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人生只求快意恩仇(1 / 1)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那一年的傍晚,当卢照邻自投颍水,冰凉的河水一下子漫过了全身的时候,他因为呛水而紧张得全身发抖。他想挣扎,却想起自己已经四肢瘫痪,能一步步挨到河边,已是用了全部的力气。

也好。他苦苦挣扎了十几年,而终于作出这个艰难决定的时候,不就是求得一死么?上天既生我而不惠我,就不如让我也舍了这个残破的躯壳而去吧。

渐渐的,河水似乎并不那么冷了,他的意识已经模糊,灵魂仿佛飘出了躯壳之外。此时,他几乎还有一丝快意:死,好像也没那么难吧?然而,就在这一刻,一张熟悉的面庞蓦然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那是一个面容悲苦的女人,她的身边好像还有一个孩子,两人都以悲戚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他。

他一下子开始感到心痛,有一种刀割似的悲伤盈满了他的心。他想大叫,想说点什么,但就在这一刻,死亡完全攫住了他,他真正地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一 阴差阳错地打抱不平

那个时候,也是一个傍晚。但相隔千里的蜀地却是一派繁华热闹。骆宾王斜倚在成都一家酒馆的楼上,悠闲地自斟自饮。却听见旁座有人在低声说话。其中一个女子怯怯的声音在问:公子是从洛阳而来吗?可认得卢相公?

骆宾王的兴趣一下子来了。他刚想应答,却听得店小二不耐烦的撵人声音:走开走开,在这里让你卖唱,已经是东家大发慈悲了,你怎么见一个外地的客人就要打听自己那点事呢?

女子没有应声,但骆宾王有点不乐意了。天生豪气的他,就是看不惯有人恃强凌弱。他把女子招呼过来:你打听的人姓甚名谁?看看我是否认得?

这一身素衣的女子抱着琵琶怯怯地走过来,她没有马上说话,而是先深深道了一个万福。

据史书记载,初唐四杰不仅听过彼此的名字,更有人还是不错的朋友关系。比如卢照邻与王勃。两人虽然年岁相差不小,但彼此惺惺相惜,还曾互相作诗唱和。

据说,骆宾王也是卢照邻的朋友。他们之间是否曾经和诗,史书没有相应记载,反倒是这首骆宾王代郭氏所写的痛斥卢照邻移情别恋的长篇七言歌行,却阴差阳错地流传千古。

不为别的,只因诗歌太美。它被认为是唐代诗坛长篇七言歌行的奠基作之一,开拓了唐代诗人七言歌行的道路。

迢迢芊路望芝田,渺渺函关恨蜀川。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不知道卢照邻活着的时候,他是否读过这首诗。也许有,也许没有。从洛阳到蜀州,实在是关山路远,鸿书难通。郭氏,也就是那位酒家卖唱女,确实与他曾经有过两年的情缘。也是为了她,卢照邻即使在蜀州官职卸任后,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与她整整缠绵了两年,才依依惜别。离别的情人,诉不完的衷肠,许不完的誓愿,不可谓不真心,只是都没曾想过前途之险恶。

而命运对于卢照邻格外残酷,当他回到洛阳谋官职,还没着落之际,就开始恶疾缠身。几乎可以说,在离开郭氏之后,多年以来,他都因疾病自顾不暇。当生存成为人生第一需求,风花雪月已然成为前尘往事。

太行山中,活死人墓,当卢照邻呻吟喘息着,思索究竟是生还是死的问题的时候,他还能想到千里之遥的郭氏,以及他们之间那个夭折的孩子么?现实于他而言,不仅残酷而且丑陋,病魔侵蚀的那个身躯,连他自己都厌恶怨憎,他的人生与爱情,消亡于脓血和垃圾。

但这一切,他的那个侠客般豪迈的好友骆宾王并不知晓,尽管他们也是朋友,但彼时的骆宾王,刚刚从军而归,与友人多年未遇。他为一个只听到一半真相的故事怒发冲冠,却不知道那位朋友正隐在深山中自建的坟墓里等待死亡。

人生中,又有多少类似的误会与遗憾呢!正如郭氏到死也不知道,她怨念了一生的情人,真的只是情非得已。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真个是柔情似水,抽刀难断,只留下黯然销魂愁。真是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位从军多年、满面风霜的虬髯老汉。

二 天生侠义虬髯客

骆宾王的性格,在四杰中是最为特殊的。他的侠义,他的果敢,他的豪迈,有一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人物。闻一多形容他:“天生一副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在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中,帮女主角找回负心汉的那位侠义黄衫客身上,能看到骆宾王的影子。

和四杰中的其他三人一样,骆宾王也是少年成名。出身诗书门第,从小博览群书。四杰在孩子时期的成长轨迹出奇地相似。即使你并不知道他的其他作品,他那首七岁成名的《咏鹅》,直到今天,都是幼儿园的必读诗歌。

幼年成名,甚至名震乡里。这样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纵观骆宾王的成长经历,估计许多家长都不敢让小朋友们模仿。

骆宾王这一生,是个大写的牛字。除了少年那一段时期比较乖巧,之后的日子就没让人省心过。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所作所为,却达成了很多人想做但没勇气实现的心愿。

研究一个人的内心动向以及成长经历,还得从他的原生家庭说起。骆宾王的祖父在南北朝时期是位文武双全的名士,曾入行伍,征战沙场,有斩将夺旗之功。后来,为保全妻子儿女,弃甲归田隐居。而骆宾王的父亲骆准,在当地也是颇有声望的才士。

一直到十八岁,骆宾王的人生都很顺意。父亲在山东谋了一个小官职。而他本人在乡里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但一场家庭变故让他不得不迅速从孩子成长为大人。

这一年,骆宾王的父亲因病去世。而这个一贫如洗的小地方官,居然没有钱让自己的妻儿扶柩回祖籍义乌。

三 他与科考八字不合

服丧过后,骆宾王在亲友的催促下上京城求仕。而在当时,能直上青云的路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取功名。在考试前,骆宾王对自己是信心满满。谁知道,榜单一出,居然名落孙山。

在有科考的年代,考场历来都是大多数学子名士们的梦魇之地。即使你寒窗数年,即使你早已名满天下,但这个地方总会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地屡战屡败。原因为何?花样多多。或者是文章让考官不太满意,或者是面试时你的态度让考官觉得不太恭敬。比如《儒林外史》中,一位主考官在监考时,有一位童生交完卷子,请求面试,主考官便问:面试什么?童生回答: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估计此人也是想借机表现一下自己的多才多艺,但他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大老爷就是以八股出身,平生最恨旁门别道。你以为你才学过人,我看你是不学无术!结果,就把这位童生给轰出去了!

更有甚者,当你的卷子不小心写了某位贵人的名讳,都能成为你不被录取,甚至招来罪名的理由。当然,遇到贪财的考官,而你还自命清高,那水火不相容的结局,也就是意料中的事了。

不知道骆宾王中了哪一招。总而言之,这一次的考场失利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相当愤然的一笔:世间无公平,那我就要自己找公平。

《旧唐书》曾这样记载骆宾王早年的生活经历: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或许,就是那次不成功的科考,让骆宾王不再愿意当一名好学生,干脆挤入社会这个大学堂,学一学四书五经之外的生活常识,比如:吃喝嫖赌。

但俗话说得好,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甩把式的人生看不到什么前途,但既能甩把式又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想找到工作还是不难的。很快,骆宾王经人介绍,在河南豫州做了道王李元庆的幕僚。

四 赤诚的人生寸步难行

李元庆是唐太宗的弟弟。能在王府做事,即使身份不高,但就好比领导跟前的秘书,早晚能求得一个身份。三年下来,骆宾王果然获得了道王的赏识。终于在某天,领导心情非常好,决定给眼前人一个升迁的机会,他要求骆宾王先自己写一篇自荐书。

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接到这样的指令,就算不激动地先去烧香拜先祖,感念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至少也应该闭门不出,好好地策划润色,这自荐简历该怎么写最能直达上听。

但骆宾王没有。他确实写了一篇文章,但其内容别说走出府门,就连王爷自己看了,直直一口闷气也被噎得喘不过来。

骆宾王的这篇自叙状是这样写的:

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在唐朝,官员的选拔要按照程序一步一步进行。道王是好意,想通过破格录取的方式,让骆宾王走一个捷径。谁料,骆宾王居然以“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为由拒绝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此人的情商简直要低于地平线。但是,以骆宾王这样一个受过正统儒家理念教育的学子来说,这种做法也不是不可理解的,就如他当年因不愿在考场上打点而不幸名落孙山一样,即使眼下有可利用来走捷径的资源,他也不愿意因此破坏内心的公平正义。“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究其根本,骆宾王想做的,不过是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人,就如他死去却付不起回乡丧葬费的老父亲一样。

不知道骆宾王在晚年回忆人生的时候,是否会后悔年轻时的这次举动。但以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可以推测,他不仅不会后悔,而且,还按照早已设计好的规划,按部就班,执行得坚决而彻底。

忠于理想,必然要付出现实的代价。好在道王还算忠厚,以一声“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就不再追究。当然,骆宾王想从这里发迹的道路也彻底被堵死。他为自己的高傲和坚持信念,付出了继续默默无闻发霉的代价。

七年后,道王薨,他作为一个最默默无闻的小幕僚也不得不离府自寻出路。彼时的骆宾王还不太为经济发愁,干脆携全家回乡,计划以种田为生。但很遗憾,十几年下来,地越种越穷,生活已经捉襟见肘到无法奉养老母亲。无奈,骆宾王收拾起隐士生活,到处投简历,重回官场为生活奔波。

彼时的骆宾王,已经年近五十了,本以为生活的打磨已经让他变得油滑了一些。但很可惜,猜测的人都错了。即使已经过了不惑之年,骆宾王的内心依然是不服输的少年。在京城谋得一个官职不太顺意之后,他居然做出了投笔从戎的惊人决定。

五 老当益壮日,投笔从戎时

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大举进犯,吞并了大唐边境的许多土地。52岁的骆宾王被激发起无限的爱国热情。他写了一首诗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要求从军自效。因裴行俭非常器重他,骆宾王得以成功从军入伍,于七月初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白首之年登战马,这份经历在外人看来,会有怎样的评价?或讪笑,或不解?但有一个人一定是非常感动而且默默支持,他就是杨炯。那一年,他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图书管理员。他也有着投笔从戎的激昂信念。只可惜,这一生都未能遂意。反倒是快到花甲之年的骆宾王,抢先实现了他的愿望。在寄给有知遇之恩的裴行俭的诗中,他就表达了这份慨然。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同样是边塞诗,但身历其境的作品读起来,仿佛让人感受到凛冽的刀光和森然寒气。西至新疆,南至云南,骆宾王将唐诗从宫廷、台阁引向了江山和塞漠,戍楼烽火、边庭落日都在骆宾王的笔下留下了踪影。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边城落日》

作为一名随军文职人员,骆宾王还是非常尽责的,比如这首《从军行》,至今读来,依然壮怀激烈,让人豪气顿生。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边塞诗以盛唐时最为驰名。但谁也不能说,骆宾王的边塞诗与之相比便棋输一着。以《从军行》为例,整首诗慷慨激昂、恢弘大气。诗中的“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更是神来之笔,对仗工整,意象壮观。最后一句“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何等气魄,何等志向!英雄不问家何处,马革裹尸归故乡。

彼时,骆宾王已经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了。而在他的心中,在他的笔下,依然有着如青年人一样激**的热血和理想。单单这一点,已经让后世的我们感叹不已了。

由此可见,当他随军来到巴蜀,遇到等情人而不遇的郭氏,于是愤然为之代笔,写长文以讨伐昔日老友,也不足为怪了。

不论何时,骆宾王都是那个见不平则鸣的意气少年人。

六 因直获罪,以蝉明心

公元672年,骆宾王的军旅生涯告一段落,重新进入官场。在61岁那年,他被朝廷拜为侍御史,这个官职虽然不大,却是骆宾仕途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阶。但一年后,他因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职,并以贪赃入狱。

关于这个变故,《新唐书》与《旧唐书》的记载不尽相同。《旧唐书》认为,骆宾王就是本身无行,所以才因贪赃入狱。而《新唐书》的分析,比较符合我们在诗文中,在骆宾王的生平中看到的那个豪迈人物的个性。《新唐书》认为他入狱是因为“武后时,数上疏言事”,结果招致横祸。

而骆宾王生平最出色的五言律诗《在狱咏蝉》就是这次在狱中所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自古以来就被文人们喻为品性高洁的生物。因为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特别神秘的生物,平时吃什么,他们完全不知道,所以猜测它是餐风饮露,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神仙了。

在热播剧《琅琊榜》里,梅长苏与那位黎老先生的信物也是一枚玉蝉,其中的寓意,也无外乎读书人之间的一种欣赏和暗赞。

而骆宾王的这首诗,主角也是蝉,其寓意不言而喻。诗中的蝉有他对自己品性的自喻,也有对自己含冤莫白无声地控诉。你可以说他这一生风流不羁,桀骜不驯,但扣上这样一个耻辱的罪名,这锥心之痛,让白首之年的他,依然难掩愤恨。这恐怕也成了他日后跟随徐敬业举起反旗的导火线。

一年多以后,唐高宗改年号为调露,由此大赦天下。骆宾王因此得以赦免,并被迁为临海丞。在一般人看来,有过这样一次惊弓之鸟的遭遇,骆宾王应该从此消停了,已经花甲之年的他,在这个岗位上就一直干到退休吧。这个年纪,还能折腾多久呢?

骆宾王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应该把这句话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他和大伙想的是一样:我已经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折腾多久呢?但后半部分是:所以,我要趁着还能折腾,赶紧再折腾几年!

据史料记载,骆宾王并没有接受朝廷分配的这个工作,而是辞职不干,云游四海,走人了!

七 一场如闹剧般的兵变

世界这么大,我得去看看。当然,骆宾王看的不是江山大地,他拜访的是在扬州举起勤王救国反旗的徐敬业。

徐敬业原名是李敬业。这个李姓,是因为家族屡建战功,而被皇帝赐姓。只是当他举起反旗的时候,这个姓也被朝廷褫夺了。

当时的唐朝局势是,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被母亲废黜流放,第四子李旦看形势不对,自动让出王位,请母亲登基。李姓天下就此改朝换代,这自然让许多皇亲旧臣不能接受。

本来,徐敬业远在江浙,京城闹翻了天,也不影响发他的薪水。只是不久前,他正好因事获罪,被贬为眉州刺史。这样一来,不知是为李姓朝廷伸张正义的拳拳臣子心,还是说不出的个人恩怨,总之,徐敬业决定讨伐武则天。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那么多人搭上了被诛灭九族的代价而发动的叛乱,仅仅三个月就被朝廷军队一举歼灭。狼烟过后,多少兵士血流成河自不必说,而最让人失望的是,这在大唐历史中,是一场连水花都没激得起来的闹剧。

如果没有骆宾王的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千百年后,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甚至不会对这场战争有一点点印象。但因为有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檄文,相关的三位主角,至今仍被后世深深记得。

武则天登上皇位的路途十分坎坷。众所周知,她曾是太宗皇帝的一名小妃子,后来因搭上了高宗李治,才把几乎要下死的人生之棋给盘活了。这一切,在当时即使人人皆知,也不敢有一个人把它大大方方地说出来。

但骆宾王不怕。在他的檄文中,第一段就毫不留情地把武曌的老底儿扒了个溜干净,什么深宫密帷,什么皇家颜面,从此成为天下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在天下人的面前,自己的老底儿被全部揭开,武则天的愤怒可想而知。但女皇不同于常人,《新唐书》记载,听到此处的武则天不过是“但嬉笑”,这种**裸的人身攻击,在她看来,杀伤力还差几个等级。直到大臣念出了这样一句:“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她才遽然变色。

在武则天看来,通篇文字不管是对她的人身攻击,还是对叛军实力的自吹自擂,这都无关紧要。只有这一段痛心疾首而又极具煽动性的文字才是最可怕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即使它不能号召李唐子弟的反叛之心,至少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不平和忏悔的种子,这对于日后的统治危害极大。

八 一直被辜负的洛阳才子

愤恨归愤恨,武则天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屡次被她忽视,并因冲撞自己而被她默许授意关入大牢的骆宾王,实在是不该错过的人才。

《新唐书》如是记载,徐敬业乱,署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很多人由此扼腕叹息,为骆宾王阴差阳错的命运。事实上,即使骆宾王没有加入徐敬业幕僚,平素也做出大把文章,也未必能改变既成的命运。在讨檄文问世之前,骆宾王就已经以精于七言长诗闻名于世。最著名的就是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起称为姊妹篇的《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骆宾王的这篇《帝京篇》,极富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了大唐盛世之景。他还提出了居安思危的警示:“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骆宾王做成此诗后,赠予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故这首诗又名为《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只是没想到,这首诗竟然传遍帝京,人人传看,连皇帝都赞不绝口。

但遗憾的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并没有因此得到重用。即使他在诗中表示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但无人理会。

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终其一生,骆宾王都一直在努力,并耐心地等待那个惜才并识才的伯乐,但他一直没有等到。得到的,只是与自己努力并不匹配甚至被折辱的人生。

武则天的那句“宰相安得失此人”,不过是一句转移尴尬并表现自己大度的帝王之术罢了。

几个月后,徐敬业兵败如山倒,骆宾王也从此下落不明。有的史书称他兵败时就已“伏诛”,还有的称他“不知所踪”。相比之下,更多人喜欢后面这个说法。骆宾王这一生,把自己活成了一位侠客,一个传奇。刀光剑影,快意人生。

死何所惧?从心而已。就如他的那首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