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留诗最少却声名远播
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天,在洛阳的一个古董市场上,一位叫李根源的金石学家收购了93块唐代墓志,也就是古人的墓碑。
李老先生带着这沉重的墓碑回到家里,一一清洗干净,并逐个欣赏浏览。在看到了一块名为《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时,他当时就呆住了。半晌,仆人才听到他几乎颤抖的声音:“快,快去请章先生,就说我这里有他最喜欢的稀世珍品!”
他所说的章先生,是当时最著名的国学大家章太炎。在得到消息之后,章大师几乎也是一路小跑赶到李家。
终于,在他看清楚墓碑上面的文字,那断续的“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字样时,大师也激动得热泪盈眶:没错,这确实就是他的墓志铭。
而让两位老先生都如此激动的墓志铭的主角,就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他的那首《凉州词》几乎唱绝古今。章太炎更是不折不扣的《凉州词》粉丝。他曾经非常肯定地认为,这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应是七绝中的扛鼎之作。
如今,远隔千年,以这样特殊的方式与偶像穿越时空相见,也足以让人感慨万千。果然应了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时光如雾亦如电,君虽已埋泉下泥销骨,但君留下的诗歌却让后人牢牢地记住了君的名字。
一 被大咖们轮流模仿的世外高人
王之涣和王昌龄、岑参、高适,被并称为盛唐边塞诗歌的顶级大咖。但与另外三人不同的是,后者都留下了上百甚至数百首传世之作。而王之涣留于后世的作品却少得可怜,只有区区六首。
但是,高手出招,贵精而不贵多。只凭这六首诗,王之涣也牢牢地坐稳了边塞诗歌四大才子之一的交椅。
也许,对于王之涣本人来说,这个说法他不愿意认可。谁说我一生只有六首诗,还不是因为那收集诗歌的人眼睛长在额头上?对于有官职,或者曾经受到过当权者赏识的诗人,能留下的诗歌自然是丰富多彩。而对于王之涣这样一个曾经在家宅过十几年的“普通”人,被关注的机会,自然是少而又少。
但王之涣真的是一个普通人么?当然不是!他的这六首诗,不仅在当时及后世被广为传唱,“黄发垂髫,皆能吟诵”。更重要的,几乎每一首都被当时的著名诗人欣赏、效仿甚至化用。
比如这首《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被誉为神来之笔的“黄河入海流”,能在众多诗人的作品中看到相似的句子。他的好朋友高适似乎就特别欣赏这一句。所以,类似的句子也出现在了他的诗里“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当然,化用得最好的莫过于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和“黄河入海流”轻松地全部纳入囊中。
还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王之涣的这首“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简直是神之相似。当然,即使是借鉴别人,能把自己的诗句化用到如此高明的境界,也只有王维这样的高手才能做到。
但是,同为众多诗歌高手所钦敬的王之涣,又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生,他的经历又是如何?很遗憾,不论是新旧《唐书》中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有《唐才子传》留下寥寥文字。直到那篇墓志铭被发现之后,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读者们,才对这位被史书湮没的著名诗人,又多了一些了解。
二 半路出家的大叔诗人
王之涣,字季凌,有侠士之风,喜好壮游、结交名士,常击剑悲歌。看来,在盛唐,很多有名气的诗人也是使剑的高手。比如李白,他的诗中,就反复提到过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还有那首《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王之涣的好友高适,年轻时也是出名的市井游侠。他第一次出塞,在不得重用的失望中,也在诗句里提到“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王之涣也是这样一个左手持剑、右手写诗的文武全才,《唐才子传》这样记录:“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家世不错,因五陵少年皆世家豪强子弟,从不为生计而发愁。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他们的闪亮出场:“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而李白也有诗云:“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这样游游****的日子一直过到了中年。其间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催促小王同学应该奋发图强,专心学业。但终于,某一天早晨起来后,已经快变成老王的王之涣忽然改头换面,开始刻苦钻研诗书。这个转变之巨大,让他的两位兄长都面面相觑。
而且,最让人震惊的是,虽然他是在自家孩子都该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才想起来认真读书,但进步速度之快让人咂舌。之前他精于文章,之后又专注于写诗,成了不折不扣的文学中年。
三 爱上了诗歌,也找到了爱情
自从打进了文学圈子,王之涣也开始小有名气。但耐人寻味的是,王之涣从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也许因为不愁生计,也许是本来就有一份傲然的心胸。直到38岁,经人推荐,他才当上衡水县主簿。在这里,他还结下了一份不错的姻缘。衡水县令很赏识他,并将自己18岁的女儿许配给他。
彼时的王之涣,不仅大了这位少女快20岁,还是不折不扣的已婚人士,兼两个孩子的爹。但那位李氏还是情愿嫁给他——自己父亲的下属。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任劳任怨地陪着他甘苦与共,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惊叹。当然,这和王之涣的名气绝对有关。而李氏对他,就好比粉丝嫁给了偶像。
娶了李氏的王之涣并没有从此意气风发,赚它一个夫贵妻荣的好身家。虽然平步青云,封妻荫子,是每个读书人的终极理想。但当理想和现实发生摩擦,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婚后不久,王之涣在任职中遭人诬陷,他没有选择妥协,而是毅然决然地辞职归田,回家赋闲去了。而且,这一待就是15年。
这必须是王之涣,如果没有这样慨然豪拓的性格,又何来他笔下边塞诗歌的大气和磅礴呢?
就如友人在墓志铭中的赞叹:“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当然,对于任何时代的人来说,有勇气辞职回家,应该都有一点经济基础傍身。身无分文就敢甩手不干,或者是年少无知,或者是不幸被上司炒了鱿鱼。
王之涣应该属于前者。在他的墓志铭中,他的好友靳能是这样描述的:“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淡圭爵,酷嗜闲放。”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王先生在家十五年,靠着祖宗旧业,安贫乐道。对于官场事务非常淡漠,最喜欢的就是放飞自我。
王之涣是一个性格豪拓,且很风雅并有生活情趣的男人。赋闲在家的这段时间,他或者与好友往来吟风弄月,或无牵无挂地背上行囊,游山玩水,当真是惬意得很。
四 一首诗捧红了一座楼
那一年,他来到了山西蒲州,这里有一座著名的鹳雀楼。据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河水冲没。”
和其他著名的楼宇一样,比如因王勃而成名的滕王阁,因崔颢而被熟知的黄鹤楼以及因范仲淹而知名的岳阳楼等等,鹳雀楼的成名,也是因为有了名人的不断光顾。
在王之涣来之前,曾经有数位诗人的大作已经成为江湖传说。最著名的比如李益和畅当,先看看李益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由楼述景,由景感怀。如果没有此后接二连三的高手上场,这首诗的江湖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但很快,它的光彩被另外一首来自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抢走了。这首《登鹳雀楼》字数不多,却被公认高远辽阔,志气凌云。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如繁星般璀璨绚烂的年代。事实上,对于鹳雀楼的赞美,到了“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时,已然让人惊叹了。但王之涣的出现,却真正地让鹳雀楼从此名扬千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多少年了,当一个小孩子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登鹳雀楼》就成了他们的必读诗。这首文字浅直、却大气磅礴的诗,使得王之涣即使只留下6首诗,却也在如星河般耀眼的诗人队伍中成了最独特的一位。
五 旗亭画壁:诗歌界的传奇故事
这十五年,少了宦场里的沉浮,也不必探究人心的深远,王之涣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同为文学中年,他还结交了不少好友,比如高适、王昌龄等等。有一个关于三人交往很有意思的段子,记载于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也不知是否真有其事,还是写书人的编撰,被后人誉为“旗亭画壁”。
话说在开元年间的某个冬天,天还下着微雪。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离席坐在一块,围着炉火看她们。
一会就有装扮华丽的四位歌妓前来,奏乐吟曲,唱的都是当时最流行的词曲,即当时网红诗人的诗歌。
于是几个人就忍不住窃窃私语。王昌龄说,我们几个人都自诩诗歌名家,但排名难定先后,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比试一把?
两人忙问如何比试?王昌龄说,很简单,就是看几位美女唱我们的曲子,谁的曲子被唱得多,谁就是老大。
一听到这个说法,两人都觉得甚为风雅,纷纷点头附和。一会,就听到一女伶唱起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忙在墙壁上写了正字的第一笔:我的哦!
很快,又有伶人唱起了“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在心里暗喊了一个“yes”,我的!
紧接着,又一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被伶人唱诵,王昌龄含笑致意,在墙壁上写下了正字第二笔。
到这时,没听到一首自己诗歌的王之涣,已经有点慌了:不应该啊!于是他灵机一动,对两人说:“你们看刚才唱曲的,一看就是不入流的小歌手,所以,她们的品位也好不到哪里去!看看这位!”他指着众歌妓中最漂亮的一位说:“等一会听她唱,如果不是我的曲子,我以后再也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我的,你们必须拜我为师!”
过一会,这位漂亮的小美眉整装上台,轻启樱唇,唱出的曲子,果然就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不禁大笑,志得意满地看着两人:怎么样怎么样?什么时候拜师啊?
其他两人也跟着哈哈大笑。拜师之说当然是戏说,但王之涣心里一定要暗暗说好险。不是自己实力不行,是对手很强大啊。
由此,旗亭画壁的故事也流传下来。旗亭就是酒家,画壁指的就是三人在墙壁上画写记号。
六 最是人间留不住,慷慨大略真异才
此情此景,如果发生在千年之后,在场观众也有章太炎的话,他一定也会引那位歌女为知己。在这位近代著名学者的心目中,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是七绝之首。
事实上,如果旗亭画壁的故事真的存在。那么,王之涣的“小胜”也真的是险胜,毕竟,和他同行的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那首《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更是被后人推崇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但如果真的一定要在这两首诗中一较高下,这对于古往今来的读者,都是很艰难的选择。毕竟,文无第一啊。
终于,在游**了十五年之后,在进入五十知天命的年纪后,王之涣在亲友的力劝下,重新入仕。做了一名县尉。但很不幸,就在上任后的这一年里,他因染病不幸去世。55岁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就如他的好友靳能在墓志铭中所说的:“命与时,才与达,不可偕而得矣。”这确实就是王之涣一生的写照。在所有人眼中,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而在官场上却始终籍籍无名。不过,比较让人宽慰的是,因为他对入仕并无过多的奢求,所以,无所得也无所痛。毕竟,古往今来,为官者浩如烟海,但留其名者,谁人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