出,恐怕难以熬过今夜了。
李阳冰不禁双目含泪,紧紧握住李白枯瘦的双手:“贤侄不必挂心,你只好好将养着……”李白惨白的脸上露出歉意:“实在是叨扰太多时日,恐怕还要最后为难您一次,只是……”他眼望着床畔的一摞书稿,又望了望李阳冰,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李阳冰心领神会,这恐怕是病人最后的嘱托了。马上点头承允:“贤侄放心,这些我都会帮你结集装订,以待后世永传。”说罢此言,突觉不妥,这可不是应该让病人听到的,刚要改口,却见李白露出异常欣慰的笑容,交代完了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他也终于心安了。
就在这时,让李阳冰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卧床多日的李白,竟然挣扎着从床榻起身,并在随从的搀扶下,缓慢地踱到窗前,低声吟哦出这样几句诗: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那一刻,晚风穿越整个堂室,窗外似乎传来细细的音乐之声,听之却不清切。
瘦骨嶙峋的李白,衣袂飘飘,仿佛就要乘风而去……
那一夜,远在巴蜀的杜甫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之前,他已经连续三个晚上梦到故人。“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但杜甫可能绝没有想到,他担心的事情真的变成了现实,在他这一生中,他最喜欢、最敬重的好友已经客死异乡,梦魂他处了。
李白这一生,生在异乡,死也在异乡,他这一生,仿佛从未真正地属于这个人世。
一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西南约10公里),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出生在唐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还有一说是绵州昌隆人。
这么多出生地的猜想也就罢了,有关李白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有人说,他的远祖为秦朝诛杀燕太子丹的名将李信,他的先祖为西汉龙城飞将李广。还有人说,他是北朝西凉国武昭王李暠之九世孙。因祖先在隋朝末年获罪被流放到西域,因此他也出生在那里。
李白出生前,母亲梦见太白星入怀,因此父亲便给他取名叫“白”,字“太白”。不知这个梦境是真是假。但在多年之后的某一天,当贺知章见到李白本尊,读到他的《蜀道难》,不禁连连惊叹:君谪仙人耶?
有关李白的才华,这是一个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余光中曾这样赞叹:“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只可惜,这满腹的才华,化作了满天的繁星,光耀了那个年代,却独留他一生寂寞。就如杜甫在诗中为好友的那句不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那个时代,对天才是何其的不公!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小小年纪的李白,不仅在诗书、楚辞、乐府上颇有造诣,他还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剑术、道术,以及纵横术。最有意思的是,他甚至还在岷山学会了驯鸟。
但是,李白就是不愿意参加科考。即使有官员举荐,他依然一笑置之。除了写诗,李白的平生所好有这几样:剑术、酒、旅游以及道术。李白的剑术究竟有多高,据他自己在《与韩荆州书》中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由此看来,李白觉得自己的剑术高于诗歌的成就。
如果没有求官一愿,李白彼时的梦想,是做一名畅游天下的游侠。就如他自己在《侠客行》中的诗句: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由此可见,武侠的梦想,可不光是现代人的专利,千百年前,那位著名的浪漫诗人,已经给我们打了样板。我们与偶像也并非是山高水远的距离,至少,我们都曾经有过“仗剑走天涯”的梦想。
二 年轻时,他一直在路上
李白这一生,几乎都在路上。他的足迹曾遍布四川、湖北、湖南,甚至甘肃北京等地。旅行似乎就是他的灵感来源。在巴蜀,他留下了《蜀道难》;在安徽,留下了《望天门山》。一路行一路歌,李白彻底践行了把诗歌和远方都纳入囊中的豪想。
只是,年轻的时候,可以称作“漂游”,过了二十岁,就不免有“游**”之嫌。二十五岁的李白来到金陵之际,开始拜谒当地的名流以期出仕。可惜当时的官宦都在为唐玄宗的封禅大典忙碌,无人搭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白衣。不过,这并不能影响这位年轻人浏览名胜的兴致,金陵不仅有王气,更给了诗人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那首著名的《长干行》,就创作于此。而那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更是催生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
金陵之后便是扬州。扬州自古便为富庶繁华之地,处处有酒家瓦肆,夜夜有管弦笙歌。当时,许多天下人的美梦,不是中彩票头奖,而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李白还真的是腰缠万贯到了这里,也不知道他是遇到了“杜十娘”那样的销金美女,还是遭遇了拆白党,总而言之,不到一年时间,就“散金三十万”,从一个富家子迅速沦落为一穷二白。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李白生性豪爽,散金之行,不过是为交友。说到这,也不由得人不羡慕。李白这一辈子,似乎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布衣的时候,他就敢“散尽千金”,如此豪阔的出手,必然是有丰富的家底为保障。至于到了长安,虽然为官不顺,唐玄宗还恭恭敬敬地“赐金返乡”,不像其他诗人,一生宦海沉浮不说,还始终两袖清风,真是“各有前因莫羡人”啊。
三 酩酊大醉中的第一场婚姻
二十七岁的李白在湖北安陆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婚姻,他当然不知道,在这之后,还有二三四在排队等他。而这位妻子的家室也相当显赫,是唐太宗时名臣许绍之后、唐高宗之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一个当地的大户人家,居然把女儿嫁给漂泊到此的外地人,除了李白同意当上门女婿的豁达之外,也得益于许家欣赏他的文采。在这里,曾有一位名人夸赞他的诗句: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从十几岁便开始四处飘**的李白,总算暂时停驻了脚步。但以李白的本性而言,还真不算是一个好丈夫。在李白的诗中,有这样一首《赠内》,就是他送给夫人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太常妻典出《后汉书·周泽传》:太常,就是负责宗庙事务的官员。一个叫周泽的太常,每天都在宗庙里面不露面,妻子出于担心,去探视他。可是周泽反而责怪妻子违反了戒律,还把她送进了监狱。这在当时都是一件震惊四方的八卦新闻,大伙纷纷议论:“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意思就是,谁倒了八辈子的霉,才会做了太常的媳妇,一年三百六十天,人家有三百五十九天都在斋戒,这还是人过的日子么?
李白如此自嘲,看来确实很有自知之明。酒是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甚至比官位还重要。且不说他的许多诗文中都有饮酒的记录,有记载他得宠于唐玄宗身边的时候,也每每因酒误事。唐玄宗召之不来,因而不乐,他便醉醺醺地辩解:臣是酒中仙。
一群人喝的时候,他推杯换盏:“将进酒,杯莫停。”两个人对酌的时候:“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一个人独饮也不怕无趣,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喝法,不烂醉如泥才怪。也难为他的许氏,居然从不生气,真是个奇女子。
也许,正因为这份宽容,李白对这位妻子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在他远行长安,数年未归的时候,也曾作《寄远》十一首怀念家人,节选两首如下: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
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
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在这十一首《寄远》中,李白不仅以自己的口吻写诗给妻子,还以妻子的口吻写诗给自己。一口气承包两个角色,无缝衔接。看来,对于诗人来说,文字永远不是一个问题。
四 投递“简历” 四处碰壁
但事实上,人总是在失意的时候,才会想到远方的家人。这个时候的李白,境遇是有一点狼狈。他先是拜谒宰相张说,很不巧张说病重,又通过他儿子张垍,住到了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为了博得公主的欢心,他献诗给玉真公主。称她“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文采是没得说,至少比王维当年写给玉真公主的“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要热情奔放许多。更重要的是,李白崇信道教,而玉真公主也在道观出家,本来以为凭借着这层关系,公主能对自己青眼有加,谁知,却一直连“仙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那是一个秋夜,偏偏还下着零星的细雨。李白再次求见玉真公主,却仍然没有见到真容,只有郁郁留诗,“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最后黯然离开长安。
自此之后,李白便踏上了无止无休的求荐之路。曾有人提出过疑问,凭李白的文采,为什么不尝试科考呢?也未必就没有机会。有学者指出,因为李白出身商人之家,虽有“散金之财”,却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这也是他一生中只能靠举荐才能出人头地的原因。他也曾给韩朝宗写文“干谒”,却如石沉大海。
按说,时任荆州长史的韩朝宗素有“伯乐”之称,他最喜欢提拔后进。而李白的那篇《与韩荆州书》更是举世名篇,为何就没能让他动心呢?说到底,李白文采虽高,但性格狂放豪拓,对于其他读书人而言,干谒文的标准规格是不卑不亢且谦虚有礼。而李白的这篇文却写得纵横恣肆,气概凌云。文章一开始,便破空而来,称自己“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然则,曾主动要求举荐孟浩然的韩朝宗,看到这样一篇气势磅礴的干谒文,却没了下文。只能让人猜测,或者他与李白八字不合,要不,就是他自觉撑不了李白这样的大船,只能放弃。
当然,彼时等待回音的李白,并不知晓自己的文字会流传千古,成为历代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目标,他只期待韩朝宗能给他一个回信,但最后还是陷入失望。
或许,这正是当他听说孟浩然为了喝酒,居然拒绝了韩朝宗主动举荐的机会之后,不禁从心底击节赞赏。干谒文,写得再巧妙,也是求人托关系。而那位“孟夫子”,居然干脆拒绝了送上门的机会,真乃丈夫本色!也无怪乎李白会真情实意地写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只是,看到此文的孟浩然会不会有黯然的苦笑?彼时的孟浩然已年过五旬,李白现在走过的弯路,他一步不少地都已经踏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彻悟。只是这份感慨,他只能深锁心中,而不对外人诉。
五 与“丹丘生”的缘分
之后的许多年,李白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变迁。比如第一任妻子去世,留下一双儿女。好友王昌龄被贬,他写诗送别。再次遇到第二任,第三任妻子,又有了心爱的小儿子。但不管怎样的变故,也没有影响到他的一路漂泊,并勤恳地不遗余力地找人举荐。
在李白的这一生中,他遇到过很多欣赏自己的知己。但真正帮上忙的,要得益于他的诗歌《将进酒》中所提到的那位“丹丘生”。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如果没有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丹丘生不过是历史中一位籍籍无名的道士。而如果没有他,李白进入大明宫的道路可能又要曲折许多。真个是你中有我,我更是离不开你。
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求仕,走的是玉真公主的路子。也许是引荐人太弱,李白连公主的真容都没有看到。而这一次不同了,诗中的这位丹丘生,也就是元丹丘,以道家流受召入朝,而他的身份,必然会受到玉真公主的礼遇。此时他的引荐,便有分量了许多。随即,唐玄宗便征召李白入京。
42岁,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李白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悲欣交集吧。就如他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自己将再次远行,而儿女尚在稚龄,对离别懵懵懂懂,正因如此,便格外让人心酸。
李白这一生,与妻儿都是分离多,相聚少。特别是对孩子的柔情,像这样能写进诗句中的,更是不多见。但不管怎样,他是不会放弃这次机会的。就如诗中的末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六 酒中“二仙”的首次相遇
李白的这一次入宫之行,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他在紫极宫遇到了太子宾客贺知章。虽然大家都是文艺同行,而且,贺知章还大出李白将近40岁,但当他听说眼前站着的这位就是《蜀道难》的作者真身,顿时激动万分。连声问道:“君谪仙人乎?”
听到这样高度的赞美,饶是李白一生阅人无数,宠辱不惊,也不禁有点脸红。他还没来得及谦逊几句,却被眼前的白胡子老头一把抓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你我兄弟必须一醉方休!
听及此言,李白有点哭笑不得。别说是兄弟,就算是论叔侄儿,两人这年岁都有点勉强。但不管怎样,喝酒是李白的强项啊!纵然他还有几句预备说出来的客套话,此刻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进入酒馆之前,他只希望眼前的老爷子,最好身子骨和精神头一样结实,别被他千杯不醉的酒量给放倒。
说到这,其实是李白对贺知章的酒量不甚了解。别看这位老先生年岁已大,却是不折不扣的酒仙一位。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结果,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
而这一次,酒中八仙中的二仙相遇,注定天雷勾地火般声势浩大。而这场酒,也无疑是喝得前所未有的嗨,到最后,因为付不出酒钱了,贺知章随手就把身上携带的金龟袋解下充酒资。李白急忙劝阻:这可不行,这是您上朝必佩之物啊!喝得脸色红扑扑的贺知章却毫不在意:酒逢知己千杯少。你不也常说,五花马,千金裘,都能换美酒,何况一袋尔?而这段经历,也被李白写到了日后的回忆里: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一顿酒下来,贺知章与李白已经互称知己,他在第二日上朝之后,就向唐玄宗盛赞李白的才华。有这样连续的大力举荐,李白很快被迎进大明宫,成为盛唐以来最被君王宠幸的诗人,风头一时无两。
据《唐书》记载,李白被“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数十年的术业专攻,兼之天涯漂泊的岁月,让李白积累了丰富的世事经验,加之他疏阔豪迈的性格,即使面对九五之尊,依然能侃侃而谈,没有丝毫惧色。更重要的是,人家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天生才子。他与唐玄宗的相遇,不是李白的荣幸,而是皇室的运气。
在这次非常愉快的会晤之后,唐玄宗对李白的“恩宠”达到了顶峰,不仅“亲为调羹”,更封他为供奉翰林,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每有宴请或郊游,唐玄宗必命李白侍从,让他赋诗纪实。
七 被恩宠的“笼中鸟”
尽管在外人看来,他得到的恩宠无边,但这种生活对于李白来说有点困惑。在最初的飘飘然之后,他蓦然发现,自己被禁锢了,以荣华尊崇之名,锁在了皇帝身边。
李白很苦恼,他多年苦学,四处求索,不就是想进入这个国家最高统治圈子,成为众人景仰的大人物么?但眼下的这个位置离他的要求实在太远。他想成为济世救民的贤臣,而不是一个随伺皇帝的跟班。虽然同在京城,同在朝廷,但两者的差距太大了。
苦恼的李白,不知不觉又找到了酒这个好伙伴,而且越喝胆子越大。有时候,在皇帝召见的时候,都发现他喝得云里雾里,酒气熏天。
这样的状态,如果换到一般人,早就惹得龙颜大怒了。但唐玄宗出乎意料地并不因此生气。也许,在他心里,李白并不是朝堂论事的普通臣子,就是一个放浪不羁的文人,要求不必过高。
那一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去御花园赏花,风和日丽,美人名花,看得唐玄宗心花怒放,于是马上又宣来李白作诗。谁知道,去宣的人回来说,夫子又醉了!唐玄宗心情很好,不以为忤:醉也没关系,就让他醉着写诗!
《旧唐书》记载,李白被“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而这时所做的诗文,就是那一组著名的《清平调》。
电影《妖猫传》曾努力地还原过这一浪漫唯美的场景。华丽庄严的大明宫,如仙子般妖媚的杨贵妃,当微风拂过面庞,醉意醺然的李白忽然灵感奔泻,略一思索,便下笔如电。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虽说这只是一组奉制而作的诗歌,但“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神来之笔,却不由得不让所有读者为之赞叹。
仅仅十年之后,那位大唐王朝最著名的美女就已经香消玉殒在荒郊野外。很少有人真正目睹过她的长相,而看过她的,在多年以后,也不会再记得她的容颜。只有这首诗,这句话,却永远把她的美丽定格在了时光的尘埃里。
看到朝云或晚霞,就会想起她华贵的衣衫;看到美丽的花朵,就无法不想起那张曾经倾城的容颜。
而那场电影,也借着杨贵妃的台词,说出了创作者最由衷的心声:李白,大唐因为有了你才这样精彩。
只是,当时的那些人虽然明白自己拥有一块稀世美玉般的珍宝,却从没珍惜过它的存在。终于,李白也不耐烦了。他不愿久居尘埃,但更不愿成为被王宫豢养的宠物。既然在朝廷不能施展自己的志向,不如归去。
那一年,李白送别了两位挚友。一个是忘年交贺知章,他向朝廷请命归隐,立志去当道士。另一个就是当初引荐过他的好友元丹丘。
京城虽热闹,李白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单,那一刻,他已萌生了退隐江湖、潜心修道的念头。结果,一个月之后,他就向唐玄宗请辞归去。
八 继续带着理想去游**
说实话,面对李白的请辞,唐玄宗很矛盾。留住他吧,自己宠爱的朝堂重臣李林甫也表示很不开心。原因很简单,因为李白的狂放和直言不讳,已经得罪了不止一打人。特别是那次作诗时,让高力士脱靴的事件,更是引发那位老宦官的怨念,一来二去,撺掇着连杨贵妃也对李白表达了不满。但让他走吧,可能再也遇不到这么有才华的诗人了。思来想去,算了,还是美人比较重要,且让他走吧。
由是,李白便被他充满一生期望的大明宫彻底抛弃了,走时的代价,是唐玄宗赠送了一大笔离职金。
带着这笔钱和一颗失望的心,李白郁郁地离开了京城,说不失落是假的,但失落又有何用?毕竟自己还是有着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是修道成仙!
想到这个,李白有点小兴奋。在他的理想中,修道和入朝是同等重要的,既然计划一已经被打破,那就重启计划二吧。从那之后,李白又启动了自己野心勃勃的“成仙”计划。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杜甫。别看杜甫流传下来的画像都一脸苦闷,比较老相,事实上,在他遇到李白时,他比李白还小十几岁,是不折不扣的小鲜肉。看到偶像有着如此远大超凡的计划,他立刻决定,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说“生死相依”有点夸张,但从杜甫这一生写给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对偶像的感情非常深厚,尽管李白曾经喜欢过王昌龄,喜欢过孟浩然,喜欢过汪伦,还为他们时时赠诗。但面对杜甫三天两头的诗书往来,李白的反应总是淡淡的,未免有点让人惆怅。
高适也是在这个时候,与他们相遇的,并且有了一段难忘的把臂同游的好时光。当然,他们谁也没想到,这段情分到最后,竟然化成了那样难堪的结局。
九 修道也无法按捺的寂寞与多情
这段日子,按理说,应该是李白生命中不多的舒心岁月。之前的他,虽然也时常游历山水,但内心总有着未达志愿的焦灼。如今,求仕心愿已死,就只剩下享受生命、修仙寻道的乐趣了。但实情则不然,在他这个阶段的作品里,依然有着对世情的失望和愤懑。
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著名的游仙诗。诗的前半部分,文字瑰丽,想象大胆。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但诗的结尾,却难掩落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时的李白,已经离开长安两年多了,却依然耿耿于怀。他本是怀揣着报国志愿来到长安,然而,瑰丽奢华的大明宫,却轻易粉碎了他的信念。
好在命运这个时候还为他准备了一份厚礼。在他四十六岁这一年,他邂逅了最后一位妻子,宗楚客的孙女宗煜。
宗楚客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在历史上虽然风评不怎么样,但毕竟是个大家族。李白的第一任和最后一任妻子,都不约而同地出自名门。
已经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又走进婚姻,李白的桃花运不可谓不旺。最让人惊喜的是,他的这位夫人居然也一样爱好修道,两人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李白这一生都没有为钱财的事情操过多少心。不像杜甫,住着风雨飘摇的茅庐草堂,还眼见着最小的儿子因为没钱治病而丢了性命。虽然没为钱财发过愁,但他却没法做到关上家门,做一个闲散游仙。不管在哪里,他都惦记着世情,关注着朝堂命运。
偏偏那几年,又是大唐盛景之下危机深重的年份。奸相李林甫一命呜呼之后,宰相位置落到了贪婪却蠢笨的杨国忠身上。彼时唐朝边境战乱不断,杨国忠讨南诏国(今四川西南部境内的少数民族)大败,死六万人。高仙芝攻大食国,大败,死二万人。安禄山击契丹,大败,死数万人。
看似繁华盛景的大唐帝国,已经初露凄凉之象。
这个时候的李白,有点坐不住了。他再次游历长安,并试图结交当时的名帅哥舒翰,只可惜,对方是高适忠贞不贰的粉丝,其他人纵然大过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
两年后,安禄山叛乱,天下大乱。李白和妻子一起逃难避入庐山。他在庐山五老峰筑巢隐居,与青松白云为邻,日间读书,夜晚修道。山外是生灵涂炭的人间地狱,而山内却是安然的世外桃源。
但对于李白来说,这样的独善其身,真的是做不到。在这首诗里,他就曾表达过自己矛盾的心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也是一首游仙诗。上半部分,是李白自述得到仙人的接引,腾云驾雾在天上。这时,却蓦然发现,因为安史之乱,人间一片惨景。在这样的境遇下,他即使做神仙也不能心安。
十 初心赤诚,结局惨淡
就在此时,永王数次下聘书请李白出山。尽管李白十分留恋这种隐居生活,但生在乱世,不能不担负一份责任。走之前,他是下决心一定要重返的,甚至写诗为证:“与君再会,不敢寒盟。丹崖绿壑,神其鉴之。”
以李白的初心而言,他原以为这次下山,是去做一个辅佐唐室、平定叛乱的忠臣义士。但转眼间,因为永王李璘的异心,他也跟着成了分裂唐室、从事叛乱的逆臣贼子了。这是李白在离开庐山奔赴李璘军营时,绝对没有料想到的。
不久,永王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被捕入浔阳狱中。
一次充满热情的忘我付出,居然变成了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局,这大约是李白五十多年的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经验。那一次,他开始正视自己的人生和性格缺陷。造就这一切的,未必只是外境的坎坷,又何尝没有自己的责任?
当时,为了抗击安禄山的大军进攻,李隆基把军力财力分给不同的皇子掌握,所以李璘才有了机会驻守江南。在接到登基的新皇要求进京的旨意之后,李璘却一意孤行,意图划江分治。李璘手下的谋士看情况不好,很多人都已经悄悄逃离。只有李白,却全然没有离开的意思,还为永王写诗咏诵。这个时候的他,究竟是政治能力太低?还是心存侥幸,想参加一次人生的豪赌?
不管怎样,这一次的大错无可逃避。
在得知丈夫遭难之后,还在庐山修行的宗氏马上下山营救,不仅她自己,整个宗氏家族都给予了援手。本来,李白觉得这次对自己最可能有帮助的,就是曾把臂同游的高适。
说来人生也真是让人感慨,几年前,他和高适还曾经在一起喝酒畅游,谈天说地。但这次战乱却使得彼此的命运发生巨变,高适因为跟住了唐肃宗,一跃成为朝廷重臣,而李白因为站错了队伍,变成了阶下囚。
李白在狱中写过一封书信给高适,希望他给予帮助。“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彼时的李白,一边痛悔着自己的遭遇,一边希冀着好友能够伸手拉他一把,各种复杂无望的心态使得结尾的这句“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尤其感人。但高适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当李白的夫人宗氏几次入府拜访,居然连高适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欣赏同情李白的人还有很多。在得知他的遭遇之后,当时的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极力相救。特别是宋若思,他就是李白这宗案子的主审,在他们的相助之下,李白总算是逃过一劫,并成了宋若思的军幕参谋,掌军中文书事务。
但逃过一死不代表就逃过了惩戒。之后,李白还是因为此事被流放夜郎。那一年,他已经五十八岁。
被捕入狱并不是谪仙人生中的最后一劫,零零碎碎的痛苦还在不断折磨着他。流放夜郎的途中,他的情绪始终非常低沉,在给妻子宗氏的信里,也有了一份悲凉的怨念。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应该说,李白从来也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丈夫或者父亲。每一个嫁给他的妻子,都需要忍耐他的长期漂泊在外和不负责任。这也罢了,最可怕的是,还时不时惹上性命攸关的麻烦。
十一 曾闻子规啼月夜,如今又见杜鹃花
尽管悲凉,尽管有时也会绝望,但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李白对人生的信仰。不管处于怎样的绝境,也不管马上就要到花甲的年龄,他的内心依然有一团不灭的火焰。
在流放夜郎被赦之后,李白本打算以修行的方式度过残生。但是,在那段时间,也恰逢史思明叛乱,这一年,天下大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这个时候的李白又坐不住了。他最后一次告别了妻子宗氏。一路漂泊到金陵,希望作为幕僚加入大将李光弼的军队。那一年,他六十一岁。
但很遗憾,这一次的失败并非遭遇拒绝,而是他自己病倒了。也许,李白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次壮志难酬。
公元762年春天,李白挣扎着病体一路来到安徽当涂,借宿在族叔李阳冰家中。那一年,在他的诗中,流露出即将归去的淡淡的哀伤。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许多古诗中,杜鹃即为不祥之鸟,预示着悲哀和离别。在这个春天,李白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他大限将至。
十一月,深秋。当天边最亮的那颗星星隐去,一代谪仙李白卒于当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